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海天飛
** 火山噴發 洪水 颶風 風暴潮 冰雹 旱災 泥石流 海嘯 颱風
氧層變化 水體汙染 水土流失 酸雨 土地沙漠化 雷電 侵蝕 雪災
洪澇 颱風 ** 火災 海嘯 雪崩
自然災害(natural disaster/natural hazard)
凡危害人類生命財產和生存條件的各類事件通稱之為災害。縱觀人類的歷史可以看出,災害的發生原因主要有二個:一是自然變異,二是人為影響。
因此,通常把以自然變異為主因的災害稱之為自然災害,如**、風暴潮;將以人為影響為主因的災害稱之為人為災害,如人為引起的火災和交通事故。
自然災害形成的過程有長有短,有緩有急。有些自然災害,當致災因素的變化超過一定強度時,就會在幾天、幾小時甚至幾分、幾秒鐘內表現為災害行為,像火山爆發,**、洪水、颶風、風暴潮、冰雹等,這類災害稱為突發性自然災害。旱災、農作物和森林的病、蟲、草害等,雖然一般要在幾個月的時間內成災,但災害的形成和結束仍然比較快速、明顯,所以也把它們列入突發性自然災害。
另外還有一些自然災害是在致災因素長期發展的情況下,逐漸顯現成災的,如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環境惡化等,這類災害通常要幾年或更長時間的發展,則稱之為緩發性自然災害。
許多自然災害,特別是等級高、強度大的自然災害發生以後,常常誘發出一連串的其他災害接連發生,這種現象叫災害鏈。災害鏈中最早發生的起作用的災害稱為原生災害;而由原生災害所誘匯出來的災害則稱為次生災害。自然災害發生之後,破壞了人類生存的和諧條件,由此還可以導生出一系列其他災害,這些災害泛稱為衍生災害。
如大旱之後,地表與淺部淡水極度匱缺,迫使人們飲用深層含氟量較高的地下水,從而導致了氟病,這些都稱為衍生災害。
當然,災害的過程往往是很複雜的,有時候一種災害可由幾種災因引起,或者一種災因會同時引起好幾種不同的災害。這時,災害型別的確定就要根據起主導作用的災因和其主要表現形式而定。
"自然災害"是人類依賴的自然界中所發生的異常現象,自然災害對人類社會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觸目驚心的。它們之中既有**、火山爆發、泥石流、海嘯、颱風、洪水等突發性災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乾旱、海岸線變化等在較長時間中才能逐漸顯現的漸變性災害;還有臭氧層變化、水體汙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類活動導致的環境災害。這些自然災害和環境破壞之間又有著複雜的相互聯絡。
人類要從科學的意義上認識這些災害的發生、發展以及儘可能減小它們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國際社會的一個共同主題。
自然災害的特徵
突然、是不可**的。自然災害通常是劇烈的,其破壞力極大。持續時間有長有短。
災難包括了很多因素,它們會引起受傷和死亡,巨大的財產損失以及相當程度的混亂。一次災難事件持續時間越長,受害者受到的威脅就越大,事件的影響也就越大。另一個影響災難程度的主要特徵,是人們是否獲得了足夠的預警。
自然災害有許多重要的特徵,它們突然、有力,無法控制,引起破壞和混亂,通常很短暫,有最低點,有時可以預報。
自然災害的影響
災難影響行為和精神健康的方式有多種:
⑴災難會帶來實質性的創傷和精神障礙;
⑵絕大多數的痛苦在災後一兩年內消失,人們能夠自我調整;
⑶由災難引起的慢性精神障礙非常少見;
⑷有些災難的整體影響可能是正面的,因為它可能會增加社會的凝聚力;
⑸災難擾亂了組織、家庭以及個體生活。
自然災害會引起壓力、焦慮、壓抑以及其它情緒和知覺問題。影響的時間以及為什麼有些人不能儘快適應仍然是未知數。在洪水、龍捲風、颶風以及其它自然災害過後,受害者表現出惡念、焦慮、壓抑和其它情緒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持續一年。
一種極度的災難的持續效果,稱為創傷後應激障礙,即經歷了創傷以後,持續的、不必要的、無法控制的無關事件的念頭,強烈的避擴音及事件的願望,睡眠障礙,社會退縮以及強烈警覺的焦慮障礙。
2樓:血衣香頌
臭氧空洞,紫外線輻射加劇,危害人類健康;
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窪地區將被淹沒;
濫砍濫伐,破壞植被,全球沙漠化加劇;
人口增長過快,城市的擴張使野生動物失去賴以生存的家園,瀕臨滅絕,人與自然矛盾突出;
資源的短缺導致各個國家為能源張爭奪,國家地區之間戰火頻發。
3樓:風使之守護光環
厄爾尼諾,拉美那(年前大雪罪魁)缺氧,全球變暖(世界4分之1是美國造成的)
4樓:金群葉
這些問題是總的答案也就是恢復生態平衡。是告訴我們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但是說小的,到底人們應該怎樣克服呢?
