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風紀
世界三大宗教的形成與傳播 世界三大宗教的形成與傳播宗教由來已久,早在原始社會就已出現,起初源自於人對外部世界因無知、恐懼而產生的虛幻、扭曲的印象,逐漸形成了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圖騰崇拜為特色的原始宗教。後來,伴隨人類社會的發展,宗教內容愈趨豐富,崇拜禮儀日漸繁縟,從拜物教發展到拜神教。 進入文明時代後,又由多神信仰發展到一神信仰,由原先區域性範圍崇奉的部落宗教發展到民族宗教、地區宗教,乃至更大範圍的世界性宗教。
這些高階宗教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教義信條、神學體系、教禮教規,還有專門的宗教組織、嚴格的教階制度。各民族宗教信仰中影響最大的為三大世界宗教:佛教、**教和伊斯蘭教,其信徒約佔世界總人口的一半左右。
一、佛教 佛教於公元前6~前5世紀首創於古印度,其創始人相傳為迦毗羅衛國王子悉達多·喬達摩,後稱「釋迦牟尼」。佛教初創時,主要為反對婆羅門教和種姓制度,主張「眾生平等」,因而受到中下層民眾的歡迎於支援。佛教起初流行於恆河流域,後漸滲入印度北部、西北部。
佛教在後來的發展過程中分衍為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兩個支系。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或南傳上座部佛教,於公元前3世紀向南傳至錫蘭島(今斯里蘭卡),隨後由錫蘭島渡海傳入中南半島今緬、泰、老、柬及印尼、馬來西亞諸國,中國雲南傣族等亦信奉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則北上中亞,公元前後經中亞東傳中國內地,爾後又由中國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地。
7世紀以後,印度本土大乘佛教的部分派別與婆羅門教混合而產生密宗,密宗越過喜馬拉雅山脈傳入我**地區後,與藏族的原始宗教苯教相結合,形成藏傳佛教,又稱喇嘛教和藏密大乘佛教。現今世界佛教各派信徒總共有3億人,分佈範圍大致仍集中於亞洲,以東亞、東南亞和南亞次大陸為主。
二、**教 **教在大約公元1世紀中期最早產生於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一帶,脫胎於猶太教的一個支派。**教信仰上帝,崇奉耶穌為「救世主」(希臘語稱「**」),由此得名。**教的經典為《聖經》,包括《舊約》、《新約》兩部分。
早期**教主張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倡導信徒之間衣食互濟,患難相助,反對羅馬當局的殘暴統治,在下層民眾中具有廣泛影響。因此,曾遭受羅馬帝國的一再**。但至4世紀起,隨著**教的持續傳播,影響日益擴充套件,帝國當局改而採取扶持、利用政策,隨即承認其合法地位,並立以為國教。
進入中世紀,**教會逐漸形成東西兩大教派(此前已有一些小教派出現),分別以西歐的羅馬教皇和拜佔廷皇帝為首。由於相互爭鬥激化,於2023年正式**,西歐的教派稱天主教會,東方拜佔廷的教派稱東正教會。16世紀,西歐天主教內部發生宗教改革運動,又分化出三大新教:
路德教、加爾文教、英國國教,嗣後新教也陸續形成不少小教派。從公元初年**教創始之時起,經過千餘年的傳播,當前各種**教徒幾乎遍及全球,分佈於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尤以歐洲、美洲最為集中。世界**教徒約有13億(其中天主教徒7億,新教徒5億,東正教徒1億)。
三、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是公元7世紀時於阿拉伯半島產生的,由穆罕默德所創。伊斯蘭教信仰惟一真神「安拉」,奉穆罕默德為「安拉的使者」,伊斯蘭教徒稱「穆斯林」(意為「皈服者」)。以麥加為宗教聖地和朝拜中心,以《古蘭經》為宗教經典。
因宗教、社會、政治主張的分歧,伊斯蘭教又分成兩大主要教派:遜尼派和什葉派,現今穆斯林中,絕大多數屬遜尼派。經過7~8世紀阿拉伯人大規模的軍事擴張,伊斯蘭教由阿拉伯半島傳播到了西亞、北非、中亞各地及南亞部分地區。
15世紀隨著奧斯曼帝國的擴張,伊斯蘭教勢力又進入東南歐的巴爾幹半島。由於商業活動和移民,伊斯蘭教的影響還滲入了東非、西非、中非和東南亞一帶。我國也有10個少數民族信奉伊斯蘭教。
2023年成立的「伊斯蘭會議組織」,是當今世界最具廣泛影響的伊斯蘭國家組織,共有45個會員國,均分佈於亞洲、非洲。全球伊斯蘭教徒共有10億(其中遜尼派9億,什葉派1億)。 除了三大世界宗教以外,依然存在一些至今仍頗具影響的民族宗教和地區宗教,像中國的道教、日本的神道教、源於古代婆羅門教、至今仍信眾如雲的南亞印度教、同樣出自印度的耆那教、錫克教、流行於猶太人中的猶太教、創於古代波斯的拜火教,還有在一些後進民族中依然存在的原始的薩滿教,等等。
2樓:泰山是冠軍
佛教(buddhism):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公元前6-前5世紀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所創,他的名字是悉達多 (s.siddhārtha, p.
