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遙感特徵

時間 2021-08-31 08:07:42

1樓:中地數媒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遙感室對卡拉麥裡一帶mss資料磁帶採用美國影象處理系統進行數字鑲嵌和幾何校正,消除由於不同成像時間,大氣和地球表面條件改變而引起的各景影象的灰度差異,同時對影象進行投影變換、影象增強處理,從而獲得一張資訊量十分豐富的假色鑲嵌圖。整幅鑲嵌的影象4486(垂直方向)×4035(水平方向)個像元,覆蓋地面面積約359km×323km,經對彩色鑲嵌圖進行詳細解譯,現分述如下。

一、影像分割槽與構造輪廓

根據卡拉麥裡一帶影象影紋、色調、飽和度、亮度等在不同地質構造單元、不同巖性和地質體中的差異,可將區域分為北塔山、帳篷溝-雙井子、北天山三個不同影像區(圖3-3)。

1.北塔山影像區(ⅰ1)

位於卡拉麥裡深斷裂之北,遙感影象影紋較清晰,呈暗色、灰白色、灰黑色,色調相間。根據構造變形、影紋、色調、亮度、解譯可靠程度等可一步劃分出四個次一級影像分割槽。

(1)ⅰ1-1區

位於庫普斷裂以北,小紅山岩體以南。該區影象影紋總體比較清楚,韌性變形帶狀影紋和團塊影紋相間排列,侵入岩、火山噴發區影像均可判譯,顯示該區斷裂構造及岩漿活動比較發育,地層以泥盆-石炭系為主,少量志留系地層。從影紋的暗灰色調、清晰程度來看,火山岩占主導地位。

圖3-3 卡拉麥裡地區遙感地質解譯圖

1—第四系覆蓋區;2—中生界覆蓋區;3—基岩出露區;4—花崗岩體;5—閃長巖體;6—基性超基性岩體;7—強應變構造帶及編號;8—深斷裂;9—推斷深斷裂;10—大斷裂及編號;11—殼殼斷裂;12—遙感解譯推測斷裂;13—布格重力異常推測的斷裂;14—航磁異常推測的大斷裂;15—地質界線;16—構造界線;17—遙感影紋區編號

(2)ⅰ1-2區

位於小紅山岩體以東,北塔山、小哈甫提克山一帶。影象影紋清晰,呈暗色-灰黑色調相間,色彩鮮豔,飽和度大,並且地質體、地質構造現象可解譯程度高,以脆性變形塊體影紋為特徵。經解譯,脆性變形塊體一般以泥盆系地層為主,並有環狀、渾圓狀花崗岩侵入。

(3)ⅰ1-3區

位於考克塞爾蓋山以北,北塔山南一帶。呈暗色調,亮度低,影象圖紋不太清楚,部分邊界模糊。以第四系沖積洪積覆蓋物為主,溝系多從南北兩側山脈向盆地**彙集,總體反映盆地坳陷,地形平坦,具戈壁、丘陵地貌特點。

(4)ⅰ1-4區

位於卡拉麥裡深斷裂之北,庫普斷裂以南。由於地形比較平坦,影象影紋特徵、色調、飽和度、亮度等在不同巖性、地質體中有很大差別,除大面積出露塊狀花崗岩體為灰白色調、巖體輪廓邊界清楚外,一般色調暗,飽和度低,而地質體形態、地質構造現象可解譯程度相對較差。基岩出露區以線性影紋和花崗岩體塊狀影紋為主,越靠近卡拉麥裡深斷裂,韌性變形影紋特徵越明顯。

具低山丘陵地貌景觀。

2.帳篷溝-雙井子影像區(ⅱ2)

位於區域中部,大地構造分割槽與準噶爾地塊相對應。該區影象影紋特徵比較清楚(部分地質體界線模糊)。色調較紊亂,色暗,亮度低,以第四系沖積、洪積覆蓋為主,古河床、沖溝等水系呈灰白色調,從卡拉麥裡山南坡向準噶爾盆地彙集,反映具山前斜坡地貌特點。

根據影象影紋特徵不同,可進一步劃分出兩個次一級影像區。

(1)ⅱ2-1區

位於卡拉麥裡山南側帳篷溝、老君廟、金山溝帶。出露地層主要是志留系及泥盆系和石炭系,呈暗灰色調,亮度低,斷裂線性影像以及團塊狀影像,火山噴發區影像均可判譯,但以塊狀影紋為主,具脆性變形塊體構造影紋特徵。

