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為什麼採取削藩政策?結果怎樣

時間 2022-01-13 16:55:05

1樓:雨竹3艖

原因:封建社會帝王登基之初都要大肆犒賞功臣,並且對祖先、子孫後代進行冊封,以標榜家族高貴、樹立威儀,鞏固家天下統治。洪武元年(2023年),朱元璋登壇大祭天地,宣告登基。

雖然他的祖先三代都是赤貧農民,出身低微,但朱元璋都追贈為某某王,封馬氏為皇后,立朱標為太子。 朱元璋有26個兒子,14個女兒。朱元璋在位期間,對他的26個兒子都冊封為番王,如二子封為秦王,屬地西安;三子為晉王,屬地太原;四子朱棣為燕王,屬地北平;五子為周王,屬地開封;六子為楚王,屬地武昌;七子為齊王,屬地青州;八子為潭王,屬地長沙;九子為趙王,因冊封后死亡,沒有封地,其餘幾個兒子也各有封號和屬地。

番王除有自己的封地外,還有軍隊,少則三千,多則過萬。番王的薪俸由朝廷支付,不經與地方政事,但對封地附近駐紮的國家軍隊有指揮權,**調動地方軍隊,要經所在地番王同意,方可調動。 由於番王的上述特權,對剛剛上臺的建文帝來說,他的20多個番王叔父,就成為他政權的最大威脅,此外,番王的俸祿,開支巨大,已成為朝廷財政沉重的包袱。

更有甚者,有的番王吃喝玩樂,聲色犬馬,利用權力盤剝地方百姓,成為地方一霸,激化了百姓和**的矛盾。由於上述原因,建文帝上臺後就聽從大臣的意見,開始實施"削藩"。 結果:

建文在削藩政策制定上的失誤,這就是他失敗極為重要的原因之一。 他第一個失誤就是不讓朱棣他們進京弔唁朱遠璋,而放虎歸山,錯過了削藩的最好機會!第二個失誤在削藩的次序上!

當時黃子澄和齊泰的意見發生了分歧,黃主張先削周王,周王是燕王胞弟,先除其羽翼,而齊泰則主張先削燕王,燕王是削藩成功與否的關鍵,只要燕王一但被削藩,其他諸王都好辦!從後來的歷史發展來看,齊泰的主張是對的,黃子澄的主張無異與打草驚蛇!可惜當時的建文帝採納了黃的錯誤建議!

先削周王,這就給燕王敲了警鐘,為他的起兵下定了最後的決心,並贏得了充分的準備時間!

2樓:純潔瀟瀟0唣

文帝太過注重情感,放過朱棣是他最大的錯誤,削藩是每代皇帝鞏固自己地位的必然措施

明初建文帝削藩為什麼不實行推恩令?

3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漢武帝雖然不能限制國王,但是,王國通過七國之亂,實力已經受到很大打擊,而漢武帝的**政權實力十分強大,文武賢臣都很多。但朱允炆雖然自身還算聰明,朱元璋卻把治世之臣都殺死了,朱允炆苦無幫手,**力量比較弱小,而地方勢力除了燕王,其他國家的實力也很強,如果朱允炆推恩,無異於逼反諸王,其他王國也必然站在朱棣一方,還不如現在。

其次,所謂推恩令,說白了就是爹死了,領土分給幾個兒子。但是燕王反意已決,即使有推恩,也不可能推到燕王頭上,對於燕王一點限制作用都沒有。

再次,漢朝的王國和明朝的王不一樣,漢朝的王可以任命**,但是明朝的王沒有這個權利,只能上書保薦而以,但能開府。

最後,漢朝之所以能削藩成功,是因為平定了七國之亂,而不是推恩令,推恩令只是軍事以後的一個政治措施,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平定七國之亂,實施推恩令也沒用。換句話說,如果靖難的勝者是朱允炆,朱允炆才可以實施推恩令。

4樓:獨立思考

削藩政策制定上的失誤,這

就是他失敗極為重要的原

因之一。

他第一個失誤就是不讓朱棣他們進京弔唁朱遠璋,而放虎歸山,錯過了削藩的最好機會!第二個失誤在削藩的次序上!當時黃子澄和齊泰的意見發生了分歧,黃主張先削周王,周王是燕王胞弟,先除其羽翼,而齊泰則主張先削燕王,燕王是削藩成功與否的關鍵,只要燕王一但被削藩,其他諸王都好辦!

從後來的歷史發展來看,齊泰的主張是對的,黃子澄的主張無異與打草驚蛇!可惜當時的建文帝採納了黃的錯誤建議!先削周王,這就給燕王敲了警鐘,為他的起兵下定了最後的決心,並贏得了充分的準備時間!

建文帝的性格!建文帝性格內向、仁慈、儒弱!他重文輕武!

所以後人稱建文一朝是「書生王朝」!朝上少有真正會帶兵打仗的武將,這就是「靖難之役」爆發後,朱允炆的軍隊不是燕王軍隊對手的原因之一!在建文元年二月到四月之間,燕王朱棣曾經一度奉召入京師朝覲,而後安然返回北平,期間沒有任何不利於燕王的舉動發生。

這也體現了建文帝性格上的仁慈,與帝王不相匹配的多餘的仁慈!要撤藩,又要顧及叔侄顏面,狠不下心!

