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蔣志清
除碳塔原理和作用
脫碳塔又叫除碳塔,他是通過風機的風力來吹脫水中除去遊離co2的裝置,由於水中的co2含量較空氣中的含量高,當高壓高速氣流通過時 形成氣泡,氣泡中co2的分壓較水中少,從而去除水中的co2。一方面減小對鍋爐,過濾器的腐蝕,如果水中含有一定的co2那麼co2和水產生碳酸,而電離去的氫離子來腐蝕後面的各種容器,另外一個作用,如果用在陰陽離子交換器,可以減輕陰離子交換器的負荷,提高化學除鹽工藝的經濟性和出水水質在一般如果進水hco3含量》50mg/l時,設定除碳器,其出水co2含量<5mg/l,除碳器一般設定在陽離子交換器或反滲透裝置之後。脫氣塔另外一個作用可以做為曝氣裝置,主要是於除鐵、錳過濾器前置前,對鐵、錳進行氧化處理,使錳砂過濾器更好的吸附和去掉水中的鐵錳,相對管道曝氣,他具有更大氣流量,所以產生更好的氧化效果,相對鼓風機曝氣,脫氣塔曝氣是採用功率小的離心風機,這種曝氣大大的節省了電能,所以在實際得到更廣泛的引用。
2樓:過客守望者
脫碳脫碳是鋼加熱時表面碳含量降低的現象。脫碳的過程就是鋼中碳在高溫下與氫或氧發生作用生成甲烷或一氧化碳。其化學方程式如下;
2fe3c+o26fe+2co
fe3c+2h23fe+ch4
fe3c+h2o3fe+co+h2
fe3c+co23fe+2co
這些反應是可逆的,即氫、氧和二氧化碳使鋼脫碳,而甲烷和一氧化碳則使鋼增碳。
脫碳是擴散作用的結果,脫碳時一方面是氧向鋼內擴散;另一方面鋼中的碳向外擴散。從最後的結果看,脫碳層只在脫碳速度超過氧化速度時才能形成。當氧化速度很大時,可以不發生明顯的脫碳現象,即脫碳層產生後鐵即被氧化而成氧化鐵皮。
因此,在氧化作用相對較弱的氣氛中,可以形成較深的脫碳層。
變壓器矽鋼片要求合碳量儘量低,除在冶煉上應加以控制外,在鍛軋加熱時還應利用脫碳現象,使碳含量進一步下降,從而獲得容易磁化的效能。但對大多數鋼來說,脫碳會使其效能變壞,故均視為缺陷。特別是高碳工具鋼、軸承鋼、高速鋼及彈簧鋼,脫碳更是一種嚴重的缺陷。
脫碳層的組織特徵:脫碳層由於碳被氧化,反映在化學成分上其含碳量較正常組織低;反映在金相組織上其滲碳體(fe3c)的數量較正常組織少;反映在力學效能上其強度或硬度較正常組織低。
鋼的脫碳層包括全脫碳層和部分脫碳層(過渡層)兩部分。部分脫碳層是指在全脫碳層之後到鋼含碳量正常的組織處。在脫碳不嚴重的情況下,有時僅看到部分脫碳層而沒有全脫碳層。
關於脫碳層深度可根據脫碳成分、組織及效能的變化,採用多種方法測定。例如逐層取樣化學分析鋼的含碳量,觀察鋼的表面到心部的金相組織變化,測定鋼的表層到心部的顯微硬度變化等等。實際生產中以金相法測定鋼的脫碳層最為普遍。
(二)脫碳對鋼效能的影響
1.對鍛造和熱處理等工藝效能的影響
1)2cr13不鏽鋼加熱溫度過高,保溫時間過長時,能促使高溫δ鐵素體在表面過早的形成,使鍛件表面的塑性大大降低,模鍛時容易開裂。
2)奧氏體錳鋼脫碳後,表層將得不到均勻的奧氏體組織。這不僅使冷變形時的強化達不到要求,而且影響耐磨性,還可能由於變形不均勻產生裂紋。
3)鋼的表面脫碳以後,由於表層與心部的組織不同和線膨脹係數不同,因此淬火時所發生的不同組織轉變及體積變化將引起很大的內應力,同時表層經脫碳後強度下降,甚至在淬火過程中有時使零件表面產生裂紋。
2.對零件效能的影響
對於需要淬火的鋼,脫碳使其表層的含碳量降低,淬火後不能發生馬氏體轉變,或轉變不完全,結果得不到所要求的硬度。
軸承鋼表面脫碳後會造成淬火軟點,使用時易發生接觸疲勞損壞;高速工具鋼表面脫碳會使紅硬性下降。
