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杜牧 李清照是怎樣看待劉邦 項羽的

時間 2022-01-25 01:20:18

1樓:陌了塵

李清照詩《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對英雄多少有點惋惜

2樓:輕候秋白

同上,李清照最佩服項羽了!

3樓:匿名使用者

往前看,因為老劉和老項比他們早

4樓:七月在野

杜牧的《題烏江亭》中寫到「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對項羽是持否定態度的。

王安石在《烏江亭》中則寫到「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表示了對項羽的惋惜。

李清照在《夏日絕句》中寫到「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她對用西楚霸王項羽失敗後不肯苟且偷生一事給了極高的評價。

並沒有記載王安石、杜牧、李清照對劉邦的評價。

杜牧、王安石和李清照看待項羽烏江自刎的視角有何區別?

5樓:兩隻文化

有人認為項羽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不聽忠言的昏庸之人。杜牧當年也寫過「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這樣的詩句。杜牧他認為項羽自認為是天亡他的觀點是十分荒謬的,真正有志向的男兒應當是忍辱負重,以待有朝一日捲土重來的。

而王安石則是寫過「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捲土來」,這是因為王安石是以人民的觀點出發。項羽窮窮兵黷武的行為,自然是不受百姓的待見的。而李清照則是寫過「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以此來表達對南宋朝廷只願割據一方的嘲諷。

6樓:老擺賊溜

杜牧對項羽的態度就是惋惜,而王安石則覺得他的自刎做了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李清照卻覺得,做人就應該像項羽一樣生前做大英雄,死了也是鬼傑。

7樓:擺渡人

杜牧認為項羽應該忍辱負重,厚積薄發,東山再起。而王安石則認為,他的烏江自刎是給當時的人民帶去了和平的希望,王安石是在站在人民的角度上思考這個問題的。而李清照則認為生當是為人傑,死亦為鬼雄,他是崇尚項羽這個英雄人物的。

8樓:茅廬論古今

杜牧和王安石主要是站在了歷史的角度,認為項羽烏江自刎是一種必然的結果;而李清照看待項羽自刎,則有很多的浪漫主義情懷。

項羽烏江自刎,為何李清照、王安石和杜牧卻對他有完全不同的評價?

9樓:小白自我

每個人的思想是不同的,對同一個人和同一件事的評價自然是不同的他沒有糊里糊塗地活著,回到江東,而是選擇了有尊嚴地死去。

西楚霸主項羽在歷史上有不同的看法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了項羽,並給予高度讚揚。同時,歷史學者和不同時期的學者也有不同的聲音,認為項羽任性、自負、有女人心。

項羽和劉邦的戰鬥徹底摧毀了他的一切幻想。面對種種困難,悲傷的英雄項羽面對江東和父親的晚年,不顧一切地自殺了。項羽在吳江自殺引發了中國文人的不同情感,包括同情、批判和歷史的必然性。

今天,讓我們仔細看看這些態度背後的故事。

唐代大詩人杜牧認為,戰爭的勝敗是戰略家們的共同事件,沒有人能**戰爭的最終勝敗一個真正的人不僅要面對戰爭的勝利,更要直視戰爭的失敗和屈辱。江東有很多人才。如果項羽能回到江東重新集結,以自己的實力和號召力捲土重來,真的很難說他會贏還是輸。

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杜牧並不欣賞項羽的修行。項羽的軍旅生涯沒有失敗,但正是這種失敗使他永遠失敗。可以說,項羽似乎是一個驕傲自信的人,但他的骨頭卻是脆弱的,這與劉邦正好相反。

人民的情況決定戰爭的結果,我們不能違背歷史規律,李清照認為,害怕的人,應該誠實,生活好,死得壯麗。

10樓:718來吧

杜牧假想未然之機會,強調兵家須有遠見卓識和不屈不撓的意志,認為項羽遭到挫折便灰心喪氣

11樓:匿名使用者

人傑鬼雄慷且慨

識時好漢大將才

九泉含笑從容死

自刎烏江不覺哀

12樓:黑暗霸主霸鯊

《題烏江亭》:杜牧有對項羽負氣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卻是批評他不善於把握機遇,不善於聽取別人的建議,不善於得人、用人。杜牧假想未然之機會,強調兵家須有遠見卓識和不屈不撓的意志,認為項羽遭到挫折便灰心喪氣,含羞自刎,算不上真正的「男兒」。

13樓:匿名使用者

項羽,在生死麵前,他沒有苟且偷生,退回到江東,而是選擇有尊嚴的死去。

14樓:

中國自古以來,便不以成敗論英雄,雖然項羽是戰爭的失敗者,但是依舊受到人們的讚揚和愛戴,人們至今還在懷念項羽,在生死麵前,他沒有苟且偷生,退回到江東,而是選擇有尊嚴的死去。可以說,李清照和杜牧對待項羽自刎江東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

15樓:邸衣

他沒有苟且偷生,退回到江東,而是選擇有尊嚴的死去。

16樓:匿名使用者

後世討論前世英雄的成敗功德都是帶有個人色彩的

17樓:小姐姐獅子座

每個人的思想不同,對同一個人,同一件事的評價自然也有不同的

18樓:無奈折騰

那肯定是評價不一樣呀,人和人對事物的理解也不一樣呀

19樓:鯊魚辣椒

雖然項羽是戰爭的失敗者,但是依舊受到人們的讚揚和愛戴,人們至今還在懷念項羽,在生死麵前

如何看待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對項羽的不同評價?

