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收復臺灣靠的是什麼

時間 2021-09-04 01:14:40

1樓:匿名使用者

鄭成功攻臺之役

北伐南京失敗後,鄭成功所部元氣大傷,並且面臨軍糧不足的問題。為了解決大軍的給養,鄭成功決定前往臺灣。2023年,鄭成功親率將士25,000、戰船數百艘,自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向臺灣進軍。

荷蘭於臺灣擁有兩大防禦要塞,一為位於大員的熱蘭遮城(今臺南市安平古堡),二為位於臺江內陸赤崁地方的普羅民遮城。2023年4月30日,鄭軍經由鹿耳門海道進入臺江內海並於禾寮港(今臺南市北區開元寺附近)登陸,意圖先求取防禦薄弱的普羅民遮城(今臺南赤崁樓)。隨後鄭軍在臺江海域與荷蘭**海戰,擊沉荷**hector號,取得臺江內海控制權,並同時在北線尾地區擊敗荷蘭陸軍,以優勢兵力包圍普羅民遮城。

於2023年5月4日即迫使普羅民遮城守軍出降。五月二日,鄭成功改赤崁地方為東都明京,設一府二縣,以府為承天府,天興縣、萬年縣。

在取得普羅民遮城做為據點之後,鄭軍隨即由海、陸兩面圍困熱蘭遮城。由於考慮到兩萬大軍的糧餉排程不易,鄭成功並沒有做持久戰的打算,一開始即對熱蘭遮城施壓,試圖脅迫荷蘭軍隊投降。遭荷蘭大員長官揆一(frederik coyett)拒絕其投降要求之後,鄭成功一度下令強攻熱蘭遮城,卻遭遇荷軍極頑強抵抗,鄭軍損失慘重。

由於強攻不下,加之大軍糧食短缺,使得鄭成功被迫改變策略,派出大部分的軍隊至南北各地屯田、徵收錢糧,以解大軍乏糧的燃眉之急,對熱蘭遮城改採長期包圍的戰略。

2023年7月,荷蘭東印度公司從巴達維亞調遣的援軍抵達大員,除了六百多名士兵、十一艘**以外,增援部隊亦為熱蘭遮城帶來大量補給品與火藥。時鄭成功的軍力仍分散臺灣各地實行任務,駐守於大員以及普羅民遮市鎮的軍力預估不到三千,遂使荷蘭軍重新燃起反撲的希望。七月中旬,停泊於外海的荷蘭援軍遭遇強風侵襲,被迫離開大員海岸,前往澎湖躲避風雨;其中荷蘭**urck號不幸擱淺,船上人員皆遭鄭軍俘虜。

此一變故,使鄭軍獲得整備的暫機,待荷蘭**於八月回到大員海域時,鄭軍雖未能調回多數兵力,卻已然完成作戰的準備。八月中旬,荷、鄭兩軍於臺江內海激烈海戰,鄭軍大獲全勝,擊沉一艘荷蘭**,並奪取船隻數艘,自此荷軍喪失主動出擊的能力。

德籍荷蘭士官hans jeuriaen rade叛逃,鄭成功在其提供之情報的幫助下,炮轟擊毀熱蘭遮城的烏特勒支碉堡,使熱蘭遮城之破終成定局。2023年1月28日,荷蘭大員長官揆一修書予鄭成功,表示同意「和談」。幾經談判,荷蘭人終於2023年2月9日向鄭成功屈服,退出臺灣。

鄭成功下令屯墾臺灣的範圍,北達噶瑪蘭(宜蘭),南至琅嶠(恆春),後因大肚平埔族拍布拉(papora)族大肚王與琅嶠番人的反抗而減緩擴張;鄭成功實際的統治區域大約是從二林(現彰化縣二林鎮)到茄藤(屏東縣佳冬鄉)的範圍之間。

2樓:臺灣文慧商諮

其實也就是因為糧食問題..不得不收臺灣供給之用..

剛開始時..從澎湖率領大批海軍攻臺..經常被荷蘭軍隊擊退..因而轉往較北邊的

鹿耳門地區登陸..因當地淤積嚴重..荷蘭軍認為一般大型船艦不易進入..所以未

派重兵防守...當時適逢大潮..所以順利登陸..再登陸後鄭成功以以媽祖顯靈的

模式來提高軍心士氣..才能順利的將防禦薄弱的普羅民遮城(今臺南赤崁樓)攻

下取得落腳之地...接著才能持續長達半年的戰爭...進而收復臺灣.

3樓:匿名使用者

人多~當年荷蘭人所謂的佔據臺灣

總共數量不過幾百人

4樓:匿名使用者

天時地利人和

頑強的愛國精神、強大的海軍實力、正確的作戰策略、人民的強大支援

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意義(5點),鄭成功收復臺灣有什麼重大意義

山東省飛飛 鄭成功收復臺灣的軍事鬥爭,是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成功嘗試。通過這一斗爭,驅逐了荷蘭殖民者,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捍衛了中國主權和領土的完整,因而具有極其重大的歷史意義。2 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影響 鄭成功領有臺灣之後,建立了臺灣第一個漢人政權,也帶來一波漢人移民潮。鄭成功雖然在攻 灣的同一...

鄭成功到底是哪個朝代收復臺灣的,鄭成功收復臺灣是哪個朝代

在清朝康熙年間,1662年2月,荷蘭殖民者被迫在投降書上籤了字。荷蘭在臺灣的所謂 總督 科業特和他的殘兵敗將狼狽地從臺灣撤走。被荷蘭殖民者侵佔了38年的臺灣,終於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鄭成功驅逐荷蘭侵略者的偉大斗爭,終於取得了勝利。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將侵略者修築的赤嵌城改名為安平城,赤嵌樓改名為承天府...

鄭成功的復臺詩,有關鄭成功收復臺灣的詩歌

鄭成功的復臺詩 開闢荊榛逐荷夷 十年始克復先基 田橫尚有三千客 茹苦間關不忍離。復臺詩的背景 復臺詩是鄭成功1662年收復臺灣寫下的七言絕句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神聖領土.荷蘭人入侵臺灣 強佔38年之久.鄭成功北伐抗清失敗後退守福建 於1661年率領將士二萬五千人 從金門出發經過近一年之久的艱苦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