由於脫碳使鋼的疲勞強度降低,導致零件在使用中過早地發生疲勞損壞。
零件上不加工的部分(黑皮部分)脫碳層全部保留在零件上,這將使效能下降。而零件的加工面上脫碳層的深度如在機械加工餘量範圍內,可以在加工時切削掉;但如超過加工餘量範圍,脫碳層將部分保留下來,使效能下降。有時因為鍛造工藝不當,脫碳層區域性堆積,機械加工時將不能完全去掉而保留在零件上,引起效能不均,嚴重時造成零件報廢。
(三)影響鋼脫碳的因素
影響鋼脫碳的因素有鋼料的化學成分,加熱溫度,保溫時間和煤氣成分等。
1.鋼料的化學成分對脫碳的影響
鋼料的化學成分對脫碳有很大影響。鋼中含碳量愈高脫碳傾向愈大w、al、si、co等元素都使鋼脫碳傾向增加;而 cr、mn等元素能阻止鋼脫碳。
2.加熱溫度的影響
隨著加熱溫度的提高,脫碳層的深度不斷增加。一般低於1000℃時,鋼表面的氧化皮阻礙碳的擴散,脫碳比氧化慢,但隨著溫度升高,一方面氧化皮形成速度增加;另一方面氧化皮下碳的擴散速度也加快,此時氧化皮失去保護能力,達到某一溫度後脫碳反而比氧化快。
3.保溫時間和加熱次數的影響
加熱時間越長,加熱火次愈多,脫碳層愈深,但脫碳層並不與時間成正比增加。例如高速鋼的脫碳層在1000℃加熱0.5h,深度達0.
4mm;加熱4h達1.0mm;加熱12h後達1.2mm。
4.爐內氣氛對脫碳的影響
在加熱過程中,由於燃料成分,燃燒條件及溫度不同,使燃燒產物中含有不同的氣體,因而構成不同的爐內氣氛,有氧化性的也有還原性的。他們對鋼的作用是不同的。氧化性氣氛引起鋼的氧化與脫碳,其中脫碳能力最強的介質是h2o(汽),其次是co2與o2,最後是h2;而有些氣氛則使鋼增碳,如 co和 ch4。
爐內空氣過剩係數α大小對脫碳也有重要的影響:當α過小時、燃燒產物中出現h2,在潮溼的氫氣內的脫碳速度隨著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大。因此,在煤氣無氧化加熱爐中加熱,當爐氣中含h2o較多時,也要引起脫碳;當α過大時,由於形成的氧化皮多,阻礙著碳的擴散,故可減小脫碳層的深度。
在中性介質中加熱時,可使脫碳最少。
(四)防止脫碳的對策
防止脫碳的對策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工件加熱時,儘可能地降低加熱溫度及在高溫下的停留時間;合理地選擇加熱速度以縮短加熱的總時間;
2)造成及控制適當的加熱氣氛,使呈現中性或採用保護性氣體加熱,為此可採用特殊發計的加熱爐(在脫氧良好的鹽浴爐中加熱,要比普通箱式爐中加熱的脫碳傾向為小);
3)熱壓力加工過程中,如果因為一些偶然因素使生產中斷,應降低爐溫以待生產恢復,如停頓時間很長,則應將坯料從爐內取出或隨爐降溫;
4)進行冷變形時儘可能地減少中間退火的次數及降低中間退火的溫度,或者用軟化回火代替高溫退火。進行中間退火或軟化回火時,加熱應在保護介質中進行;
5)高溫加熱時,鋼的表面利用覆蓋物及塗料保護以防止氧化和脫碳;
6)正確的操作及增大工件的加工餘量,以使脫碳層在加工時能完全去掉。
脫碳decarbonization 一種淨化氣體的過程,指脫除混合氣體中的二氧化碳,主要見於合成氨生產原料氣或煤氣的處理。脫除原料氣中二氧化碳的方法,分為3類。
(1)物理吸收法 最早採用加壓水脫除二氧化碳,經過減壓將水再生。此法裝置簡單,但脫除二氧化碳淨化度差,出口二氧化碳一般在2%(體積)以下,動力消耗也高。近20年來開發有甲醇洗滌法、碳酸丙烯酯法、聚乙二醇二甲醚法等,與加壓水脫碳法相比,它們具有淨化度高、能耗低、**二氧化碳純度高等優點,而且還可選擇性地脫除硫化氫,是工業上廣泛採用的脫碳方法。
