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小小隻的羽毛
不能,所謂超宜居星球並不是說真的就比地球更合適我們人類生存,而且就算是更適合人類生存,以我們目前的科技發展水平,並不能達到移民外星的程度。自可以探索宇宙開始,科學家們幾乎每時每刻都不曾放棄對宜居星球的探索以及對外星文明的探索。隨著科技的不斷髮展,科學家們以及不侷限於太陽系了,而是放眼銀河系乃至更外的星系。
於是,最近科學家們在超一百光年的地方發現了二十四顆超宜居星球。
一、什麼是超宜居星球關於超宜居星球,科學家們是有相應的規定的。首先需要有支援生命的恆星存在,恆星最好是k型橙矮星。恆星,被分成各個種類,m型紅矮星存在著一些問題,太陽則屬於g型黃矮星,科學家認為,k型橙矮星是最適宜的恆星。
其次,這個星球應當已經存在了50—80億年,質量不得超過地球質量的一點五倍,表面溫度要比地球高五攝氏度左右,而且大氣中的含氧量需要達到百分之二十五到三十左右。剩下的氣體,應當是不活躍的惰性氣體。大陸更是應當為破碎型大陸,和水面交錯分佈,板塊要活躍,還得有活躍的可以囊括全球的磁場。
最後就是,需要有行星,這個行星最好是百分之一到百分之十的質量,在十到百倍的行星半徑距離環繞旋轉。
二、這可以代替地球嗎其實這些條件相當嚴苛,所謂的超宜居星球也不可能佔有所有的條件,能達到其中四條或者五條就已經很了不起了。像是這所謂的二十四個超宜居星球,其實只有一個符合所有的條件,但是就算是這個獨苗,大家也不知道其環境如何,如果不是矽酸鹽質行星,那麼就不適合生命的生存。
假使所有條件它都符合了,也適合生命生存,我們還需要考慮如何能到達那邊。光速都要一百年才能到達,於是有人計算出來,如果以旅行者一號的速度,到達這個星球起碼要一百八十萬年。一百八十萬年,誰知道那個星球上會發生什麼,等人類真的風塵僕僕跑到那個星球上,說不定還會被星球上的生命連窩端也不一定呢。
所以說,目前最重要的還是好好保護地球,地球還是我的唯一的家園。
2樓:烎在當下
不能,儘管發現的這些星球更宜居,也不見得實際上是可居住,還要綜合星球的壽命,移居別的星球是要具備的條件我們現有的科技還遠遠沒達到。
3樓:匿名使用者
至少暫時不能,我們居住的地球是適宜我們居住的,儘管發現了其他適宜居住的星球,但是以我們的技術,我們還不能去居住。
4樓:今天觀影百家
現在還不行,科技還做不到帶著全球人民,甚至是少數人去其他星球居住的能力,而且,發現並不代表人類可以去。
5樓:匿名使用者
目前是沒有必要放棄的,雖然說那些星球更加宜居,但是都是未知的世界,很多東西也沒有建設,地球的環境還沒有差到要放棄她,所以我們還是應該先好好保護我們的地球。
科學家發現24顆比地球更宜居星球,人類可以上去居住嗎?
6樓:高中賀老師
人類自然是不可能上去居住的。
01、科學家發現24顆比地球更宜居的星球。10月6日,美國與德國科學研究人員稱,地球不一定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經過他們篩選發現太陽系外有24顆行星也許會比地球更適合人類居住。
這項研究是由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與德國柏林工業大學教授德克·舒爾策-馬庫赫發起的,與其他幾位教授以及天文學家一研究,並且搞出了個「超宜居」的標準。
所謂的「超宜居」就是比地球更適合居住,他們從4500顆行星中才篩選出24顆,該訊息很快就引起大家熱議,很多人關心這是否意味著人類可以移居去別的星球,畢竟現在地球負擔太大了。
02、人類是不能上去居住的。一旦有關於其他疑似發現生命,或者什麼星球更適合人類居住這些新聞時,人們都會期待是不是人類能移居,但每次都是失望的,這次也是一樣的。
更適合人類居住不一定代表人類可以去居住,從這個「超宜居」的標準我們就可以得知了,這個標準是從,質量、體積、海陸分佈、恆星距離、地表溫度、恆星、大氣。
滿足這些這條件基本上就能適合人類居住了,但是這24顆星球,根本無法滿足所有條件,它們最多都只能滿足4項要求,也就是這些科學家所謂更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只是在某些方面罷了。
其實如果人類可以居住上去,整個世界估計都瘋狂了,基本上現在都是人盡皆知了,而且如果能居住,應該早就發現了,也不會到現在才公佈。
就個人而言,其實這項研究並沒有多大用處,不會給人類帶來實際上的用處,更適合居住有啥用嘛,又住不了人。
7樓:百度id小火人
我認為現在還是不可以的,雖然那些星球可能也適宜人類居住,但是那些星球上面說不定會有一些我們預料不到的未知因素或者危險。
8樓:紙飛機去到遙遠
目前我認為並不能,首先我們還沒有能力能夠長時間地脫離地球生活,地球仍然是唯一具備生存環境的星球;其次,這僅僅是預計的結果,實際能否到達這些星球,以及能否生存都是沒有實驗證明的。
9樓:啦啦啦
想法是美好的,不說別的把人類全搬過去,就要耗費多少錢。誰能知道,過去後會不會有別的危險,還是等科技發展再好一點吧。
10樓:十八閒客
理論上是可以的,但是實際上需要耗費向大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而且就目前的科技水平還沒有到達遷移星球的程度。
科學家發現24顆比地球更宜居星球,當前技術支援移民嗎?