綜上所述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1、推恩令的歷史故事對於很有政治心機的朱棣來說不可能不知道。

2、朱允文的懦弱

3、削藩政策的錯誤

4、建文朝軍事實力較弱

5樓:土匪姬

推恩令是一劑緩藥。。推恩令是說等到諸侯王死了之後再把封地分給所有的兒子。。嫡長子繼承的是名號。。但是土地已經分出去了。。。

建文帝受到當時情形的壓迫(很多王都是手握重兵。鎮守一方的)。。形勢較為嚴重。。。

黃子澄。方孝孺等人對建文帝的勸說和獻計獻策(都是些狠招。要求迅速的解除各王權利。

沒想過實際情況。最終導致樹敵太多。阻力過大。

最終歸於失敗)。。這些人空有忠君之心。卻沒有那麼大的才能。。

也算是個悲劇。。。

最後就是建文帝個人原因了。。他不算是太有政治頭腦的人。。只是一味的想達到削藩的目的。。沒什麼政治權術的。。聽大臣那麼說也就那麼做了。。。

6樓:匿名使用者

樓上倒數第四行就把問題說明白了,打這麼多字還,嘿嘿

7樓:匿名使用者

明初建文帝時的形勢與漢武帝時不同

朱棣稱帝后,為什麼還繼續執行削藩政策呢,他的目的又是什麼呢

8樓:匿名使用者

加強**集權,鞏固自己的統治。

9樓:文瑤小濤

穩固皇權,也是為了給其他人展現自己的實力

10樓:竹林

為了鞏固自己的皇位。因為朱棣是藩王造反稱帝,要牢牢控制其他的藩王

11樓:匿名使用者

他自己就是由藩臣到皇帝的,當然怕別人也這樣做了。

12樓:金榮集團

歷史上的皇帝都會總結自己的成功,而去抑制別人效仿。

13樓:匿名使用者

不削藩,將會出現新的諸侯,挑戰皇權, 朱棣是從藩王成為帝王,他不會允許出現新一個朱棣的

想請教一下建文皇帝朱允j玟在位時的「削藩」政策,「削藩」到底是什麼意思啊?建文帝是怎麼死的?

14樓:匿名使用者

削藩是封建制度下君主為了收回諸侯或地方割據勢力手中的部分或全部權力而實施的政策。由於利益衝突,削藩常常引發政治動盪,甚至軍事對抗。朱元璋先後於洪武三年(1370)、洪武十一年(1378)、洪武二十四年(1391)三次共封25人(二十四子和一個從孫)為藩王,分鎮全國各地。

朱元璋認為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 藩王的權勢很重,擁有自己的軍隊,少則三千,多則數萬。

特別是北方邊防線的幾名「塞王 」,擁有指揮軍隊的權力,如寧王朱權「帶甲八萬,革車六千」,連朵顏三衛都要聽他調遣 。太祖朱元璋本意是要以藩王來確保朱家江山,卻沒有想到雖然為繼任者去掉了驕兵悍將這根尖刺,卻留下了擁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宗藩這另一根尖刺。當時的有識之士,已經清醒地認識到宗藩為「三憂」之一(另兩憂為邊防和河患),多次上疏太祖。

朱元璋不允許有人要改變這項政策,甚至加以殺戮。然而他沒有想到,在他剛剛辭世不久,他親立的皇太孫就因此而丟掉了皇位,真是莫大的諷刺。

藩王擁兵自重、分踞一方的形勢成為建文帝心腹大患,使他常常難以入眠。建文帝知道,雖然自己貴為天子,但是以朱棣為首的藩王多是自己的叔叔,正挾重兵虎視眈眈,未必會把自己放在眼中。他還清晰地記得,一次只有燕王和他在的場合,燕王以手拍他的後背,以開玩笑的口吻對他說:

「不意兒乃有今日!」這情景恰巧被太祖朱元璋看見了,責問朱棣怎敢如此無禮。建文帝急忙為朱棣開脫,但心裡卻久久不能平靜,從那時就開始考慮如何處理宗藩問題了。

即皇帝位後,建文帝依賴齊泰、黃子澄等人,將削藩付諸實際行動。建文帝削藩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周王朱。建文帝密令李景隆以北上備邊的名義兵臨開封,趁周王毫無準備之際突然將其抓捕,送至京師。

建文帝將周王謫遣到「煙瘴之地」的雲南蒙化,後又把他召回京師禁錮起來。為什麼首先選擇周王呢?周王朱,朱元璋的第五子,洪武十一年(1378)封周王,十 四年(1381)就藩開封。

這次削周王名義上是因為周王次子告發他「異謀」,其實還有另外一層原因。藩王中以燕王朱棣實力最強、野心最大,建文帝一直以燕王朱棣為最大的對手, 這次削藩的周王是燕王的同母弟,二人皆為妃所生(在此問題上有異議,見下節),關係最為密切,因此建文帝先廢周王,有去燕王手足的用意。隨後,建文帝又先後廢湘王、齊王、 代王、岷王等四王,目標直指燕王朱棣。

