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世界之王
我在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中國銀行開元湖支行開企業賬戶是,人家直接就是強制你買一萬元理財,結果我沒買,我的企業網銀當天可以用。第二天就不能用了,你們說說銀行賴不賴?!
為什麼銀行不建議買理財產品
2樓:工商牙牙老師
的原因是理財產品是有風險的,有些使用者一點風險都不能承擔,所以銀行建議其選擇存款,而不是買理財產品,雖然買理財產品銀行可以賺到錢,但若是真的不適合的人買了,只會給銀行製造更多的麻煩,比如老年人跟學生,都是不適合買理財產品的。
銀行推行的理財靠譜嗎?
3樓:網友
靠譜,銀行的理財產品是比較靠譜的。正規商業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都是合規的產品,可以實現剛性兌付。不過,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中也有非保本浮動收益的產品,這些產品是不保本的,風險比較大,如果接受不了這種風險,可以避免購買非保本型別的產品。
購買銀行銷售的保本型理財產品是比較安全的,可以獲得一定收益,本金也不會受損,推薦風險接受程較差的使用者購買這種產品。
4樓:葉孤夏侯青
銀行推行的理財靠譜嗎?嗯,當然靠譜了,但是銀行理財都是有風險的,因子投資需要謹慎。
5樓:念之森藍
銀行的理財產品如果簡單劃分的話,可以分為保本型理財和非保本型理財,前者的收益較低但是安全性更好,而後者收益高但是安全性較差,建議可以根據自身的收益偏好以及風險接受能力進行選擇。
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安全嗎
6樓:財經一起通
相對安全,銀行理財產品安全性還是不錯的,而且銀行理財產品是分風險等級的,能夠滿足不同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在銀行公開發售的理財產品都要收到銀監管控制和管理的,他隱性擔保非常適合還不怎麼會投資或者喜歡較低風險投資產品的人。
拓展知識:說到理財,很多人認為理財就是錢生錢,比如買房、買**、**票等。其實這些都屬於理財的範疇,但嚴格意義上的理財,其實叫財富管理,也就是科學合理的規劃現在以及未來的資源,做好家庭財務規劃,在進行理財的時候要對家庭財務做乙個科學的診斷,防控風險。
理財與風險。
理財產品的種類是很多的,一般風險大的對應高收益,風險小的對應低收益,如果不想承受風險大的理財,就可以選擇風險小的,比如說低風險的理財,像銀行理財r1和r2風險等級的理財都是不錯的。
定開淨值型理財。
定開淨值型理財產品是屬於淨值型理財的乙個分類,特點是有一定的封閉期,投資人**之後要等到封閉期過了才可以取出投資資金。所以定開淨值型理財的資金流動性風險會稍微高一些。那麼定開淨值型理財安全嗎?
1、從流動性看。
定開淨值型理財屬於定期開放產品,與具有隨時申贖的一般**相比,流動性偏低。定開淨值型理財具有期限限制,其期限多樣化,選擇性強,從7天到366天不等。但是一般定開淨值型理財的風險會低於普通**或混合**等高風險型別的**。
2、從投資投資方向看。
定開淨值型理財作為具有投資期限的理財型**,具有中低風險的特徵,所以在一般情況下,其投資方向為國債,公司債券,貨幣**等流動性偏高的金融工具。所以比起一般高風險**,較為滿足投資者安全性需求。
3、從發行主體來看。
定開淨值型產品的發行主體多種多樣,不同發行主體抗風險能力不同,一般來說,發行主體規模越大,投資行為越專業對理財產品來說,安全度越高。
為什麼銀行不建議買理財產品?
7樓:網友
陷阱1:預期收益代替實際收益。
消費者選擇銀行理財產品。
是為了獲取更高的收益,因此,高收益也成為了銀行宣傳理財產品,吸引消費者眼球的乙個撒手鐧。
為了吸引客戶,銀行在銷售理財產品時往往會刻意誇大收益,不少工作人員在給客戶講解時,也會口頭保證預期收益。銀行會在宣傳中強調此前發行的同類理財產品均達到預期收益,令客戶對收益產生心理預期,把預期收益當作是實際收益。而實際情況是,有很多結構型理財產品都沒有達到預期收益,有的甚至本金都虧損。
陷阱2:理財產品偷樑換柱。
小心理財產品變身保險!據統計,有30%的客戶在購買理財產品時被誤導,把保險當成了理財產品。不少保險公司的銷售人員會在銀行內推銷保險產品,而且銀行的工作人員也會給使用者推銷其代售的保險散盯產品,客戶在銀行內很容易被「忽悠」,稀裡糊塗的就買了保險。
陷阱:3:收益率≠年化收益率。
很多理財產品在說明書中會故意模糊收益率和年化收益率的區別,雖然看起來差不多,但是錢數真的差很多。
理財經理為了完成任務,不會把這個問題給你講清楚的,你糊裡搭掘銀糊塗買完了,他好交差。
收益率指合同到期後,本金的收益水平。例如10萬元本金,5%收益率,理財期限是30天,則30天后的收益為100000*5%=5000(元)。
而年化收益率,指一年365天到期後的收益,則10萬元本金、年化5%、理財30天后的收益率為(5%/365)*30*100000=元)。
5000元和410元是不是相差非常之大?購知宴買前,親們一定要問清楚,到底是收益率,還是年化收益率,千萬不能聽銀行推銷人員的一面之詞。
銀行理財產品是不是很坑人啊!
