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板塊1 (1)印度洋板塊向什麼方向運動

時間 2021-05-07 20:01:51

1樓:半山樹

印度洋板塊向北,亞歐板塊向南,印度洋板塊俯衝到亞歐板塊之下,擠壓碰撞隆起形成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

2樓:心呦呦我

印度洋板塊向北運動。

高一地理題,是關於板塊漂移的。

3樓:

斷層線兩側的岩石的運動方向是相反的,一側的下運動,那麼另一個就 向上運動。

上升可能成為山,下降可能成為谷。

斷層線上的岩石的抗侵蝕強度很弱。當斷層線被侵蝕以後,會形成溝或谷。

高一 板塊

4樓:後安夢

1 (2)亞歐板塊是向東吧

美洲板塊向亞歐板塊靠近

5下降成為平原 上升成為山脈吧,要是沒記錯的話

5樓:

3.地殼岩層因受力達到一定強度而發生破裂,並沿破裂面有明顯相對移動的構造稱斷層。

2.(3)紅海的形成仍是非洲與阿拉伯半島這兩個板塊漂移和彼此分離的結果。

6樓:匿名使用者

4 沿斷層線向相反方向移動,一個向上,一個向下

5 地壘 地塹

6 很弱,所以才會發生斷裂 溝谷

湘教版必修一 地球表面形態 印度洋板塊向什麼方向運動

7樓:張嫻

與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相擠壓,與南極洲板塊非洲板塊相張裂

8樓:匿名使用者

地球(earth)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為第三顆,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距離太陽1.5億公里。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同時圍繞太陽公轉。

現有40~46億歲,[1]  它有一個天然衛星——月球,二者組成一個天體系統——地月系統。46億年以前起源於原始太陽星雲。

地球赤道半徑6378.137千米,極半徑6356.752千米,平均半徑約6371千米,赤道周長大約為40076千米,呈兩極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的橢圓球體。

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公里,其中71%為海洋,29%為陸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藍色。

地球內部有核、幔、殼結構,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氣圈以及磁場。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體,是包括人類在內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1]

讀板塊運動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1)寫出圖中字母所代表的六大板塊的名稱:a______,b______,c______

9樓:青兒

讀圖可知,(1)圖中字母所代表的六大板塊的名稱是:a非洲板塊,b印度洋板塊,c亞歐板塊,d太平洋板塊,e美洲板塊,f南極洲板塊.(2)中國位於亞洲,所在板塊的代號是c;澳大利亞大陸位於大洋洲,所在板塊的代號是b.(3)①處喜馬拉雅山脈是由於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而成的.(4)根據板塊運動的方向,②、③處面積不斷擴大的是②,理由是②位於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張裂地帶,面積正在不斷擴大;③位於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擠壓地帶,面積正在不斷縮小.(5)幾乎全部由大洋組成的板塊是太平洋板塊.(6)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根據題意.

故答案為:(1)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2)亞;c;大洋;b;(3)亞歐;印度洋;(4)②;②位於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張裂地帶,面積正在不斷擴大;③位於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擠壓地帶,面積正在不斷縮小;(5)太平洋板塊;(6)c.

地質學家認為一個新的板塊邊界正在印度洋形成,如圖 3-14,澳大利亞所在的大陸板塊 部分正

10樓:匿名使用者

(1) 箭頭所指方向是板塊運動的方向,請分別說出澳大利亞所在的大陸板塊和印度所

在的大陸板塊運動的方向。

(2) 印度—澳大利亞板塊的北部正向北移動,與歐亞板塊相撞。推測在兩個板塊的接

觸部位會發生什麼現象。

(1)印度洋板塊向北移動,澳大利亞板塊向東移動。

(2)在相撞處形成溝谷(雅魯藏布江谷地),形成高大山脈(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

讀「板塊運動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1)寫出板塊名稱:e______.(2)各大板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一

11樓:馬化騰

(1)板塊運動學說認為,由岩石組成的地球表層,並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e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六大板塊拼合而成;

(2)一般來說,板塊的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有的張裂拉伸,有的碰撞擠壓,地殼比較活躍;

(3)由喜馬拉雅山所處的位置及板塊運動的方向判定,喜馬拉雅山是由於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

故答案為:(1)美洲板塊;(2)穩定;活躍;(3)亞歐;印度洋.

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分界線是什麼?

