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海雲兒
出自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整首詩如下: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這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772-846)十五六歲時的一首成名作。說起來,它還有一段饒有趣味的創作故事。
白居易十五六歲那年,拿著自己寫的一卷詩,從家鄉跑到京城長安,求教當時詩壇的知名人物顧況。當時顧況是朝廷的**,擔任著作郎,很有名氣。他一見眼前這位名不見經傳的少年,破舊的衣帽、瘦弱的身體,便板起面孔:
「你來這兒幹什麼?」白居易湊前一步,恭敬地遞上詩稿:「我是來向您學詩的。
我寫了一卷詩,想請顧大人指教。」顧況並沒有把這位毛頭少年放在眼裡,等到看見詩卷上的名字「居易」時,更是覺得可笑,他隨口說道:「長安米貴,要『居』住下來,可很不容『易』呀,你還是回鄉下去吧!
」「我是在鄉下住的,很快就回去。只是我寫的詩,周圍的鄉親們,甚至連老太婆都看過聽過了,他們都提出過意見。聽說顧大人是極有學問的人,想懇求您過過目。
要是您忙,來不及全看,我可先背一首,請您聽聽。」白居易極認真地說道,接著就背起了這首五律詩《賦得古原草送別》。這真是一首好詩!
它深深地感動了大詩人顧況。當顧況聽到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不由自主地站起來,臉上顯出和悅的顏色,他請白居易就坐,並緊緊拉住白居易的手說:「你能寫出這麼漂亮的詩,在京城裡『居』住就不難了!」顧況終於收下了白居易這個學生,而白居易也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在前輩詩人的指點下,成為中唐時代最有成就的詩人。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遠芳」,指遠處的野草。「侵」是蔓延的意思。
「晴翠」指的是陽光照在草地上,反射出一片翠綠的顏色。這兩句的意思是說,晴空下,翠綠的野草連成一片,淹沒古道,伸向遠方,連線著荒涼的古城。
從全詩看,這是一首作者送友遠去,看到原野茂盛的春草,因而深受感觸而寫下的五言律詩。詩題「賦得」,古代凡是按指定的題目作詩時,都加這兩個字。白居易這首千古不朽的詩篇,其妙處就在於全詩緊緊扣住「古原草」來生髮——先寫眼前離離的草景,進而引出事物枯榮的哲理,最後抒發朋友萋萋的別情,讓無邊無垠的野草也來參加送行。
這樣,就將景、理、情三者極為自然、和諧地融合、統一在草的形象之中了。
2樓:冀州粉釵
《賦得古原草送別》
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題目為《賦得古原草送別》,因而先寫古原草,後寫送別;但寫古原草而別情已寓其中。第一句以「原上草」點題,前加「離離」作定語,形容「原上草」稠密、茂盛,與次句的「榮」和末句的「萋萋」呼應。次句「一歲一枯榮」雖然「榮」、「枯」並舉,卻落腳於「榮」,「榮」,表明在詩人的審美意識中,「榮」是主要的、本質的。
據說從前有人因戰敗而草疏請求援兵,講到「屢戰屢敗」,另一人則改為「屢敗屢戰」。二者所敘述的事實是相同的,但後者卻顯出士氣的旺盛。春「榮」冬「枯」,這是「原上草」的特點。
詩人顛倒「一歲」之中先「榮」後「枯」的順序既表現了「原上草」頑強的生命,又在讀者面前了春草「離離」、一望無際的畫卷。次聯出句「野火燒不盡」承「枯」,對句「春風吹又生」承「榮」。就字面看,兩相對偶,銖兩悉稱;但就意義看,卻一氣奔注,上下貫通,講的都是「原上草」,而重點歸到下句,與第二句「榮」、「枯」並舉而重點歸到「榮」,契合無間。
第三聯,就「春風吹又生」作盡情的描繪。出句從嗅覺方面落墨;「遠芳」,即傳播得很遠的香氣;這香氣,從「原」上散發,直侵入伸向天邊的「古道」。對句從視覺方面著筆:
「晴翠」,即陽光下閃亮的綠色;這綠色,從「原」上延展,直接遙遠的荒城。十個字,把經受野火焚燒的「原上草」寫得何等色香兼美、氣勢磅礴!
