姜維九伐中原連打勝仗,為何還是無法成功攻克中原?

時間 2025-01-30 19:25:19

1樓:次元小拾

雖然說姜維九伐中原連打勝仗,但他卻沒守不住奪下來的城池,使得每次北伐都無功而返,再加上糧草跟不上,姜維自然無法攻克中原。

2樓:蛋蛋獸影視娛樂

蜀漢實力的衰弱,這是最主要的原因。有人說是姜維遇到強敵鄧艾,其實這些人犯了主觀意識的錯誤,一兩個人能決定當時三國的政治走向嗎?如果能那不成了唯心主義了嗎?

關鍵是諸葛亮屢次對外用兵已傷蜀國之本,再加上姜維繼續發魏,無功而返勞民傷財,這時的蜀國經濟實際上已經無力再對外發動一場大規模的戰爭了。糧草寄養等後勤補助困難便是最突出的表現,為什麼姜維後來屯田沓中,不光是躲避黃皓的陷害同時也是為了籌集軍糧所需。

3樓:網友

因為曹魏的實力很強大,蜀國後期已經沒有能人,其次是蜀國中期消耗過大。

姜維九伐中原為什麼都沒有成功

4樓:日照大美麗

姜維九伐中原失敗的原因:蜀漢國力實在太弱,姜維九伐中原未能動搖魏國國本。從蜀漢內部情況看,自蔣琬和費禕相繼謝世以後,政權實際上被劉禪寵信的宦官黃皓把持。

如果說,蔣、費兩人雖然在政績上無所建樹,但基本上還是承續「諸葛之成規」,內修政治,發展經濟,那麼到了黃皓專擅時期,內部鬥爭日益加劇,政治經濟局面已逐漸呈現混亂狀態,最明顯的一例就是黃皓與右大將軍閱宇勾結,「陰欲廢維樹宇」(即廢除姜維,樹立閻宇)。在這種局面下,軍事上如再不奮力自強,就只好坐以待斃了。

而從蜀國的軍事實力來看,到蜀漢後期,不要說是能征善戰的將領,就是訓練有素的士卒為數也是不足的。「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是當時軍事實力的真實描繪。在軍事實力減弱和軍事人才嚴重缺乏的情況下,採取單純防禦的方針即專守防禦,是防不勝防的,而且也無法抵擋魏軍在漫長戰線上的大舉進犯,只有採取現代軍事家所說的「攻勢防禦」方針,即在總的防禦態勢下,選擇有利的時機和地點,組織以攻代守的進攻戰,才能較好地與強大的魏國抗衡。

所以姜維在國力衰弱的情況下,仍然勉乎其力,腰次組織北伐,這樣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做法,其實是在尋求挽救蜀漢滅亡的自救之道。這也不是姜維的發明,它是諸葛亮生前一直在執行的既定方針。

姜維九伐中原是六出祁山的繼續,它分散了魏國的軍事力量,把強魏的兵力鉗制在秦嶺一線,從而保住了蜀國邊境的穩定,延長了蜀漢政權。西元263年,魏主司馬昭興兵伐蜀,在詔書中用四個字對姜維的九伐中原進行了充分肯定:明智之舉。

所以從蜀漢的立場看,九伐中原,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但面臨強魏大兵壓境的情況下,仍不失為一條符合攻勢防禦方針的自救之策。

姜維九伐中原分別是哪幾次

5樓:網友

根據《三國志》記載,姜維的北伐不止九次,而是十一次。

第一次,西元238年,姜維和蔣琬合作率偏師出隴右,結果在南安與魏軍相持不下。

第二次,西元244年,姜維和費禕出兵興勢,派王平襲擊魏將曹爽,曹爽大敗,勉強保住關中。

第三次,西元248年,姜維率兵出隴西,與魏將郭淮,夏侯霸大戰洮西,收服了涼州胡王白虎文,活文戴。

第四次,西元249年,姜維派廖化去洮城,由於鄧艾事先得到情報,廖化無功而返。

第五次,西元250年,姜維以羌胡為輔,與郭淮戰於洮西,平手。

第六次,西元254年,姜維率兵圍南安,因糧草接濟不上,主動退兵。

第七次,西元255年,姜維出隴西狄道,魏將李簡率眾投降。維乘勝攻取河關,臨洮兩縣,殺死魏將徐質。

第八次,西元256年,姜維再出狄道,大敗雍州刺史王經,斬殺魏軍數萬,後來魏軍大舉增援,於是回撤。

第九次,西元257年,姜維與鄧艾戰於段谷,由於蜀將胡濟失期不至,蜀軍大敗,死傷慘重。

第十次,西元258年,姜維利用諸葛誕在淮南反叛,率數萬人出駱谷,與鄧艾相持不下。諸葛誕兵敗,姜維引兵退還。

第十一次,西元261年,姜維領兵進秦川,又遭鄧艾相距,力戰不勝,遂撤兵。

姜維九伐中原和諸葛亮北伐差別有哪些,有哪些歷史意義

在姜維的十次出兵行動中,不克而還者五次,勝負各佔一半,這對於蜀漢小國而言,已是驕人的戰績了,更展示了姜維忠於漢室的用心。姜維立志於功名而建樹不夠卓著,實在有諸多無法超越的制約。首先,從根本上審視,蜀漢狹小,財力不支,難以承受連年浩大的軍費開支,沒有強大的經濟支援是難以制勝的。其次,其時主政的費禕,常...

哪九個城市屬於中原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包括哪幾個城市

中原城市群涵蓋5省30座地級市,不知你說的是哪九個城市。中原城市群位於中國中東部,是長三角 珠三角 京津冀之間,城市群規模最大 一體化程度最高 人口最密集的城市群,是中部地區承接發達國家及我國東部地區產業轉移 西部地區資源輸出的樞紐和核心區域,是促進中部崛起 輻射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的核心增長極。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