12樓:小小芝麻大大夢

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分界線是雅魯藏布江谷地。

雅魯藏布江谷地,位於喜馬拉雅山和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間。一條大致東西走向的、同山脈平行的構造谷地。

雅魯藏布江的上中游谷地阿布分為寬谷,寬約10-15公里,江水東流經東經95°附近大拐彎處,切穿喜瑪拉雅山脈,流向發生完全相反的轉折,即先東北流,切穿山脈後轉向西南流。這段河床坡降非常大,水力資源特別集中而豐富,是世界罕見的大峽谷。南流以後進入印度。

13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個問題,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分界線是雅魯藏布江谷地。

第二個問題,喜馬拉雅山屬於印度洋板塊,是印度洋板塊隆起形成。(雅魯藏布江谷地北側的藏北高原屬於亞歐板塊)

第三個問題,六大板塊不能分為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六大板塊中只有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屬於大洋板塊。其他的既有大陸又有大洋。

第四個問題,板塊邊界劃分的主要依據是板塊邊緣的構造、活動性和板塊內部的整體性。板塊的邊界有三種型別:離散型、聚斂型和剪下型板塊邊界。

洋脊擴張帶是離散型或張裂型板塊邊界。沿此邊界板塊**並作離散運動,地幔物質湧出,產生洋殼,因此又稱為生長型板塊邊界。

海溝是聚斂型板塊邊界,沿此邊界兩個相鄰板塊作相向運動,大洋板塊發生俯衝消減,因此它又稱為消減型板塊邊界。

轉換斷層是一種特殊型別的板塊邊界。沿此種邊界既無板塊的增生,又無板塊的消減,而是相鄰兩個板塊作剪下錯動。

以上三種板塊邊界主要位於洋底或洋陸交接處。此外,大陸內部的地縫合線,則是兩個大陸之間的碰撞帶代表已經消亡的古海洋,是古板塊劃分的重要依據。

第五個問題,有時候也說印度洋板塊是大洋板塊,但是印度洋板塊不全是大洋板塊包括印度洋的大部分和澳大利亞大陸、印度大陸。

附:全球六大板塊大致劃分:

太平洋板塊:近4/5的太平洋都在此板塊內;

美洲板塊:整個美洲以及接近美洲的部分太平洋、大西洋;

亞歐板塊:幾乎整個亞洲以及歐洲,但屬於亞洲的印度不在此板塊內,還有一部分大西洋;

南極洲板塊:整個南極洲以及除北冰洋外的三大洋的邊緣部分;

非洲板塊:整個非洲以及一部分大西洋;

印度洋板塊:澳大利亞東、北、南的部分大洋洲國家,絕大部分印度洋,以及印度次大陸、阿拉伯半島都在此板塊內。

14樓:地殼運動規律

地球的結構和記憶表明,地殼運動是不分板塊的。

勒皮雄創立板塊論的目的,是為了揭示海陸結構和地殼運動的某些現象、本質和特徵,對今天的海陸結構進行區域劃分。

可見,板塊論並非地球本身所固有的東西。

什麼叫陸塊?什麼叫板塊?陸塊和板塊的區別是什麼?

陸塊是地殼運動形成的,而板塊是勒皮雄提出的實驗室模型。

亞歐陸塊,屬於區域名詞,是指亞歐大陸出露海面的部分;亞歐板塊,屬於地學《板塊論》學術詞彙,是板塊構造學術根據「岩石圈」從亞歐陸塊的移動演化區域劃分出來的部分結構區域。

亞歐板塊包括大量海域,卻不包括亞洲東角、阿拉伯半島和印度半島。

可見,把「亞歐陸塊」說成「亞歐板塊」,就是偷換詞性和概念,把地理名詞與地學術語混為一談。

「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從詞的組成和詞意上看,本身就不科學。

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印度洋板塊」的區域結構圖、劃分不科學。主要體現在:

1.如果南亞半島、印度洋和澳大利亞陸塊屬於同一板塊,那麼,它們就不會分離,就不會出現海陸並存。

2.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和亞洲陸塊東角本身就是亞歐陸塊的一部分,卻分別歸屬於其它板塊。

3.南亞三半島有著相似的地質**,卻分別歸屬於兩個板塊。

4.把古老的自由移動地體(即澳大利亞陸塊,又叫澳大利亞大陸)、移動演化的洋殼登陸地體(即阿拉伯半島和印度半島。從形成演化和時空看:

阿拉伯半島和印度半島是澳大利亞陸塊的孫孫末末)和澳大利亞陸塊移動讓位形成的演化張裂海域,劃分為印度洋板塊。

.……由於板塊論者三不(即不懂得地殼運動形式、不知道地殼運動通史,更石懂得地殼運動規律),導致《板塊論》或板塊構造學術對地殼區域劃分標準不僅不統一,而且混亂不已,謬論百出。所以,板塊區域圖的劃分和板塊邊界的釐定巳無意義。

回答延伸:

板塊區域圖對地殼的劃分,屬於同一陸塊,去屬於不同板塊;屬於同一板塊,卻相距千里,萬里,甚至遠涉重洋,海陸並存。

如果從地質角度看,要在阿拉伯半島、印度洋半島、中南半島如亞歐陸塊之間劃分出一條線來,這還是可以的。因為亞歐陸塊南部半島的地質**與中北亞地質**畢竟不同。

那麼,在亞歐陸塊與南亞半島之間的分界線是什麼呢?

