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楊子電影
生產可能性曲線凹向原點(即向外凸出)反映了成本遞增規律。生產可能性邊界凹向原點說明隨著一種產品的增加,機會成本是遞增的。
也可以說,是機會成本的遞增決定了生產可能性邊界凹向原點。機會成本的遞增是由於某些資源適於生產某種產品,當把它用於生產其他產品時其效率下降(即單位資源的產出量減少)。這種現象在現實經濟中也是普遍存在的。
「機會成本」的概念說明,任何稀缺的資源的使用,不論在實際中是否為之而支付代價,總會形成「機會成本」,即為了這種使用所犧牲掉的其他使用能夠帶來的益處。因此,這一概念拓寬和深化了對消耗在一定生產活動中的經濟資源的成本的理解。
通過對相同的經濟資源在不同的生產用途中所得到的不同收入的比較,將使得經濟資源從所得收入相對低的生產用途上,轉移到所得收入相對高的生產用途上,否則就是一種浪費。
2樓:戀勞
在生產可能性曲線上任意點的斜率代表著該產量水平上x的機會成本,其斜率為負表明要增加一種產品的生產勢必要減少另一種產品的產量。
生產可能性曲線向外凸,也就是凹向原點的生產可能性曲線反映了「(機會)成本遞增法則」。
它是指隨著黃油(x)的產量增加,每增加一個單位的黃油產量所需放棄的槍炮(y)產量呈遞增的趨勢,或者說,黃油的機會成本隨其產量的增加而遞增。
為什麼成本遞增法則能夠成立呢?
關鍵在於,在多數情況下,經濟資源並非完全適應於其他可供選擇的用途,即資產專用性。當然,如果資源能完全適應於生產黃油和槍炮,或者說,資源具備完全替代性,那麼,機會成本便為某一常數。生產可能性曲線就為一條斜率為負的直線了。
邊際轉換率(mrt)就是生產可能曲線的斜率=-(△y/△x)要加絕對值。表示為了增加一單位(x)的產量,所必須放棄的(y)產量.換言之,就是多生產一單位的(x)的機會成本。
mrt不斷增加,會隨著x產量的增加而遞增(機會成本遞增亦即邊際轉換率遞增)。
生產可能性邊界,英文是production-possibility frontier,簡稱ppf。
用來表示經濟社會在既定資源和技術條件下所能生產的各種商品最大數量的組合,反映了資源稀缺性與選擇性的經濟學特徵。通常為兩種商品的生產可能性比較。在座標軸上表示出的圖形為生產可能性曲線,也可稱為轉換線。
3樓:匿名使用者
同樣數量的物品1換到越來越少的物品2
反過來說,要換到同樣數量的物品2,需要越來越多的物品1
4樓:匿名使用者
ppc的意義:在技術水準不變、資源數量固定的假設下,將資源充分運用於生產兩種財貨,生產者對這兩種財貨的最大可能生產數量組合的軌跡.
邊際轉換率(mrt)就是生產可能曲線的斜率=-(△y/△x)要加絕對值 表示為了增加一單位(x)的產量,所必須放棄的(y)產量.換言之,就是多生產一單位的(x)的機會成本.mrt不斷增加,會隨著x產量的增加而遞增(機會成本遞增亦即邊際轉換率遞增)
只要用例子解釋就會比較好懂了
生產可能性曲線外凸的原因是什麼 生產可能性邊界向外凸的原因
5樓:正保醫學教育網
主要原因是邊際轉換率遞增,邊際轉換率的意思就是在生產要素數量不變的情況下,要多生產一件x商品,而要放棄掉的y產品的數量。用公式表示是 mrt=△y/△x. 在圖形上體現為生產可能性曲線某點的斜率。
邊際轉換率遞增的根本原因是生產要素邊際報酬遞減,即每增加一單位生產要素帶來的產量增加是不斷減少的。從這個定理可以推出,一件產品生產數量越多,需要再生產一件這一種產品的成本(需要的要素)就會越高。
生產可能性曲線向外凸是新古典經濟學的假定不是的,新古典只是假定了生產函式的性質,生產可能性邊界外凸是更具生產函式的性質推出來的舉個例子來講,資源約束x1+x2=x兩種產品生產函式:f(x1)=y1 g(x2)=y2, 其中生產函式滿足新古典假設可以驗證所有(y1,y2)元素構成的集合是個緊集,畫在y1-y2座標圖中就表現為外凸,其實他的上界構成的邊界是外凸的,而下界(兩條座標軸)構成的邊界是下凸的,所以整個區域就是個凸集的 。
生產可能性邊界是用來說明和描述在一定的資源與技術條件下可能達到的最大的產量組合曲線。
這說明了,假設同時生產a、b兩種產品,並且原料為x、y。當完全生產一種產品a時,其代價是很大的,放棄一單位a可以多生產多個b產品。用機會成本來講, 生產可能性邊界凹向原點--也即問題中的外凸,說明隨著一種產品的增加,機會成本是遞增的。
畢竟眾所周知,當一種產品(這裡是b)的產量很低時,生產要素微小的增加就能引起產量的大幅提升,即生產過多的a之後,要素x、y的增多對a的產量所起的作用遠遠沒有對b的增產作用大,若執意生產太多的a,那麼放棄的大量的b就是其機會成本。追根究底,這其實是由於生產函式對要素的邊際產量存在變化--先增後減--引起的。因此只有生產適量的a,留下適量的要素去生產b才能達到不浪費的好效果--這就是凸出去的那一部分。
也可以說,是機會成本的遞增決定了生產可能性邊界凹向原點----也即問題中的外凸。機會成本的遞增是由於在當前產量格局下,某些資源更適於生產某種產品(b),當把它用於生產其他產品(a)時其效率下降(即單位資源的產出量減少)。
至於,生產可能性邊界如何發揮作用決定生產最佳組合,要與預算線和效用曲線合在一張圖上看,三者的切點即是最優點--此時,在一定的預算約束下,a、b的生產替代率等於其**反比,效用比也等於**反比,在這一點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生產者生產組合最優化。
生產可能性曲線的含義及特點
生產可能性曲線是在資源既定的條件下所能達到的兩種物品最大產量的組合。生產可能性曲線說明了稀缺性 選擇和機會成本這三個重要概念。生產可能性曲線用來表示經濟社會在既定資源和技術條件下所能生產的各種商品最大數量的組合。生產可能性曲線反映了資源稀缺性與選擇性的經濟學特徵。生產可能性曲線的經濟含義是什麼 生產...
有哪些原因會使社會位於生產可能性曲線以內
機會成本與生產可能性曲線 從資源的稀缺性這一概念出發,如果進一步思考就會發現,人的慾望和滿足慾望的手段即生產資源和物質產品,一般具有以下幾個特徵 1 人的慾望或需要是無限的 2 這些需要的輕重緩急是各不相同的 3 滿足人的慾望或需要的手段,即可以支配的生產資源是有限的,從而可生產的產品是有限的 4 ...
如何用生產可能性曲線來解釋比較優勢理論
比較優勢理論 如果各國之間存在著勞動生產率的相對差別,就會出現生產成本的相對差別,從而使各國在不同的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各國應該集中生產並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其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為了簡化問題,首先,我們假定機會成本是不變的。再看table 1 由圖表1可知,在美國1個酒的機會成本是2個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