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1、周朝: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世襲罔替,封地均稱國,在封國內行使統治權。各諸侯國內,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國等置執圭、執帛等爵。
卿、大夫有封邑,對封邑也可以行使統治權、唯受命於諸侯。
2、秦朝:共分二十級:一級公士,二上造,三簪嫋,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
徹侯以一縣為食邑,並得以自置吏於封地;關內侯有食邑、封戶,只能衣租食稅而已;大庶長以下***,皆有歲俸。臨戰,斬敵首一級(顆),即賜爵一級。秦朝、漢朝沿用此制。
3、到了唐朝,爵位分為九等,分別是:王、郡王、國公、郡公、縣公、縣侯、縣伯、縣子、縣男。唐朝也基本繼承了漢武帝時期的做法:皇帝的兒子除皇太子外其他的可以封為親王。
親王的兒子,嫡長子只能降一級,為郡王了,而親王其他兒子則為郡公了,當然有功於朝廷者,也可以進位郡王。
4、到了明朝,封爵分為異姓和宗室兩類。列爵一開始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後來只保留公、侯、伯三等,用以分封功臣、外戚、少數民族首領等。
例如明朝開**事統帥徐達被明太祖封為魏國公;明朝開國功臣、著名政治學家劉基劉伯溫就被明太祖封為誠意伯。他們兩個人分別屬於當時異姓裡的外戚和功臣,在列爵裡屬於「公」、「伯」。
宗室的爵位有親王、郡王、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除了皇嫡長子外,皇帝的其他兒子封為親王,親王的兒子為郡王,親王的孫子為輔國將軍,親王的曾孫為奉國將軍,之後以此類推,直到降至奉國中尉,就不再降了,世襲罔替,以此區別於普通老百姓。
5、明朝初年的宗室封爵不但是封土建國,而且經常統帥大軍出征。比如燕王朱棣,在洪武時建藩北平,兩次率領軍隊出征北元。後來朱棣即位後,逐步削除了藩王的兵權,逐步形成「分封而不賜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的局面。
6、清朝爵位分為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
宗室爵位,掌於宗人府,共分為十二級,分別為: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其中前四種為高階爵位,貝子是當朝皇子的最低封爵。
2樓:汽車資訊推送
無論是民間傳說,還是歷史史實,都不能否認關羽的歷史成就。而且民間對他的敬仰,已經遠遠超出一個凡人,以至於大街小巷幾乎所有的商鋪都供奉著關羽像。
事實上關羽是歷史上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神。東漢末年的官渡之戰前夕,曹操決定先消滅盤踞在自己東邊(徐州)的劉備,就親自帶軍征討。
劉備被打敗,自己投靠袁紹去了。關羽被圍困後,只好投靠了曹操。曹操欣賞關羽,回到許都報請皇帝,封關羽為偏將軍。
公元200年,袁紹統領大軍十萬,從鄴城發兵進取黎陽,命大將顏良渡過黃河攻取東郡太守劉延。白馬被圍困,已經撤退的曹操荀攸聲東擊西的計謀,派人偷襲延津,自己親自帶人救白馬。
關羽不失時機的策馬刺顏良於馬下,是袁紹軍退,解了白馬之圍。
《三國志》記載:「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曹公即表封羽為漢壽亭侯」。
曹操為表彰關羽的戰功,上表天子,報奏封關羽為「漢壽亭侯」。從此,關羽「漢壽亭侯」的封號冠宇朝野。這裡的「壽亭」根本不是「壽停」的意思,也與其沒有絲毫的關係。
根據漢朝對侯爵封賜制度,分為縣,鄉,亭,關內,幾個檔次。關羽屬於爵位不高的「亭」侯。
漢壽亭侯是爵位名稱,而非官職。關羽處於東漢末年,以斬殺黃巾軍正式出道。當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關羽因未知劉皇叔蹤跡,暫屈身於曹操麾下效力,當時曹操與袁紹大戰,被河內名將圍困於白馬,河內名將顏良文丑驍勇善戰,曹操麾下大將未能與之敵,而關羽展現出他的大將風範,萬千軍中取上將人頭,斬顏良誅文丑,解除白馬危機。
戰後曹操請示漢帝封為「壽亭侯」,而此時,侯國規模很小,大著不過四縣,小著僅食一亭,沒有實質性的好處,僅僅代表一種名譽。
3樓:匿名使用者
簡單地說,中國古代的爵位不能一概而論,因為歷朝歷代的爵位制度都是不同的。
大體而論,多數朝代採用「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位制度,但是如秦漢使用二十等爵,明朝不設子男兩爵,南北朝爵位增減相當繁雜混亂等等,所以爵位怎麼封決不可一概而論,要討論的話也須先限定一個時間範圍。
