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瀾橋的簡介資料,安瀾橋的簡介

時間 2025-03-27 18:25:10

1樓:匿名使用者

安瀾橋是我國著名的五大古橋之一。 二王廟前的安瀾橋,橫跨在內江和外江的分水處,是一座索橋。最早稱繩橋或竹滕橋,這與它的材料有關。

到了宋代,改稱「評事橋」。明朝末年毀於戰火。清嘉慶八年(西元1803年),何先德夫婦倡議修建竹索橋,以木板面,旁設扶欄,兩岸行人可以安渡狂瀾,故更名「安瀾橋」;民間為紀念何氏夫婦,又稱之為「夫妻橋」。

全長約500公尺,在魚嘴處建立外江水閘,把橋下移100多公尺,將竹索改為鋼索,乘託纜索的木樁橋墩改為鋼筋混凝土樁,橋身也縮為240公尺。遠看如飛虹掛空,又像漁人曬網,形式十分別致。漫步橋上,西望岷江穿山咆哮而來,東望灌渠縱橫,都江堰工程的概貌及其作用,更是一目瞭然。

安瀾索橋:始建於宋代以前,明末毀於戰火。索橋以木排石墩承託,用粗如碗口的竹纜橫飛江面,上鋪木板為橋面,兩旁以竹索為欄,全長約500公尺。

現在的橋,下移100多公尺,將竹改為鋼,承託纜索的木樁橋墩改為混凝土樁。坐落於都江堰首魚嘴上,被譽為中國古代五大橋樑,是都江堰最具特徵的景觀。

岷江滔滔惡浪,沒有修建索橋前,民謠有「走遍天下路,難過岷江渡」之說。

清嘉慶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餘人葬身魚腹。如此慘狀,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婦坐臥不安,他倆察看地形,翻閱建橋史料,請教當地水、木工人,報經官府,遊說八方募集資金,清嘉慶九年五月帶領四鄉百姓動工建橋。橋尚未完工時,兩個樵夫不所勸阻,頂風過橋,落水喪生。

渡口「把頭」買通官府,誣以草菅人命之罪。何先德先生含恨九泉。何妻強壓悲憤,繼承夫志,完成了索橋的修建。

橋上橫鋪木板,竹纜為欄,行走平安,故名「安欄橋」,後改安瀾橋,取不畏波瀾,安然過江之意。人們為感激何先德夫妻的功德,又稱「夫妻橋」。

安瀾橋的簡介

2樓:遺愛濟民生

安瀾橋是我國著名的五大古橋之一,建立在岷江上,全長320公尺。最早稱繩橋或竹藤橋,這與它修建的材料有關。到了宋代,改稱 「評事橋」,明朝末年毀於戰火。

安瀾橋古代又名「珠浦橋」、「許事橋」、「何公何母橋」等,明代末被毀,清嘉慶九年 (1804),何先德夫婦倡議修建竹索橋,以木板為橋面,旁設扶欄,兩岸行人可安渡狂瀾,故更名安瀾橋;民間為紀念何氏夫婦,又稱之為夫妻橋。它是溝通內、外江兩岸的交通要道。橋的原址本來在魚嘴處,1974年因興建外江水閘,經***批准,將索橋下移了一百多公尺,改用鋼索建造。

索橋是我國古代人民為征服高山峽谷,急流險灘,利用本地竹木資源建立的懸空過渡橋樑形式之一,是世界索橋建築的典範。

索橋在四川西部地區起源較早。安瀾索橋修建具體年代已不從所考,但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李冰「能笮」。

水經注。江水》載「涪江有笮橋」,證明至少安瀾橋的修建,不會晚於修築都江堰的年代。「笮」意為竹索,這是川西古代索橋的主要建築材料,故安瀾索橋又被稱為竹橋、繩橋、竹藤橋等。

安瀾橋建造的意義

3樓:網友

為紀念抗日英雄戴安瀾而建。

戴安瀾(1904—1942),漢族,安徽無為練溪鄉風和戴村人。國民革命軍高階將領,黃埔系骨幹。戴將軍曾參加北伐戰爭、保定、漕河、臺兒莊、中條山諸役以及崑崙關戰役。

