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學好高一歷史

時間 2021-10-14 23:25:31

1樓:匿名使用者

對於歷史,我想說的是: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尤其對考小綜合或大綜合的同學來說,平時的基礎是決定勝敗的關鍵。

我自己就曾經吃過這樣的虧。教我歷史的魏獻策老師是一位非常盡職盡責的好老師。他的課彷彿有一種魔力能把你緊緊地吸引住,浩浩歷史長河在他的講解下彷彿一下子就與我們拉近了。

更重要的是,他總能引導我們透過紛繁複雜的歷史現象去思考它們背後的聯絡與實質。這是學習歷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導下,高一時我的歷史學得很順利。

也許是讓勝利衝昏了頭腦,高二時我開始偷懶了,不再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掌握。只是到了考試前才臨時背一背。到高三下學期總複習時,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愚蠢。

高一的知識由於有紮實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費多少力就能輕鬆地回憶起全部內容。而高二的課文我即使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忘的可能。我這才知道為什麼老師總讓我們「抓基礎、重平時」。

�高中歷史的學習與初中完全不同,並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解決問題的。高中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複習一次,每個月再總複習一次。

複習時關鍵是要反覆地看書,在反覆中提高。書才是最根本的。離開書本談能力是不現實的。

�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絡,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縱向的比較。例如,某兩場政變或兩種政策之間有什麼異同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異同,說明了什麼。

分析異同點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從背景、性質、影響等幾個固定的版塊去想。有的書上說,要把歷史學成「立體」的。我想,所謂的「立體」,大概也就是這種橫向與縱向的聯絡吧。

經常這樣思考,對不同的歷史現象,我們就可以較準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無論碰到什麼題都能迎刃而解。這是讀書時要注意的問題。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

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

其次,做題當然也很重要。做題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再回顧再思考的過程。現在的歷史題,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

往往都是考你對某一事件的分析。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選擇題時,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根本原因」、「實質」之類的問題,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

只要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再如「直接」與「間接」這樣的問題,在我看來,其實也很簡單。答「直接」時,你就讓頭腦變簡單些,一開始想到什麼就是什麼,完全不必拐什麼彎。

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歸入「間接」那部分去了。�

至於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題目是你曾經見過的,更不必費心去背某道題,只要掌握了方法,問答題也是很好解決的。首先是分析。

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儘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儘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達。最好是分條闡述,一點寫一兩行,不必太嗦,關鍵是把要點寫出,因為評卷時也是按點給分的,寫得太多,一個要點繞了好幾個彎才講完,不僅會喧賓奪主,使老師因找不到要點而扣分,還會浪費許多時間,以致來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條時也有一個技巧,即根據所給的分數決定要分幾條。

一般一個要點是兩到三分,如果一道題是八分,那麼很可能它的要點就有四個。用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減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實在想不出還要答些什麼,也要儘可能寫滿那個推算出的條數。同時,還要注意序列號的安排。

大點小點用不同的序列號標出,就會顯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這樣也就不容易丟分。最後,字跡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個老師要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改完那麼多的試卷,如果字跡潦草,有哪個閱卷老師會有好心情給你高分呢?

�最後,多與老師同學交流對學習歷史也很有幫助。一個人無論怎樣細心都會有疏忽的地方,通過與同學交流筆記、與老師**習題,往往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也可讀一讀像《歷史學習》這樣的雜誌,瞭解一些課本上沒有的東西,提高自己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對解題很有幫助。

到高三下學期的時候,要爭取每天都花一至兩個小時在歷史上。因為歷史有一個特點,容易忘。今天記得滾瓜爛熟的東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乾二淨了。

所以複習歷史更要注意計劃性。除了跟上老師的複習進度外,自己還應有自己的計劃,給自己定一個時間表,哪段時間複習哪段內容,注意科學合理,確保能夠按時完成。可以雙條線同時進行。