8樓:近來不好
不一定銀行的坑也是很多的,近兩年來,各銀行紛紛推出針對老年人的養老理財產品自然是為了有針對性的對老年人進行理財服務,同時也是為了分享老年化社會的理財基唯市場紅利。
特別今年以來,銀行理財子公司成立以後紛紛扎堆佈局養老理財產品市場,導致各種養老理財產品推出的速度明顯顯快。根據普益標準最新的資料統計,截至2020年6月24日,今年已有15家銀行發行了115款養老理財產品,而去年全年僅6家銀行發行了152款養老型理財產品。可見,各銀行都已經開始發力養老理財市場。
在銀行養老理財產品市場中,國有行的發行數量增加最明顯。今年已發行的115款養老理財產品中,有35款是由國有銀行理財子搏物培公司發行的。
目前銀行養老理財產品主要有,興業銀行養老型理財產品—「安愉樂享」系列,5年期封閉式管理,1元起購,產品100%投資於固定收益類資產,不參與**投資,五年內將不少於三次分紅,業績基準為5%;光大理財推出的「陽光金養老」系列,五年期、封閉式、淨值型公募理財,業績比較基準螞汪;中銀理財的一款養老理財,則採取了「3+1+1」期限自主選擇模式,首個封閉期是三年,封閉期結束後每年開放一次,存續期限是五年。但有一點要記住銀行的理財產品不是定期而且有虧欠的風險的。
所謂的銀行理財型產品,真的是時間陷阱嗎?
9樓:霓虹說教育
我覺得不能這樣理解。
雖然很多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確實沒有那麼高,但最起碼可以跑得過銀行的定期存款,這已經算是一種相對比較穩定的投資方式了。對於有一些沒有主動理財能力的小夥伴來講,通過這種方式可以達到配置資產的目的。有的人可能沒有時間,有的人可能缺乏專業知識。
但不管怎麼樣,乙個人的收益始終跟這個人的認知和付出成正相關的關係。
一、目前市面上有很多銀行理財產品。
很多人對銀行理財產品的認知還停留在固定收益這一層面上,這種想法比較落後。因為目前銀行已經推出了很多類銀行理財產品,不僅收益率各不相同,同時**和賣出的流動性也大不相同。在這樣的大前提下,使用者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配置適合自己的相關產品。
二、銀行理財產品不是時間陷阱,自我的愚鈍才是陷阱。
這個道理非常簡單,如果乙個人對投資市場充分了解,完全可以把銀行理財產品當成自己配置資產的手段之一。你可以把多數銀行理財產品當成防守性質的配置手段,如果你想要獲得更高收益,你完全可以通過一定比例的資產配置到風險和收益率相對比較高的理財產品上。<>
三、多學習,少判斷。
對於很多理財知識匱乏的使用者來講,他們很容易聽信別人的話,也很容易聽信別人的結論,甚至會經常出現全面肯定和過度否定的現象。有些人覺得銀行理財產品是世界上最好的產品,有些人會覺得銀行裡的產品是時間陷阱,我覺得如果乙個人有辯證思考的能力,就不會得出類似的結論。<>
總而言之,銀行理財產品不是時間陷阱,多思考,靈活運用即可。
10樓:多啦還有夢
需要仔細甄別,有的確實是時間陷阱,比如上週五買的一款短期理財產品到期,但錢回到賬戶時已經到了銀行下班的時間,只能讓它趴在銀行賬上等待週一。
11樓:數位技術小輝
不是。因為銀行理財型產品可以獲得一定的收益,所以我覺得不是時間陷阱。
12樓:房間號
當然不是,銀行的這些理財產品只是為了給銀行提供一些收益,而且還可以為客戶提供一些利益。
13樓:行樂樂樂行
真的是,這是因為這種理財產品需要投入的時間是比較多的,而且對於經濟的需求量也比較大,然後收益價值也沒有辦法及時肯定。
買了銀行基金理財產品,為什麼總是虧本?
我在招行和北京銀行都買過他們代銷的 產品,滿一年可以贖回時算上申購和贖回費用非但沒有盈利還有虧損,我終於明白了銀行,公司聯手賺錢,他們穩賺不賠,倒黴的是基民。銀行 理財為什麼總是虧損?銀行經理讓你買得 都是內部推出,有業績量的,僅僅是為了達到自己業績。很不靠譜,我家人在銀行買的 投了2年才賺10 多...
現在有什麼理財產品,銀行的理財產品有那些,我是一名出外打工的月薪4000左右,現在都說錢存銀行裡不
銀行理財產品一般5萬起投,收益6 左右。小銀行收益好些,高收益高風險 銀行理財產品有幾種,分別是什麼?銀行理財產品有5種,如下圖所示 理財產品,即由商業銀行和正規金融機構自行設計併發行,將募集到的資金根據產品合同約定投入相關金融市場及購買相關金融產品,獲取投資收益後,根據合同約定分配給投資人的一類理...
現在銀行理財產品都有哪些分類啊,銀行的理財產品都有些什麼種類啊?
聯合徵信山東分公司 根據幣種不同 銀行理財產品一般包括人民幣理財產品和外幣理財產品兩大類。根據客戶獲取收益方式的不同 銀行理財產品還可以分為保證收益理財產品和非保證收益理財產品。保證收益理財產品,是指商業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客戶支付固定收益,銀行承擔由此產生的投資風險。非保證收益理財又可以分為保本浮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