siddhattha),他的姓是喬達摩(s. gautama, p. gotama)。
因為他屬於釋迦 (sākya)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廣泛流傳於亞洲的許多國家。東漢時自西向東傳入我國。
**宗教 是一個一神論的宗教,指所有相信主耶穌**為救主的教會。雖然耶穌**所建立的是一個合一的**教會,但**教在歷史程序中卻分化為許多派別,主要有天主教、東正教、新教三大傳統教派,以及被自稱正統的教會排斥的摩門教、耶和華見證人等異端教派。值得注意的是在中文稱呼上,由於**教新教往往簡稱為**教,於是容易造成誤解,所以中文學術界通常將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統稱為**宗教,用**教稱呼新教;神學界又稱新教為更正教會;民間又稱之為 耶穌教 。
**教是世界上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有20億以上的人信仰**教。**譯自希臘語的χριστ
穆斯林的三大節日是什麼?
3樓:若晨則曦
三大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
1、開齋節
阿拉伯文『id al-fitr的意譯,音譯「爾德·費圖爾」。亦稱「肉孜節」或「小節」。
時間在伊斯蘭教歷10月1日。
穆斯林在萊麥丹(第9月)全月齋戒,齋月最後一日尋看新月,見月次日開齋,即為開齋節;如未見新月,則繼續封齋,節期順延,一般不超過3天。
2、古爾邦節
古爾邦宰牲規定每年希吉拉歷(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即朝覲最後一天開始,共三日,逾期無效。
所宰駱駝、牛或羊,必須體態健美。
宰牲前,面向西(麥加天房)肅立,高聲讚辭申告,表示莊重。
規定羊一人一隻,駱駝和牛可以合宰,不能超過七人。
所宰牲的肉、油脂原則分三份:自食、饋贈親友和濟貧,牲皮捐贈清真寺。
3、聖紀
「聖紀」舉行日期並不統一,安排在不同的日子,便於借佳節走村串寨,探親訪友。
聖紀主要活動是贊主,贊聖,宣講先知穆罕默德光輝生平,清真寺裡裝飾一新,人如潮湧,氣氛熱烈。最後會餐,濟濟一堂,增進彼此情誼,爭作奉獻。
擴充套件資料:
一:開齋節的習俗
1、打掃家庭衛生,沐浴淨身,穿戴打扮整齊
2、八點以後,無論天氣如何,回族群眾都會腋下夾一個小毯氈,一起聚集到清真寺。當阿訇宣佈會禮開始,回族群眾鋪下毯子和拜毛,脫下鞋子,立即面向聖地麥加古寺克爾白方向叩拜。
3、禮拜後,回族群眾齊向阿訇道安,接著全體互說「色倆目」問候。
4、整個會禮結束後。由阿訇帶領祖墳念鎖兒(《古蘭經》選讀),追悼亡人,然後恭賀節日,串親訪友。
5、節日中,家家戶戶炸油香、饊子、花花等,同時,還宰雞、兔、羊,做涼粉、燴菜等,互送親友鄰居,互相拜節問候,有的回族青年男女還特地選定這個佳節辦婚事。
二:古爾邦節的習俗
1、行會禮,穆斯林們聚集在大清真寺或公共場所,舉行盛大的儀式和慶祝活動;
2、宰牲,一般的穆斯林都在節日之前準備好到時要宰殺的牲口,牲口要求必須健康,分駱駝、牛、羊三種,根據家庭的經濟情況來決定。宰殺後的肉要分成三份,分別留作自用、贈送親友以及施捨給窮人。
三:聖紀的習俗
1、節日裡,清真寺張燈結綵,掛起橫幅,橫幅上一般都用阿拉伯文書寫紀念穆罕默德的字樣,有的還寫聖紀大會標語。
2、回族群眾聚集在清真寺誦經、贊聖、禮拜,並由阿匐宣講穆罕默德的生平簡歷,功績品德,以及在傳教中所受種種磨難和許多智勇、善辯、善戰的生動歷史故事,教育回族群眾不忘至聖的教誨,做一個真正的穆斯林。
