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南瓜蘋果
1、精衛填海
相傳精衛本是炎帝神農氏的小女兒,名喚女娃,一日女娃到東海遊玩,溺於水中。死後其不平的精靈化作花腦袋、白嘴殼、紅色爪子的一種神鳥,每天從山上銜來石頭和草木,投入東海,然後發出「精衛、精衛」的悲鳴,好像在呼喚著自己。
不僅如此『精衛填海」還屬於復仇神話,女娃生前與大海無冤無仇,但是卻不慎溺水身亡,如此與大海結下仇恨,化身為鳥終身進行填海的復仇事業。
2、媽祖
媽祖,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稱天妃、天后、天上聖母、娘媽等等,是歷、現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祗。媽祖,原名林默,宋建隆元年(960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誕生於莆田湄洲島 ,因救助海難於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
目前,全世界45個國家和地區共有上萬座從湄洲祖廟分靈的媽祖廟,有3億多人信仰媽祖。
20世紀80年代,聯合國有關機構授予媽祖「和平女神」稱號。2023年9月30日,媽祖信俗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信俗類世界遺產。
3、海神禺強
禺強為傳說中的海神、風神和瘟神,也作「禺疆」、「禺京」,是黃帝之孫。海神禺強統治北海,身體像魚,但是有人的手足,乘坐雙頭龍;風神禺強據說字「玄冥」,是顓頊的大臣,形象為人面鳥身、兩耳各懸一條青蛇,腳踏兩條青蛇,支配北方。
4、龍王廟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在聞名遐邇的興凱湖畔,在鮮花和綠樹中間,有一座佔地十多平方米的龍王廟。就是這座普通的龍王廟,竟引發了不少的傳奇故事。那時候在興凱湖北岸,住著七十多戶人家,靠種地和在湖上打漁為生。
雖然不算富裕,可是,人們都平平安安,消消停停地打發著日子。就這樣過了不知過了多少個時日,多少個歲月。然而在那年夏天的一個早上,風平浪靜的湖面上,突然捲起一陣狂風,一根粗大的水柱直衝雲天,隨即湖上黑浪洶湧,鋪天蓋地,好大一陣才小了一些。
就從這一天起,湖上就再也沒有消停過,不是刮狂風,就是下暴雨,以前的風平浪靜已經十分少見了,弄得岸上的農民實在難以生存,本來這年從春到夏,大片的莊稼長勢非常喜人。
莊稼人以為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誰知自從那天興凱湖上生起的那根粗大的水柱以後,常常發大水,不少澇窪地都被大水淹了,老百姓苦不堪言,到了秋天,只有山旁子的莊稼才有點收成。
5、滄海桑田
從前有兩個仙人,一個叫王遠,一個叫麻姑。一次,他們相約到蔡經家去飲酒。
到了約定的那天,王遠在一批乘坐麒麟的吹鼓手和侍從的簇擁下,坐在五條龍拉的車上,前往蔡經家。但見他戴著遠遊的帽子,掛著彩色的綬帶,佩著虎頭形的箭袋,顯得威風凜凜。
過了一會兒,使者在空中向王遠稟報說:「麻姑命我先向您致意,她說已有五百多年沒有見到先生了。此刻,她正奉命巡視蓬萊仙島,稍待片刻,就會來和先生見面的。」
王遠微微點頭,耐心地等著。沒多久,麻姑從空中降落下來了。她的隨從人員只及王遠的一半。
蔡經家的人這才見到,麻姑看上去似人間十**歲的漂亮姑娘。她蓄著長到腰間的秀髮,衣服不知是什麼質料制的,上面繡著美麗的花紋,光彩耀目。
席間,麻姑對王遠說:「自從得了道接受天命以來,我已經親眼見到東海三次變成桑田。剛才到蓬萊,又看到海水比前一時期淺了一半,難道它又要變成陸地了嗎?」
王遠嘆息道:「是啊,聖人們都說,大海的水在下降。不久,那裡又將揚起塵土了。」
宴飲完畢,王遠、麻姑各自召來車駕,**而去。
2樓:
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唐 張九齡
2. 浮天滄海遠,去世法舟輕. 唐 錢起
3.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唐 李白
3樓:佩紫懷黃
福建一帶信奉媽祖
古代山海經有精衛填海的故事
4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人從未背棄過海洋,但也從未真正關注過海洋,海洋作為「化外之域」的觀念一直紮根於中國人的靈魂深處。那麼,中國人是怎樣看待海洋的呢?在古代中國人眼中,海洋是一個充滿黑暗恐怖的地方,認為「海」字,從水從晦。
漢人劉熙《釋名》說:「海,晦也。」所謂晦,是指月朔或日暮,昏暗之意。
晉人張華《博物志》也說:「海之言,晦昏無所睹也。」與此同時,中國人還把大海與苦難、凶險和荒蠻聯絡在一起,如把沉重的災難稱之為苦海,把北方西伯利亞荒涼不毛之地稱之為北海,把茫茫沙漠稱之為瀚海,等等。
中國古代曾有「君乘而王,則海夷」的說法,意思說有了君子、好人做君主,海洋就不會氾濫成災。中國古人把海洋等同於災難所在,所謂「海夷不揚波」,即大海不起波浪、風平浪靜就是天下清平的象徵。成語中的「海宴河靜」,更是把平靜的海洋與不氾濫的黃河作為一種理想的生存條件。
據《山海經》等文獻記載,北海之神禺強(是中國最早出現的海洋神),其形象是十分凶惡,且地處幽暗,掌管生殺予奪,實際上又是一位死神。上古神話中還有關於大禹巡海、海外異國的奇人奇事等故事,其中《山海經》中記載了大量海外世界的異國奇民的神話,比如其中記述了「灌頭國」、「長腳國」、「大人國」、「玄股國」等的生活情況,充滿了奇詭怪誕。這些神話折射出中國人對海洋的認識——即海洋是強大、凶險和變化莫測以及不可知的。