11樓:從寒侃社會
根本不支援,先不說這些星球當中離地球最近的那個都超過了100光年,單就宜居星球這四個字,星球上就很可能有不落後於人類的文明。換句話說,即便你能去,你可能也是以外星人的身份去的,到時候你就會發現,那不叫移民,叫戰爭。
一.科學家發現24顆比地球更宜居的星球在茫茫的宇宙當中,人類依靠著技術的不斷升級,終於探索到了比地球還要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而且一發現就是24顆,這些星球所圍繞的恆星壽命更長,且變化更慢,換言之,它們可能發生的意外要比地球更少,於是,網友們針對這一情況發出了疑問,既然它們更加宜居,那麼人類的星際移民是否可以提上日程?畢竟地球的資源已經被人類侵佔的差不多了。
說實話,星際移民是早晚的事,這一點無論地球是否資源耗盡都是必將執行的一步,且先不說是否想要居住更加完善的環境,單就人類的好奇心使然,科學家們也不可能放任那些星球不去探索。但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並不是是否要移民,而是移民所需要的技術,我們其實根本還沒有。
二.星際移民到底需要什麼技術首先第一點,距離。超過一百光年的距離是個什麼概念呢,一光年等於九萬多億公里,請注意,是九萬多億而不是九萬多,這個距離即便是以目前最快的宇宙飛船怕也要n多年才能飛到,換句話說,這批星際移民的人在不考慮宇宙飛船的燃料能否到達的前提下,未必能在有生之年活著抵達目的地,那就不是移民了,那是製造太空垃圾去了。
第二點,探測,真正的移民要建立在你有儀器先抵達星球進行全方位探測的,這樣你是如何建造基地,如何處理一些隱性問題,也都有個提前量,你冷不丁就把人送過去,那不叫移民,那叫殺人。
12樓:
地球科學是以地球系統的過程與變化及其相互作用為研究物件的基礎學科,天文學是研究宇宙空間天體、宇宙的結構和發展的學科。這兩門看似各自獨立成體系的科學,其實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
隕石事件就是說明天文因素與地球科學之間影響的最好例子,高溫高壓的撞擊會引起地形與地質上的改變,在大氣中的粉塵顆粒會遮蔽陽光造成大氣成分和海水溫度的變化。而這一天文事件的記錄和發現都離不開地球科學的研究,這兩者環環相扣,緊密相連。
現代天文學在近幾百年有了比較系統的觀測資料,但是要想研究各種天文要素在地質時期是否存在變化,就要研究查詢長達幾十億年的地質記錄。同時,研究地球的起源、早期地球的演化歷史,也可以通過天文學研究中星雲演化過程的結果來驗證。所以,這兩者相互完善又可以相互補充。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地球本來就是個天體,地球科學中有關地球的起源、太陽系的形成演化等問題也屬於天文學的研究範圍,地球的運轉、圈層結構以及生物的繁衍都與天文學中的宇宙環境是息息相關的。因此,還誕生了一門把天文學和地球科學緊密聯絡起來的學科——天文地質學,應用天文學的研究方法、觀測資料和研究成果,可以更好的**和解釋地球上的各種地質現象的成因和演化規律。
現在所提倡的多學科綜合研究和培養複合型人才的趨勢,未來勢必會使天文學、地球科學等多門學科之間的交流更加密切,同時也會因此創造出更多的科研進展。
13樓:濤混世
當前人類科技還不支援深空探索,自然更加不可能進行移民。
14樓:錦寶娛樂記事
當前人類科技技術發展不足以支援人類移民,因為這些宜居星球都在幾十億光年以外,距離非常遠,人類的飛船還飛不到那麼遠的距離。
15樓:拉上我
雖然科學家發現24顆比地球更宜居星球,但是目前我們距離適合星球太遙遠,都是按照光年計算的,就算現在最快的飛行器也到達不了,但是不久的將來我們相信能夠實現這個夢想。
16樓:囚與社會