3、做討白(意即仟悔)。回族人民認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做討白的要痛改前非,求主饒恕,有過就改,誓不再犯,決心立功,矢志不移。
4樓:凝住今日怎樣
分別為: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
1.開齋節
(1)「雞鳴而食,星燦始開」,經過一個月的齋戒,月終望見了新月,意味齋戒解除,恢復日常生活,作為穆斯林完成了一項功修,自然以無比喜悅的心情迎接開齋佳節的到來。
(2)開齋節是回族穆斯林俗稱,即阿拉伯語「爾德·菲特勒」意譯,各地穆斯林對這個節日的熱烈程度,較之「古爾邦」節有過之而無不及。即使遠在千里外的旅人也爭取回鄉與親友共同歡度開齋佳節,整個穆斯林社群呈現一派歡騰景象。
2.古爾邦節
(1)古爾邦是阿拉伯語的音譯,意為「接近,靠近」真主。古爾邦是中外穆斯林最隆重最熱烈的傳統佳節,一年一度,也是朝覲禮儀中的一項主要功修——宰牲,向真主表示虔誠信仰。
(2)古爾邦宰牲,起源於古代先知易布拉欣的傳說。這位先知晚年無子,夫人已逾育齡,族人對先知大量施捨牛羊大惑不解,易布拉欣鄭重表示,倘蒙真主賜我一子,即使以愛子作「犧牲」奉獻,我決不會吝惜。不久,一位妻子生下易司瑪儀,另一位妻子也懷孕生下易司哈格。
弟兄倆幸福地成長起來。
3.聖紀節
(1)先知穆罕默德的生辰與忌日都在不同年份的同一天——希吉拉歷三月十二日。穆斯林是日既緬懷先知降臨人間,又紀念先知與世長辭。中國穆斯林統稱「聖紀」,列為每年「三大節日」之一。
(2)紀念先知穆罕默德在於讚美先知開創伊斯蘭曆史新紀元,傳播《古蘭經》,將穆斯林引向敬主愛人的和平之路。
5樓:跪著作揖
三大節日是: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
1、開齋節
伊斯蘭教主要節日之一。阿拉伯語「爾德·菲圖爾」的意譯。波斯語稱「肉孜節」。
與「宰牲節」、「聖紀」並稱為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開齋節是中國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烏孜別克族、塔吉克族、塔塔爾族、柯爾克孜族、東鄉族、保安族、撒拉族等少數民族的節日。
中國的穆斯林移民後裔視開齋節為盛大節日。時間是伊斯蘭教歷十月一日。是日早晨沐浴盛裝,喜氣洋洋地赴寺參加會禮,並按規定交納開齋捐,藉以完善全月齋功,賙濟貧窮,共度佳節。
會禮結束時,互道「色蘭」,表示節日祝賀,並依禮俗宴請賓客,互贈節日食品。
2、古爾邦節
古爾邦節(拉丁文 eid adha),又稱宰牲節,爾德節。古爾邦節與開齋節(肉孜節)、聖紀並列為伊斯蘭三大宗教節日。
古爾邦節是我國穆斯林的盛大節日。「古爾邦」在阿拉伯語中稱作爾德·古爾邦,或稱為爾德·阿祖哈。「爾德」是節日的意思。
「古爾邦」和「阿祖哈」都含有「犧牲」「獻身」的意思,所以一般把這個節日叫「犧牲節」或「宰牲節」。也譯作「庫爾班」。
2023年中國古爾邦節為公曆9月24日,聯合國公佈的日期為9月23日。
3、聖紀節
伊斯蘭教傳統節日之一。阿拉伯語「茂魯德節」的意譯,與開齋節、宰牲節並稱為伊斯蘭教三大節日。亦稱「聖紀」。
據傳,阿拉伯太陰曆元年(象年)三月十二日(公曆571年4月20日)為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誕生之日。希吉萊歷十一年三月十二日(公曆632年6月8日)又是先知穆罕默德歸真之日,故稱「聖忌」。
