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聽過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但老師卻沒有告訴你,他救的小孩是誰?

時間 2025-03-16 22:00:12

1樓:知花香

都聽過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但老師卻沒有告訴你,他救的小孩是誰!

大家在讀小學的時候,應該都學習過《司馬光砸缸》這篇課文。當時,老師教育我們遇事,要像司馬光那樣機智勇敢,冷靜果斷。但是,課文中只講述了司馬光砸缸救小孩的故事,卻沒有講被救的那個小孩子是誰。

其實,這個小孩子,後來對司馬光的仕途發展起了重大的影響,如果沒有他,司馬光後來不一定能當上宰相。那麼,這個小孩子是誰呢?

這個人叫上官尚光,上官尚光長大後離開了光山縣搬到了城西龍堤南坡,為感謝司馬光兒時的救命之恩,在當地修建了乙個亭子,並起名為《感恩亭》。後人為了紀念此舉,遂將此坡改稱上官崗或尚光崗。這位上官尚光並未出現在正史中,但是上官姓氏家譜中對司馬光砸缸的事確有記載。

可能這個上官尚光註定與司馬光有緣,司馬光救了他,他也成就了司馬光。當時上官家族是當地的大族,為了感激司馬光的救命之恩,便大力宣揚司馬光的事蹟。本來司馬光光靠勤奮和聰明是很難出頭的,畢竟天下勤奮和聰明的人那麼多。

但「砸缸救友」這件事,讓司馬光瞬間被打上了「神童」的標籤,很快便以童星出道。

當時的宋朝,經濟繁榮,小報也開始發展起來,小報每天都報道一些奇聞異事,司馬光的這個事件也非常迅速的被傳開。司馬光立刻就開始聞名天下了,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下就火了,據說當時他比他父親的名氣都還要大。

據史料記載,上官尚光是個從小學習非常好的小孩子,在他很小的時侯家庭遭到了變故,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家鄉,但是一直從未放棄自己的喜歡的學業,對聖賢之道頗有研究。後來參加考試,並考取了功名,但是由於上官尚光的政治業績並不突出,也沒有得到皇帝的賞識。因為未被重視,他便離開了是非之地,回到了自己的家鄉。

離開了朝廷後上官尚光回到家鄉做起了一名教師,建造了感恩亭,將司馬光的故事發揚光大,教育後人知恩圖報。俗話說,滴水之恩應當湧泉相報,顯然上官尚光做到了,但是那時候的司馬光已經身處朝野之上,上官尚光雖然沒能當面的向他表示感謝,但是其行動已經足以表明其心了。

2樓:網友

司馬光砸缸救出的那個人是上官尚光,是山西一代的名門士族之後。司馬光砸缸主要是為了宣傳助人為樂的精神,加上救出的那個人沒有作出貢獻為後人記住,所以書本上也沒有提到救的是誰。

3樓:自己滴定

這個小孩其實是當地的乙個名門望族的嫡長子,司馬光後來在這個家族的幫助下,才能入朝為官,平步青雲。

4樓:小豔丹

司馬光在小的時候,和幾個小夥伴出去玩耍,在乙個假山旁正玩得興起,突然乙個小朋友在玩得時候不小心掉進了一口有水的大缸裡,其他的小朋友看見後頓時很緊張慌亂,不知道該怎麼辦,但是這時司馬光並沒有慌,而是冷靜得搬起一塊石頭,把缸砸破,這才救了這個小孩子。這個故事也是為了告訴小朋友,遇事要沉著冷靜,不要慌張。而被救的小孩是誰,這個小孩之後又怎麼樣了卻幾乎沒有人知道。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中小朋友得到了什麼救了他?

5樓:滿什麼梔

有一天,司馬光和小夥伴在庭院裡玩。有乙個小朋友一不小心掉進了水缸裡。所有的小朋友們都逃跑了,只有司馬光沒有跑,他撿起了乙個小石子,把水缸砸碎了,水都流了出來,小朋友就這樣得救了。

原文: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6樓:匿名使用者

為了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告訴大家要懷有一 顆感恩的心,在別人有困難的時候,要勇敢地伸出援手。還有就是告訴小朋友生命至上,要珍惜生命。

聽了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用詞語來說說司馬光

柏林寺 1 急中生智 釋義 形容事態緊急的時候,突然想出辦法。出處 唐代白居易 和微之詩二十三首序 今足下果用所長,過蒙見窘,然敵則氣作,急則生智。2 聰明絕頂 釋義 有著無人能及的聰明才智。出處 清代無垢道人 八仙全傳 第五回 他本是夙根極好 聰明絕頂的人,當時都已領會。3 出類拔萃 釋義 多指人...

司馬光砸的缸賠錢了嗎,司馬光砸了我家的缸,我該不該叫他賠我家的缸

司馬光在砸缸之前,他,就已經很出名了。話說他七歲對 左氏春秋 熟讀成誦,而且對於兩百多年的歷史梗概,他都能講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在當地已經小有名氣,加上他的父親是當地的縣官,他想不出名都難。而在某一天的下午,司馬光和小夥伴們在後院裡玩耍的時候,他的一個非常要好的玩伴上官尚光,因為調皮竟爬到大缸...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體現了司馬光什麼樣的精神

藍藍藍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表現出了司馬光沉著冷靜 果斷 勇敢的品格。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應該沉著冷靜,鎮定自若,同時我們也應學習司馬光那種沉著冷靜,勇於救人的精神。司馬光砸缸的寓意 在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司馬光不同於其他小朋友的思維,他在面臨問題的時候,會在最短的時間中想到最優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