(2)ⅱ2-2區

位於芨芨湖北側,北山煤窯一帶,與破房子鼻狀構造束、將軍廟坳陷相對應。影象影紋較紊亂,以古河床、沖溝等水系發育為主要特徵。出露地層主要為中生界侏羅-白堊系,並以暗灰色調、塊狀影紋特徵而顯示。

但從總體影紋特徵來看,覆蓋嚴重,具戈壁、白鹼灘、鹽湖、第四系鬆散覆蓋物、丘陵盆地地貌景觀。

3.北天山影像區(ⅲ)

位於紅柳峽斷裂以南,大地構造分割槽與北天山北緣褶皺帶相對應。該區影像特點是影紋非常清楚,色彩鮮豔,飽和度大,亮度高,沖溝及樹枝狀水系,「v」字形溝谷發育,反映地形切割強烈,具中低山區地貌影像特徵。出露地層主要是泥盆-石炭系,構造變形以脆性為主。

二、遙感影象斷裂及環形構造解譯

區內斷裂構造十分發育。根據遙感影像特徵,結合地質、地球物理場異常特徵,斷裂切割深度等,可將該區斷裂構造分為深斷裂、大斷裂和錶殼斷層,其確定的主要依據是巨集觀影紋特徵、地球物理場異常、鐵鎂比值較高的超基性岩體等深部物質和大量中酸性岩漿沿斷裂侵入等。

近年來隨著構造地質學科的發展,尤其是sibson(1977)比較系統而明確地提出了深大斷裂的雙層結構模式,即斷裂上的上部表現為脆性,而高深部延伸逐漸變為韌性斷裂,並指出韌性斷裂巨集觀表現為狹窄的具塑性流動構造變形的強應變帶。經解譯,區記憶體在有兩條強應變構造帶,並與區內金礦的形成密切相關。

1.強應變構造帶

(1)庫布蘇強應變構造帶

西起卡姆斯特北側三巴斯他烏,向東經庫布蘇至北塔山牧場後,被烏通蘇依泉北北西向大斷裂所截,出露長度約160km,寬2~5km,呈北北西向展布。

在遙感影像圖上,構造帶西端(哈薩墳以西)強烈擠壓片理化帶、塑性變形影紋特徵及淺色調異常帶尤為清楚。中段北塔山南坡一帶為岩石破碎塊狀影紋特徵。東段在三個泉以西烏什喀特闊臘一帶,相互平行或分支斷裂非常發育,斷裂帶附近的岩石普遍片理化,顯示出8km寬具脆性變形區線性影紋特徵。

野外在庫布蘇一帶對強應變構造帶進行了詳細觀察,志留系地層受強烈擠壓,岩石普遍發生片理、劈理和千枚巖化。鏡下觀察,糜稜巖具有塑性流動構造、殘餘母巖碎斑系,以及s-c組構。剖面上從南向北,據結構構造特徵可劃分出韌性變形帶,脆韌性變形帶和脆性變形帶。

2023年7月發現的庫布蘇金礦化帶主要產在脆韌性變形帶中。在重力異常圖上,該帶為北西西向重力梯度帶,航磁異常圖上表現構造帶南北兩側磁異常明顯不同,北部為正磁場,南部為負磁場,以及沿構造帶展布的金元素化探異常帶,說明構造帶切割具有一定深度,是**區金礦重要的控礦構造之一,有利於剪下帶金礦床形成。

(2)卡拉麥裡強應變構造帶

位於卡拉麥裡深斷裂北側,西起卡姆斯特幅(l-45-x xvi)金斯格庫木之南,向東經清水、南明水、大加山之北延伸至莫欽烏拉山南側。橫貫全區,出露長度300km,寬2~5km,呈nw300°方向展布,遙感影像中,在東經91°30′以西,構造帶顯示為一條強烈變形壓帶線性影紋。並且南北兩側巨集觀影紋特徵明顯不同,北側為暗色調,菱塊狀體及大面積出露灰白色調的花崗岩團塊狀影紋,水系發育,以北西方向為主與構造帶展布方向一致。

