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 如果你的孩子不想上學,不愛讀書,你怎麼教育呢?

時間 2023-09-11 22:02:51

1樓:公司第六屆

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人之餘學習,多少都抱著幾分憧憬、幾多期盼。千百年的傳承之中,寒門貴子或是家族綿延,皆仰賴於學習之上的一飛沖天。故自古由來,便是勸君多學好。

可學習,真便是人生唯一出路嗎?隨著中國素質教育的普及,人均生活直奔小康而去,許多問題都在愈發富足的今日凸顯而出,其中便包括了昔日來之不易的求學機會。

孩子們步入學堂,卻厭倦學習,老祖宗千百年留下的學習美德仿若在這些孩子身上一夕崩盤。為此,家長們可謂是絞盡腦汁的妄圖“掰正”,最終結果如何,怕是不好言語。於是,許多家長被自家孩子不想上學、不愛讀書的現實問題所困擾。

要如何教育這些孩子,成為了乙個難題。而針對這些,長期從事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的李玫瑾教授便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素質教育之下,興趣是否該被淹沒。

現今教育,是家長眼瞅著孩子的書包一日鼓過一日,他們不心疼嗎?那可未必。

為人父母者,焉能睜眼看著自己的孩子挑燈夜戰,睡眼朦朧之下還需支撐自我不敢有所懈怠。但現實迫人前行,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今日,學習儼然是多數家庭眼中,關於孩子唯一的出路。於是,縱然萬千不捨,依舊只得狠心督促。

或許,便是在這樣巨大的心理壓力和日復一日的“勤勉”之下,有些孩子產生了厭學情緒。他們無比牴觸父母所謂的“為自己好”,亦不想面對“喋喋不休”的老師和埋頭奮筆疾書的同學們,他們只渴望自由和解脫。

後來,隨著情況的愈演愈烈,孩子開始不想上學,不愛讀書,家長們疲於和自己的“混世小魔童”糾纏。此時,崩潰的成年人不免反思,都是一樣的教育模式,為何別人家的孩子“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而自己家的孩子竟是如此姿態。要怎麼教育這些不愛讀書,不想上學的孩子,成為了困擾家長的大難題。

李玫瑾教授對於這個難題,倒是看的有幾分雲淡風輕,並且還帶著些許對孩子的憐惜。

她深切的知曉,現在的孩子所要承受的壓力是如何之重。許多孩子,一天的生活不過是早晨踏入校園,放學走進輔導班。這樣的生活,周而復始,孩提時代,除開學習,唯有學習。

可徜徉在書海的世界,這些孩子是否真的感到幸福?

2樓:後天

我會問孩子為什麼不想上學呢,然後帶他去了解這個世界,讓他知識的重要性,讀書的重要性,讓他知道可以沒有學歷,但是不能沒有知識。

3樓:閒話社會視角

從現實的實際情況出發,給孩子講明不讀書會造成未來的什麼損失,解釋讀書與不讀書之間會產生什麼樣的區別人生,盡量讓孩子感受讀書的重要性。

4樓:小du聊情感

我會先和他做好溝通,明白他心中的真實想法,實在不適合讀書,我會讓他去學一些手藝。

5樓:聲說教育

其實我對孩子的要求真的不高,只要能夠朝著自己感興趣的方向發展就好了。對於學習問題,作為家長盡力引導就行。

6樓:匿名使用者

孩子不想上學,個人感覺這是正常現象,這個要區分孩子的年齡段,如果是幼兒園,可能是很小朋友鬧矛盾了。

李玫瑾教授:你發現孩子身上出現種種“毛病”時,再教育已經晚了

7樓:拋下思念

中國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正兄在 育兒 講座中提到幾個養育的問題,值得父母深思,現總結如下:

我經常從新聞渠道聽到或看到種種令父母心碎、令父母痛苦的報道:

這些父母也許不知道,孩子的行為與他們的教育方式密切相關。

如同醫生看著痛苦的病人,許多病人只能感嘆自己的不幸,遇上這種病……事實上,多數疾病都與病人自身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儘管有遺傳問題,儘管有環境問題,但知性的生活方式是最為重要的因素,孩子的心理問題也同樣。

一般而言,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或心理問題如:逃學、撒謊、網癮、頂撞父母、離家出走、動輒自殺、還有打架傷害、參與搶劫等“發病期”多在青春期——12歲前後至18歲前後。

但是,大量的案例和心理學的研究結果表明這一年齡段的行為問題和相關的心理問題都源於12歲之前。而且源於父母對孩子的撫養方式。

已經為人父母的您,或者在做父母之前的您是否想過下列問題:

1、你是否有足夠的時間來陪伴孩子成長?如果你亟需掙錢,如果你事業太重要,如果你沒有時間親自哺育,那你暫時一定不適合要孩子,否則,極有可能事業做大時孩子已經成陌路人……

2、你是否有足夠的耐心來陪伴孩子?如果你是乙個只需要別人關心你、而不願意關心別人的人;如果你對生活瑣事沒有耐心也極不情願做這類事時,你要考慮一下短期內是否做好了要當父親或母親棚局的準備。

3、你是否知道孩子心理發展的幾個基本的階段,每階段你需要做什麼來完成對他的“心理撫養”?心理撫養的內容哪些在先,哪些隨後?哪些是基礎性的心理撫養,哪些是一生的心理撫養?