在削藩問題上,朝臣本來有著不同的意見。以前軍都督府左斷事高巍和戶部侍郎卓敬為代表的一些大臣主張採用漢代「推恩」的辦法曲線削藩。他們建議建文帝把藩王的權力分封給藩王所有子孫而不僅僅是嫡長子一人,而且要異地分封,這樣藩王的權力就會逐漸削弱,不會再威脅到朝廷。

卓敬更是建議建文帝立即將燕王遷封到南昌,既維護了親情,又削弱了他的力量。建文帝認為很好,卻沒有去實行。以齊泰、黃子澄為首的大臣堅決主張削藩,但在具體削藩策略上有所不同。

黃子澄認為燕王實力強大,應該先削弱小的周、齊、代諸王,去燕王的羽翼,待時機成熟再削燕王。齊泰則主張擒賊先擒王,只要先剷除燕王,其他諸王自然無力反抗了。可惜的是,建文帝聽取了書生黃子澄的意見。

建文帝並未意識到他的行動實際上已經打草驚蛇,燕王朱棣正發展勢力,蓄勢待發,一場大戰迫在眉睫。 最終建文帝失敗。有人說他死了,有人說他裝扮成和尚逃出了皇宮,甚至有人說他逃到了海外,鄭和下西洋就是為了找建文帝。

15樓:匿名使用者

所謂削藩,指的是皇帝通過各種手段削弱各地藩王的實力,手段比較緩和的有縮小藩王的轄區、收回藩王部分兵權、稅收權、官吏任免權等,手段比較狠的就是羅織一些罪名直接逮捕藩王,撤銷王爵。明建文皇帝朱允文由於是朱元璋的長孫,而當時各地的藩王基本上都是朱元璋的兒子,也就是皇帝的叔叔,為了加強**集權,防止藩王做大,朱允文一上臺就迫不及待地進行削藩,使各藩王感到岌岌可危,尤其是燕王朱棣,結果導致朱棣舉起了「清君側」的大旗,名義上是南下靖難,事實上卻是叔叔多了侄子的皇權。

在朱棣攻破南京後,建文帝就不知下落。正史上記載建文帝被火燒死,野史上對建文帝的下落有多種說法,包括出家說、海外流亡說。

16樓:匿名使用者

藩就是藩鎮的意思,指的是皇帝封的一些王爺以及他的勢力。建文的生死是個謎,目前無人能解。

建文帝削藩時,各王都是怎麼做的?

17樓:受災

建文在削藩政策制定上的失誤,這就是他失敗極為重要的原因之一。 他第一個失誤就是不讓朱棣他們進京弔唁朱遠璋,而放虎歸山,錯過了削藩的最好機會!第二個失誤在削藩的次序上!

當時黃子澄和齊泰的意見發生了分歧,黃主張先削周王,周王是燕王胞弟,先除其羽翼,而齊泰則主張先削燕王,燕王是削藩成功與否的關鍵,只要燕王一但被削藩,其他諸王都好辦!從後來的歷史發展來看,齊泰的主張是對的,黃子澄的主張無異與打草驚蛇!可惜當時的建文帝採納了黃的錯誤建議!

先削周王,這就給燕王敲了警鐘,為他的起兵下定了最後的決心,並贏得了充分的準備時間!

建文帝不削藩朱棣便沒機會造反嗎,如果沒有建文帝削藩,朱棣還會謀奪侄子的皇位嗎?

琴金 答案很簡單,無論建文帝削不削藩,以什麼形式削藩,最終朱棣都會造反。明太祖病重時,朱棣趕往京城,走到淮安時,齊泰向朱允炆建議,以明太祖的名義讓朱棣不許渡江進香,所有藩王不能擅自離國。朱棣勃然大怒,想要強行渡江,卻發現江口一帶已經有重兵把守。朱允炆此舉實在缺少自信,也為朱棣提供了口實。此後朱允炆大...

歷史上建文帝為什麼不殺朱棣,朱允炆為什麼不殺朱棣??

1 不想殺。朱允炆不想殺了朱棣,朱允炆從小生長在皇宮中,接受嚴格的儒家教育,沒有經歷過戰場廝殺,性格溫和寬厚,懦弱仁慈。他最看重儒家的仁義道德,這導致他不會做出誅殺叔叔朱棣這樣的事情。2 不敢殺。雖然朱允炆削藩的矛頭就是針對燕王朱棣這個實力最為雄厚的藩王,但是由於朱允炆上臺不久根基不穩,顯然朱棣的實...

建文帝到底去哪兒了,為什麼朱棣搜遍世界,也沒找到他

建文帝到底去 是一個謎,明史 記載這麼一句話 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宮中 之後,建文帝就找不到了,明成祖只找到建文帝的皇后,也就是孝愍讓皇后馬氏的屍體,這樣就不可以斷定建文帝死了。見不到屍體,就不能說他肯定死了。關於建文帝的傳說出家為僧的說法很多,這個在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