一條是老師的,一條是你自己的。例如老師在複習世界史,你掌握好世界史的同時,還可再看看中國史。不僅記住了更多的內容,還有利於進行中外比較,使自己對高中三年的歷史知識有一個總體上的把握,效果要比單獨複習世界史好上幾倍。

另外,專題複習也很重要。可以幫助你掌握好歷史線索,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些歷史規律之類的東西,增加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廣度。其實,歷史是一門很有意思的科目,不用擔心學不好它,只要肯用心,掌握方法之後,歷史會變得很簡單了。

參考資料

對於歷史,我想說的是: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尤其對考小綜合或大綜合的同學來說,平時的基礎是決定勝敗的關鍵。

我自己就曾經吃過這樣的虧。教我歷史的魏獻策老師是一位非常盡職盡責的好老師。他的課彷彿有一種魔力能把你緊緊地吸引住,浩浩歷史長河在他的講解下彷彿一下子就與我們拉近了。

更重要的是,他總能引導我們透過紛繁複雜的歷史現象去思考它們背後的聯絡與實質。這是學習歷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導下,高一時我的歷史學得很順利。

也許是讓勝利衝昏了頭腦,高二時我開始偷懶了,不再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掌握。只是到了考試前才臨時背一背。到高三下學期總複習時,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愚蠢。

高一的知識由於有紮實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費多少力就能輕鬆地回憶起全部內容。而高二的課文我即使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忘的可能。我這才知道為什麼老師總讓我們「抓基礎、重平時」。

�高中歷史的學習與初中完全不同,並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解決問題的。高中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複習一次,每個月再總複習一次。

複習時關鍵是要反覆地看書,在反覆中提高。書才是最根本的。離開書本談能力是不現實的。

�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絡,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縱向的比較。例如,某兩場政變或兩種政策之間有什麼異同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異同,說明了什麼。

分析異同點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從背景、性質、影響等幾個固定的版塊去想。有的書上說,要把歷史學成「立體」的。我想,所謂的「立體」,大概也就是這種橫向與縱向的聯絡吧。

經常這樣思考,對不同的歷史現象,我們就可以較準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無論碰到什麼題都能迎刃而解。這是讀書時要注意的問題。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

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

其次,做題當然也很重要。做題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再回顧再思考的過程。現在的歷史題,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

往往都是考你對某一事件的分析。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選擇題時,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根本原因」、「實質」之類的問題,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

只要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再如「直接」與「間接」這樣的問題,在我看來,其實也很簡單。答「直接」時,你就讓頭腦變簡單些,一開始想到什麼就是什麼,完全不必拐什麼彎。

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歸入「間接」那部分去了。�

至於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題目是你曾經見過的,更不必費心去背某道題,只要掌握了方法,問答題也是很好解決的。首先是分析。

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儘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儘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達。最好是分條闡述,一點寫一兩行,不必太嗦,關鍵是把要點寫出,因為評卷時也是按點給分的,寫得太多,一個要點繞了好幾個彎才講完,不僅會喧賓奪主,使老師因找不到要點而扣分,還會浪費許多時間,以致來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條時也有一個技巧,即根據所給的分數決定要分幾條。

一般一個要點是兩到三分,如果一道題是八分,那麼很可能它的要點就有四個。用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減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實在想不出還要答些什麼,也要儘可能寫滿那個推算出的條數。同時,還要注意序列號的安排。

大點小點用不同的序列號標出,就會顯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這樣也就不容易丟分。最後,字跡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個老師要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改完那麼多的試卷,如果字跡潦草,有哪個閱卷老師會有好心情給你高分呢?

