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官帽後面為什麼要插上幾根鳥羽毛

時間 2021-10-14 22:45:43

1樓:匿名使用者

花翎,也是朝冠或吉服冠上的飾物,分為藍翎和花翎兩種,因其同頂子相連,往往合稱為“頂戴花翎”。花翎起源於滿族先人的羽飾,後演化為欽定官階高低的標誌。花翎,是指帶有“目暈”的孔雀翎,“目暈”是指雄孔雀尾翎上的環狀圈點,故也稱之為“眼”。

花翎之外,還有藍翎。初時,花翎是皇帝特賜的插在帽上的裝飾品,其作用類似於當今的獎章,一般是賞給有軍功的人或對朝廷有特殊貢獻的人。

到公元2023年,清廷才規定戴花翎表示**的品級。規定親王、郡王、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許戴花翎,只有貝子以下方許戴。並且還規定,貝子戴三眼花翎,國公戴雙眼花翎,五品以下戴單眼花翎。

由此看來,花翎為貴,藍翎次之。單眼花翎,是一根帶“眼”孔雀翎,雙眼是兩根帶“眼”的孔雀翎。花翎除表示品級外,皇帝還以花翎獎賞那些有功之臣,在電視劇中常可聽到“賞雙眼花翎”之語。

要戴花翎,就得有插翎的地方,於是有了翎管。翎管安於帽頂**翎位,用來插花翎或藍翎。翎管是個長約二寸,一端有孔的管狀物,翎子插入管中,小孔作為穿帶系掛之用。

翎管的材料有翠玉、碧璽、琺琅、瓷等,這其中以瓷翎管為最次。至於用什麼翎管,那要看這**的錢多錢少了,錢多者自然要採用翠玉之物製做翎管了。

拔去頂戴花翎,就是摘下帽頂上的頂珠,拔下帽上的孔雀翎,如此,這個官兒就被罷免了。

2樓:匿名使用者

清朝頂戴花翎

清代改冠制,替以禮帽。禮帽分二種,一為暖帽,圓形,有一圈簷邊,多用皮、呢、緞、布製成,多黑色,中有紅色帽緯、帽子最高處有頂珠,其材料多以寶石製成、有紅、藍、白、金。

按清禮儀,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六品用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紋縷花金,九品為陽紋鏤花金。無頂珠者無官品;二為涼帽,無簷,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後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綾羅,多為白色,也有湖色、黃色,上綴紅纓頂珠。

清朝的禮帽,在頂珠下有翎管,質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藍翎和花翎兩種。藍翎為鶡羽所做,花翎為孔雀羽所做。

花翎在清朝是一種辨等威、昭品秩的標誌,非一般**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級、賞賜軍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隨意不戴,如有違反則嚴行參處;一般降職或革職留任的**,仍可按其本任品級穿朝服,而被罰拔去花翎則是非同一般的嚴重處罰。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貴;所謂“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狀的圓,一個圓圈就算做一眼。藍翎是與花翎性質相同的一種冠飾,,又稱為“染藍翎”,以染成蘭色的鶡鳥羽毛所作,無眼。賜予六品以下、在皇宮和王府當差的侍衛**享戴,也可以賞賜建有軍功的低階軍官。

鶡鳥生性好勇鬥狠,至死不卻,武士冠上插鶡翎,能夠顯示武士的英勇,到也貼切。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員中爵位低於親王、郡王、貝勒的貝子和固倫額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為鎮國公或輔國公的親貴、和碩額附(即妃嬪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內大臣、前鋒營和護軍營的各統領、參領(擔任這些職務的人必須是滿洲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這上三旗出身),有資格享戴單眼花翎,而外任文臣無賜花翎者。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貴族特有的冠飾,而即使在宗藩內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濫用;有資格享戴花翎的親貴們要在十歲時,經過必要的騎、射兩項考試,合格後才能戴用。

但後來花翎賞賜漸多,就不一定經過考試了。

花翎如此高貴,故此在清朝特別被人重視、嚮往。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在降清後被賜籍漢軍鑲黃旗,平臺後力辭靖海侯而懇求照前此在內大臣之列賜戴花翎,康熙特旨許之;後乾隆帝下明詔,不但上述親貴大臣可以戴用,如有顯赫軍功者也可以戴用。皇帝賜給臣下花翎是非常審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賜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七人,被賜雙眼花翎的約二十餘人,這在當時是千古猶榮的恩寵。