怎麼可能支援?現在的技術能搭載幾個受過專業訓練的宇航員已經是極限了,要想外星移民再等個一兩百年還差不多。
17樓:長魚思鬆
科學家發現24顆比地球更宜居星球,當前技術是不支援移民的,目前的科技情況我們連太陽系都出不去。
18樓:匿名使用者
肯定不支援,雖然發現24顆星球比地球更適宜居住,但是有關這些星球上的實際情況都還不是很瞭解,而且相關技術也還不成熟,還不能完成移民。
19樓:橘子樹開花的季節
不支援,人類在地球住的習慣了去其他星球也是。不習慣的,而且現在的技術並不能全部移民過去。
20樓:惠華小知識
當前的科學技術不支援移民。但是科學家的這個發現,為人類以後宜居星球計劃提供了實驗場所,為人類的空間旅行奠定基礎。
科學家發現24顆比地球更宜居星球,如果要移民,我們該如何過去?
21樓:暖男那麼說
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我們現在太陽系都出不去,部分國家連出大氣層都是問題,更不要提到遙遠的其他星球了,所以哪怕科學家發現了24顆更宜居的星球,我們能做的,也僅僅只是yy一下,再出幾部科幻作品而已。
一、地球至今已經存活了46億年,而我們人類存在的文明,也僅僅是1000萬年以內,到底有多少個史前文明我們並不清楚。地球上有過各種各樣的東西,地球的壽命是46億歲,而我們人類出現最早的,也就300-400年,而我們所知道的恐龍時代,距今是2.5億年左右,那對地球的歲數來說,也僅僅只是個零頭而已。
所以判定一個星球是否適合人類居住,還為時過早,說不定哪個時期,大氣層就變了。
二、就目前的科技來說,我們做不到離開地球去其他宜居的地方。我們的科技還在登月、登入火星,再遠一點是飛出太陽系,而我們有記錄中的離開太陽系的,就是旅行者1號,而它是不載人的,所以說就算探測出來了有其它星球更適合人類,怎麼過去的交通工具,我們還研發不出來,所以這點想想就好。
三、就算有朝一日人類能夠去其他星球,至少也不是我們這一代。再說了,就算人類能研發出能過去的宇宙飛船,也是我們往後幾代的事了,而我們這一代,最多隻能找些相關的題材,去幻想一下太空當中到底有什麼,至於別的故事,就算了吧。還有就是,地球母親46億歲了,每一年它都有各種各樣的毛病,但是想想它的壽命就該明白,它依舊堅挺著,並不會發生些什麼。
總的來說,比地球更宜居的,在探測當中的確是存在的,但是在現實當中,宜居的地球只能靠我們人類去保護它,至少不能像目前某些人那樣破壞。
除了地球現在科學家發現幾個可以生存的星球了
地球以外,到目前為止,科學家還沒有找到一個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退一步講,即使被發現,但是,人類的科學技術無法想象的相距甚遠,根本就買不起移動大量的其他行星上的人類 尤其是星際光年計算單元 顯示,移民的其他行星人類的夢想。哪有那麼容易! 校力學 事實上,是的,lz可以考慮一下許多明星已久的宇宙在大 形...
科學家現在對除地球外的以下哪顆行星探索的最多
除了月球,那就是火星了。原因 1.在五六十年代的美國,許多富翁曾經出鉅額懸賞金徵詢其他行星存在生命的證據,但是不包括火星,因為當時活性存在生命在美國是被眾所公認的。2.火星離地球最近,人們多次發射探測衛星進行探測,發現許多未解之謎。3.由於人類受自身科技發展的制約,人類目前仍沒有能力去往其他行星進行...
科學家為何說將沙漠變成森林呢,地球會變得更糟糕
在我們生活的地球上,存在著大面積的沙漠,就拿我們生活的中國來說,總面積在960萬平方公里,而沙漠就佔了13 左右,剩下的再除去海洋的面積,能夠供我們生活的陸地面積就少之又少了,所以就會有很多人想,如果將沙漠變成了綠洲,那麼地球上可以居住的面積不就更多了嗎?地球上的環境是越來越惡劣了,何時成為第二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