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不經意間的解說
要說最經典的,莫過於長平之戰,大家都知道,武安君白起憑藉此戰,一戰成名,坑殺趙軍四十萬,但是為什麼要說這是一場偷雞不成蝕把公尺的戰役呢?
這還得從長平之戰之前說起,在秦趙兩國未開戰之前,秦國一直欺負南韓,南韓無奈割地求和。打算將上黨郡給秦國,然而南韓的上黨太守十分有骨氣,寧死不屈,將上黨郡給了隔壁的趙國。趙國國君欣喜若狂。
以為自己撿了個大便宜。於是就答應受讓上黨地區。就這樣,秦國花了幾年心血的戰略結果落到旁人之手。
但是秦國能幹嘛?秦國國君秦昭襄王看到了乙個絕好的機會:如果將趙國陷進上黨地區這個泥潭,並且消滅趙國的主力軍,秦國未來面對趙國要輕鬆很多。
說幹就幹,秦國大量派兵進入上黨地區,給趙國大兵壓境的感覺。趙國不得不把主力部隊也開到上黨地區。但是同時呢,秦國又積極與趙國的和談,讓其它國家認為秦趙兩國關係會好,不需要他們出兵幫助趙國。
此消彼長之下,秦國挑起了戰爭。
即使挑起了戰爭,趙國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認為不就是乙個地區的搶奪戰。同時,還將陣地上的廉頗給換了下來,認為他堅守不出,是害怕秦軍。轉頭將趙括給換了上去,就是那個紙上談兵的趙括,但詭異的事情出現了,近在遲尺的趙國另外一支部隊一直不來支援,後勤補給隊伍也裹足不前。
趙括死守46天,彈盡糧絕之後,率兵出戰,長平之戰就此打響,最終的結果大家也都知道了,趙國死了四十萬人,從此一蹶不振,但是為什麼秦軍不一鼓作氣呢?因為秦軍也實在沒有力氣了,他們的後勤補給線比趙國長的不是一星半點,和趙國打成這個樣子,可以說是最好的結果了。
話又說回來了。如果不是貪圖一點小便宜,趙國鐵騎何至於此,被一場戰役重傷元氣。這就是以為自己撿了個大便宜,卻輸了乙個底朝天的最有名的戰役了。
2樓:可樂聊數碼
這場戰役就是諾曼第登陸,本來是想去偷襲的,結果反被人家打得落荒而逃。
3樓:只看不評論
三國演義》裡說,周瑜出謀劃策,把孫權的妹妹許配劉備,讓劉備到東吳成婚,想乘機扣留,奪還荊州。結果劉備成婚後帶著夫人逃出吳國。周瑜帶兵追趕,又被諸葛亮的伏兵打敗。
人們譏笑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後用來比喻想佔便宜,沒有佔到便宜,反而遭受損失。
4樓:網友
黃海之戰。這場戰役本身是打算奪回之前割讓的主權和領地,但是沒有想到,因為軍事實力不足,被對方打得落花流水。
偷雞不成蝕把米蝕的什麼米, 偷雞不成蝕把米 出自哪裡?有什麼樣的典故??
米 穀類或其他植物的子實去了皮的名稱 成語 偷雞不著蝕把米 拼音 t u j b zh o sh b m 解釋 俗語。雞沒有偷到,反而損失了一把米。比喻本想佔便宜反而吃了虧。出處 清 錢彩 說岳全傳 第二十五回 這艄公好晦氣,卻不是偷雞不著,反折了一把米?舉例造句 我們白跑了一趟,偷雞不著蝕把米,就...
歷史上有沒有唐僧
小魚服裝品鑑官 有。提起 西遊記 裡的唐僧,可謂是家喻戶曉。唐僧的原型就是唐朝的玄奘。玄奘這位唐代高僧出生於河南洛陽。他13歲時跟隨二哥到洛陽淨土寺出家。貞觀元年 公元627年 他遠遊印度,精心鑽研佛教經典。17年後回到長安,在弘福寺 大慈恩寺等地著書譯經。主要著作有 大唐西域記 會宗論 制惡見論 ...
歷史上有沒有孫嘉誠這個人,歷史上有沒有姜子牙這個人?
1 歷史上沒有孫嘉誠這個人,但是有這個人物的原型,叫做孫嘉淦。孫嘉淦 1683年 1753年 字錫公,號靜軒,山西興縣人,歷經康熙 雍正 乾隆三朝,以敢言直諫而出名。2 孫嘉淦幼年時期家境貧寒,康熙五十二年 1713年 孫嘉淦考中進士,自此踏入仕途。初任翰林院庶吉士 檢討等小官,此後歷任國子監司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