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高祖本紀讀後感
1樓:網友
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是榮幸的,這是乙個有著優秀傳統的神秘國度,這是乙個物華天寶的泱泱大國,這是乙個人傑地靈的文明古國。先賢給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古文典籍,作為後世子孫的我們在茫茫書海中尋覓古賢人的蹤跡,感慨曾經的驚心動魄,思量曾經的紛紛擾擾,而作為華夏兒女的我在品讀《史記》之後,也真切地感受到3500多年曆史中充塞的豪邁、悲壯與辛酸。不過在「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同時更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敬孔子,畏霸王,頌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憎紂王,悲韓信,憐李廣。
讀書,讀史,讀人,亦是解讀一種精神,蘇武牧羊的愛國與執著,張騫出使的堅毅與無畏,陳勝舉兵的大義與凜厲。
品味全書,我心中只有乙個人可謂為英雄———項羽。是的,就是那個四面楚歌,垓下自刎的落魄之人。魯迅先生曾寫道:
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但我想項羽是個例外,遭漢軍重圍,一人殺敵數百,死戰到底。烏江亭長敬他為豪傑請他渡江再待捲土重來。
然「燕鵲安知鴻鵠之志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大丈夫豈能苟且偷生!於是,他便成就了一代霸王的悲情,遺恨千古。
然而,劉邦違背鴻溝和約終究成為其一生難以拭去的汙點,他終究是個不顧手足之情的劊子手。於他,項羽不過就是冗長而虛渺的過渡之夢。夢醒之時,天下盡在咫尺。
於我,他終只是個鳥盡弓藏、為權勢而活的梟雄。
成王敗寇,戰爭儼然成為解救之法,英雄與梟雄無數次站在風口浪尖上角逐,其中一人的失敗便意味著另乙個人的成功。然而英雄無所謂清貧抑或富貴,不為名利所趨,所欲追尋的不過「正義」二字,為的只是黎民百姓與江山社稷安危。
姬昌父子起兵反商,為的是因炮烙之刑無辜慘死的冤魂,為的是不讓比干一顆赤膽忠心付諸東流,為的是維持天下秩序,國家需要周武王這樣一位領袖。恰恰相反,淮南王劉長醉心權勢,不滿已有的封地,引發戰亂,最終也不過是不成氣候的「過江龍」。
歷史風雲,世間百態,一次次迷離了我的雙眼;百轉千回,人情冷暖,一點點冰封我的思緒。可我從不曾懷疑這個繽紛的世界,重耳在外流亡十九載,卻終登帝位,名垂青史;勾踐臥薪嚐膽,終於報了滅國之仇;孫臏臏足,撰述了《孫臏兵法》;呂不韋流放蜀地,留下了《呂氏春秋》……
有生亦有死,有正亦有邪,有戰爭亦有和平,事物總有兩面,我深信上天的公正。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談中……
2樓:網友
本學期參加了司保鋒老師的《史記導讀》小司同學的講課果然不同一般,頗有大學教授的風範,可講得生動有趣,甚至有時候講到精彩處自己也忍不住笑起來,課上的內容很豐富,吸引了很多同學。(雖然睡覺的人比較多)
都說劉邦出身低微,性格油滑,也看不出有什麼雄才大略,那麼他是憑藉著什麼來率領一班豪傑推翻暴秦,打敗大英雄項羽並建立大漢帝國的呢?
司馬遷從三個方面提出了劉邦做皇帝的根據。首先是君命天授。二是善於用人。三是撫百姓。
劉邦有識人的能力,知道哪些是人傑,哪些是庸才,然後才能量才而用,《史記》曰:「呂后問:『陛下百歲後,蕭相國即死,令誰代之?
