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暈死你不償命
我想象中的原子結譽碼構就如公園裡的花壇,草坪一般。不過,這不知是把那極其微小的原子結構放大了多少倍呢!
在原子中,原子有兩個好朋友,乙個是原子核,乙個是電子。可是,這兩位又給原子帶來了一定的不便,麻煩。因為原子核帶正電,而電子卻帶負電。
這可難住了原子,為了公平起見,原子就成了一名"公正員",顯電中性。原子的問題解決了,原子核又有了新的麻煩,原來原子核內也有兩個好朋友,乙個是質子,乙個是中子。質子帶正電荷,而中子卻不帶電,怎麼辦呢 不過,誰好動,誰的影響力就大,誰就是"主宰",所以原子核就隨質子的習性,帶正電荷了。
誰知質子很快與電子又成了一對好朋友,形影不離,我有多少你就有多少。這樣它們就成了乙個"大家庭".
我想象中的原子結構就是如此,外表看起來很平凡。如果你用自己的慧眼去細細觀察告鋒,仔細體會,你會有更多,更大的新發現。它們正等著我們襪虛晌通過努力去探索它們,揭開乙個又乙個神秘的"百寶箱".
怎麼樣?可以嗎?
我想象中的原子結構 作文 大家幫幫忙啊!
2樓:網友
怎麼寫都行,但是不要違背現在確定的東西。
1.人們為揭示原子結構的奧秘,經歷了漫長的**過程。
3樓:網友
1.人們為揭示原子結構的奧秘,經歷了漫長的**過程。自1897年湯姆生髮現電子並提出類似「西瓜」的原子模型,1911年著名物理學家盧瑟福等人為探索原子的內部結構又進行了下面的實驗。他們在用一束帶正電的、質量比電子大得多的高速運動的α粒子轟擊金箔時,發現:
大多數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變原來的運動方向 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變了原來的運動方向 ③有極少數α粒子被彈了回來;請你根據對原子結構的認識,分析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
1)現象一:__原子中大部分空間是空的___2)現象二:__原子核帶正電荷__。
3)現象三:__原子的質量集中原子核上___
4樓:小小塞牙
1)現象一:
原子核很小,原子內部有很大空間。
2)現象二:
原子核帶正電,α粒子途經金原子核附近時,受到斥力而改變了運動方向。
3)現象三:
金原子核質量比α粒子大很多,當α粒子正碰到金原子核被彈了回來.
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結構「為題,寫一篇科普習作
5樓:匿名使用者
原子結構:考慮最簡單的,氫原子。
原子結構,說白了,就是問你電子結構,或者說分佈。
按照經典力學,電子繞原子核做圓周運動。又根據麥克斯韋電磁理論,加速運動的電子輻射電磁波,這樣就要輻射掉一部分能量。那麼是不是最後電子就掉進原子核內部去了?
實驗表明,氫原子能夠在真空中穩定存在。這是矛盾的。(所以看稱是電磁輻射條件)
按照德布羅意的物質波假設,電子在繞原子核運動的波動,是乙個駐波。駐波條件必然導致能量量子化。
第二個景象:電子的自旋效應。自旋是一種相對論效應,你可以猜想電子到底怎麼運動了。
電子到底怎麼運動,使得它滿足電磁輻射規律的同時,怎麼保證不向外輻射能量?
6樓:小破孩頻道
我想象中的原子結構就像宇宙中的天體,恆星就像原子核,行星就像繞著原子核轉的電子,乙個星系就像乙個原子,無數的星系構成了宇宙,如同無數的原子構成了我們的大千世界。原子核比電子大得多,也重得多,恆星也比行星大得多,重得多;電子被原子核吸引,行星也被恆星吸引。看看,我們的太陽系有八個行星繞著太陽不斷執行,不就像乙個氧原子嗎?
7樓:兩隻老虎三隻熊
我覺得上面這個有點難了吧。
我想象中的原子結構 100字短文
8樓:
哈哈 這個好。
我幫你寫 不過今晚給你。
怎麼樣 加q慢慢聊。
在探索微小粒子的程序中,人們認識到「原子是有結構的」,這是源於發現了
9樓:
答案a分析:根據α粒子散射實驗,盧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結構神遊模型,他認為原子的全部正電荷和幾乎全部質量都集中在原子核上,帶負電的電子在原子核外饒核做圓周運動.後來的研究表明原子核由帶正電的質子與不帶電的中子組成;據此問題。
解答:在探索微小粒子的過程中,人扮扒們首先發現了電子,進而認識到原子游缺銷是由電子和原子核組成的,盧瑟福建立了原子結構的行星模型.後來,人們又發現,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
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了原子結構及原子核組成問題,考查的是基礎知識,難度不大,是一道基礎題.
寫一篇「我想象中的原子結構」
10樓:網友
1. 一箇中心球體。
2. 球體是由很多更小的球組成的。
3. 這些小球有兩種。
4. 中心球體向外老遠老遠,有許多非常之小的小球在圍著中心球體高速旋轉——極高的速度。
5. 高速的小球也分很多層。
6.每層有幾個高速小球是不定的。
大致如此。
原子結構的概念,原子結構的一個概念
湖南銀光 電子層結構相同時核電荷數越大,離子半徑就越小吧.電子層結構相同,指的具有2或2,8或2,8,8結構時,核電荷數越大,核對外層電子的吸引力越強,所以應該是離子半徑越小的.同主族時,離子的電子結構不同呀,一定會多一層電子,所以離子半徑是依次增大的.1 為什麼核對外層電子的吸引力越強,所以應該是...
誰是最早提出原子結構模型的,原子結構模型發展的歷史
湯姆生最早發現電子,最早提出原子的 葡萄乾蛋糕模型 雖然現在被認為是不正確的 被譽為 原子物理之父 盧瑟福是在湯姆生之後提出的原子行星模型 湯姆遜j.j.thomson 原子結構模型發展的歷史 道耳頓 1803 根據質量守恆及定比定律提出原子說 原子為最小單位 湯木生 1897 陰極射線管實驗 發現...
人類對於原子模型的認識過程,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經歷了湯姆生 盧瑟福和波爾等提出的模型的過程 (1)盧瑟福核式結構模型是利用
世界要大便了 道爾頓原子模型 1803年 原子是組成物質的基本的粒子,它們是堅實的 不可再分的實心球。湯姆生原子模型 1904年 原子是一個平均分佈著正電荷的粒子,其中鑲嵌著許多電子,中和了正電荷,從而形成了中性原子。盧瑟福原子模型 1911年 在原子的中心有一個帶正電荷的核,它的質量幾乎等於原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