比如說,以你舉的例子,國公自東周之後只有金國有再立,鄉公也鮮少存在(鄉這個級別的封地對於公來說太小了,只有曹魏有封給王爵的庶子),而且後面幾個朝代封爵不建地,也就沒有了封地大小的分類;王爵也並非開始就是親王郡王之分,這是唐朝以後的事情。
4樓:小九七
漢壽亭侯是一種爵位,漢朝時期臣子們理論上最高就是封侯,關羽被封為漢壽亭侯,就已經是當時最高的榮譽了。
5樓:青芒雜談
漢壽亭侯的意思,前面漢字代表的是漢朝,後面壽亭侯代表的是爵位的名稱。
但是到了東漢末年,曹操重新將爵位改了,給關羽的漢壽亭侯其實就只是一些榮譽稱號,並沒有實際的意義。
6樓:接和平精英
曹操加封給關羽的「漢壽亭侯」也只是個榮譽稱號而已,關羽早年犯事,流落到涿郡,和劉備、張飛情同兄弟,離開曹老闆,回到劉備身邊,水淹七軍,全殲于禁援軍,威震華夏,使得曹操一度產生遷都想法。面對孫權部下呂蒙、陸遜襲擊後方,曹操部將徐晃正面夾擊的局面,進退失據,兵敗被殺。後主劉禪即位,追諡壯繆。
7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的爵位登記比較複雜,在周朝以前實行分封制的時代,國王是最高統治者,封給臣子的爵位有6等即:公爵 侯爵 伯爵 子爵 男爵 附庸爵。
後世因為最高統治者稱皇帝 爵位增加了王爵取消了附庸爵,也是六等,即:王爵 公爵 侯爵 伯爵 子爵 男爵,唐以後很少封伯爵以下的爵位。
8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的爵位變化很多。爵位自商代就有,西周沿用了商代的爵位並略加變化,形成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制。但是根據以前的文獻,好象這五等爵位制與西周的並不合,這只是春秋時期的爵位制度。
在周代,只要是****都可以稱公,如司徒、司馬等。如查地方諸侯充任此職,他也可以稱公,如鄭桓公、鄭莊公父子都兼任周王朝的司徒一職,為此他們也可以稱公。
公、侯、伯、子男只是諸侯的爵位等級,但並不代表他們職權大小,他們都一樣是諸侯。諸侯下面有卿、大夫、士等級別,這些都是貴族。但是王朝的相同官職要高於諸侯的,如王朝的卿與地方上的諸侯是平級的,大夫與諸侯的卿平級的,依此類推。
到了戰國時期,五等爵位制名存實亡。各國諸侯雖然名義為周天子的臣子,但已經紛紛稱王。而且諸侯們也會封自己的下屬為侯或伯等,完全不通過周天子了。
而秦國通過商鞅變法,實行新的爵位制度。公士、上造、管
中國古代各時期的爵位大小排列
9樓:汽車資訊推送
商鞅的獎勵軍功制度,大大提高了秦軍的戰鬥力,使秦軍成為所向披靡的虎狼之師。因此秦朝的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度就被歷代統治者繼承下來並加以改變。
漢代基本繼承了秦代的這一制度。不過,這二十級大體又可分為四類:一是侯級爵,包括關內侯和列侯;二是卿級爵,相當於秦時十級到十八級的爵位;三是大夫級爵,相當於秦時五到九級的爵位;四是小爵,相當於秦一到四級。
曹操執政時,廢二十等爵。魏文帝即位後,定爵製為九等:王、公、侯、伯、子、男、縣侯、鄉侯、關內侯。
到了唐代,李淵父子定天下後,設定親王、嗣王、郡王、國公、郡公、縣公、郡侯、縣侯、縣男、縣子十個爵位,封賞宗親功臣。宋承唐制。
明朝,王爵專封皇族,另有公、侯、伯三等爵受予功臣。清朝時,形成了完備的爵位制度,乾隆十六年定製,分爵位為九階二十七等。九階分別為:
公、侯、伯、子、男、輕車都尉、騎都尉、、雲騎尉、恩騎尉。
補服
宗室爵位:
1.和碩親王、世子(親王嫡子)。
2.多羅郡王、長子(郡王嫡子)。
3.多羅貝勒。(滿族早期,貴族皆稱貝勒。
清太祖努爾哈赤以其子侄八人分別為八旗旗主,稱和碩貝勒,較其他貝勒為尊。太宗皇太極崇德元年(1636)定宗室爵位等級,和碩親王、多羅郡王下為多羅貝勒。人關以後定宗室十四等封爵,多羅貝勒列長子下、固山貝子上,為第五等。
)4.固山貝子。
5.鎮國公。
6.輔國公。
以上為入八分,即准許使用「朱輪、紫韁、背壺、紫墊、寶石、雙眼、皮條、太監」這八種待遇。
7.不入八分鎮國公。
8.不入八分輔國公。
9.一至三等鎮國將軍。(相當於一品武官,補服為麒麟)
10.一至三等輔國將軍。(相當於二品武官,補服為獅子)
11.一至三等奉國將軍。(相當於三品武官,補服為豹子)
12.奉恩將軍。(相當於四品武官,補服為老虎)
低於奉恩將軍的稱作閒散宗室,視四品官待遇。共十四級。因世子、長子候襲親王、郡王,實際上只有12等。
10樓:mo南浦
一、先秦時期的封爵
1、上古的「爵」
黃帝:方制萬里,為萬國,各百里。
唐虞夏:建國凡五等:公、侯、伯、子、男。
殷:公、侯、伯三等,公百里,侯七十里,伯五十里。
