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狄仁傑的這些想法,武則天是否知道,我們無從得知。但狄仁傑的人品和才智,則是武則天早已注意到的。狄仁傑生於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比武則天大十七歲,在武則天即位之前,曾擔任過幷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寧州和豫州刺史等職。
據說,他在做大理丞時,到任一年即處理了一萬七千個遺案,無一人訟冤,以辦案公正、處斷明達而聞名。當寧州刺史時,深得百姓擁護,民眾自發地為他刻石立碑。垂拱四年(公元688年),越王李貞謀反被平,武則天派狄仁傑到豫州當刺史,去追查李貞餘黨。
狄仁傑到任後發現,領
兵平叛的宰相張光輔已拘捕了五千餘人,牽涉到六七百個家庭,只待他來行刑。狄仁傑立即解除了這些人的枷鎖,並飛奏太后說,如此之多的人被牽連到謀反案中,錯捕的一定不少。臣不願意違背陛**恤生民的聖意,甘願冒著替反賊說話的風險,請陛下網開一面。
武則天批准了他的奏章,改判這些人遠戍邊疆。這些死裡逃生的囚犯路過寧州時,在寧州人民為狄仁傑樹立的功德碑下焚香禮拜,放聲大哭,說:是狄公給了我們一條生命啊!
但狄仁傑本人,卻因得罪張光輔而被貶為洛州司馬。�
這事一定給武則天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在她登基一年後,就把狄仁傑從洛州司馬任上調回京都,當了宰相。武則天對他說,你在汝南的善政朝中大臣都很欣賞,但也有人說你的壞話,你想知道他的名字嗎?
狄仁傑說,臣不想知道。不知道還好些,這樣可以和那人正常相處。武則天一聽,大為讚賞。
也許,正因為武則天對狄仁傑素有好感,所以,來俊臣他們對狄仁傑的誣陷就沒有達到目的。來俊臣被殺四個月後,狄仁傑便又回到了他宰相的位子上。�
重新入相的狄仁傑,已經是幾十年風風雨雨煉就的「金剛不壞身」了。在過去那些歲月裡,很少有人逃脫過來俊臣的魔掌,只有狄仁傑安然脫險,還附帶拯救了魏元忠、崔宣禮、盧獻、任知古、裴行本、李嗣真六位同案大臣。他們都被控謀反,原本是滅族和殺頭的罪,但最後只是貶官或流放。
這也是**政治最通用的邏輯:抓你是對的,放你也是對的,所以處分一下也是應該的。但大難不死,也就該知足了。
�狄仁傑死裡逃生,全靠他的智慧和計謀。他剛一**,就立即招供說:大周革命,我乃唐臣,謀反屬實,甘願受死。
其他人除魏元忠外,也都跟著狄仁傑這麼說。來俊臣見不費吹灰之力,就辦下這麼大個案子,心情十分愉快,也就不再把狄仁傑一案當回事,只是把他們收監而已,看管也比較鬆弛。於是狄仁傑便悄悄給武則天寫了一封信,設法託人帶給女皇陛下。
武則天看了信,心中一動,便把來俊臣叫來說:狄仁傑他們都是忠良之臣。再審一次,不準動刑,要秉公處理。
來俊臣覺得事情出了毛病,又不知毛病出在**,便偽造了狄仁傑等人的謝罪表呈給武則天。武則天越發起疑,立即召見這些犯官和死囚。狄仁傑等人跪在武則天面前,矢口否認有謀反之事。
武則天問,既然不曾謀反,為什麼要承認呢?狄仁傑苦笑道:如果不承認,只怕早就死於非命了,**還能見到陛下!
