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業比重下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比重上升,對城市社會經濟

時間 2021-09-07 14:51:49

1樓:股份熱歌

有利於經濟的快速發展,有利於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提供就業崗位。

有利於草木的生長,促進環境整體保護。

2樓:匿名使用者

城市化(urbanization/urbanisation)也稱為城鎮化,是指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其社會由以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型社會向以工業(第二產業)和服務業(第三產業)等非農產業為主的現代城市型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 (1)產業結構世界城市化的歷史表明,產業結構調整是推動城市化的主要動力。城市化的實質是由生產力變革引起的人口和其他經濟要素從農村向城市轉變的過程。

而它表現在生產方式上,就是產業結構的大規模調整,即農業剩餘勞動力向各非農產業部門的轉移。因此,產業結構的變動必然體現為城市化的變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靠第

二、三產業比重的上升,二者幾乎同步進行,即工業、服務業就業比重每上升1%,城市化水平也提高1%。如果第一產業比重低,而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比重則比較高,則城市化水平比較高,反之亦反。長期以來,西部由於受到觀念、制度、資金、技術等因素的制約,產業結構調整十分緩慢。

不合理的產業結構直接導致了不合理的就業結構。產業結構的不合理,使西部地區大量勞動力滯留於農村,影響了農業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轉變,是西部城市化水平落後的主要原因。 (2)經濟增長從各國城市化發展的歷史來看,城市化與經濟發展水平間存在很強的正相關關係。

經濟發展推動城市化步伐。由於經濟發展使經濟收入增加,人們的需求也隨之提高,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在生理需求得到滿足的同時,更高層次的需求會隨之產生,但不同層次的需求收入彈性是不同的。在眾多商品中,農作物產品的需求收入彈性較低,人們對該類產品的實際需求會隨著收入的增加而相對減少;相反,製造業產品和服務業的需求收入彈性較高,收入增長導致對它們的需求更快的增長。

因此經濟增長會帶來需求結構的變動也必然帶動投入結構(資本與勞動的投入)和產出結構相應由第一產業向第

二、第三產業大規模轉移,導致資本與人口在空間的高度集聚,並因此加快城市化步伐。 (3)資金狀況城市化實際上是經濟發展的結構轉換與升級過程,這一過程的核心問題是區域的工業化過程,這個過程導致對資金的強烈需求。一方面,工業化特別是農村工業化需要足夠的資金積累用於發展製造業及相關的資金密集、週轉時間長的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

另一方面城市化要為農村人口的轉移提供足夠的城市基礎設施,城市要成為現代化經濟發展的中心就需要建設現代化設施,發展現代服務業,這些都需要足夠的資金投入。 (4)區位因素世界上的各種資源不是均衡分佈的,因此城市總是在那些地理、氣候、圖紙、礦藏條件和原有經濟基礎較好的地區產生和發展;並不斷吸引人口與資本向其中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更好的城市聚集,從而體現出不同的效益差別來。所以,濱海的良港、河流的兩岸、鐵路的沿線,不僅城市數量多,而且規模大、發展快、效益好;相反,「窮鄉」則往往處於「僻壤」。

地理位置沿海、沿江的城市或臨近已有大城市的地區總是能得到更快的發展。又因為自然資源的地區分佈不均衡,造成了資源供給的地區**差異,從而影響城市的分佈和工業佈局。自然資源匱乏或長期難以利用的地區,其城市化水平總是落後於資源豐富、或利用條件較好的地區。

 (5)基礎設施狀況隨著經濟發展,各種資源要素,包括人力資本、醫療衛生狀況、通訊交通設施等在特定區位形成了大量集聚,這些因素在城市化程序中也發揮著積極的決定作用。根據集聚經濟理論,城市經濟具有規模遞增的特點,具有一定規模的城市可以提供較好的基礎設施、較完善的生產、金融、資訊、技術、醫療衛生等服務以及較集中、有規模的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因而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和城市吸引力,所以又會進一步推進城市化的發展。 交通狀況的改善有助於增加地區的可通達性,縮短城市與農村的空間距離感,從而推進城市化程序。