南側為淺色調,由山前衝扇、古河床及第四系鹽鹼地組成。東經91°30′以東,構造帶線性影紋特徵不明顯,時隱時現,斷續延長。野外觀察,構造帶由數條彼此平行、規模不等的斷裂組成,帶內岩石普遍發生強烈的片理、劈理及糜稜巖化,其走向與構造帶基本一致,同時可見脆性斷層的角礫岩,斷層泥及碎裂巖、構造透鏡體。

向西延伸至平頂山形成複雜的構造帶,韌性變形帶與脆性變形帶交織在一起。在布格重力異常圖上,該帶表現為北西西向重力梯度帶,異常強度大,梯度陡,航磁異常呈北西西向狹長條狀展布。根據區域資料分析推斷,構造帶可能形成於華力西中期,華力西中期為強烈活動期,中新生代可能復活。

根據上述遙感影紋特徵,結合重力梯度帶、航磁異常帶、強烈擠壓變形帶以及基性超基性岩帶等展布情況,認為該構造帶是一條長期活動、產狀較陡、深切地幔,是區內構造-岩漿-成礦作用最為活躍、最集中的地帶之一。

2.深斷裂

(1)卡拉麥裡深斷裂

西起卡拉麥裡山,向東經黑山、二紅山之南,到大加山北側後斷續延伸至莫欽烏拉山南側,是新疆東準噶爾地區比較著名的深斷裂構造之一。在遙感影像圖上斷裂帶西段線性影紋特徵清楚,東段延伸比較複雜。深斷裂由多條與主斷裂斜交的次級斷裂組成,中間夾有構造透鏡狀塊體,構造帶忽寬忽窄,時隱時現,斷續延伸。

斷裂帶兩側地質特徵迥然不同,包括沉積建造、古生物化石群、岩漿活動、地球物理場等。清水-南明水-金山一帶諸多的金礦(化)點都集中於斷裂帶附近,表明該斷裂是一條控礦而且結構比較複雜的深斷裂構造之一。

(2)庫普深斷裂

西起卡姆斯特北側,向東經庫布蘇、哈薩墳,延至北塔山南坡後被第四系覆蓋,總體走向290°,延長百餘千米。遙感影象上東段沿斷裂帶基岩裸露區與第四系界線分明,北側為志留系地層基岩裸露區,南側為大面積第四系出露區。斷裂帶西段線性影紋特別清楚,可辨認出明顯的構造階梯及構造谷地。

3.大斷裂

(1)清水-蘇吉泉大斷裂

位於清水以北,平頂山以南,向東延至蘇吉泉一帶,長百餘千米。呈北西—南東向彎曲延伸,向東、西延伸均被第四系覆蓋。遙感影象上線性影紋清楚,破碎帶由兩條大致平行的斷裂所限制,走向300°,寬500~1000m不等。

破碎帶中岩石強烈破碎,並且有不同程度的片理化。斷裂兩側巨集觀影象影紋特徵明顯不同,北側為暗色調及大面積花崗岩巖塊影紋,南側為暗灰淺色調及比較均勻的小碎塊影紋。兩側線性構造均為東西向與該斷裂斜交,為一條結構比較複雜的控礦斷裂構造。

(2)紅柳峽斷裂

位於紅柳峽,西端向西延伸被第四系覆蓋,東端向東經巴特巴柯布拉克北側與卡拉麥裡深斷裂斜交。遙感影像圖上斷裂構造線性影紋特徵明顯,走向285°,破碎頻寬500m,主要為片理化和破碎現象。據野外資料,該斷裂主斷層面向南傾斜,傾角50°左右,南盤上升,為逆衝斷層性質。

4.地殼斷裂

錶殼斷層主要為成巖期後,切穿沉積蓋層的一般性斷裂,一般規模較小。現按方向敘述如下。

(1)北東向斷層組

該組斷層在基岩出露區不甚發育,規模較小,多以高角度正斷層或平推斷層產出。在準噶爾盆地第四系覆蓋區內,經遙感、布格重力、航磁異常解釋和推測,北東向斷裂構造比較發育,規模也較大(圖3-4)。

圖3-4 卡拉麥裡地區環形構造解譯圖

(2)北西向斷層組

該組斷層在內發育最普遍,走向在320°~330°之間。斷層規模較大,一般長几十千米,斜切區內北西西向主構造線方向。形成時代較晚,為華力西晚期板內構造活動產物,以右行平推斷層為主。

