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高甲戲,高甲戲主要特點

時間 2025-02-10 02:05:23

1樓:泡沫幸福品時光

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最初是從明末清實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發展起來的劇種,也是閩南諸劇種中流播區域最廣、觀眾面最多的乙個地方戲曲劇種。它的足跡曾遍佈於泉州、廈門、漳州等閩南語系地區和臺灣省,還流傳到華僑居住的南洋一帶。

高甲戲的演出劇目分為「大氣戲」(宮廷戲和武戲)、「繡房戲」和「丑旦戲」三大類,以武戲、丑旦戲和公案戲居多,生旦戲較少。傳統劇目有九百多個,大半來自京戲、木偶戲和布袋戲,小部分是吸收梨園戲的,還有一些是藝人根據歷史**和民間傳說編而創作的。高甲戲的角色,原來只有生、旦、醜,後來又先後增加了淨、貼、外、末和北(淨)、雜二色,可以演員按劇情順口溜。

唱做也較自由,沒有一定的臺位,演出時間可長可短。

高甲戲的**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調」和民間小調,而以南曲為主。高甲戲使用的樂器,分為文、武樂二種。伴奏樂器以管樂、嗩吶為主(解放後改用琵琶為主),此外還配有橫笛、二絃、三絃等。

打擊樂器及其打擊方法與京劇相同,如〔衝頭〕、〔長錘〕、〔急急風〕等,但「三通」和「出將」時則與京戲不同。丑旦戲或輕鬆場面加用雙鈴、響盞等。解放後,1951年成立泉州大眾劇社(1957年改為泉州市高甲戲劇團),1954年參加華東區戲曲觀摩會演 ,《桃花搭渡》、《掃秦》榮獲劇本獎和演出獎。望!

2樓:素朗劍琳怡

高甲戲又稱「弋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是福建省五大地方劇種之一,以武戲、丑旦戲和公案戲居多,演出劇目分為「大氣戲」(宮廷戲和武戲)、「繡房戲」和「丑旦戲」三大類,生旦戲較少。

高甲戲主要特點

3樓:乾萊資訊諮詢

高甲戲,福建省泉州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發祥地為福建泉州,發源於明末清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高甲戲的傳統劇目有九百多個,而演出劇目則分為「大氣戲」(廷戲和武戲)、「繡房戲」和「丑旦戲」三大類;高甲戲的角色原來只有生、旦、醜,後來又先後增加了淨、貼、外、末和北(淨)、雜二色;高甲戲的表演藝術來自梨園戲、木偶戲、弋陽腔、徽戲和京劇;高甲戲的**唱腔以南曲為主,兼用「傀儡調」和民間小調;高甲戲使用的樂器分為文、武樂二種。

高甲戲前身是「宋江戲」。據老藝人陳坪(1884-1957年)稱,聽其師傅代代相傳說:明末清初,閩南沿海農、漁村莊,每逢迎神賽會喜慶節日,村民們有裝扮梁山好漢遊行於村裡的,間或凱枯就地作簡短表演。

由此出現兒童演出宋江故事,時稱為「宋江仔」。清道光(1821-攔灶1850年)以後,由成年人扮演的戲班,群眾稱為「宋江戲」。

南安嶺兜村的「宋江戲」藝人與漳州來的竹馬戲藝人及一名歸僑合辦一戲班,班名「三合興」。它盯衡洞突破專演宋江故事的侷限,演出半文半武戲,劇目有《郭子儀拜壽》、《困河東》、《斬黃袍》、《逼宮》等。合興戲出現後,很受群眾歡迎,戲班也增多了。

合興戲」在發展過程中,「宋江戲」仍然存在,二者除劇目可以互演外,基本功和表演程式也互相吸收。當時有規定,進合興戲的藝人,必須能演「桶內戲」(即宋江戲的定型劇目)才能入合興班演「桶外戲」(即合興戲的幕表戲),二戲逐漸融合,至清末,宋江戲與合興戲統稱高甲戲。

高甲戲發源地

4樓:休閒娛樂頻道

高甲戲發源地為福建泉州。

高甲戲,是福建省泉州市、廈門市**傳統戲劇,是閩南語系的傳統**戲劇之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冊襪遺產之一。

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州粗激「土班」,發源地為福建泉州,發源於明末清初閩南鄉村盛行的一種打扮梁山英雄、扮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