舉例說明生態災難給人類生存帶來的嚴重威脅
5樓:海綿寶寶喔喔
1、城市廢氣汙染,例如汽車過多,尾氣嚴重影響城市空氣,導致城市病、哮喘病患者日益增多;
2、開鑿引渠,導致水資源鏈條不暢,引發動物大量死亡,病菌四處散播,威脅人類健康等。
定義:生態災難(ecological disaster)是指生態系統平衡被破壞而給社會、給人類所帶來的災難。
案例:如2008 年1月中旬開始,持續1個多月的低溫雨雪冰凍天氣席捲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不少地方的森林生態系統及野生動植物遭受了極大破壞,造成了一場生態災難。
破壞生態平衡的因素:
①自然因素:如水災、旱災、**、颱風、山崩、海嘯等;
②人為因素:使環境因素、生物種類發生改變,以及對生物資訊系統的破壞。
表現:①臭氧層破壞;②溫室效應;③廢物質汙染和轉移;④土地退化和沙漠化;
參考資料
百科
6樓:悲慘時間裡
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冰川溶解,使得海平面上升,人的生活空間減小。
氟利昂的使用,破壞臭氧層,紫外線缺少阻擋,人類得**癌的概率上升。夠不夠了
7樓:匿名使用者
城市廢氣汙染,汽車過多,尾氣嚴重影響城市空氣,導致城市裡哮喘病者日益增多。
8樓:匿名使用者
…∴嗯嗯嗯嗯嗯嗯嗯嗯
如果我們破壞生態環境,會造成怎樣的災難
9樓:
新世紀的第一天,北京出現浮塵天氣,此後幾個月內,我國北方多次遭受沙塵暴的襲擊;今年的三月,兩會剛剛結束,幾十年罕見的沙塵暴來得更有點讓人措手不及。大自然再次以這種獨特方式警示人們:必須把維護生態安全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然而,時至今日,談起維護生態安全的話題,依舊有人不以為然——怎麼生態也會有安全之說,難道生態也會影響國家的安全嗎?事實的確如此。
因為生態問題而危及****的例子古已有之。位於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樓蘭古國,在我國漢代時是一個水草豐美、經濟繁榮的文明之邦,也是絲綢之路上商賈雲集的一顆璀璨明珠。但是,隨著塔里木河上、中游人口的增多,區域開發活動的加強,樓蘭人賴以生存的塔里木河水量急劇減少,甚至經常出現斷流,結果導致樓蘭地區的生態環境不斷惡化,最終被沙漠所吞噬而亡國。
如今,人們只能在漫漫黃沙中探尋古樓蘭的文明殘跡。
水體、土壤、生物、空氣等組成的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是維繫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人類每一次進步和發展,都離不開生態環境各要素的「綜合支援 」。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活動嚴重影響著生態環境,全球氣候變暖、資源匱乏、物種滅絕、環境汙染、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沙塵暴……全球生態問題的日益突出,不僅對國家的經濟、社會生活形成了挑戰,而且對國家的安全穩定構成了嚴重威脅。
正是在此背景下,「國家生態安全」的概念漸漸浮出水面。
據調查,全球每年因各種生態災難所造成的「生態難民」達1000萬以上,因生態環境問題引起的各種衝突也與日俱增。
我國生態安全的現狀如何?用一句成語可以概括:危機四伏。
國家有關權威部門公佈的一些資料表明,我國的自然生態環境正潛伏著不容忽視的危機———水資源匱乏,水體汙染突出。我國人均水資源只有2000多噸,是世界人均佔有量的1/4,為世界上13個貧水國家之一。而且,我國水資源分佈貧富不均,華北、西北的一些地區缺水嚴重。
同時,我國主要河流普遍汙染,其中遼河、海河汙染嚴重,淮河水質較差,黃河水質不容樂觀。主要淡水湖泊富營養化嚴重,多數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汙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趨勢。
大氣環境惡化。有關部門統計,全國338個城市中,只有33.1%的城市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剩餘的66.