1,阿拉伯半島與亞歐陸塊的分界線是波斯灣-阿曼灣。

2,印度半島與亞歐陸塊的分界線是喜馬拉雅山山脈。但喜馬拉雅山山脈歸屬於青藏高原。證據有四:

證據一,印度半島與喜馬拉雅山山脈海拔區別較大,而喜馬拉雅山山脈的海拔更接近青藏高原。

證據二,喜馬拉雅山山脈緊貼青藏高原。

證據三,喜馬拉雅山山脈的地質是伴隨著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而形成演化的。

證據四,喜馬拉雅山山脈的地廠質,主要**於青藏高原。

3,中南半島。

從亞歐陸塊南部半島和喜馬拉雅山山脈的形成演化看,中南半島與亞歐陸塊的分界線應該在雲南至北部灣一帶。

所以說,亞歐陸塊南部半島與亞歐陸塊的分界線應該是——波斯灣-阿曼灣-喜馬拉雅山山脈南緣-雲南昆明-北部灣一帶。

對此,你有何看法?

15樓:匿名使用者

從全球板塊分佈來看,青藏高原是亞歐板塊和印度樣板塊相互撞擊,印度洋板塊俯衝到亞歐板塊下部是之不斷隆起形成的.而這裡在遠古以前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而他們之間的不斷運動的理論指導的先河便是魏格納的大陸漂移說.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是在此基礎上同時由於眾多其他的原因才能成為世界第一大峽谷的.當然,目前來說,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就是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分界線.而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卻不是青藏高原的中心線,所以說青藏高原之下並不完全是原古印度次大陸(印度洋板塊的一部分)北部.只能說青藏高原的南部邊緣的下部是原古印度次大陸的北部.

16樓:匿名使用者

雅魯藏布江,是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分界線.

不可以,因為板塊幾乎都包括一些大陸和海洋的面積,六大板塊內部又分為若干小板塊,這些小板塊可以有陸地板塊也可能有海洋板塊:

全球岩石圈可分成六大板塊,即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塊幾乎完全在海洋,其餘板塊均包括大陸和海洋,板塊與板塊之間的分界線是海嶺、海溝、大的褶皺山脈和大斷裂帶。這些板塊就像冰山在海洋中一樣飄浮在玄武岩質基底上,進行非常緩慢的移動。大部分陸地或者全部大陸都在板塊之上.

所以不能簡單的就分大陸板塊和海洋板塊.

關於喜馬拉雅山:

中國地處歐亞板塊東南部,為印度板塊、太平洋板塊所夾峙。

自早第三紀以來,各個板塊相互碰撞,對中國現代地貌格局和演變發生重要影響。自始新世以來,印度板塊向北俯衝,產生強大的南北向擠壓力,致使青藏高原快速隆起,形成喜馬拉雅山地,這次構造運動稱為喜馬拉雅運動。

喜馬拉雅運動分早、晚兩期,早喜馬拉雅運動,印度板塊與亞洲大陸之間沿雅魯藏布江縫合線發生強烈碰撞。喜馬拉雅地槽封閉褶皺成陸,使印度大陸與亞洲大陸合併相連。與此同時中國東部與太平洋板塊之間則發生張裂,海盆下沉,使中國大陸東部邊緣開始進入邊緣海-島嶼發展階段。

尤其重要的是發生於上新世-更新世的晚喜馬拉雅運動。在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三大板塊的相互作用下,發生了強烈的差異性升降運動,全國地勢出現了大規模的高低分異。差異運動的強度自東向西由弱變強。

由於印度洋不斷擴張,推動著剛硬的印度板塊,沿雅魯藏布江縫合線向亞洲大陸南緣俯衝擠壓,使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幅度抬升。這種以小的傾角俯衝於亞歐板塊之下的印度板塊持續向北的強大擠壓力,在北部遇到固結歷史悠久的剛性地塊(塔里木、中朝、揚子)的抵抗,產生強大的反作用力,使構造作用力高度集中,引起地殼的重疊,上地幔物質運動的加強和深層及表層構造運動的激化,導致地殼急劇加厚,促使地表大面積大幅度急劇抬升,於是形成雄偉的青藏高原,構成我國地形的第一級階梯。

所以,實際上喜馬拉雅山是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中的印巴板塊(陸地板塊)碰撞形成的.

印度洋板塊包括印度洋和南亞,其有大陸板塊也有大洋板塊,所以不是其中任何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