以上六句賦「古原草」,似與「送別」無關。但一讀第七句「又送王孫去」,就感到前面所寫的「萋萋」之草,立刻充滿「別情」。眼前是「古原」,而王孫「一去」,不是首先要穿過那「古原」嗎?
「原上草」的「遠芳侵古道」,「王孫」不是也要隨著「遠芳」踏上「古道」嗎?「原上草」的「晴翠接荒城」,「王孫」不是也要隨著「晴翠」走向「荒城」嗎?詩中有兩個「又」字,看來是有意的重複。
「原上草」一歲一枯,而「春風吹又生」,迴圈不已。每當「原上草」「春風吹又生」,就「又送王孫去」,也迴圈不已。就這樣,作者把詠物和送別多層次地、緊密地結合起來。
前六句,以「原上草」作主語,一氣貫穿,脈絡分明。接著以「又送」轉入「送別」,又以「萋萋」照應首句的「離離」,回到「原上草」。章法謹嚴,天衣無縫。
同時,詩中緊扣題目中的「古」字。首先,原上之草「一歲一枯榮」,歲歲如此,已見得「原」是「古原」。第五句又特意用「古道」;原上的道路既「古」,則「原」安得不「古」?
「賦得」詩,是要求緊扣題目。當然,緊扣題目的,不一定是好詩。而這首詩,卻扣題既緊,又生動活潑,意象完美。
古原上的野草春榮冬枯,冬枯之時往往被野火燒掉。這一切,都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更不會激發詩人的美感。白居易卻不然,他抓住了這些特點,並以他的獨特的審美感受進行了獨特的藝術表現,突出了野草不怕火燒、屢枯屢榮的頑強生命力,並以「遠芳」、「晴翠」這樣美好的字眼,把它的氣味、色彩寫得那樣誘人。
因此,雖然說「萋萋滿別情」,但並不使人感到「黯然銷魂」。試想,當「王孫」踏著軟綿的春草而去的時候,「遠芳」撲鼻,「晴翠」耀眼,生意盎然,前途充滿春天的氣息,他能不受到感染嗎?
這首詩通體完美。其中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聯,對仗工穩而氣勢流走,充分發揮了「流水對」的優點。它歌頌野草,又超出野草而具有普通意義,給人以積極的鼓舞力量。
蔑視「野火」而讚美「春風」,又含有深刻的寓意。它在當時就受到同輩詩人的讚賞,直到現在還常被人引用,並非偶然。
3樓:匿名使用者
漓漓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沒有寫一句了啊!!!!著名的詩,樓主不會?是不是小學沒畢業?!呵呵
4樓:匿名使用者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5樓:匿名使用者
後面還有,小學只學了前部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6樓:落雞壓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
萋萋滿別情
7樓: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春風吹又生下一句是什麼
8樓:shine知已難尋
應該是春風吹又生的上一句吧,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9樓:江吟寸浩渺
漓漓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沒有寫一句了啊!!!!著名的詩,樓主不會?是不是小學沒畢業?!呵呵
10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只有上一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上一句是什麼?