如果你以為你的孩子生出來後會自然長大,自然懂事?那你一定失望。

因為,在現代 社會 你不教育,電視、網路會教育他(她),現在小孩子接觸外界的機會很多,當你發現孩子身上出現種種“毛病”時,你再行動已晚——心理發展有關鍵期。

尤其是獨生子女時代,父母沒有實驗期,當你終於明白撫育的道理時,可能已經錯過了最佳教育期,因為,孩子已經長大了。

所以,父母對孩子的陪伴非常重要,是孩子幼兒時期生命中最重鏈清讓要的人,只有孩子對父母產生了依戀,由此父母才獲得撫養孩子的心理資本,父母才對孩子有控制力。否則,對孩子的管教就會顯的軟弱無力,沒有作用。因此父母不要把孩子丟在老人家養育,盡量利用工作之餘,能對孩子進行高質量的陪伴。

李玫瑾:孩子適不適合讀書,3個“特質”明顯,父母要留心

8樓:子靜子的人

如果家長細心觀察可以發現,有些孩子真得是有學習的天賦,同樣是0起步,卻學的非常好,而公升春有些孩子不管怎麼努力也只能排個中等,跟學霸還有很遠的距離。

李玫瑾教授就曾說過: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學習讀書的,就像一些特長生一樣,難道選擇 體育 或者**就沒有未來嗎?

李玫瑾教授擁有自己獨特的 育兒 觀念,深受家長的喜歡,她通過自己的經驗告訴各位家長:孩子適不適合讀書,3個“特質”特別明顯,父母要留心。

1)是否喜歡思考問題

孩子是不是學習的料,適不適合學習,從他們願不願意思考問題,提問題就可以看出。

如果孩子平時經常向父母提問題,那麼說明這個孩子喜歡思考,思維能力較強,對所學的知識理解、分析、總結能力非常好。

更主要的是,思維能力較強的孩子,在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上都會要領先於其他孩子。

2)孩子的自律性強

自律”這兩個字在如今的 社會 是非常火的,自律的人往往離成功都不會太遠,而事實上能做到自律的人卻少之又少。

如果孩子從小自律性較強,那麼做事就會比較專心,不會被外界事物所幹擾,這樣成功的概率就會增加許多。

3)有專研精神

這項特質就很好理解了,當孩子從小就有專研精神的話,那麼以後在學習的道路上會更加輕鬆。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就可以留心孩子的一舉一慧培動,看他們做事上是不是有專研精神,比如玩玩具的時候,能不能做到把玩具拆開在裝上,跟父母下棋的時候,是不是有想贏父母而做出的能力,這些都是專研精神。

有些父母會說,自己的孩子要沒有這些特質是吵碧耐不是以後就不適合學習讀書了?

其實,並不是這樣的,父母可以通過外界進行培養。

父母可以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讓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開發自己的眼界和閱讀能力,在閱讀的同時大腦還會進行分析,從而鍛鍊孩子的思維能力。

除此之外,家長也要給孩子立家規,讓孩子按照規矩去行事,每天有固定的起床時間,睡覺時間,以及 遊戲 時間等等。

最後,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家長也可以從玩上入手,多陪孩子玩一些對大腦開發有益的 遊戲 ,有資料顯示,經常玩益智 遊戲 的孩子比不玩 遊戲 的孩子,智商要高出11分左右,由此來看,愛玩 遊戲 的孩子還是很聰明的。

孩子是不是有讀書的天賦,適不適合讀書,從3個明顯的“特質”就可以看出來,因此父母要留心,哪怕孩子沒有這3個特質,家長也不要擔心,也可以從外界進行培養的。

15歲不想上學了,15歲的孩子不想上學了怎麼辦?

額,我弟高二下學期才開始死命學,今年錄取的是一本你相信嗎?咳咳,他廁所抽菸被叫家長,我去的,給他談了很久。你不想讀了是感覺很難無從下手還是什麼原因呢?血性一點來講,反正要讀初三了,要不要給自己一個實驗機會,努力沉下心學一年,找找合適的方法,成不成以後想起來也不會遺憾自己沒有努力過。高中儘量讀吧,後面...

怎樣給孩子建立規矩?李玫瑾的教育觀,對孩子有什麼好處

瑤小胖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所謂的規矩,就是範圍,在什麼範圍內孩子是自由的,在什麼範圍內是不被允許的。這個世界都是在一定的規則下執行,孩子遲早要步入社會,早早立了規矩並讓孩子形成一個自然遵守規矩的意識和習慣,對孩子將來走向社會意義重大。行為養成習慣,習慣養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這是大家都認可的一個道...

高三了,不想上學怎麼辦,高三的孩子不想上學怎麼辦?

我有一個小老弟也是馬上高三也跟你這個情況差不多,成績也是比較好,但是人卻是非常的孤僻。那你要想想啊,如果在你班級裡去承擔責任,讓別人認同你,這樣就會慢慢的把心放開,你要明白能夠來你們這個學校的都是,當年的初中的時候班級甚至整個學校數一數二的人,沒有誰比誰差多少。可能你是在初中的那種優越感,突然到了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