西部資金匱乏,技術落後,且地形複雜,進行交通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的難度極大,使西部交通建設十分落後。2023年全國鐵路總里程為58,655公也與東部存在十分明顯的差距。交通通訊條件的落後,進一步阻斷了西部地區城鄉之間的聯絡,加大了西部地區推進城市化的難度。

(6)政策支援客觀上說,中國東西部地區城市的非均衡發展,既是歷史過程的沉澱和延續,又是政策戰略導向作用的結果。改革開放以來,非均衡發展戰略的實施使國家在東部投入大量資金,修建各種基礎設施;給予東部企業種種優惠;在沿海地區設立特區、開放城市、保稅區等,極大地推動了東部地區城市化的程序。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深圳從80年代初的小漁村迅速成長為國際性的現代化都市。

而西部地區,國家沒有采取這一系列措施,長期以來作為東部地區資源的提供地、產品的銷售市場,城市化程序自然緩慢。 (7)外向化程度區域的開放程度也是影響城市化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區域的開放度越高,則生產要素的區際流動越迅速,工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強,從而有助於推進城市化程序。

進口替代內向度高,城市的開放性小,生產要素的區際流動滯緩,城鎮的動力機制較弱,因而吸收勞動力的能力較低。據統計,發展中國家在進口替代階段,工業吸收勞動力的速度一般只有2.5%—3%,與人口增長差不多;而出口導向則外響度高,城市的開放性大,生產要素的區際流動頻繁而量大,城鎮的動力機制較強,因而吸收勞動力的能力較高。

發展中國家在此階段,工業吸收勞動力的速度普遍達到5%—6%,幾乎是進口替代階段的兩倍。韓國和臺灣就是以出口導向發展戰略來加速工業化,並推動城市化。 (8)科教水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創造和成果的普遍推廣和應用,會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加速經濟增長;同時深刻的改變產業結構、勞動組織結構和物質空間結構,影響城市化程序。科技的推廣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會大大提高人口素質,促進城鄉文明的融合;同時深刻改變就業結構、勞動組織結構和物質空間結構,推進城市化程序。而西部在科技進步和教育水平上長期落後於東部地區。

2023年西部文盲率和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高於東部,而具有初中教育程度、高中及中專教育程度、大專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則遠遠低於東部,也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科教水平的落後進一步影響了西部經濟的活力加深了城鄉文明的隔閡,加大了西部推進城市化的困難。 (9)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以後,中國農業及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使中國城市化獲得了新的動力。

實際上,不論是在發達的西歐工業國還是新興的亞洲工業國,在城市化早期階段,農村及農業的發展以及以此為基礎的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對於城市化的促進作用顯得更為重要。農業及農村的發展對城市化的促進作用因各國國情的差異而有不同的體現。就亞洲國家來看,則體現在一是無論農業的發深度開發還是農村地區工業化的加快,都提高了農村地區對人口容納能力;二是農村經濟的發展縮小了託達羅所謂的農村與城市之間預期收入的差距,同樣起到了緩解人口向城市遷移壓力的作用;三是農業及農村的發展擴大的城市工業及服務業發展的市場及需求。

四是建立在農村發展基礎上的小城鎮的發展有利於合理的城鎮體系的形成,從而促進城鎮化的持續發展。 (10)人口密度根據一般經驗,在人口密度較高的地區,相應的城市化水平較高。人口密度較高,人均耕地面積少,農村人口不能依賴土地生存,或者說有限的土地不能提供足夠的生活資料,他們有更強的壓力和動力從事工業生產和服務業,工業和服務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能提供較多的就業,而且城市發達的工業和第三產業,給城市居民提供了較高的收入,收入差距吸引更多的農業勞動者進入城市;城市優越的生活居住條件,也對鄉村居民產生和大的吸引力。

