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清朝的「狸貓換太子」案

時間 2021-10-14 23:52:50

1樓:崔崔哥哥

狸貓換太子

這裡指的是清世宗胤禛與海寧陳氏換子的傳說。浙江海寧陳氏,從明末起,累世簪纓。數傳至陳之遴,清初降於清,位至極品。

稍後,陳氏一家,如陳說、陳世倌、陳元龍等父子叔侄,都是**厚祿,尊寵備至。康熙年間,世宗時為皇子,與陳世倌尤相親善。恰巧碰著兩家各生一子,年、月、日、時辰無一不同。

世宗聽說,十分高興,命抱子入宮,過了許久,才送回去。陳氏發現,送還的已經不是自己的男孩,而且易男為女了。陳家萬分震怖,但又不敢出來剖白,只得隱祕其事。

高宗嘗南巡至海寧,當天即去陳家,升堂垂詢家世甚詳。將出,至中門,命即封閉,並告以後不是皇帝臨幸,此門不得再開。所以此後陳氏家中永遠關閉其門,從未再開過一次。

也有人說,清高宗弘曆對自己的身世懷有疑團,所以南巡到陳家,想親自打聽清楚。上述這些傳說,盛行於前清末年。當時革命排滿之風最盛,對清代諸帝極事醜詆。

傳聞異辭,其中真偽夾雜,有必要為之剖辨。

海寧陳氏一家,如陳說、陳世倌、陳元龍父子叔侄,位極人臣,皆是事實:就是清高宗南巡去過陳家,也是事實。按清制,皇帝到過的人家,經過的大門是必須封閉,禁止再開的。

但不能由於有這些歷史事實,就說清世宗與陳世倌有以女換子之事了。

清代旗人生子一定要報都統衙門,宗室生子一定要報宗人府,定製十分縝密。何況紫禁城內,門禁森嚴,怎麼能隨便抱子出入宮內?顯而易見,這些都是清末漢人在排滿的革命浪潮中,無中生有地編造出來的。

2樓:山魈木客

那是假的,編的,傳說雍正本來生的是一個公主,但為了奪的皇位,把公主給了陳閣老,陳閣老的公子成了乾隆

3樓:

就是書劍恩仇錄裡面說的雍正的女兒跟陳閣老的兒子換了的這件事

4樓:匿名使用者

雍正(當時還不是皇帝)把自己的女嬰和陳閣老的男嬰換了。

5樓:匿名使用者

www.cp.com.cn

6樓:

狸貓換太子的歷史真相

宋仁宗趙禎,真宗子。大中祥符八年封壽春郡王,天禧二年(1018)封升王,立為太子。乾興元年(1022)即位,由劉太后垂簾聽政,明道二年(1033)太后死,始親政。

仁宗在位42年,是兩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仁宗早年生活在養母劉太后陰影之下,作為一個守成之君,能守祖宗法度,性情文弱溫厚,其武功謀略不及太祖、太宗,在與西夏王朝的長期對峙中表現平平,宋王朝屢戰屢敗,軍事上處於弱勢地位。然而,仁宗知人善任,也想解決當時社會存在的諸多弊端,提拔重用了一大批對當時和後世都產生重大影響的人物,因而其在位時期名臣輩出。

總體而言,仁宗算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他的一生充滿了悲劇色彩,但其中也不乏悲天憫人的情懷。

關於趙禎的身世,有一種至今流傳的說法,這就是"狸貓換太子"的故事。主人公的傳奇經歷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清末成書的**《三俠五義》稱劉氏、李氏在真宗晚年同時懷孕,為了爭當正宮娘娘,劉妃工於心計,將李氏所生之子換成了一隻剝了皮的狸貓,汙衊李妃生下了妖孽。

真宗大怒,將李妃打入冷宮,而將劉妃立為皇后。後來,**人怨,劉妃所生之子夭折,而李妃所生男嬰在經過波折後被立為太子,並登上皇位,這就是仁宗。在包拯的幫助下,仁宗得知真相,並與已雙目失明的李妃相認,而已升為皇太后的劉氏則畏罪自縊而死。