20樓:東邪黃老邪

這很正常。每個人的經歷不同,待人接物的方式自然也不同。客觀理性去看待就好。

21樓:想不開的敵敵畏

對一個人物有不同的評價十分正常,他們三人身處不同的時代,同時三人的際遇也各不相同。我們常人對同一件事情都會有不同的想法,何況這三位遭遇各異的文壇奇才呢。

22樓:不知道幾千裡也

他們評判項羽時的境遇不一樣,並且出發點也不一樣,所以評價就不同。

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對項羽的評價分別表達了什麼觀點?

23樓:匿名使用者

《 夏日絕句 》李清照

這是婉約派詞宗的豪放詩作。一、二句從屈原《國殤》「子魂魄兮為鬼雄」化出, 表現出硬骨頭精神,成為千古名句。三、四句用了項羽不肯回江東忍辱偷生的典故,既是表達對項羽的懷念和敬佩之情,也是以「至今思」寫出作者從宋朝南渡以來始終沒有泯滅的對項羽硬骨頭精神的崇敬心情,表達了她對南宋朝廷放棄大片國土,忍辱南逃,不肯北伐的可恥行徑的強烈不滿,道出了她後期詞作中沒有明白道出的心聲,成了我們瞭解她後期詞作的新「愁」的深意的鑰匙。

《題烏江亭》 杜牧

此詩是開成四年杜牧由宣州赴京途經和州烏江亭時所寫的一首詠史詩。詩由項羽兵敗自刎之地興發感慨,對項羽不能忍辱負重總結勝敗教訓予以批評與諷刺,並對其雄圖大業歸於覆滅深表惋惜。本來,楚漢相爭,早成既成歷史,而此詩卻別出新解。

先說勝敗乃兵家之常事,但卻不能預先測定,因此大丈夫自應勝不驕、敗不餒。後說項羽兵敗後應當重返江東故地,以圖捲土重來。杜牧詠史詩,多以重寫歷史的見識與氣勢,予人以深刻的啟迪與思考,此詩即其中傑出代表。

《烏江亭》 王安石

這是針對杜牧的詩寫的一首詩,表現了王安石對項羽失敗的看法。杜牧在他的《題烏江亭》中寫到:「 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 捲土重來未可知。」意思是批評項羽胸襟不夠寬廣,如果項羽能夠再回江東重整旗鼓的話,說不定還可以捲土重來。而王安石則根據自己的理解,認為項羽的失敗已成定局,即便是江東子弟還在,項羽也不可能再帶領江東子弟捲土重來,以為他們不一定再肯為戰爭賣命了。

第一首是從兵家用兵的角度來評價的

第二首是從民心向背的角度來評價的

第三首是從節操(氣節)角度來評價的

這三首詩借對項羽的評價分別表達了什麼觀點

杜牧通過這首詩,表達了對勝敗得失、歷史興衰的看法,即勝敗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負重、重整旗鼓,定能東山再起。

王安石認為民心和形勢決定了戰爭的勝負,歷史的規律不可違背。

李清照認為人要講求氣節,活著要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死了也要氣壯山河。

24樓:大臉咩小魚

杜牧是從兵家用兵的角度來評價的

王安石是從民心向背的角度來評價的

李清照是從節操(氣節)角度來評價的

杜牧通過這首詩,表達了對勝敗得失、歷史興衰的看法,即勝敗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負重、重整旗鼓,定能東山再起。

王安石認為民心和形勢決定了戰爭的勝負,歷史的規律不可違背。

李清照認為人要講求氣節,活著要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死了也要氣壯山河。

25樓:匿名使用者

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對項羽是思念的

《題烏江亭》 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 捲土重來未可知。

對項羽以為捲土重來也是可以的

《烏江亭》

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捲土來!

不可能重來

26樓:匿名使用者

同意樓上的,如是你自己的理解的話,佩服。。佩服。如是抄襲的話,鄙視。

杜牧、李清照和王安石在詩詞中對項羽的評價側重點分別是什麼?

27樓:勇哥讀史

千年來,項羽雖然早已不在世上了,可他的傳奇故事還在一代代流傳下去。無數文人騷客為項羽寫詩作賦。其中,有代表性的分別是杜牧、王安石、李清照所寫的三首詩。

他們站在各自的立場,對項羽進行了評價。他們的側重點有何不同?