1942年,戴安瀾奉命率200師作為中國遠征軍的先頭部隊赴緬甸參戰。在緬作戰中,大戰同古、收復棠吉等戰役。1942年5月18日,戴將軍在郎科地區指揮突圍戰鬥中負重傷,26日下午5時40分在緬甸北部茅邦村殉國。

他在抗日戰爭中戰功顯赫,抗戰勝利後追認為革命烈士。

建造安瀾橋的是?具體資料。

4樓:網友

是何公何母。

在清朝初年有乙個姓何的教書先生,是當地出了名的多管閒事的人,有一次他和他的妻子何夫人去遊山玩水,到了岷江,看見了官船在擺渡人們,他們夫婦也想去對岸,過去一打聽,媽呀!一人乘船10兩銀子,夫妻過河20兩銀子,這些狗官的行為使夫婦二人高興而來掃興而歸。回到家裡,何先生徹夜難眠,在想如何在兩岸架一座橋斷了狗官的財路。

一天、兩天、三天,何先生不吃不喝想了三天,何先生一籌莫展,在第三天夜裡,何先生看見何夫人在刺繡,看見了那塊布,它架在 框子的上面,而不會掉下來,心想:我為什麼不能在空中架一座索橋呢,說幹就幹,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和奮鬥,終於架好了一座索橋,那些狗官記住了何先生的過,橋的兩旁沒有扶手,再加上不穩定,很容易掉下去,不幸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因為乙個酒鬼喝醉酒過河不小心淹死了,狗官們抓住時機迅速將何先生逮捕並處死,何夫人的知道此事後悲痛欲絕,想投河,可想到丈夫不明不白地死了,她也死了,會對不起天上夫君的亡靈,所以她決心為夫君洗冤。 一天,她漫步大街,看到乙個耍雜技的,的只見那人兩手抓住兩根立著的木棒,全身騰空,她忽然想到在橋上裝扶手,人們走在橋上就安全多了,經過兩天便給橋裝上了扶手,從此,人們將稱這座橋為「何公何母」橋。

自從那以後就再沒有人見過何夫人了,乙個漁夫說他在河裡看見了何公何母的身影,何母完成夫君的心願去陪夫君了,他們夫婦在河中安享天倫之樂,與日月同在,天地共存!

5樓:上白國主

安瀾橋安瀾橋是我國著名的五大古橋之一,全長320公尺。最早稱繩橋或竹藤橋,這與它修建的材料有關。到了宋代,改稱"評事橋",明朝末年毀於戰火。

古代又名「珠浦橋」、「許事橋」,明代末被毀,清嘉慶八年(1803),何先德夫婦倡議修建竹索橋,以木板為橋面,旁設扶欄,兩岸行人可安渡狂瀾,故更名"安瀾橋";民間為紀念何氏夫婦,又稱之為"夫妻橋"。它是勾通內、外江兩岸的交通要道。

蘇州河上的橋以及簡介

勤奮的哈七八答 蘇州河,舊稱吳淞江,綿延125公里,猶如一條玉帶,將太湖與上海連線起來。自從上海開埠以後,曾在東段的蘇州河上,先後架設了10餘座各式橋樑,其中最著名 也是最早架設的橋樑,就是外白渡橋。外白渡橋的前身叫韋爾斯橋,在此之前,蘇州河上僅有屈指可數的幾座簡易橋樑,南北交通主要靠渡船來連線的。...

飛奪瀘定橋的故事簡介(注意 少少少)

1935年5月25日,一方面是紅軍在安順場強渡大渡河後,要用僅有的幾隻小船將幾萬紅軍渡過河去,最快也要一個月的時間。然而國民黨的追兵緊追不捨,形勢十分嚴竣。當急之下,要於5月26日上午,等人決定後,當即作出了奪取瀘定橋的指令。紅軍部隊在四川省中西部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東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

關於五通橋橋的資料 5,關於五通橋橋的資料

關於五通橋橋的資料 以上是五通橋的歷史及背景。五通橋區的介紹 五通橋區隸屬於四川省樂山市,位於四川省西南部,地理座標為東經 北緯 北鄰樂山 成都,東接自貢 內江 順岷江而下,可達宜賓 瀘州 重慶和長江三峽,西接攀枝花 西昌,距樂山城區公里。五通橋區工業發展歷史悠久,是四川重要的工業基地,四川省化工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