周:公、侯、伯、子、男五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周公居攝改制,大其封,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
2、春秋戰國時的封爵
戰國以前,各諸侯國內部的爵實際上有卿、大夫、士**,每級又分上中下三等。各國按國大小待遇不同。
戰國時,各國的爵大致有卿、大夫等。如各國都曾有「上卿」、「亞卿」、「客卿」等,均為將相所得的高爵。
秦國自商鞅變法後,定二十等軍功爵:
一級公士,二上造,三簪嫋,四不更(以上相當於「士」)。
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以上相當於「大夫」)。
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以上相當於「卿」)。
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以上相當於「諸侯」)。
二、秦漢時期的封爵
秦滅六國,實行純粹的郡縣制,賞爵仍為二十等爵。
漢仍承秦二十等爵(武帝時改徹侯稱列侯),其中七大夫以上為吏爵,可令食邑;七大夫以下為民爵,只及其身與戶。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封爵
1、曹魏的封爵
自曹魏起正式廢除了秦漢以來的二十等爵,實行公侯伯子男五等制度,以後為歷朝所沿行。
2、兩晉的封爵
晉武帝咸寧三年(275年)定製,爵位有:王、公、侯、伯、子、男、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郡侯、開國縣侯、開國侯、開國伯、開國子、開國男、鄉亭侯、關內侯。
3、南朝的封爵
南朝宋制因兩晉,唯大小國皆三軍(至孝建中,國官屬不得對其主稱臣,改稱下官)。
樑封爵大體因前代,定製:諸王言稱令,境內稱之為殿下;公侯言稱教,境內稱之為第下;皆自稱為寡人。
陳有郡王、嗣王、藩王、開國郡公、開國縣公、侯、伯、子、男、沐食侯、鄉亭侯、關中關外侯,凡十二等。
4、北朝的封爵
北魏道武帝皇始元年(396年),始封五等爵;天賜元年,減五等爵為四等:王、公、侯、子,王封大郡。公封小郡,侯封大縣,子封小縣。後又復添伯、男二等。
四、隋唐時期的封爵
1、隋朝的封爵
隋文帝開皇年間,設爵國王、郡王、國公、郡公、縣公、侯、伯、子、男九等。
2、唐朝的封爵
唐太宗定爵制九等:一等為王,二等為嗣王、郡王,三等為國公,四等為開國郡公,五等為開國縣公,六等為開國縣侯,七等為開國縣伯,八等為開國縣子,九等為開國縣男。
五、宋遼金元時期的封爵
1、宋朝的封爵
宋初的封爵增加到十二級,為王、嗣王、郡王、國公、郡公、開國公、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侯、開國伯、開國子、開國男。
2、遼金的封爵
遼的封爵很多繼承唐制,也有王和五等爵,以及食邑、食實封等制度。
3、元朝的封爵
元爵分為:王正一品,郡王從一品,國公正二品,郡公從二品,郡侯正三品,郡侯從三品,郡伯正四品,郡伯從四品,縣子正五品,縣男從五品。
六、明清時期的封爵
明清的封爵分宗室和功臣外戚兩種。
中國古代官職級別,求中國古代官職等級分類。由大到小排列出來,名稱,和簡介(就管理什麼,特別小的官就不用了)
明代給每級 都設計了一種動物圖案作標誌,把它繡在兩塊正方形的綿緞上,常服的前胸後背各綴一塊,這種就是補子,這種官服就叫補服。據 明會典 記載,洪武二十四年 1391年 規定,補子圖案 公 侯 駙馬 伯 麒麟 白澤 文官繡禽,以示文明 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
中國古代還有哪些發明和創造呢,中國古代的創造發明有哪些
不曾明瞭 張衡 是中國東漢時期的天文學家。對在宇宙結構的認識上,張衡是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認為 天像個雞蛋殼,地像雞蛋黃,天大地小,他認為天殼之外還有無限的宇宙。張衡設計和製造了漏水轉渾天儀 候風地動儀,並對日月星辰做了許多觀測和分析。郭守敬 是中國元代傑出的天文學家。他創制了高表 玲瓏儀 觀象...
中國古代被的亂箭射死有那幾個,中國古代哪些朝代用過亂箭射死的刑罰?
吳起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國貴族趁機發動兵變攻打吳起。貴族們用箭射傷吳起,吳起拔出箭逃到楚悼王停屍的地方,將箭插在楚悼王的屍體上,大喊 群臣叛亂,謀害我王。貴族們在射殺吳起的同時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屍體。楚國的法律規定傷害國王的屍體屬於重罪,將被誅滅三族。楚肅王繼位後,命令尹把射殺吳起同時射中楚悼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