清朝爵位中最為顯貴的親王、郡王、貝勒,按清初的規定是不戴花翎的;但乾隆年間,許多人以兼任內大臣等職務為由乞翎,因此之後親王、郡王、貝勒開始佩戴三眼花翎。得到花翎的也有特例,如道光帝得知擒獲在***亂的張格爾後,即賞報捷音者戴花翎、軍機處行走;道光後期,花翎的賞賜範圍漸大,各方面對國家有功之人均可賞戴花翎;而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因國庫空虛,竟有了捐翎的例制,花翎為7000兩實銀,藍翎為5000兩實銀

3樓:匿名使用者

是清朝頂戴花翎啊。。孔雀毛

祖國曆史

4樓:下一個

做為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的歷史文明源遠流長,華夏五千年的歷史同黃河、長江一樣自源頭滾滾流來。今天,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走入現代。驀然回首,中華民族璨璀厚重的文明令每個炎黃子孫倍感驕傲。

美好的堯舜讓賢,神奇的大禹治水,迎來了華夏文明的曙光。夏、商、周朝的昌盛,秦、漢、唐時期的輝煌,給祖國曆史文明史上刻下了生動的一筆。祖國的歷史是輝煌的,更湧現出無數叱吒風雲的仁人志士,他們為了祖國的統一,國家的興旺,民族的富強而拋頭顱、灑熱血,不屈不撓。

偉大的詩人屈原,憂國憂民,身沉汩羅江。抗元將領文天祥,以一腔愛國熱忱,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邁誓言。這些豪傑無疑向世界上證明,炎黃子孫不愧為龍的傳人

5樓:馥郁芬芳

**我來答檢視全部14個回答

6樓:專黑戰地

中國現在已經不被常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了,這是梁啟超等人為了反對歐洲中心論而提出的,中國現在叫五大文明區域之一

7樓:匿名使用者

英國侵略者於2023年發動鴉片戰爭開啟中國大門後,又要求增開租界和派使節入京,得不到滿足便於2023年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拿破崙三世執政的法國為分贓也派兵入夥。2023年9月,於天津登陸的英法聯軍進逼北京城下,咸豐皇帝逃往承德避暑山莊,留下幾萬守兵龜縮在城牆內(即如今二環路以內的範圍),郊外任由侵略軍劫掠。10月6日,英法聯軍衝入圓明園,少量拿著刀矛的清兵一戰即敗,護園大臣只好投水自殺。

看到富麗堂皇的宮殿園林,眼花繚亂的侵略軍馬上開始了瘋狂的劫掠。接著,聯軍司令部下達了可以“自由搶劫”的通知,1萬多名英法官兵於是你來我往,爭相入園,個個滿載而歸。

8樓:匿名使用者

9樓:匿名使用者

詳情請見“中國”詞條。

應該怎樣對待歷史?

10樓:

歷史,只是過去的現在.

所以,歷史是會遺傳的.

比如,殺過人的,害過人的人,其思想與靈魂醜惡.這樣的人是會得到一種遺傳的.

所以,歷史中有很多家族一直在做著這樣的害人舉動,如果不搞清楚歷史,你將無法認清這些家族與物件.

歷史只是一種時間線上的記錄,它並不代表一定會過去,歷史是生活的賬目,所以,它自然有生活的各種特點.

11樓:歲月神坑

首先,歷史是相對的,沒有絕對還原本來面目的歷史,由於歷史是人寫的,所以,不可避免的帶有個人的主觀觀點,個人的習慣等等問題,這一切都影響了歷史的公正性。

其次,歷史的公正性與其所處的時代有關,舉個例子,清朝推翻了明朝,清朝記錄的《明史》就有很多的對明朝的偏見,這些情況還有很多。

所以,要用辯證的觀點看待歷史,不能太較真,同時也要帶入寫歷史的外部環境

12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就是時間的見證。我們對待歷史以參考為作為價值。因為我們畢竟沒有親眼看到當時發生了什麼,而且我們可以從中吸取一些教訓和有用的經驗來豐富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

也不能一味的相信和崇拜跟歷史較真。其實盡信書不如無書。

13樓:匿名使用者

理性地對待歷史,無有愛恨,不混淆古今,只在乎在歷史裡獲得有益的東西!

14樓:匿名使用者

我歷來主張以一種大歷史觀來對待歷史,這包括很多方面,就不細說了,這裡說下我對它定義的核心三點。

第一,不可偏頗,要多方查證,不可偏聽偏信,因為歷史基本都是勝利者寫的,為尊者諱的觀念很容易使真相被淹沒。

第二,無論歷史真相是什麼樣的,我們都要尊重。個人喜好是個人喜好,但是不可用個人喜好來造謠抹殺和篡改歷史,而且要就事論事,不可一概而論,這既是對歷史人物的尊重,也是對我們自己的尊重。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歷史其實就是人類的歷史,以歷史關鍵人物為座標流動方向的人事等複雜的集合,我們評判一個人物一個歷史事件的標準就是其出發點以及結果是否對人民造成了良好的影響。這就是大歷史觀的根本所在,人本思想,民本思想,任何人物,任何王朝,任何政黨,只要對人民有利,我們都要支援,只要背離人民,壓榨人民,我們都要反對!