自宋朝以來,由於**、戲劇等各種為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的演繹,仁宗生母之謎日益鮮活生動,備受世人關注。儘管歷朝歷代增加、刪改了不少或虛假或真實的內容,而且,戲曲和**中情節也不盡相同。然而,這一故事本身就是一件大案,仁宗究竟是真宗後劉氏之子,還是妃子李氏親生,無論是**,還是戲曲,幾乎眾口一辭,認定仁宗是李妃所生,而非劉皇后之子。

事實也大體如此。李氏本是劉後做妃子時的侍女,莊重寡言,後來被真宗看中,成為後宮嬪妃之一。在李妃之前,真宗后妃曾經生過5個男孩,都先後夭折。

此時真宗正憂心如焚,處於無人繼承皇位的難堪之中。據記載,李氏有身孕時,跟隨真宗出遊,不小心碰掉了玉釵。真宗心中暗卜道:

玉釵若是完好,當生男孩兒。左右取來玉釵,果然完好如初。這一傳說從側面反映出真宗求子若渴的迫切心態,也是真宗無奈之餘求助神靈降子的真實寫照。

雖然不盡可信,但可以肯定的是,李氏後來的確產下一個男嬰。真宗中年得子,自然喜出望外。仁宗趙禎還未來得及睜開眼睛記住自己親生母親的容顏,便在父皇真宗的默許下,被一直未能生育的劉氏據為己子。

生母李氏懾於劉後的權勢,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孩子被別人奪去,卻不敢流露出任何不滿情緒,否則不僅會危害自身,也會給親生兒子帶來災難。

乾興元年,13歲的仁宗即位,劉氏以皇太后身份垂簾聽政,權傾朝野。後人或許是出於男權意識,或許是基於正統觀念,將劉後比作唐代的武則天,而對她當政非議甚多。加上宋初有過兄終弟及的先例,而真宗又確有一個能幹的弟弟涇王趙元儼,便出現了許多傳聞,說劉後在真宗臨終時,以不正當手段排斥趙元儼,從而攫取了最高權力。

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稱,在真宗病逝前最後一刻,真宗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胸,又伸出五指,再展三指,以示意叩榻問疾的諸大臣。後有人臆測,當時真宗是想讓自己的弟弟,也即**戲文中知名度極高的"八千歲"元儼攝政並輔佐趙禎。但劉後於事後派人對大臣解釋說,官家所示,僅指

三、五日病可稍退,別無他意。元儼聞聽此事後,發現自己已成為劉後當權的障礙。為了避免遭到劉後的殘酷政治打擊,他立即閉門謝客,不再參與朝中之事,直至劉後去世,仁宗親政。

然而,傳聞畢竟不是事實。據可靠資料記載,真宗病危時,惟一不放心的就是自己年幼的兒子,生怕皇位落入他人之手。他最後一次在寢殿召見了大臣們,宰相丁謂代表文武百官在真宗面前信誓旦旦地作出承諾,皇太子聰明睿智,已經作好了繼承大統的準備,臣等定會盡力輔佐。

更何況有皇后居中裁決軍國大事,天下太平,四方歸服。臣等若敢有異議,便是危害江山社稷,罪當萬死。這實際上是向真宗保證將全力輔佐新皇帝,決不容許有廢立之心。

真宗當時已經不能說話,只是點頭微笑,表示滿意。事實上,真宗晚年,劉皇后的權勢越來越大,基本上控制了朝政,再加上宰相丁謂等人的附和,因而真宗的擔心並非毫無道理。真宗留下遺詔,要"皇太后權同處分軍國事",相當於讓劉後掌握了最高權力。

這樣,仁宗就在養母的權力陰影下一天天長大。劉太后在世時,他一直不知先皇嬪妃中的李順容就是自己的親生母親。這大概與劉太后有直接關係,畢竟她在後宮及朝廷內外都能一手遮天。

在這種情況下,恐怕不會有人冒著生命危險告訴仁宗身世祕密的。明道二年,劉太后病逝,仁宗剛剛親政,這個祕密也就逐漸公開了。至於是誰最早告訴仁宗實情的,現在已很難弄清楚,凡是那些與劉太后不和的人均有可能向仁宗說明真相,但可能性最大的當是"八千歲"皇叔趙元儼和楊太妃。

