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清因明制,設翰林院。置掌院學士兩人,滿、漢各一人,從二品。清掌院學士無文學撰述之責,是侍讀學士以下諸官的名義長官,與唐宋之翰林學士有所不同。
但仕為翰林官者不僅升遷較他官為易,而且南書房行走及上書房行走例由翰林官為之,因皇帝、皇子及近支王公,多蒙優待厚遇 。
翰林院的職責是:
(一)充經筵日講:每年秋天舉行經筵典禮,先由翰林院開列直講官滿、漢各8人(滿講官由大學士以下,副都御史以上充任;漢講官以翰林出身之大學士、尚書、侍郎、內閣學士、詹事、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充任),奏請皇帝欽派四人值講。
(二)掌進士「朝考」之事:清代科舉制度,每科於「殿試傳臚」後,禮部以新進士名冊送翰林院,由掌院學士奏請「御試」於保和殿。
(三)論撰文史:其所撰有祝文、冊寶文(冊立、冊封后妃)、冊誥文(冊封王公)、碑文、諭祭文等。此外,纂修實錄、聖訓、本紀、玉牒及其他書史,或由翰林院承辦,或由翰林院派編修、檢討參與纂修。
而對書史的編輯校勘,則是翰林院官的主要職務。
(四)稽查史書、錄書:六科根據紅本輯錄的史書(送內閣),錄書(存科),為防止「玩忽潦草」,每年派翰林官兩人專司稽查。
(五)稽查官學功課:宗人府的宗學、覺羅學,內務府的鹹安宮官學及八旗的官學,都派翰林官稽查教習功課。
(六)稽查理藩院檔案:理藩院的檔案關係重大,須隨時整理,例由翰林院派翰林官稽查,以重其事。
(七)入值侍班:順治十七年(公元2023年)諭,翰林各官,原系文學侍從之臣,分班值宿,以備顧問,並在景雲門內建造值房,翰林官分班入值。康熙三十二年(公元2023年)定翰林官在尚書房侍值。
道光八年(公元2023年)又定於圓明園值班。
(八)扈從:順治九年(公元2023年),定皇帝巡幸京城內外及王府等處,翰林院例應派員隨從。
(九)每遇直省文武鄉試、會試、殿試時充主考官、讀卷官;順天鄉試,掌院學士充正、副主考、侍讀、侍講以下擔任考官。各省鄉試,學士以下、編修、檢討以上都可以充任正副考官。會試,掌院學士充任正副考官,侍讀、侍講學士以下充同考官。
武科會試,侍讀、侍講學士都可以充任正副考官。
(十)考選、教習庶吉士:開列教習庶吉士職名,從侍讀、侍講、修撰、編修、檢討中選擇學問優異者擔任小教習。
翰林院內部組織有典簿廳與待詔廳。
典簿廳掌奏章、文移及吏員、差役的管理事務,並保管圖書。額設典簿滿、漢各1人,孔目滿、漢各1人,筆帖式若干人(滿40人,漢軍4人,分在兩廳辦事)。
待詔廳:掌繕寫、校勘之事,額設滿、漢待詔各2人,筆帖式若干人。滿待詔掌校時,翻譯章奏、文史;漢待詔掌校對,繕寫所撰之史。
詳細內容參見:
2樓:李家思
清朝翰林院
清翰林院所屬職官有修撰、編修,檢討和庶吉士等,掌管修國史,撰寫起居注(皇帝言行錄),草擬有關典禮的檔案。
翰林院的起源是怎樣的?清朝翰林院職責是什麼?
3樓:碎碎念知識小能手
眾所周知,在古代有一種職位叫翰林學士,這個名字我們經常會在一些古裝劇或者歷史劇中聽到,翰林學士所在的職場叫做翰林院,翰林院可以說是聚集了古代精英知識分子的一個地方。翰林院始於唐朝時期,然後到了清朝時期翰林院主要的職能是傳承文學事業。
首先,翰林院最早是在唐朝時期設立的。翰林在古時候有著文翰之林的意思,通俗來說就是文苑,在唐玄宗時期,玄宗為了方便起草詔制而挑選一些文學造詣高的大臣入居翰林當待詔。後來翰林分為翰林學士院以及翰林院,其中翰林學士院主要是為翰林學士供職,而翰林院則是為翰林供奉供職,其中翰林學士主要職責是起草詔制,在政治上有比較大的影響,翰林供奉則是無實權。
翰林在宋朝之後成為正式的官職,並且與科舉考試掛鉤,到了明朝之後便被內閣所取代,但是翰林學士在歷朝歷代中依舊擁有著最高的社會地位。
然後,清朝翰林院的職責主要是負責文學事業的傳承。清朝時期繼承明朝的制度而設立了翰林院,但和前朝翰林學士不同的是,清朝的翰林官不僅容易升遷,而且還可以在皇家書房行走,待遇非常豐厚。清朝翰林院主要職責是在秋季的經筵典禮中充當值講、主持科舉考試以及撰寫文史、祝文、碑文等。
此外,翰林院還需要對史書、官學教習以及理藩院檔案進行稽查。其次翰林院還需要分班值宿,比如在康熙年間翰林官在尚書房值班,在道光年間又在圓明園值班。再者,翰林院對於一些學識優秀的侍講、修撰等官職人員還會擔任教習工作。
最後,翰林院在歷朝歷代中大都致力於傳承文化事業,並且翰林學士前景輝煌、社會地位高,使其成為科舉考察時代中大量知識分子的人生理想。
清朝有哪些衙門?(如:翰林院之類)
4樓:天邊的蚊子
總理衙門 這是鴉片戰爭後被迫設立的
5樓:刀具煙
六部、九卿、五寺、二監
6樓:
山西(等)省--太原(等)府--(縣級)州--(鄉級)縣
