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唐朝起初也沒有太監亂政的現象,自然也不可能出現皇帝隨便殺的情況,是到後面主弱臣強,太監才會顯得強勢起來。
至於明朝,一開始也沒有太監亂政的現象,朱元璋立國之初,立法甚嚴,他甚至立下石碑,上書:太監不得干政。禁衛軍和錦衣衛都是牢牢掌握在天子手上,但是隨著後來明朝的皇帝耽於享樂,他們不理政事,甚至可以成年累月的不上朝,這個時候,皇帝身邊最親近的人也就是太監,自然而然的成了皇帝的傳聲筒,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他們成了皇帝的代言人,他們手中握有的權柄也越來越大,甚至敢假皇帝之名而行為己之私。
同時也因為他們是皇帝身邊最親近的人,皇帝訊息的**幾乎就是這些大大小小的太監了,因此這些太監也會矇蔽皇帝。
所以說不管是什麼朝代都有太監亂政的現象,只有當皇帝是一個會明白是非,是一個會以天下為己任的時候,太監才不會亂政,相反的太監會成為一顆顆有用的棋子。
2樓:森飛蓮
洪武十七年,明太祖朱元璋特下令鑄一個鐵牌,上刻字:「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所謂「內臣」指的就是宦官。
明太祖以家法的形式,明確提出禁止宦官干政。但是明朝宦官干政的嚴重程度在中國的歷史上卻是首屈一指的,究竟為何會導致如此後果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的重要原因便是制度的巨大缺陷,即太祖廢除宰相制度為其埋下了禍根。宰相是**的首腦,處理眾多的國家大事,聯結著皇帝和大臣。而太祖卻使自己既成為國家領袖又擔任**首腦。
太祖是精力充沛的人,固然可以一人兼兩職。可是有時也會力不從心,這一點從設內閣作顧問就可以看出來,而且太祖對內閣的權力也沒有作明確的規定。後代子孫能力不如太祖,沒有能力一身兼二職,不能很好的行使**首腦權力,履行**首腦的義務。
而內閣想要行使**首腦的權力卻名不正言不順,於是就導致國家大事缺少人處理,皇帝和大臣之間缺少聯絡。在這種情況下宦官就出來彌合皇帝與大臣之間的縫隙,處理國家大事。
宦官干政必然會引起大臣的反感,一個生理有缺陷的人怎麼可能會得到眾人的信服!結果大臣就會起來對抗宦官集團。結果,宦官倒了。
皇帝與大臣之間的縫隙卻仍然存在。於是新一輪的的宦官干政又開始產生。所以我們可以認為明朝宦官干政禍根在於明朝**無法律明文規定的履行責任的首腦。
所以,無論太祖朱元璋頒佈再多的政令,也無法填補權力的空缺,也就無法阻擋宦官的亂政。
比較著名的太監有
王振:明朝正統時當權宦官,明朝第一位當權宦官,引致土木之變,明英宗被俘。
曹吉祥:明朝天順時當權宦官,參與奪門之變,擁英宗復位,冤殺於廉。
汪直:明朝成化時當權宦官,第一任西廠提督。
劉瑾:明朝正德時當權宦官,八虎之首,後被凌遲處死。
魏忠賢:明朝天啟時當權宦官,號稱九千歲,以敗壞朝政著名。
3樓:匿名使用者
明朝建國的時候,朱元璋就意識到了太監亂政的問題。所以朱元璋去世之前,在宮中立下一座碑,碑文就是:太監不得干政。
而後朱棣奪位,他為了更好的控制朝中大臣(如朝中的建文舊臣)以及執行一些祕密任務(如搜捕建文帝朱允炆),開始重用沒有地位沒有勢力的太監,成立太監掌管的東廠(可以理解為朱棣自己的私家偵探所+用私刑的地方。)。從這個時期開始,太監開始活躍於明朝的歷史舞臺。
明朝是出了很多著名大太監的,如:魏忠賢(朱元璋立的那塊碑好像就被他拆掉),汪直,劉瑾等等。這些都是些中國歷史上可以說及其著名的大太監,大奸臣。
尤其到了明朝中後期,宮中國家幾乎成了太監的舞臺。劉瑾時期,民間流傳:宮中一個坐皇帝,一個立皇帝。
立皇帝指的就是劉瑾。再例如,可以說是明朝國恥的土木堡之變,就因為太監王振權力過大,甚至明英宗也聽命於他,導致一國之君被瓦剌所俘。
說了這些你應該明白了,明朝太監的權利的問題了。
4樓:蕭青麟