(3)近東西向斷層組

該組斷裂系褶皺造山期後產生,其規模一般較大,一般長10km以上,最長可達50km,斜切岩層走向,亦屬平推斷層性質,其形成時代為華力西中晚期產物。

5.環形構造影像特徵

區內環形構造資訊極為豐富,它們多呈圓形或橢圓形,規模大小懸殊,成因多種多樣,形成時代不盡相同,但大多數環形構造都控制了環形水系的發育。由於環形構造中環中有環,大環套小環,或者幾個環相互交切,相互拼疊,構成了複雜環狀影象。但總體上分別沿卡拉麥裡深斷裂和庫普深斷裂南北兩個帶呈北西向分佈,所不同的是北帶的環形構造規模要比南帶小。

現將區內環形構造型別、特點影紋特徵綜述如下。

(1)構造裂隙控制的環形構造

環形構造由中心到邊緣均由環形裂隙所組成,深色調,中部相對隆起,邊緣為一系列低隆起的環形山所圍繞。反映其成因似由深部岩漿熱流柱向上運移隆升,引起沉積蓋層呈環形狀破裂而形成,如紅柳峽南部發育的構造裂隙環形構造就屬於這種型別。

(2)環形水系分佈的環形構造

主要是由環形水系、沖溝、盆地、低窪處所顯示的環形影紋特徵,多與其他不同成因的環形構造相伴生,間接反映和暗示環形構造的存在。如紅柳溝、白山包北部發育的水系環形構造均有這種特點。

(3)侵入岩體環形構造

主要由巖體侵入相帶形成的環形構造,淺白色調,圓形或橢圓形,環形中部相對低窪,邊緣相對隆起,並在巖體周邊圍巖中形成一個暗色調環形狀褪色帶或接觸變質帶,圍繞巖體呈環狀分佈。如小紅山、卡姆斯特等地發育的花崗岩體環形構造。

(4)火山-沉積岩巖相環形構造

主要由火山-沉積岩相帶形成的環形構造,呈深色調,中部相對隆起,邊緣大多數被環形水系所圍繞。由於巖性差異較大而組成色調深淺相間的條帶,呈同心環狀展布。

(5)火山機構環形構造

主要由古火山口、火山群噴發形成的環形構造,規模一般較小,呈圓形或橢圓形,**部分為火山機構或者小型侵入體。在影像圖上**部位較模糊,而邊緣由於環形水系環繞影像則較清晰,自中心向外發育有放射狀斷裂影紋特徵,如金山溝古火山機構均為這種環形構造。

通過構造影像解譯,可提供重要成礦**資訊:①帶狀構造與環形構造交切處為成礦有利部位,與區內的金礦形成密切相關;②強應變構造帶的收斂端是金礦成礦的有利部位;③脆韌性變形帶和脆性變形帶之間的過渡地帶對金礦成礦最為有利;④金礦脈大多數賦存於d、p、r剪裂隙中,並控制著金礦的形成,為金的富集及賦存創造了有利條件。

區域地球化學特徵

中地數媒 一 地層含金背景值 研究區以往開展的重要地質調查與評價專案,提交了一系列找礦遠景區和化探異常區,研究區跨越三幅1 20萬圖幅分別為卡拉麥裡山幅 庫普幅及老君廟幅東北部。根據陝西物化探隊1986 1998年1 20萬低密度化探原始資料,對區內主要地層含金情況進行了統計,統計中刪除了顯然為礦化...

區域地球物理特徵

中地數媒 一 地球物理引數特徵 1.巖 礦 石密度 1 沉積岩類 研究區主要產出粉砂岩 泥岩 砂礫岩等較為疏鬆的沉積岩,中等密度值,但變化範圍大,平均密度值為 2.44 2.70 103kg m3。矽質岩 灰巖 頁岩等較緻密的沉積岩屬偏高密度值,平均 2.65 2.73 103kg m3。2 岩漿岩...

高中地理應掌握的國家區域特徵

1全部對每個國家的瞭解 都要從 經緯度位置 海陸位置 氣候 植被 人口 產業 等幾個方面分析 國家 中國 各個省熟知 日本 瀨戶內海 位於環太平洋 帶和板塊碰撞帶 氣候 受海洋影響明顯 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 4個大島 北海道 九州 本州 四國 日本現在產業形成的因素 人口密度大老齡化加劇 大和民族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