11樓:匿名使用者
年代:唐
內容: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註釋:又作"草"
1、離離:歷歷,分明的樣子。
2、遠芳:伸展到遠處的草。
3、萋萋:茂盛的樣子。
韻譯:古原上的野草亂生亂長,
每年春來茂盛秋來枯黃。
任憑野火焚燒不盡不滅,
春風一吹依舊蓬勃生長。
遠處芳草掩沒古老驛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綠清朗。
春綠草長又送遊子遠去,
萋萋亂草可比滿腹離傷。評析:
12樓:匿名使用者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下一句
13樓:匿名使用者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出自:草 / 賦得古原草送別
[作者] 白居易
[全文]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14樓:匿名使用者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春風吹又生前面一句是什麼
15樓:一生摯愛車
春風吹又生上一句:
野火燒不盡
原文:
草 /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代: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譯文:
長長的原上草是多麼茂盛,每年秋冬枯黃春來草色濃。
無情的野火只能燒掉幹葉,春風吹來大地又是綠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著淹沒古道,豔陽下草地盡頭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註釋:
1、賦得:借古人詩句或成語命題作詩。詩題前一般都冠以「賦得」二字。這是古代人學習作詩或文人聚會分題作詩或科舉考試時命題作詩的一種方式,稱為"賦得體"。
2、離離:青草茂盛的樣子。
3、一歲一枯榮:枯,枯萎。榮,茂盛。野草每年都會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4、遠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濃郁的香氣。遠芳:草香遠播。侵,侵佔,長滿。遠處芬芳的野草一直長到古老的驛道上。
5、晴翠:草原明麗翠綠。
6、王孫:本指貴族後代,此指遠方的友人。
7、萋萋:形容草木長得茂盛的樣子。
創作背景:
《賦得古原草送別》作於公元788年(唐德宗貞元三年),作者當時實齡十六歲。此詩是應考習作,按科考規矩,凡限定的詩題,題目前必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相似。
賞析:
首句即破題面「古原草」三字。多麼茂盛(「離離」)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徵,可說是從「春草生兮萋萋」脫化而不著跡,為後文開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嘗不可開作「秋來深徑裡」(僧古懷《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將是另一種氣象了。
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榮秋枯,歲歲迴圈不已。「一歲一枯榮」意思似不過如此。然而寫作「枯──榮」,與作「榮──枯」就大不一樣。
如作後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髮出
三、四的好句來。兩個「一」字復疊,形成詠歎,又先狀出一種生生不已的情味,
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是「枯榮」二字的發展,由概念一變而為形象的畫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它是斬不盡鋤不絕的,只要殘存一點根鬚,來年會更青更長,很快蔓延原野。
作者抓住這一特點,不說「斬不盡鋤不絕」,而寫作「野火燒不盡」,便造就一種壯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間,大片枯草被燒得精光。而強調毀滅的力量,毀滅的痛苦,是為著強調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歡樂。
烈火是能把野草連莖帶葉統統「燒盡」的,然而作者偏說它「燒不盡」,大有意味。因為烈火再猛,也無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鬚,一旦春風化雨,野草的生命便會復甦,以迅猛的長勢,重新鋪蓋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離離原上草」,不是綠色的勝利的旗幟麼!
「春風吹又生」,語言樸實有力,「又生」二字下語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說此兩句「不若劉長卿『春入燒痕青』語簡而意盡」,實未見得。
此二句不但寫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寫出一種從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寫枯,一句寫榮,「燒不盡」與「吹又生」是何等唱嘆有味,對仗亦工緻天然,故卓絕千古。而劉句命意雖似,而韻味不足,遠不如白句為人樂道。
如果說這兩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寫「草」,那麼
五、六句則繼續寫「古原草」而將重點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別」題意,故是一轉。上一聯用流水對,妙在自然;而此聯為的對,妙在精工,頗覺變化有致。「遠芳」、「睛翠」都寫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體、生動。
芳曰「遠」,古原上清香瀰漫可嗅;翠曰「晴」,則綠草沐浴著陽光,秀色如見。「侵」、「接」二字繼「又生」,更寫出一種蔓延擴充套件之勢,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競爭之強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則扣題面「古原」極切。
雖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卻使古原恢復了青春。比較「亂蛬鳴古塹,殘日照荒臺」僧古懷《原上秋草》的秋原,就顯得生氣勃勃。
作者並非為寫「古原」而寫古原,同時又安排一個送別的典型環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別在這樣的背景上發生,該是多麼令人惆悵,同時又是多麼富於詩意呵。「王孫」二字借自楚辭成句,泛指行者。
「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說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懷思行遊未歸的人。而這裡卻變其意而用之,寫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增送別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葉都飽含別情,那真是:「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
這是多麼意味深長的結尾啊!詩到此點明「送別」,結清題意,關合全篇,「古原」、「草」、「送別」打成一片,意境極渾成。
全詩措語自然流暢而又工整,雖是命題作詩,卻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語語有餘味,不但得體,而且別具一格,故能在「賦得體」中稱為絕唱。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
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保崗春風猜字花是什麼動物
出自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作品 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這首詩出自白居易的 草 意思是長長的原上草是多麼茂盛,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