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考察隊員去南極考察有哪些意義

時間 2021-08-30 23:35:59

1樓:匿名使用者

一是環境意義。南北極作為地球的兩大冷源,左右著全球的冷暖過程。以中國為例,由於我國處於北半球,北極是我國冷空氣的主要**地,來自北極的寒流常常給我國的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帶來重大危害。

我國牧區經常遭受的「白災」(即雪災)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此外,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是東亞季風,研究表明,北極海水與海冰的相互作用是影響東亞季風的重要因素。只要東亞季風發生變異,就很容易在我國形成氣象災害。

因此,我國迫切需要加強對北極氣候變化的**性研究,為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二是經濟意義。據美國科技協會所屬的「美國北極資源中心」披露,保守估計,北極地區潛在的可採石油儲量有1000億至2000億桶。煤炭資源估計佔世界煤炭資源總量的9%。

除了能源,北極還有大量的銅—鎳—鈽複合礦,以及金、金剛石、鈾等礦藏。雖然各國在極地進行實際開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對於全球能源逐漸匱乏的現狀來說,極地無疑是地球「最後的寶藏」。

與在極地開採能源相比,開發利用極地的生態資源更為現實。在北極,最重要的經濟魚類是北。

三是軍事意義。眾所周知,北極位於亞、歐、北美三大洲的頂點,有聯絡三大洲的最短航線,從華盛頓到莫斯科僅6750公里,比歐洲航線近1000多公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四是科技意義。在極地科學活動中,高技術的應用與推廣速度比世界其他地區更快。因為,人們要在嚴酷的環境下進行高難度的工作。

以水下機器人為例,各國在極地考察中基本都要用水下機器人,但不同技術水平的機器人會給科學家帶來不同的成果。因此,各國有意識地適應極地要求,研發高科技產品。誰的科技水平過硬,就能在科研和實際開發中取得優勢。

2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現在雖然復員遼闊,但是資源貧乏呀,考察那裡的可利用的資源

我國考察隊員去南極考察有哪些意義

3樓:羅嘉祥是吉祥

一是環境意義.南北極作為地球的兩大冷源,左右著全球的冷暖過程.以中國為例,由於我國處於北半球,北極是我國冷空氣的主要**地,來自北極的寒流常常給我國的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帶來重大危害.

我國牧區經常遭受的「白災」(即雪災)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此外,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是東亞季風,研究表明,北極海水與海冰的相互作用是影響東亞季風的重要因素.只要東亞季風發生變異,就很容易在我國形成氣象災害.

因此,我國迫切需要加強對北極氣候變化的**性研究,為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二是經濟意義.據美國科技協會所屬的「美國北極資源中心」披露,保守估計,北極地區潛在的可採石油儲量有1000億至2000億桶.煤炭資源估計佔世界煤炭資源總量的9%.

除了能源,北極還有大量的銅—鎳—鈽複合礦,以及金、金剛石、鈾等礦藏.雖然各國在極地進行實際開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對於全球能源逐漸匱乏的現狀來說,極地無疑是地球「最後的寶藏」.

與在極地開採能源相比,開發利用極地的生態資源更為現實.在北極,最重要的經濟魚類是北.

三是軍事意義.眾所周知,北極位於亞、歐、北美三大洲的頂點,有聯絡三大洲的最短航線,從華盛頓到莫斯科僅6750公里,比歐洲航線近1000多公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四是科技意義.在極地科學活動中,高技術的應用與推廣速度比世界其他地區更快.因為,人們要在嚴酷的環境下進行高難度的工作.

以水下機器人為例,各國在極地考察中基本都要用水下機器人,但不同技術水平的機器人會給科學家帶來不同的成果.因此,各國有意識地適應極地要求,研發高科技產品.誰的科技水平過硬,就能在科研和實際開發中取得優勢.

我國考察隊員去南極考察還有那些意義呢』這題怎麼寫

4樓:匿名使用者

一是環境意義。南北極作為地球的兩大冷源,左右著全球的冷暖過程。以中國為例,由於我國處於北半球,北極是我國冷空氣的主要**地,來自北極的寒流常常給我國的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帶來重大危害。

我國牧區經常遭受的「白災」(即雪災)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此外,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是東亞季風,研究表明,北極海水與海冰的相互作用是影響東亞季風的重要因素。只要東亞季風發生變異,就很容易在我國形成氣象災害。

因此,我國迫切需要加強對北極氣候變化的**性研究,為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二是經濟意義。據美國科技協會所屬的「美國北極資源中心」披露,保守估計,北極地區潛在的可採石油儲量有1000億至2000億桶。煤炭資源估計佔世界煤炭資源總量的9%。

除了能源,北極還有大量的銅—鎳—鈽複合礦,以及金、金剛石、鈾等礦藏。雖然各國在極地進行實際開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對於全球能源逐漸匱乏的現狀來說,極地無疑是地球「最後的寶藏」。

與在極地開採能源相比,開發利用極地的生態資源更為現實。在北極,最重要的經濟魚類是北。

三是軍事意義。眾所周知,北極位於亞、歐、北美三大洲的頂點,有聯絡三大洲的最短航線,從華盛頓到莫斯科僅6750公里,比歐洲航線近1000多公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四是科技意義。在極地科學活動中,高技術的應用與推廣速度比世界其他地區更快。因為,人們要在嚴酷的環境下進行高難度的工作。