�最後,多與老師同學交流對學習歷史也很有幫助。一個人無論怎樣細心都會有疏忽的地方,通過與同學交流筆記、與老師**習題,往往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也可讀一讀像《歷史學習》這樣的雜誌,瞭解一些課本上沒有的東西,提高自己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對解題很有幫助。

到高三下學期的時候,要爭取每天都花一至兩個小時在歷史上。因為歷史有一個特點,容易忘。今天記得滾瓜爛熟的東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乾二淨了。

所以複習歷史更要注意計劃性。除了跟上老師的複習進度外,自己還應有自己的計劃,給自己定一個時間表,哪段時間複習哪段內容,注意科學合理,確保能夠按時完成。可以雙條線同時進行。

一條是老師的,一條是你自己的。例如老師在複習世界史,你掌握好世界史的同時,還可再看看中國史。不僅記住了更多的內容,還有利於進行中外比較,使自己對高中三年的歷史知識有一個總體上的把握,效果要比單獨複習世界史好上幾倍。

另外,專題複習也很重要。可以幫助你掌握好歷史線索,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些歷史規律之類的東西,增加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廣度。其實,歷史是一門很有意思的科目,不用擔心學不好它,只要肯用心,掌握方法之後,歷史會變得很簡單了。

怎樣學好地理

怎樣學好地理 地理環境空間廣大,地理事物多種多樣,地理關係錯綜複雜。學習地理尤其要注意學習方法,只有掌握好學習方法,才能化難為易,學得紮實而靈活。 1、學會使用課本 教科書既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工具,又是培養自學能力的依據。

目錄提示著全書的要領和前後的聯絡,要經常翻閱,以便對全書內容心中有數。精讀課文、常看深思,抓住要點,記下問題,要特別重視插圖和**,領會圖表所說明的問題。 2、學會使用地圖 地圖是地理資訊的載體,它能將我們不能親眼見到的廣大地理環境變得一目瞭然。

地圖又是學習地理的工具,通過分析地圖,可以認識地理特徵、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徑,要學會讀、用各種地圖,首先要記住最基本的地圖。對於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佈。 3、重視地理觀察 觀察就是邊思考邊細看。

看一看當地的地理環境的面貌,以及人們在當地是怎樣活動的。通過報刊、電視節目、**獲得地理資訊,鍛鍊我們的才智。 4、善於地理想象 觀察只能得到區域性直觀,地圖只能提供位置直觀,想象才能使二者聯絡起來,使你獲得地理環境的全面景觀,進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來。

5、要善於動腦 經常向自己提出問題,地理問題的一般思路是: ①學什麼?如黃河及其水文特徵。

②在**?如黃河流經的省區和流域範圍。 ③為什麼?

如黃河的水文特徵是怎樣形成的。 ④有何利弊?如怎樣評價黃河對我國北部地區提供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

⑤怎樣協調好人地關係?如怎樣使人類與黃河的關係協調起來,應當怎樣合理利用改造它。 6、要勤於動手 經常用手寫,動筆畫,動手製作學具,這不僅使你心靈,還能使你手巧。

方法對頭,事半功倍,你將越學越愛學。

如何學好高中歷史?怎樣學好高中歷史?

1 培養學習歷史的興趣,有些同學歷史沒學好主要是因為對歷史沒有興趣,誤認為學歷史就得死記硬背,就得大量地背時間 人物 地點 事件等。其實這是誤解,歷史中的重要人物 地點 時間等當然要背了,但要看怎麼背,有的人理解地去背,有的人死記硬背,背的效果截然相反。對學習歷史有興趣的人就會主動地去背,理解著去背...

怎麼學好高一

上課認真聽課後認真完成作業做好預習等等 當然這都是套話每個人都會說 其實我覺得最主要的是要多做練習 高一是要用來打好基礎的 不要急於一時的成績 多做習題加上上課認真聽一聽好好完成作業 即便你當時的成績可能平平 但請相信學習就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 你真正把東西掌握了 可能你當時因為種種原因並不是很突出...

怎樣才能學好高中歷史,如何學好高中歷史

老喬瞎叨叨 要學好高中歷史,還需要一定歷史理論的學習。高中歷史比初中歷史的難度提高了一個層次,注重歷史的前因後果,加強了對歷史問題的分析,而在這其中就蘊藏著歷史理論。關於高中歷史學習方法,推薦可以去 李曉鵬部落格 看看,此人曾經是高考狀元,對於歷史的學習很有心得,下面我把在他部落格裡看到的一段關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