15樓:無水月白

一分為二的唯物主義辯證觀點,對待歷史問題,每一個歷史事件都有其發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每一個歷史人物都有其閃光和陰暗的一面,既要看到好的方面,也要看到不好的方面,區別僅僅是過大於功還是過大於過

16樓:魯康鋒

對於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我們說的時候肯定說的是自己是怎麼

17樓:檻囗

對待??如何面對將來,就如何對待歷史。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18樓:一顆老鼠藥

您好。最近一年我看了不少近代史的研究專著,同時促使我思考“什麼是歷史”的問題。我們從初中開始學習歷史,中國歷史,世界歷史。

我們從教科書裡面知道的,是什麼年代發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個別事件會交代一下歷史原因和意義,然而,當我到了大學以後,再去看一些學者的專著,或者如《百家講壇》等節目,從這些方面瞭解歷史,會發現教科書往往忽略了很多細節,以及一些和學者們相沖突的觀點。莫衷一是是很正常的,畢竟,真理需要辯論。到底歷史學什麼,我想前提必須明白什麼是歷史。

我的看法,歷史是過去的事實,隨著時間的遠去,不可避免的歷史會失真。我們學習歷史的過程,實際上是尋回真相的過程,其次是爭論其歷史意義的過程。

歷史與歷史學有何區別與聯絡,請舉例分析

19樓:王王王小六

區別:1、本質不同:歷史是已經發生的事實依據,歷史學是根據已經發生的歷史討論研究出它存在的價值、意義或者影響。

2、性質不同:歷史一般指的是人類社會歷史,而歷史學是一門學科,用來對歷史材料進行篩選和組合進行研究,發現規律。

3、研究的結果不同:歷史只是告訴人們發生的既定事實,而歷史學可以告訴我們從中得來的教訓或者經驗、影響。

4、傳播性不同:歷史本身不可以傳播,但是歷史學可以傳播。

聯絡:1、歷史是歷史學的基礎,沒有歷史,就沒有歷史學的存在。歷史學的建設依賴於歷史。

2、歷史學是歷史的外在表現。歷史學的任務就是通過歷史發現規律,**價值。

3、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髮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即歷史學。

4、歷史學是歷史的延伸。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充套件,是人類文明的軌跡。歷史學就是將這個軌跡描述並呈現出來。

擴充套件資料

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真實發生的事情是歷史,而通過這些歷史材料和事件,反映出的對我國遭受列強侵略、封建制度轉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序、近代人民的抗爭等則是歷史學研究的範疇。近代人們的抗爭是鴉片戰爭等侵略歷史的延伸,是人們發展的軌跡總結,所以歷史學是歷史的延伸和表現。

清朝的官帽為什麼有兩種,彼此有什麼區別嗎

清代改冠制,替以禮帽。禮帽分二種,一為暖帽,圓形,有一圈簷邊,多用皮 呢 緞 布製成,多黑色,中有紅色帽緯 帽子最高處有頂珠,其材料多以寶石製成 有紅 藍 白 金。按清禮儀,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六品用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紋縷花金,九品為陽紋鏤花金。無頂珠者無官...

為什麼清朝男人要留大辮子,為什麼清朝人有大辮子

清朝男人的髮型是遵照滿人的習慣而來的,表示滿州人入主中原後,各族人對滿人的臣服.這種髮型不能簡單的叫做 留辮子 而是剃掉前面的頭髮,將後面的頭髮打成辮子.這是東亞民族普遍的一種習俗.蒙古族,在成吉思汗時代也是剃一部分,留一部分,日本 和族 在明治維新以前,男子的髮型跟史書裡成吉思汗的髮型幾乎一樣,從...

清朝的人為什麼留辮子,清朝人為什麼要留辮子?什麼來源?

因為留辨子是滿族人的風俗,大清是滿族人所創,所以要約束所有人都留辮子還有,順治登基後,也就是入關之後,其十四叔多爾袞下令全民剃髮。早在皇太極之時,曾有十個字說的就是剃髮的 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好像當時對這個頭型說法 叫什麼前半句想不起來了 最後一句叫什麼 定鼎中原 我和你說為什麼留辮子吧 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