不是,(傳言)明朝朱元璋曾在皇城豎立一塊鐵碑明令宦官和后妃不得干政,但是到了正統年間,太監王振靠服侍明英宗掌握實權,王振在太皇太后張氏去世之後,推到了鐵碑,而後王振又唆使明英宗北伐,導致了震驚中外的「土木之變」,當時北伐的部隊在撤退時本來是很安全的但王振為了炫耀自己的輝煌,令軍隊繞遠路經過自己的家鄉,導致了英宗北狩,自身身死,但王振當時的權利可見一斑。宦官專權者還有英宗天順年間奪門復辟的功臣曹吉祥,此輩更是到了要謀逆弒君的地步,當時英宗清洗奪門功臣,徐有貞,石亨,先後被英宗以各種藉口清洗,同為奪門功臣的太監曹吉祥策動自己的養子曹欽乘徵西將士東征強行攻打紫禁城,想攻進紫禁城後,乘亂處死明英宗,擁立曹欽為帝,但這件事因為有人告密而失敗了。還有就是明朝憲宗成化年間的太監汪直,汪直本是朝廷御馬監的,一日突然被憲宗賞識,建立了西廠,後經歷了一廢一立,到達當時的百姓「只知汪直,不知天子」的地步,最後被小太監阿醜和東廠提督太監尚銘扳倒。
還有就是正德年間的「立地皇帝」劉瑾,他初為侍奉正德的「八虎」之一,後來弘治的託孤大臣被八虎扳倒後,劉瑾竟然一夜間掌管東廠,西廠,內行廠,三廠提督,當時有人祕名告劉瑾專權,劉瑾竟然在早朝後要眾臣跪在烈日中,權勢可見一斑,當初安化王謀反正是借用了劉瑾的名義,謀反最後被楊一清平定,但還是為劉瑾的倒臺買下引線。後來太監張永藉機扳倒了劉瑾,正是用了這個名義,相傳張永在抄劉瑾家的時候竟然抄出了幾把劉瑾面君時內含短刀的扇子,而且劉瑾在受審時也大言不慚,說「滿朝公卿皆出於老夫門下,誰敢申我」,囂張跋扈,由此可見。還有就是在各地建生祠的太監魏忠賢,竟然把宮裡的宮女帶到自己家,讓自己的族人宣淫,然後再送回宮,期望把明朝的朱姓改成魏姓,囂張,惡毒由此可見
5樓:匿名使用者
我覺得明朝太監無實權論斷值得商榷,明朝出了很多掌握朝權的大太監,如劉瑾、魏忠賢、王振等等。準確的說法應該是明朝太監掌握了很大的朝權,但朝權最終始終掌握在皇帝手中,朝權太監的權力完全受於皇帝號令。而且,應該說,除了太監外,一般朝臣也是掌握較大權力的(少數時候太監權力呈壓倒性態勢)。
這是皇帝的分權制衡術。具體的說就是你講的東西廠、禁衛軍、加上司禮監和朝臣勢力、國家常備軍、民間理學和心學學術派力量幾股勢力(權力),互相制約,誰也不能一股獨大。由此即保證了皇帝的居中制衡和絕對統治。
十年動亂,其實也是如此,誰是太監誰是朝臣(開國功臣),一對號入座,就全想清楚了。
6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明朝開國之初朱元璋害怕太監轉圈亂政,所以不讓他們隨意進出。後來朱棣在太監的幫助下奪取了皇位,所以對太監比較信任,讓他們讀書學習,增長見識,慢慢的進入了權力圈子了。前期的太監有地位無實權,中後期的太監既有地位又有權力。
7樓:匿名使用者
明代的太監一開始權利更小,純奴婢的。 到了宣德年間才慢慢有了「批紅權」。也就是說,內閣擬好的摺子,皇帝同意之後,再由太監代勞劃個紅圈圈而已。
實際上是幫助皇帝抑制行政官僚的權利而已。皇帝嚴格控制著軍隊和文官集團,宦官集團也是皇帝所控制的。 所以即便是明代有的太監再猖狂,其實只是皇帝權力的一種表現而已。
8樓:帝國魔法師
明朝的太監還是非常有實權的,雖然皇帝沒有被架空,但是太監一直在干預朝政。太監亂政、廠衛橫行、流民起義是明朝滅亡的三大原因,也是主要原因。
9樓:匿名使用者
明朝掌筆太監主管批紅,意思就是瑣事必須由內閣擬票太監批紅才有效。而批紅則是代皇帝批紅,氣權利可想而知,不過他們的權力大小關鍵看皇帝是誰。但是有句話個人認為說的很對,明權主要分為太監,皇權,「相權」(內閣),任何兩權聯合必定拿下天下。
10樓:清清
就是因為前朝的沒落和滅亡的原因吧,像宋朝太監的權利也很大,可能明朝是吸取經驗唄……不過我覺得明朝太監的權利也很高誒……比如著名的奸臣魏忠賢,又比如朱棣的鄭和……
11樓:呆蛙
這是由明朝嚴格的制度規定的,錦衣衛是皇帝權力的保證,直接聽命於黃帝是,國家精銳中的精銳。而太監權力再大也是受限制,皇帝什麼時候想殺太監什麼時候就可以殺。
12樓:繁華哀默
宦官不得干政。明朝高度的皇權集中,特別是錦衣衛和東西二廠的設立更是形成了以皇帝為核心的內閣制度。外廷有六部。自然太監就沒有干政的可能。
13樓:匿名使用者
明朝的太監、皇帝、內閣形成一個三角,互相牽制,所以太監沒有實權。禁軍當然也有內閣、太監分權。
14樓:夜雪飄綾
用三權分立的情況來治理,司禮監,內閣,皇帝,三者一致後發命令,司禮監聽皇帝的,所以決策上皇帝佔優,沒內閣和皇帝的同意太監的命令根本發不出去.政令不能通達,所以不能專權.