杜牧:《題烏江亭》

844年,42歲的詩人杜牧由黃州(今湖北省黃岡市)刺史調任池州(今安徽省池州市)刺史。赴任途中,杜牧經過安徽省和縣烏江邊的烏江亭,停下來休息了一陣。

我們想,杜牧一定想起了2023年前的項羽,不禁詩意大發,揮毫寫了一首《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在杜牧看來,勝敗乃是兵家常事,誰也難以預料。真正的男兒,就應該忍辱負重。江東子弟人才濟濟,俊傑輩出。如果項羽回到江東後重整旗鼓,也許還能夠捲土重來……

在詩中,杜牧針對項羽的「天亡我,非戰之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等觀點,進行了委婉的批評,指出項羽缺乏大將氣度,胸襟不夠寬廣,又替他負氣自刎而感到惋惜,認為成敗在於人為,在遭遇失敗時,應該具有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

顯而易見,杜牧的側重點在於批評項羽不過江東的行為。

王安石:《疊題烏江亭》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轉眼間,200多年又過去了。2023年秋天,烏江亭又來了一位詩人:王安石。

王安石是撫州臨川(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人。2023年,22歲的王安石考中進士後,放棄了在朝廷當官的機會,主動到地方基層去磨練,鍛鍊自己的基層治理能力。從2023年到2023年,王安石當了4年舒州通判。

期間他的政績非常顯著,得到了宰相文彥博和副宰相歐陽修的推薦,進京述職。就在進京述職途中,王安石經過烏江亭,想起了杜牧的詩《題烏江亭》。

對於杜牧的議論,王安石持不同看法,因而揮筆寫了一首《疊題烏江亭》:「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捲土來?」

題目中的「疊」字,是在向讀者表明,我就是針對杜牧的詩歌而來的。

王安石說,項羽率領部隊打了很多次仗,部隊疲勞不堪、士氣低落。江東子弟的確還有不少,可還有誰願意跟著項羽捲土重來?

眾所周知,王安石詩歌文章都寫得不錯,詩歌留下了「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散文創作名列「唐宋八大家」,不過他終究是一名政治家,總是站在政治家的立場來思考問題。因此,當杜牧以一個詩人的氣質,在呼籲項羽捲土重來時,王安石潑了一盆冷水:誰願意跟他來?

王安石這首詩歌的側重點,是分析楚漢戰爭中的人心向背,認為項羽的失敗是歷史必然。

李清照:《夏日絕句》

2023年,沉默許久的烏江亭,迎來了一位女詩人:李清照。

李清照出身士大夫家庭,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長大後嫁給趙明誠,過了一段安心舒適的生活。然而,2023年「靖康之變」之後,北宋王朝覆滅了,李清照、趙明誠逃到了南方,趙明誠被任命為建康(今南京市)知府。

2023年,城中發生叛亂,趙明誠棄城逃跑。兩人乘舟經過烏江亭時,李清照有感而發,寫了一首《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在這首詩裡,李清照一開始就提出:生時應做人中豪傑,死後要做鬼中英雄。隨後指出:現在還有許多人懷念項羽,就是因為他不肯渡江回到江東苟延殘喘,這是一種異乎尋常的英雄氣概。

從表面上看,李清照全詩都在讚頌項羽。實際上,她是在借古諷今,諷刺南宋小朝廷偏安於南方,不思抵抗,也不願收復失地。

李清照夏日絕句杜牧題烏江亭王安石烏江

衣谷流 時代不同,國家形勢不同 李清照 金兵入據中原,流落南方,趙明誠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一生經歷了表面繁華 危機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動亂不已,而南宋偏安江左,女詞人追思那個叫項羽的楚霸梟雄,追隨項羽的精神和氣節,痛恨宋朝當權者苟且偷安的時政。都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僅一河之遙,卻是生死之界,僅一念之間,...

歷史上劉邦是怎樣建立漢朝的,劉邦是怎麼建立漢朝的?

阿三木的咖啡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 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 前195年四月二十五 沛豐邑中陽里人,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 一 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 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對漢族的發展 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劉邦出身農家,為人豁達大度,不事生產。秦時任沛縣泗水亭長,因釋放刑徒而...

大家是如何看待劉邦的成功和項羽的失敗的

公元前206年,楚漢之間進行了長達四年的爭奪帝位戰爭。我們稱之為楚漢之爭或楚漢戰爭。楚漢之爭開始之時,項羽佔據絕對優勢,劉邦處於絕對劣勢,但是弱小的劉邦最終卻戰勝了強大的項羽。楚漢之爭期間,項羽在勝利之中消耗了自己,劉邦卻在一次又一次失敗中成功壯大了自己。楚漢之爭中項羽幾乎贏下了正面戰場上的所有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