武則天又問:那為什麼要寫謝罪表呢?狄仁傑說:
臣等並沒有寫。武則天令人將謝罪表和幾位大臣的筆跡一對,真相立即大白。到了這個份上,來俊臣所有的招數全都不管用了。
�然而武承嗣卻堅持要殺掉狄仁傑,理由是這夥人雖不曾謀反,卻是危險分子,不能留在朝中。武則天心裡有數,知道狄仁傑對自己並無危險,而對武承嗣就很難講。武承嗣是武則天的侄子。
他認為「大周革命」時,自己功勞最大,在武氏宗室中年齡也最大,又曾襲封周國公,應該當武氏皇帝的皇太子。可惜他幾乎一無所長,完全提不起來:無德、無才、無頭腦、無尊嚴、無人緣,望之不似人君,近之徒生厭惡,簡直有些人見人嫌的味道。
武則天的另兩個侄子武三思和武懿宗也都是些著三不著四兩、一點政治頭腦都沒有的貨色。女皇陛下很為自己孃家人的不爭氣而惱火,卻也徒喚奈何。�
武承嗣想當太子,當然幾乎遭到舉朝反對。最先站出來反對的是宰相李昭德。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有個洛陽人名叫王慶之的,在武承嗣的授意下,糾集了一夥市井無賴來宮中上書,堅持要求立武承嗣為太子。
武則天開始對他們還算客氣。但這夥人既沒有眼色,又不識好歹,隔三岔五就來糾纏,一來就賴著不走,武則天終於煩起來,命令李昭德賞他們幾棍子。李昭德一朝權在手,就把令來行,喝令手下人往死裡打,當場就把王慶之擊斃於棍下。
接著,李昭德又對武則天說:天皇(指李治),陛下之夫;皇嗣(指李旦),陛下之子。陛下身有天下,當傳之子孫,為萬代之業,哪有讓侄子**的道理!
武則天想想也不錯,就把立儲問題擱置了起來
2樓:涅希
狄仁傑是病死的,而非武則天要殺了他,只不過曾經**過罷了。總的來說,武則天對狄仁傑十分信任和讚賞,武則天在受了張昌宗和張易之兄弟後,多次說自己能這樣享受是因為有狄仁傑撐著國家和朝廷。武則天也知道狄仁傑的心思,是要還李唐神器,但這個人更忠於國家,所以大膽,放心使用。
狄仁傑簡介:狄仁傑(630年-700年),字懷英,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政治家。久視元年,狄仁傑進封內史,並於同年病逝,追贈文昌右相,諡號文惠,後又追贈司空、樑國公。
武則天簡介:武則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幷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東)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
3樓:匿名使用者
據我瞭解,狄仁傑其實也主張恢復李唐江山,只是不敢大張旗鼓的和武則天對著
4樓:匿名使用者
可能因為狄仁傑知道了太多,武則天害怕別人知道吧
5樓:匿名使用者
他知道的太多了,也太瞭解這個女皇帝了.
武則天為什麼對狄仁傑那麼好
6樓:同心斷金
互惠互利,武則天需要狄仁傑鞏固自己地位,狄仁傑需要武則天穩定職位。
左威衛大將軍權善才、右監門中郎將範懷義誤砍昭陵(唐太宗的陵墓)柏樹,論罪應當免職,但唐高宗盛怒之下卻要處死他們。狄仁傑卻上奏辯護,認為二人罪不至死。唐高宗怒道:
「他們砍伐昭陵柏樹,置我於不孝之地,必須處死。」狄仁傑直言道:「漢朝時有人盜取高廟玉環,漢文帝想要滅其族。
張釋之當廷諍諫道:『假如盜取長陵一抔土,又將如何治罪?』漢文帝因此只殺其一人。
陛下的律法懸掛在宮外闕門上,罪不至死而要處死他們,如何取信於天下?現在只因誤砍一棵柏樹,便殺掉二位大臣,後世又將如何看待陛下?」高宗怒氣稍解,免去二人的死罪。
狄仁傑擔任宰相時,有太學生要求謁見皇帝,得到武則天的批准。狄仁傑勸諫道:「君主只有生殺權柄不能假手於人,其他的都應當交付給相關部門處理。