這促使鄉村人口大規模的向城市轉移。我國東部地區的人口密度遠高於西部地區,相應的,東部地區的城市化水平也遠大於西部地區。

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生產條件發生了哪些變化

我國目前農村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

3樓:**雞取

一、部分地區糧食生產由微利轉為虧損,糧食安全問題需引起重視

由於高庫存與全球性供給過剩,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持續低位徘徊。與此同時,糧食生產成本不斷上升。若算上土地費用、人工費和折舊等,糧食生產幾乎沒有利潤。

一些年輕農民認為「種糧無前途」,外出打工才是首選,中老年農民種地主要為口糧,中青年在家務農的主要目的是贍養父輩、照顧兒女,有的地方由於種地虧損,耕地撂荒現象常有發生。即使是種糧大戶和家庭農場,由於種糧效益過低,也不得不調減種糧面積,增加經濟作物種植面積。

二、農業生產要素比較優勢下滑,農業整體競爭力趨於下降

近年來,我國傳統的勞動力低成本優勢正逐漸消失。我國勞動力成本每年**10%左右,而勞動生產率並未同步提升,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出口競爭力趨弱。即便是競爭力最強的果蔬,近三年的出口額增速也持續回落,**順差不斷減少。

三、多數農產品國內外**倒掛,農業產業安全遇到挑戰

近年來,大宗農產品內外價差不斷擴大,農產品進口快速增長,導致國內庫存攀升,造成了「洋貨入市、國貨入庫」的局面。從2023年到2023年,穀物進口量從1458萬噸增長到3271萬噸,使國內玉米成為結構性過剩品種,造成儲備膨脹。

目前我國已實施14個自貿協定,隨著**標準不斷提高,在我國農業競爭力先天不足的情況下,若缺乏必要保護措施,價低質優的國外農產品將大量湧入國內市場,農業產業安全可能遇到更大挑戰。

四、農業立體式汙染加劇,農產品質量安全引發社會關注

農業自身造成的汙染日趨嚴重。受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影響,農業汙染問題已由化肥、農獸藥、飼料新增劑等投入品使用不合理造成汙染或殘留,轉變為「水源—土壤—大氣—生物」多方面、立體式汙染。例如,大量工業汙水流至江河湖海,每年造成水產業損失達幾十億元。

4樓:雞蛋羹聚變

一個是農村發展的體制障礙存在。另外一個是農業發展面臨的諸多的挑戰。生產力總體水平不高,最後一個就是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滯後,農民的權益難以得到保障

灌溉農業,綠洲農業,壩子農業,河谷農業,立體農業在我國的主要分佈位置以及特點。不要複製的

灌溉農業 在乾旱時以大水灌溉的方式保證農業生產的模式。在現階段應發展節水灌溉農業。泛指以水澆田的農業。其特點是通過灌溉措施,滿足植物對水分的需要,調節土地的溫度和土壤的養分,以提高土地生產率。主要通過各種農用水利灌溉設施,滿足農作物對水分的需要,調節土地溫度 溼度和土壤空氣 養分,提高土地生產能力。...

農業對地裡環境的影響,農業環境對農業發展有何影響

氣候 農業生產對氣候有利有弊,過度開墾擴大耕地破壞氣候條件 但合理耕作 有利於氣候的保持 水文 農業生產用水迫使人類建設更多水利工程,這往往對水文和自然環境產生一定破壞,另外,農藥的使用也可能導致水汙染,圍湖造田等也破壞水域環境 地形 梯田 土壤 不合理的耕作導致土壤肥力下降,甚至可能導致荒漠化,但...

為什麼農業在產業發展中的比重越來越小了 不重視農業會帶來哪

劉海旺 農業的比重越來越小,這是很正常的事情,這是每個國家經濟發展中都會出現的問題,越是發達的國家農業的比重越低,但是農業卻是相當重要,不能忽視,因為這是一個句國家的生存問題。當今的國民生產總值中農業所佔的比重有多大?這個比例的過去和目前的變化趨勢是什麼? 第一產業 農業的產值佔gdp比重是呈逐漸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