7樓:匿名使用者
明清時州縣政務是圍繞著州縣長官--正堂、正印官開展的,這種有關政務的活動有很多是沒有法律規範的慣例「故事」。
明清時全國所有的州縣長官都是由朝廷吏部選派的,每3年任期屆滿,他們還都要回到京師報到,根據其政績,再次參加這種「銓選」,奔赴新的任所。這種銓選與赴任形成了**的不停流動。在每一年裡,總有一千
四、五百名知州、知縣在任上,同時又有
五、六百名知州、知縣在回京述職、或離京赴任的途中,還有大約相同數量的知州、知縣正因犯罪被革職、或因正致仕(退休)、或正因丁憂(因父母喪而離職3年)之類的原因離開州縣大堂的崗位,全國的知州、知縣總數大約會有幾千名。
明初規定各衙門要定期(有時是5日一期、有的是按月、有的按季度)向朝廷吏部申報本衙門因任滿、病、死、罷、丁憂等緣故而空缺出來的官職職位。吏部就根據這些空缺官職位置分配排隊的**。後來索性就把所有的官職職位都稱為「官缺」,排隊等候就叫「候缺」,銓選選任官職就叫「補缺」。
中國地域寬廣,各地州縣政務繁忙難易程度是完全不一樣的,雖然所有的州縣長官的品級都是一樣的,但是按照同樣的標準委派**的話,因為各位**的能力不同,就會造成處理政務不適應的問題。為此明朝在將州縣官品級劃一後不久,洪武十四年(1381)就按照各州縣負擔的賦稅數量來確定「繁」或「簡」。凡徵糧7萬石以上的州、3萬石以上的縣就是「繁」,在這數額以下的就是「簡」,在挑選任命州縣長官時,要考慮到繁、簡的因素。
到隆慶元年(1567)吏部奉旨將天下府州縣按照「大小、繁簡、衝僻、難易」4項標準劃分上、中、下3個等級。
清朝入關仍然按照明朝制度,劃分等級的標準簡化為4個方面:衝、繁、疲、難。到雍正六年(1728)又進一步明確:
「地當孔道者為衝,政務紛紜者為繁,賦多逋欠者為疲,民刁俗悍、命盜案多者為難。」(《宮中檔案雍正朝奏疏》載雍正六年廣西布政使上奏)按照這4個項標準進行劃分,將州縣缺分成簡缺、中缺、要缺、最要缺4個等級。一個地方這4個字都全的,就是「最要缺」,要有過州縣長官經歷、而且考核成績不錯的人才可以擔任;有3個字的,就是「要缺」,也要有過州縣長官經歷的人擔任;有兩個字的,是為中缺,可由有佐貳官經歷、或在朝考中成績較好的人擔任;只有1個字或1個字都沒有的州縣,就是「簡缺」,可以從初選官的人來擔任。
凡最要缺、要缺往往由熟悉當地情況的地方督撫來任命,而中缺、簡缺由朝廷吏部直接任命。每個省的州縣等級劃分必須要經過朝廷的批准,一般來說,各省的州縣缺要簡數量是固定的,升一個簡缺為要缺,就必須同時也降一個要缺為簡缺。根據《清史稿·地理志》來統計,清末全國大約有5%左右的州縣定為4個字的「最要缺」,將近20%的州縣定為3個字的「要缺」,30%左右的州縣為2個字的「中缺」,1個字的或沒有字的州縣「簡缺」有45%左右。
比如晚清的上海縣是屬於「衝繁疲難」4字俱全的最要缺,而附近的華亭縣為「繁疲難」的要缺,奉賢縣為「疲難」的中缺。整個江南地區,常州府、蘇州府、松江府所屬的州縣沒有一個簡缺。
明清時雖然所有的州縣長官「缺」在官品上都是平級的,但是官品只表示朝廷發給的那一點微薄的俸祿,每個州縣的貧、富,稅收的多少才決定了當官的真實收入水平,所以在官場上很早就把各地州縣官缺分為「肥缺」、「瘦缺」。有些地方算不上最貧困,但種種差事會讓州縣長官疲於應付,動輒得咎,就叫作「苦缺
為什麼後宮戲的背景大多都設定在清朝
永遠之後 宮鬥戲發生在清朝的原因是 1.清朝是距離現代最近的一個 古代 史料比較全,容易在史料基礎上發揮演繹。如果讓你來個商朝的,你連商朝有沒有皇帝都不敢下定論,怎麼編?2.實物比較多,容易細節還原 現在常說的 宮 一般指的是故宮,而故宮是清代的皇宮,佈局什麼的很容易還原。加上年代不久,服裝 制度都...
清朝六部各有多少個司。各是管什麼的
可愛的怪獸 清朝 六部 有哪些職能?清代的內閣制度沿襲了明代的規制,共設立了吏 戶 禮 兵 刑 工六部,這六部各司其職,基本掌握了政治 經濟 禮儀 司法 人事 等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的最高管理權,其職能如下 吏部 主管全國文職官吏的挑選 考查 任免 升降 調動 封勳,大體相當於現代的組織部的職能。戶部 ...
歷代清朝皇帝的女兒都叫什麼名字拜託各位了3Q
月神 康熙有女兒,康熙諸女 排序 序齒 生卒年 生母 封號 夫婿 1 康熙07年11月 康熙10年10月 庶妃張氏 6 7 6 7 2 康熙10年03月 康熙12年02月 端嬪 6 7 6 7 3 2 康熙12年05月06日 雍正06年04月 榮妃 固倫榮憲公主 烏爾袞 4 康熙13年02月 康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