9%都超過二級標準,其中有137個超過**標準,佔統計城市的40.5%。
土壤酸化、鹽漬化嚴重,耕地面積減少,土壤肥力下降。我國的酸雨面積已佔國土面積的25%,土壤酸化程度有增無減;鹽漬化土地總面積約佔國土總面積的8.5%;2023年我國人均耕地僅為0.
08公頃左右,在全世界26個人口5000萬以上的國家中倒數第三位。
大部分草地已經或正在退化。由於對草地的掠奪式開發,亂開濫墾、過度樵採和長期超載過牧,全國草地面積逐年縮小,草地質量逐漸下降,其中中度退化程度以上的草地達1.3億公頃,並且每年還以2萬平方公里的速度蔓延。
儘管我國的森林覆蓋率有所增加,但森林資源總體質量仍呈下降趨勢,人均積蓄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7,森林的生態功能嚴重退化。
全國水土流失面積已達367萬平方公里,並以每年1萬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加;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已達262萬平方公里,繼續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充套件。目前,我國沙化土地的面積為168.9萬平方公里,佔國土面積的17.
6%。海洋環境也不容樂觀,2023年我國近岸海域汙染嚴重,四類和劣四類海水已達46%以上,其中汙染最嚴重的東海海區,劣四類海水比例高達53%。
以上資料表明,我國的生態安全正面臨嚴峻挑戰。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我國的生態環境整體還呈惡化趨勢,國家生態安全所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
生態環境惡化所產生的危害有多大?先看經濟損失。根據國家環保總局組織的研究結果顯示,2023年全國生態破壞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值為 831.
4億元;「八五」期間,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生態環境破壞加劇,2023年因生態環境破壞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4201.6億元,接近同年 gdp的10%。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測算只是生態破壞的直接經濟損失和部分間接經濟損失,沒有包括基因、物種消失等許多難以測算的潛在經濟損失。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評估,這種損失遠大於生態破壞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有時為其2-3倍,甚至10倍。
生態破壞加劇了貧困,影響了社會安定。在寧夏、內蒙古一些沙化嚴重的地區,當地農民被迫遠走他鄉,成為生態災民,導致自然災害頻繁。在型別眾多的自然災害中,除了**、火山活動之外,許多自然災害都與人類破壞生態密切相關,特別是洪澇、乾旱、泥石流、沙塵暴等的頻繁發生,可以說是生態環境惡化導致的後果。
生態環境的惡化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嚴重的江河斷流和汙染,使水資源供需矛盾更加激化,給下游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生物資源的過量消耗和物種的大量消失,不僅破壞了生態系統的穩定,而且進一步削弱了工農業生產的原材料供給能力。
我國生態環境整體惡化趨勢的局面還未得到根本扭轉,其造成的損失及負面影響還在擴大!
生態環境因為人類原因消失的列子,人類破壞生態環境的例子
世界十大汙染事件 馬斯河谷煙霧事件 1930年比利時馬斯河谷工業區由於二氧化硫和粉塵汙染,一週內有近60人死亡,數千人患呼吸系統疾病.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 1943年美國洛杉磯市汽車排放的大量尾氣在紫外線照射下產生化學煙霧,使大量居民出現眼睛紅腫 流淚 喉痛等,死亡率大大增加.多諾拉煙霧事件 194...
什麼原因破毀了生態平衡?人類破壞生態平衡的後果
答 我覺得破壞生態平衡的因素有自然的,也有人為的。自然因素指火山爆發 水旱災害 颱風 流行病等自然災害 人為因素主要指對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造成的生態破壞,以及環境汙染等問題。人類破壞生態平衡的後果 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後果是嚴重的,人類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比如,為了擴大耕地隨意開荒 圍湖造田 吸乾...
你認為上學是一種什麼行為,我們能從行為生態學上學到什麼?
如果在學校上學就是一種從眾行為,如果在社會裡上學就是一種有個性的行為。主要看她或他是為什麼上學,但是大部分的人的上學基本屬於從眾行為,上學是一種教育形式,班級式的教學本身就很難做到孔子所說的有教無類,進而實現因材施教,老子認為學生應該師法自然,他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對不想學習的是綁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