穆斯林習慣上把生日和歸真日合併紀念,亦稱「聖會」。屆時,中國大多穆斯林聚眾舉行紀念活動,誦經、贊主贊聖,宣講穆聖傳教歷史和聖訓以及個人生平事蹟等。還要宰牛羊集體設宴慶賀,表示對穆聖的緬懷。
而「茂魯德」意為「穆聖誕辰」,系新疆地區突厥語系穆斯林對「聖紀日」的稱謂。
擴充套件資料:
開齋節的由來:
齋戒,是伊斯蘭教的五功(心有念功、身有禮功、性有齋功、財有課功、命有朝功)之一。伊斯蘭教的齋戒,重在信念。少數民族語言為「肉孜節」。
伊斯蘭教規定,9歲以上的女性和12歲以上的男性穆斯林,每年齋月即希吉來歷的萊買丹月即九月,都要封齋一個月。在封齋期間每日兩餐,大約在日出前1小時和日落後1小時進餐,白天禁止吃喝和性行為。萊買丹,是阿語「炎熱」的意思,形容封齋的人,通過「炎熱」的磨練,來控制食慾和色慾。
據說,真主就是在這個月,將《古蘭經》降於鄰近的天上,以後23年中,真主派大天仙哲布拉伊把**陸續從天上降給穆罕默德,因此,齋月是最尊貴的月份,倍受穆斯林的重視。希吉來歷10月1日,開齋,為開齋節,封齋的天數為30天。
古爾邦節的由來:
真主為了考驗先知伊卜拉欣的忠誠,在夜裡降夢給伊卜拉欣,叫伊卜拉欣宰殺自己的兒子獻祭。伊卜拉欣毫不猶豫地照辦了。在他要用刀子割斷親生兒子伊斯瑪儀的喉管時,真主便派天使用一隻黑頭綿羊替代了伊斯瑪儀,因為有此淵源,在過古爾邦節的時候每戶穆斯林都得至少宰殺一隻羊,有的還宰牛、駱駝。
聖紀節的由來:
相傳,先知穆罕默德於伊斯蘭曆紀元前五十一年三月十二日(公元571年4月21日)誕生於阿拉伯麥加古萊什部落一個沒落貴族家庭,取名艾敏(誠實的人),號穆罕默德(受讚美的人)。伊斯蘭曆第十一年三月十二日(公元632年6月8日)病逝於麥地那,終年63歲。
由於穆罕默德的誕辰與逝世恰巧都在伊斯蘭曆三月十二日,故中國穆斯林習慣將其誕辰與逝世合併紀念,統稱「聖紀」或「聖忌」。國外穆斯林一般只過「聖紀」,即誕辰,而對忌日則知之甚少。
三大宗教的相關知識,三大宗教的知識
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分為 教,伊斯蘭教,佛教.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教形成於亞洲的西部,目前主要集中分佈在歐洲 美洲和大洋洲.教是以信仰耶穌 為救主的宗教。天主教 roman catholicism 新教 protestant churchs 東正教 easten orthodoxy 教馬龍派...
世界三大宗教是指什麼,世界三大宗教的信仰各是什麼?
居居寶貝 教與伊斯蘭教 佛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教形成於亞洲的西部,目前主要集中分佈在歐洲 美洲和大洋洲。伊斯蘭教主要傳播於亞洲 非洲,以西亞 北非 中亞 南亞。佛教主要分佈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世界三大宗教的信仰各是什麼? 幻影 1 教 信仰上帝 天主 創造並主宰世界。它認為人類從始祖起就因不遵守...
哪個宗教是真理,三大宗教誰是真理
那有區別嗎,宗教的核心都是人心向善,只是表達的渠道不一樣罷了。善也不需要證明,信仰不一定要去教會裡面找尋,所以如果你不贊同哪個宗教也沒什麼關係。好好學習,不然被你媽媽打得呱呱叫 三大宗教誰是真理 都是真理,說法不一,修行的方法不同而已。世上所有宗教中那個是真理?所有的宗教中,你信仰哪一門宗教,哪一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