以水下機器人為例,各國在極地考察中基本都要用水下機器人,但不同技術水平的機器人會給科學家帶來不同的成果。因此,各國有意識地適應極地要求,研發高科技產品。誰的科技水平過硬,就能在科研和實際開發中取得優勢。

5樓:匿名使用者

是雪龍號 中國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12日從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啟程,乘坐改裝一新的「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奔赴南極,執行中國2007-2023年度科學考察和後勤保障任務。 根據計劃,「雪龍」號科學考察船從上海出發後,第一站將到達韓國濟州島,接韓國的卡-32***和機組人員上船,此後將直接奔赴澳大利亞弗里曼特爾港,停靠補給後,先到中山站卸運物資,後到長城站卸貨,再到阿根廷裝載由國內通過海運先期到達的物資,再次轉運到長城站,然後返回到中山站,再經澳大利亞,到香港加油後,預計2023年4月回到上海,全程27697海里,計劃四次穿越西風帶。 中國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由188名隊員組成,是自2023年中國首次南極考察以來人員最多的一次考察。

除乘坐「雪龍」號科考船奔赴南極外,還有部分考察隊員搭乘智利飛機赴南極長城站。 專程來滬送行的國家海洋局副局長陳連增表示,中國第24次南極考察是第四次「國際極地年」(ipy)中國行動計劃的首航,是中國在南極內陸建第三個考察站的起步年,是中國極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設的關鍵年,具有重要意義。 考察隊將圍繞中國南極內陸站建設選址、國際極地年中國行動計劃專案、極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設現場實施這三大主線,完成37項科學考察和10項後勤保障工作,特別是實施中山站至內陸冰穹a地區綜合考察,將為中國南極考察向縱深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科學考察方面,計劃執行的37項任務還包括在長城站開展生態環境演變研究、法爾茲半島生物多樣性調查、生態環境監測、南極冰藻研究等,在中山站開展極地機器人研究、埃默裡冰架地質考察、中山站海-冰-氣相互作用觀測、不同環境因素對隊員生理心理的影響等,同時開展南大洋碳迴圈與氣候變化研究、南極磷蝦的種群變動、中美合作的南大洋碳通量觀測等科考專案。 在後勤保障方面,此次任務將重點改造長城站,建設科研辦公樓、綜合活動中心、廢物處理棟、汙水處理棟、鍋爐房、鋪設室外管線、儲油罐基礎及遠端通訊網路系統。同時在中山站完成車庫建設、拆除科研棟,完成鴛鴦群島新建碼頭三期建設。

剛剛經過7個多月緊張改造的「雪龍」船,船體、輪機、電氣和科考改造等四個部分都得到全面增強。船上滿載了中山站、長城站所需的油料,同時還裝載了25噸吊車、裝載機、挖掘機、越野車等作業車輛,運到長城站執行建設任務;還裝載了4輛卡特比勒挑戰者雪地車、5輛德國雪地車、生活艙、2個居住艙和發電艙,到中山站執行冰蓋考察和建設等任務。長城站更新改造需要的部分建設物資,還將通過商業海運渠道運到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再由「雪龍」船接到長城站。x

6樓:xiao沛宜

一是環境意義,二是經濟意義,三是軍事意義,四是科技意義

我國第五個南極考察站建成對南極科考意義何在?

7樓:宇去哪

專家介紹,就我國已有的南極考察站而言,在西南極,長城站區域生態系統活躍,更適合開展亞南極生態監測和研究;在東南極,中山站區域是觀測研究南極冰蓋演化過程、南極冰架海洋相互作用的理想之地,也是開展高空物理、地質學、地球物理等學科工作的優良位置;地處南極冰蓋地區的兩個度夏科學考察站——崑崙站和泰山站,則匯聚了冰芯科學、大氣科學和天文科學等學科的前沿領域。

「羅斯海區域的新站建成,將填補我國南極地區的考察空白,將支撐我國在羅斯海以及南太平洋的海洋環境調查和保護工作。」中國第3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領隊、首席科學家、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楊惠根說。

楊惠根表示,作為一個常年科考站,新建考察站與我國南極已有的兩個常年科考站——長城站、中山站一起,將覆蓋南大西洋、南印度洋以及南太平洋等南大洋各個扇區,將進一步推動我國的南極科學考察,為人類認知、保護和利用南極作出更大貢獻。

8樓:匿名使用者

5月22日,南極條約協商會議首次在中國召開。作為負責任大國,我國正以積極的姿態參與南極事務。中國的南極考察歷史僅有短短的33年,但這33年來,我國向極地考察強國的目標不斷邁進。

2023年,中國首支南極洲考察隊成立。隊長郭琨率領考察隊員奔

南極科考的意義?

9樓:匿名使用者

1、南極碩大無朋的亙古冰蓋,如同一座蘊藏著無數歷史上大氣和氣候寶貴資訊的圖書館;南極也是最好的研究地球空間的地區;除了大氣,南極還是世界上最好的研究宇宙的地方。

2、南極環境提供了全球氣候變化的靈敏指示物。因此人們非常關心兩極的變化。對於至少鎖住全世界80%淡水的南極地區,如果說不清它的氣候的可變性和氣候的變化過程,就無法準確預報世界的氣候和氣候過程。

3、科學考察站是人類在南極考察和研究的支撐平臺,也正是隨著眾多科學考察站在南極地區相繼建立,科學家們才能夠不間斷地開展科學考察和環境觀測與監測工作,並且逐漸認識到南極不僅蘊藏著豐富的物質資源,而且擁有寶貴的科學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