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還是物質運動,是腦電波,生物電之類,沒有身體沒有物質怎麼也不會有意識,你的身體既是你的一切,不存在所謂的靈魂。
2樓:網友
好。馬克思主義認為運動有五種形態,由低到高分別是機械、物理、化學、生物、社會。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是對物質的反映。意識本身不運動,意識的變化反映物質的運動。
舉個不是很恰當的比喻,你鏡子中的影子移動,只是對你移動的反映,而不是自身在運動。
3樓:n度夕陽紅
這個問題很難說清楚的。
因為現在我們都被灌輸唯物主義思想,為科學的發展服務。
歷史上很多唯心主義學說的。
唯物主義者認為一切精神都是依賴物質而存在的,物質決定精神。
唯心主義者就認為精神決定物質,自己的世界是圍繞自己的精神轉的。
兩派學說而已,也沒誰對誰不對。
你提出的符合唯心。
4樓:匿名使用者
此運動非彼運動。
馬哲的運動就是定義為物質運動,因為唯物主義嘛。
精神的活動,是意識對物質的反映,不是運動。你自己都說了那是「精神活動」,你並沒有用運動這個詞,這詞在馬哲裡是有特別定義的。
其實並非所有的哲學體系都排斥精神運動論的。只是如果精神也能運動了,那就突破的馬哲唯物論的範疇,
5樓:匿名使用者
你的思考也是物質運動的表現,任何物質都是客觀存在的,並不會因為你感覺到它而說它存在,你感覺不到它就說它不存在。
6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運動—應該是指變化不是指我從家走到公司上班。
其次意識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應,客觀世界變化了,意識也會變,不信你照照鏡子。
7樓:絕頂青松
這個問題不好 我也頭疼。
在哲學中,精神與物質的關係是什麼?
8樓:匿名使用者
任何事情都是一分為二的,要辯證的看。物質第一性,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沒什麼說的,精神或者意識是人特有的,或者說目前來說是人特有的物質與精神既是對立的也是統一的。物質與精神不僅是相互區別的,各自具有自身的相對獨立性;而且物質與精神相互依存、互為存在的前提條件,正是在相互依存中物質與精神獲得了各自不同的規定性,也就是說物質之所以是物質、精神之所以是精神正是從二者的相互依存中獲得了各自不同的規定性。
現行哲學教科書卻認為,物質第。
一、精神第二,物質可以離開精神單獨存在,即物質與精神可以相互分離,二者不是相互依存的關係。我們認為現行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對物質與精神之間關係的規定是錯誤的。物質與精神雖然是對立的,但二者又是統一的,這就是說物質與精神雖然是具有相異性和區別性,但是二者卻是相互依存、互為存在的前提條件的。
任何一方都不能離開另一方單獨存在,正是在相互依存中物質與精神獲得了各自不同的規定性。
物質與精神之間的關係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多年來人們一直按照恩格斯的有關論述把其混同於自然界與精神之間的關係問題。我們認為產生這種混淆的原因,是人們一直在用自然界概念代替物質範疇與精神相提並論。物質範疇與自然界概念是截然不同的。
物質是一個哲學範疇,是對客觀物質世界中各種具體物質的抽象和概括,是一個共性的一般的概念,是純粹思想創造物,其外延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類社會,更包括精神世界;而自然界則是一個描述性的綜合概念,有狹義、廣義之分,廣義的自然界包括人類社會和精神世界,狹義的自然界是與人類社會和精神世界相對的。自然界僅僅是對事物集合性的描述,不是對所有事物的抽象,也不是一個共性的一般的概念。
總之,物質與精神是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關係,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轉化、互為存在的前提條件,其中的任何一方都不能離開另一方單獨存在。正是在相互依存的關係中,物質與精神獲得了各自不同的規定性。
9樓:哲學王
請大家不要被上面那位答主誤導,他(她。