(2)化學吸收法 具有吸收效果好、再生容易,同時還能脫硫化氫等優點。主要方法有乙醇胺法和催化熱鉀鹼法。後者脫碳反應式為:
k2co3+co2+h2o=2khco3
為提高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再生速度,可在碳酸鉀溶液中新增某些無機或有機物作活化劑,並加入緩蝕劑以降低溶液對裝置的腐蝕。其中工業上廣泛應用的方法(表5—9)有多種。
表5—9 以碳酸鉀為吸收劑的主要脫碳方法
方法名稱
活化劑緩蝕劑
改良砷鹼法(溶液有毒)
氨基乙酸法
改良熱鹼法
催化熱鹼法
三氧化二砷
氨基乙酸
二乙醇胺
二乙醇胺—硼酸
三氧化二砷
五氧化二釩
五氧化二釩
五氧化二釩
此外,還有氨水吸收法。在碳酸化法合成氨流程中,採用氨水脫除變換氣中的二氧化碳,同時又將氨水加工成碳酸氫銨。
(3)物理—化學吸收法 以乙醇胺和二氧化四氫噻吩(又稱環丁碸)的混合溶液作吸收劑,稱環丁碸法。因乙醇胺是化學吸收劑,二氧化四氫噻吩是物理吸收劑,故此法為物理與化學效果相結合的脫碳方法。
3樓:匿名使用者
???????????
大學理工類都有什麼專業 10
4樓:house蜜糖棗棗
理工類專業:
數學與應用數學、資訊與計算科學、
物理學、應用化學、生物技術、 地質學、 大氣科學類、理論與應用力學、電子資訊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採礦工程、石油工程、冶金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建築學等。
1、建築學專業
建築學是一門以學習如何設計建築為主,同時學習相關基礎技術課程的學科。主要學習的內容是通過對一塊空白場地的分析,同時依據其建築對房間功能的要求,建築的型別,建築建造所用的技術及材料等,對建築物從平面,外觀立面及其內外部空間進行從無到有的設計。
2、石油工程專業
石油工程專業培養具備工程基礎理論和石油工程專業知識,能在石油工程領域從事油氣鑽井工程、採油工程、油藏工程、儲層評價等方面的工程設計、工程施工與管理、應用研究與科技開發等方面工作,獲得石油工程師基本訓練的高階專門技術人才。
3、環境科學專業
環境科學專業培養具備環境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該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環境科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受到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環境管理的基本訓練,具有較好的科學素養及一定的教學、研究、開發和管理能力,掌握環境監測與環境質量評價的方法以及進行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基本技能。
4、資訊與計算科學專業
資訊與計算科學專業原名」計算數學」,2023年更名為「計算數學及其應用軟體」,2023年教育部將其更名為「資訊與計算科學」,是以資訊領域為背景,數學與資訊,計算機管理相結合的數學類專業。
5、物理學專業
物理學專業培養掌握物理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具有良好的數學基礎和實驗技能,能在物理學或相關的科學技術領域中從事科研、教學、技術和相關的管理工作的高階專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