15樓:安家
錦衣衛的建立本來就是為了牽制有太監領導的東廠當然不會聽太監的了,不過明朝太監的權利也是很大的
16樓:
你的意思是為什麼明太監不可以擅自做主,殺皇帝之類的?明太監雖然中後期權利比較大,但每次做事也要憑皇帝的名義才行啊。這樣臣民才會聽從。
如果沒皇帝支援,明太監啥都不是。而唐太監控制軍隊。
明朝太監為什麼權力這麼大?
唐朝宦官竟然能夠廢帝王,為何明朝太監權力那麼大卻沒有出現這種情況呢?
17樓:自然的天才
我們都知道在我國的古代,君王可謂是天下第一人,他有絕對的權力,還有絕對的掌控力,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人都想做君主的原因了。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唐朝的太監竟然有隨意廢黜君王的權利,但同樣有很大權力的明朝太監就沒有這樣的本事,這就總讓人拿來對比,同樣的權力這麼就產生這麼大的差別?
先說唐朝的情況,原本的盛唐在經過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勢由盛轉衰,後藩鎮割據越來越嚴重,地方軍權許多都掌握在地方大員手中,而李氏子孫卻被約束在長安,現在的京城,早就沒有拿來制衡軍權的東西,京城內,誰掌握了禁軍誰做主,那禁軍是誰掌控的呢?肯定的先帝最信任的人,那最信任的人會是誰呢?不外乎他身邊最的寵信的太監。
有了軍權,立哪位皇子肯定就是他們說的算了,就算後來的君主想擺脫控制,沒有軍權也是無能為力。再說明朝太監干政是明朝的一大特點,但是雖然太監的實力很強但卻到不了可以廢黜君王的地步,在明朝自太祖朱元璋以來,一切權力收歸君主。
君主掌管天下事宜,左手有內閣,右手有內廷,外朝有科舉選拔的文官,內廷有人身依附的宦官,這一左一右,一內一外,相互牽制,相互制約,誰也翻不出去君主畫的這個圈子,君主在後面制衡權力就不會失衡,這樣的情況下,還是君主最大,太監再厲害,君主的一道命令太監也就完了,成為棋子也可以成為棄子。
明朝為何太監當道,明朝的太監為何那麼強
這是明朝皇帝的一個錯誤思想,他們認為太監一 無 所有,就不會結黨營私。因為他們沒有家,就會以國為家,忠心效忠明皇朝。所以在各省,軍隊和行政機構用宦官來監視,軍隊的將官,軍政由太監節制,若不得監軍同意出兵是逆旨的。他們能將各 的好壞上報皇帝。這形成了宦官專權和收受各官的禮物。而且後期的明帝常不會見臣工...
明朝太監的部門都有哪個?職位都有什麼
予意在山水 明朝二十四衙門 習禮監 御用監 內官監 御馬監 司設監 尚寶監 神宮監 尚膳監 尚衣監 印綬監 直殿監 都知監,共十二監。又有四司 惜薪司 寶鈔司 鐘鼓司 混堂司。八局 兵仗局 巾帽局 針工局 內織染局 酒醋面局 司苑局 銀作局 浣衣局 注意 全是宦官 十二監 每監各太監一員,正四品,左...
明朝的司禮監提督太監是負責幹啥的
在青天白日下 提督太監一開始是有的,後來裁撤了。提督太監存在的時候是居司禮監之首,掌管內廷一切事物,但是不管公務,不負責批紅。掌印太監居於提督太監之下,負責公務,掌管批紅。所以提督太監是司禮監之首,管掌印太監,但不負責具體公務,只掌管內廷事務。掌印太監手握重權,但要在提督太監之下。後來很快提督太監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