2006年5月20日,高甲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ⅳ-48。

表演風格

高甲戲的表演藝術,一部分來自梨園戲和木偶戲,一部分來自弋陽腔、徽戲和京劇。高甲戲前身是「宋江戲」,宋江戲以武打為主,其套數多采用民間的「刣獅」(即由藝人裝扮成武士,手執各種**,分別與雄獅搏鬥)。

現存舞臺上的武打套數「冷煎盤」、「大凳餘碰場」、「鳳擺尾」等保留著「刣獅」的傳統表演,也吸收了提線木偶的武打,稱為「嘉禮打」。

高甲戲文化:高甲戲表演藝術

5樓:好聲音

高甲戲是閩南諸劇種中流播區域最廣、觀眾面最多的乙個地方戲曲劇種。最初是流行於閩南農村的一種化裝遊行,由於戲班陣容限制,行當也有較大限制。但發展至今已有了很大的突破與發展。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它的表演藝術吧。

過去,由於戲班陣容的限制,乙個行當未能配備幾個腳色埋顫,故在行當分工上須兼扮。如武老生兼扮紅北,豎眉兼扮醜,文小生兼扮文老生,二花兼扮武丑,花旦要能兼扮趙雲,苦旦要能兼周瑜。

高甲戲有豐富的武打程式,早期採用閩南的「南拳」、「鬥獅」的套數,後又吸收了木偶戲、京信液告劇的武打程式加以豐富。

旦角的科步,部分吸取了梨園戲,手姿豐富,步法嚴謹,後人總結為三十六步科範。

丑角表演,各成流派,各以其獨特的表演手段塑造人物。粗角戲後期向京劇吸取、取法,氣勢恢弘,有新的突破與發展。

高甲戲一般分為六門行當:小生、老生、北、旦、醜、雜。

根據各行具體人物的身份、年齡、扮相及表演上的特點,又有不同分工。

1、小生。分為文小生、武小生。文小生又分為巾生、窮生、官生。武小生分為長靠(穿鎧甲)、短打(捆身)。

2、老生。分為文老生、武老生。文老生滑明要能演三類不同身份的人物:

一是帝王、貴族、官吏;二是員外、平民;三是老僕人。武老生要能兼演紅北,高甲戲的關羽、趙匡胤,都由武老生應工。

3、北(淨)

分為大花、豎眉、二花、大花扮曹操、董卓、張士貴、潘仁美、嚴嵩諸類奸詐、狠鷙人物。二花又分為紅北、黑北。紅北扮孟良、吳漢,王英等;黑北扮張飛、李逵、牛皋、焦贊等。

4、旦。分為苦旦(青衣)、花旦、武旦、大旦(閨門旦)、小旦、老旦六類。

5、醜。分文丑、武丑、文丑分為公子醜、袍帶醜(服醜)、破衫醜(包括傻醜、童醜、家丁丑)、老醜;武丑分長甲、短甲兩種。

6、雜。扮太監、龍套、旗牌、軍士及武行。

高甲戲是什麼,高甲戲具有什麼特點

高甲戲又名 戈甲戲 九角戲 大班 土班 最初是從明末清實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 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發展起來的劇種,也是閩南諸劇種中流播區域最廣 觀眾面最多的一個地方戲曲劇種。高甲戲又名 戈甲戲 九角戲 大班 土班 發祥地為福建泉州 最初源於明末清實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 表演...

中國戲曲的主要特點,中國戲曲的主要特點

東方旅人 中國戲曲之特點,一言以蔽之,謂以歌舞演故事也 清末學者王國維語 戲曲與話劇,均為戲劇之屬,都要通過演員扮演人物,運用對話和動作去表現一定長度的故事情節。所不同者,戲曲是運用 化的對話和舞蹈化的動作去表現現實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們所熟知的 唱 念 做 打 1 始於離者,終於和 中國戲...

9 土家族民居的主要特點,各個民居的主要特點

依山傍水,房子有腿!各個民居的主要特點 我是普萊達 中國各地的居住建築,又稱民 居。居住建築是最基本的建築型別,出現最早,分佈最廣,數量最多。由於中國各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情況不同,各地民居也顯現出多樣化的面貌。中國漢族地區傳統民居的主流是規整式住宅,以採取中軸對稱方式佈局的北京四合院為典型代表。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