)的結論是錯誤的。之所以結論錯誤,是因為他(她)的這個前提有誤:物質與精神是一對矛盾。
其實物質與精神並不是一對矛盾,因為物質不需要依賴精神而存在,沒有精神,物質照樣存在。在人類誕生之前,物質世界就早已存在了。雖然他(她)強調「物質不是自然界」,但他(她)也承認「物質包含了自然界」、「精神是人特有的」,那麼按照這位答主的理論進行推理,會得到這樣一個荒謬的結論:
自然界是和最初的人類(的精神)同時誕生的。這個結論的荒謬程度接近《聖經》裡上帝創造世界的故事。請仔細看看上面那位答主的回答,他(她)對於「為什麼物質和精神是一對矛盾」論證並不成立,甚至自相矛盾:
「物質是一個哲學範疇,是對客觀物質世界中各種具體物質的抽象和概括,是一個共性的一般的概念,是純粹思想創造物,其外延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類社會,更包括精神世界」。在這位答主的定義中,「物質」已然包含了「精神世界」。那麼請問這位答主:
「精神」和「精神世界」是什麼關係?如果「物質」已然包含了「精神世界」,那麼「物質」和「精神」又是怎麼相互依存的,又是怎麼成為一對矛盾的?看到這位答主有強調物質與精神的「互相規定性」,我推測他(她)起初只看到了「相互規定性」,進而形成了一種內心確信:
「物質與精神因此是一對矛盾」,因而進一步強行定義「物質」、強行推理「物質與精神相互依存」,然而即使物質與精神可以用來相互界定,但其絕不是相互依存的關係,故而不可能成為一對矛盾的兩個方面。
10樓:匿名使用者
精神和物質關係定義:
宇宙是一個由精神與物質對立統一而在的永續發展體系。該系統令萬事萬物不斷從無到有和從有到無。其中,從無到有的「無」便是精神,從有到無的「有」屬於物質。
精神變物質使能量轉質量、運動到靜止;物質變精神見質量化能量、靜止到運動。世間一切都來自於二者的相互轉化。認識轉換規律,便是人類對真理的探索作為。
這樣,真理便來自於兩方面。一是精神決定物質即事物從無到有發展規範,二是物質決定精神即事物從有到無發展要領。在地球上,人類天然有別。
西方人擅長從有到無的物質探索行為。與之相對應,東方人擅長從無到有的精神探索行為。於是,從物質到精神,西方人便由外而內產生了西醫、心理**等一系列身心結構保護方法,而東方則由內而外誕生了中醫、氣功等一系列心身關係調理手段。
現實中,生命是小宇宙。由小看大,人類可以從認識生命健康要領到熟悉自然統一規範。這裡,因個體完善知整體必然,致人類社會不斷由相對真理向絕對真理境界靠攏。
物質運動的本質是什麼?為什麼物質會不斷的運動?
氧化還原反應與物質的量的高一化學問題
尼布拉 嘿嘿。俺來回答一個。同溫同壓同體積的氧氣,氧原子的個數是一樣的吧?在高錳酸鉀 kmno4 和氯酸鉀 kclo3 中每一個氧 o 都是 2,要丟掉2個電子變成氧原子。在過氧化氫 h2o2 中每一個氧 o 都是 1,要丟掉1個電子變成氧原子。因為氧原子個數相同,所以丟掉的電子總數就是2 2 1。...
運動的根本屬性是什麼,怎樣理解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運動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和現象的變化和過程。任何具體的物質形態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離開運動談物質是形而上學觀點。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脫離物質的運動是不存在的。離開物質談運動是唯心主義觀點。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
為什麼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因為任何物質都需要運動,比如動物界每年都會有個 交配的季節 運動會,即使是相對靜止的植物,也是蠢蠢欲動呢,即時是泥巴,石頭,看似靜止,但是地球是運動的,他們是地球一部分,所以也是運動的。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沒有絕對靜止的物體。從微觀說物體的內部結構,比如分子原子更是無時無刻都在運動狀態 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