太學生告見,這是國子監丞、主簿負責的職責。如果天子連這種事都允許,那些貴胄**多達數千人,得下多少詔令呢?陛下只要只要將明文規定告訴他們就行了。
」武則天聽取了他的意見。[
武則天到三陽宮避暑時,答應胡僧去參觀埋葬佛舍利。狄仁傑跪在武則天馬前,勸諫道:「佛是戎狄之神,不值得讓皇帝屈尊駕臨。
胡僧詭計多端,是想借此迷惑百姓。況且,沿途山路艱險狹窄,容納不下多少侍衛。皇帝乃是萬乘之尊,不宜前往。
」武則天便中途折回,道:「我是為了成全狄公的直臣之氣。」
武則天晚年時,欲鑄造一座浮屠佛像,需要花費錢財數百萬,因府庫不足,便讓天下的僧人每日施捨一錢相助。狄仁傑進諫道:「做工不可能役使鬼神,必定要役使人力;莊稼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終究是由地裡長出來的。
這麼做損害的一定是百姓。如今邊境尚未安寧,您應放寬徭役,免去不需急辦的事務。即使僱請工匠勞作,以此接濟窮人,但耽誤農時,也是放棄國家根本。
鑄造佛像,既費官府庫財,又耗人力,如果一方發生災難,到時又用什麼去救濟呢?」武則天遂作罷。
武則天非常敬重狄仁傑,常尊稱他為國老,從不直呼其名,對他的退休請求始終不予批准。她不讓狄仁傑行跪拜之禮,道:「每當看到您跪拜的時候,朕的身體都會感到痛楚。
」此外,武則天還免除狄仁傑晚上在宮中值班的義務,並告誡**道:「如果沒有十分重要的軍國大事,就不要去打擾狄公了。」
狄仁傑去世後,武則天痛哭道:「朝堂空矣!」此後,朝廷沒有大事不能決斷,武則天都會想起狄仁傑,嘆道:「老天為什麼要這麼早奪走我的國老。
7樓:匿名使用者
狄仁傑才能出眾,且對當時的女性當權沒有過多的歧視,沒有受封建傳統思想根深蒂固的思想,另一方面,武則天在當時的環境約束下,需要培養自己的政治力量,而狄仁傑的才幹正好吸引了她,在無殘酷競爭的壓力下,唯屬狄仁傑最受武則天重用,因此也正好提供了一個平臺給狄仁傑發揮才能,名留至今。
8樓:匿名使用者
寬厚愛民,才幹拔群,能斷案能統兵能治國,刑軍政三棲全才,而且忠誠方面沒有問題,這樣的**只要不是太昏了頭的君主都會重用
狄仁傑與武則天什麼關係
霽雨若初 武則天與狄仁傑是君臣關係。武則天晚年間,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但在當時很信任狄仁傑。武則天當時跟狄仁傑兩人都是山西人,老鄉見老鄉總會有一種親切與信任感。而且狄仁傑這個人很識時務者為俊傑,深諳為官為臣之道。但這不是懦弱和妥協,而是聰明絕頂,用別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去達到目的,同時還不使自己身陷險境...
武則天墓為什么沒有文字,武則天墓為什麼沒有文字?
是武則天的墓碑上沒有銘文 據說是為了讓後代 去評價自己 史書記載武則天晚年有交代,她死後是好是壞留給後人評價。所以她的墓為無字豐碑。之所以沒有文字是為了防止為了盜墓,是為了防止對墓的發現和保護。這就是武則天的聰明之處 是非由後人評判,所以無字 留給後來人評說,留給後來有魄力的人評價。為什麼武則天的墓...
武則天狠嗎?5,武則天為什麼那麼強
一將成名萬古枯,歷史上登上皇位的人哪個不是滿身的鮮血,其實之所以會這樣說武則天,只是因為她是女性。千古第一殘忍之人,可能也是由於她是女性,相當皇帝的阻力更大,殺的人也就最多,殺了二十多位宰相,殺絕了太祖太宗的兒子,殺過自己的姐姐 女兒 兒子 兒媳 女婿 外甥女 侄子 侄女 孫子 孫女 侄孫 能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