即使像世人皆知的《精衛填海》神話(最典型的非海神神話:言炎帝之**娃,失足於東海而被溺死。她死不瞑目,為了與溺死她的凶險大海進行抗爭,其靈魂化作一隻精衛鳥,每天銜著西山的木頭去填大海),它除了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和征服海洋的雄心壯志外,主要是體現了中國古人的心目中海洋觀——海洋是陰森可怖的死亡之所。
及至唐宋,伴隨著中國海洋事業的發展和興旺,出現了新的民間海洋神話,最富有影響力的是海上女神天妃媽祖的故事,其主要內容是說媽祖女神經常顯靈,解救海上從事捕撈和運輸業的人們。這則神話表現的出無非還是人們對大海的畏懼心理以及祈求航海安全的心願。
出於對大海的恐懼和崇拜,中國古人也祭祀大海,但往往列於江河之後,「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禮記·學記》)。事實上,秦以前,經濟文化發達的中原人很少與海洋發生利害關係,因此人們祭祀的水神除了江河以外,就是湖、泉、井等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水體之神。直到秦朝一統天下後,隨著疆域的拓展,人們航海活動的增多,才開始祭祀海神。
到了漢朝,海神才逐漸被提到了與內陸水神同樣的地位。這種河享有獨特地位而輕視海洋的傾向,完全出於人們的功利目的——對華夏民族來說,大海所能給予的恩惠遠遠小於江河;與此同時,古人對海洋的祭祀和崇拜,主要出於對這種自然力的畏懼。可以說,對海洋的畏懼是深深紮根於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心理之中的。
中國人對海洋的敬畏心理與佔統治地位的「四海」說相結合,乃有「海內」、「海外」之別和天涯海角之說。這種認識無非是把海洋與陸地的邊緣看作一道自然屏障,屏障之內是可觸控的土地,屏障之外則是虛無縹渺、吉凶難測的未知世界。在這種意識的支配下,形成了中華民族封閉的「海洋地域觀」,對中華民族的活動範圍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海洋的畏懼使中華民族更多地在大陸上縱橫馳騁,而很少涉足海洋。
長期以來,我們這個民族習慣於「臉朝黃土背朝天」,對蒼天厚土甚至貧瘠的不毛之地充滿了依戀,能夠做到寸土不讓;而對像藍天一樣廣闊、比土地更加肥沃的海洋或視而不見,或見而不識,或視而不用。中華文明之所以被稱為大陸文明,顯然與此有直接和重要的關係。
5樓:癸水乙木
中國《易經》中將坎卦(坎卦屬水)的數字定為一,可見一斑。寧波有著名的藏書樓「天一閣」即代表以水防火。
老子《道德經》更是講上善若水,講究水德。
秦國開國,以水德建國,崇尚黑色。
。。。中國古人更多地是對水的敬畏,而不只是對海洋。
6樓:馬羅子君
沒當過年過節的時候,古代的勞動人民都會去祭拜大海,說是祭拜海神
中國古人的海洋觀與地中海沿岸國家的海洋觀有什麼不同
古代中國人對海洋很敬畏,有哪些表現
7樓:
題目:古代中國人對海洋很敬畏,有哪些表現,最好用一些古代事例或是名人名言證明。
解答: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唐 張九齡2. 浮天滄海遠,去世法舟輕. 唐 錢起
3.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唐 岑參4..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5.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李白《渡荊門送別》
6.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
7.《觀滄海》——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中國人到底對世界有什麼貢獻,中國人對世界的貢獻
十三億人不出亂子就是最大貢獻 四大發明 多累 中國人對世界的貢獻 中國古代有代表性的就是四大發明了。1 火藥對於粉碎西方騎士階層,建立屬於資產階級的政權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2 造紙術和印刷術的傳入推動了西方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發展 3 指南針對於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有決定作用。4 除此之外,比如九章算...
中國人對死的稱呼有多少種,中國人對信有很多種稱呼,我想知道都有那些
心隱 1.古代按身份等級對死亡的稱呼 駕崩 皇帝之死,稱之為崩,除駕崩之外,大薨 晏駕 千秋 山陵崩 登遐 大行 星駕 升霞等也用於皇帝之死。薨諸侯之死,稱之為薨,也有稱之為 賽的 說法。卒大夫之死,稱之為卒。不祿士之死,稱之為不祿,祿指俸祿,不祿意為不能夠再領取朝廷的俸祿。死庶人之死,稱之為死,庶...
中國人活的太累的原因有哪些,中國人活得太累的10個原因
人與人喜歡攀比,比如女人愛有錢人 他覺得中國人只有兩個詞 成功和拼搏。他很奇怪中國人為什麼這麼拼命追求幸福?普通老百姓看起來卻永遠是單調而忙碌的 從幼兒園開始,然後從小學到大學,忙著各種考試,畢業後忙著結婚 結婚後忙著生孩子 退休後忙著給孩子帶孩子 如此活著而已。我想這位教授的話可能有所誇張,但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