趙元儼自真宗死後,過了10餘年的隱居生活,閉門謝客,不理朝政,在仁宗親政之際,趙元儼突然復出,告以真相,應該是情理之中。楊太妃自仁宗幼年時期便一直照料其飲食起居,仁宗對她也極有感情,在宮中稱劉後為大娘娘,呼楊太妃則為小娘娘,楊太妃在那樣的政治環境中說出實情也是極有可能的。無論如何,仁宗瞭解了自己的身世。

蒙受了20年的欺騙,生母也在明道元年不明不白地死去,當仁宗知道自己的身世後,其震驚無異於天崩地陷。他抑制不住內心的悲傷,一面親自乘坐牛車趕赴安放李妃靈柩的洪福院,一面派兵包圍了劉後的住宅,以便查清事實真相後作出處理。此時的仁宗不僅得知了自己的身世,而且聽說自己的親生母親竟死於非命,他一定要開啟棺木查驗真相。

當棺木開啟,只見以水銀浸泡、屍身不壞的李妃安詳地躺在棺木中,容貌如生,服飾華麗,仁宗這才嘆道:"人言豈能信?"隨即下令遣散了包圍劉宅的兵士,並在劉太后遺像前焚香,道:

"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言外之意就是劉太后是清白無辜的,她並沒有謀害自己的母親。

李氏是在臨死時才被封為宸妃的,劉太后在李妃死後,最初是想祕而不宣,準備以一般宮人禮儀舉辦喪事。但宰相呂夷簡力勸大權在握的劉太后,要想保全劉氏一門,就必須厚葬李妃,劉後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決定以高規格為李宸妃發喪。生母雖然厚葬,但卻未能沖淡仁宗對李氏的無限愧疚,他一定要讓自己的母親享受到生前未曾得到的名分。

經過朝廷上下一番激烈爭論,最終,將真宗的第一位皇后郭氏列於太廟之中,而另建一座奉慈廟分別供奉劉氏、李氏的牌位。劉氏被追諡為莊獻明肅皇太后,李氏被追諡為莊懿皇太后。奉慈廟的建立,最終確立了仁宗生母的地位,同時也意味著年輕的仁宗在政治上的日益成熟,逐漸擺脫了劉太后的陰影

狸貓換太子指的是,狸貓換太子中的太子是指誰?

狸貓換太子釋義 1.指公案 三俠五義 中的故事。2.喻以假冒真。狸貓換太子中的太子是指誰?指的就是狸貓換太子裡面的太子!傳說中的包公最輝煌的功績是審出了發生在宮中的一件大案 狸貓換太子案,替宋仁宗皇帝找回了自己的親生母親。狸貓換太子 說的是宋朝的哪個皇帝?假的吧,你電視劇看多了。那都是民間傳說。官方...

狸貓換太子的真相是怎樣的,」狸貓換太子「的真實歷史是怎樣的?

京城 老炮兒 狸貓換太子說的是,宋真宗晚年時期,劉氏和李氏同時懷孕,為了爭奪後位,劉氏將李氏之子換成一隻剝了皮的狸貓,汙衊其生下妖孽。劉氏宮鬥勝利之後立為皇后,可劉氏之子夭折。幾經輾轉,被換走的太子最終繼承皇位,他便是宋仁宗趙禎。 奇葩歷史課 狸貓換太子 最早出自元雜劇 金水橋陳琳抱妝盒 後來被寫進...

狸貓換太子是真實的歷史嗎,狸貓換太子在歷史上是真事嗎?

沒有這回事兒,北宋時期,卻是存在著真宗皇后抱養真宗寵幸後的李氏宮女生下的仁宗。真宗與劉氏較為恩愛,所以呢,劉氏抱養仁宗,真宗是知道的。只是在後來的一個時間段裡,仁宗不知道自己的身世罷了。後來,劉後去世,仁宗瞭解自己的身世,也沒把劉氏外戚怎樣,仍稱劉後為 大娘娘 這個狸貓換太子案估計是出在明朝的憲宗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