上曰:『曹參可。』問其次,上曰:
王陵可,然陵少戇,陳平可以助之。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
這也應算是一項重要的領導才能。項羽就不行,不能識人,所以陳平和韓信之類就全部跑掉了。
劉邦用人不疑,並且「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讓人有盼頭,所以能夠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另外又能把握兵權和人事權以防止喧賓奪主,不致失去對人才的控制,像韓信所言:
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就是這個道理。
劉邦能屈能伸,果敢能決。按李宗吾的話說就是「面厚心黑」。
劉邦有急智。在被項羽圍困在滎陽時,韓信不但不及時救援,反而趁機要封,「漢王大怒,罵曰:『吾困於此,量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
經張良、陳平暗示後,「漢王也悟,因復罵曰:『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乃遣張良往立信為齊王,徵其兵擊楚。,在與項羽對決時,劉邦曾被伏弩射中,「漢王傷胸,乃捫足曰:『虜中吾指!」以定軍心。
在鴻門宴前夜項伯來通風報信的時候,劉邦緊緊抓住這根救命稻草,急忙套近乎,「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在關鍵時候逃過一劫。很多事例都表現了劉邦的急智,按現在的話說叫「危機處理能力」,這也是一項重要能力。如果反映遲鈍,朝。
三晚五,在那個動亂的年代劉邦只怕小命都難保,更不用說王霸大業了。
社會並不缺有才幹的人,像項羽、韓信、張良、陳平等,但卻缺少能將他們的才幹合理組織和發揮出來的人,而劉邦恰好具有這一長處,因此他成功了。從這個意義上說,他的成功是性格上的成功。
3樓:火噬八荒
劉邦就是個小流氓,不過他真人算用,倒也算個不錯的領導者。
讀高祖本紀有感100字
4樓:網友
夫古之英雄,成曠世功業,彪炳千古者,其道有三焉耳。有親閒遠佞,度人御職之術;有食苦耐窮,臥薪嚐膽之能;有統攬全域性,運籌決斷之才。
昔漢高祖馭人之術,雖歷千載,亦為今人所鑑。其用張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使蕭何鎮守後方,統管府庫;調韓信統兵百萬,往來征戰,終至滅楚興漢,其用人不可謂不高明矣。恰逢項籍忌憚,高祖遷蜀,尚能忍辱負重,秣馬厲兵,終於暗度陳倉,擊楚暮歸,而主中原。
高祖之耐窮困之能,惟勾踐,未有他人矣。至於先入函谷,約法三章,還軍霸上,靜觀項氏,其統攬全域性,運籌決斷之才亦可見一斑。其用心之深,項籍勇之勇矣,而智難敵也。
今者,濤、東、靜合三人之力治一區區酒肆,而未見其成,利不及萬洲烤魚,聲不如半山小廚,勞勞碌碌,不知其所忙於何。
李濤,年且十九,奔忙採購勤之,呼喝指揮瘁之,思慮出入頻之,而學識微之。
劉東,起早入黑,辛勞有甚,遂至威嚴早立,遣人、示令而莫敢違矣。奈何面慈心善,鄰人沾利而容之,客人咄進而讓之,財物多費而略之。
至於吾,對內,同侍者嬉笑有餘,而威嚴難樹;知人長短乃設職,而怠於推心置腹。對外,同客人言談有笑而不苟讓,服務有禮而不卑躬。東則直言欠缺柔和。
至於管理,推機示謀卻難施展;欲窺其窮,則理論有餘,實踐不足也。
綜覽吾輩三人,能縱觀全域性者,不能御人;能勤於事務者,不能目遠;能細較出入者,欠於智謀。悲夫,人力短長,而有事之成與敗矣。
荀子曰:君子非力所及也,善假於他物焉。譬如盲人攜拐,矮者履高。又有,「三人行必有我師」,君子各有所長,莫若取長補短,方為上策。
奈何樹分高低,識有長短,況人之相容,未有如魚處同淵之易。彼與彼年相若也,孰為先孰為次;彼與彼之識見相異也,曷為愚曷為智?蓋吾三人學識、經歷互為制約,況同職同列,故不若高祖之御良、蕭、信之易也。
悲夫,吾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而難知其化解、周旋之道也。
史記高祖本紀讀後感
5樓:匿名使用者
去書店把,要不網上查把。
高祖本紀的翻譯 5,高祖本紀 翻譯
項羽非常生氣,命令埋伏的弓弩向漢王射擊。漢王被箭射中胸部,但是卻捂住腳說道 賊人射中了我的腳趾 漢王劉邦受傷臥床,張良強行請出劉邦慰勞戰士,使士兵安心,也使楚國不明虛實不敢趁勢攻擊漢。高祖本紀 翻譯 史記高祖本紀翻譯 翻譯很簡單,就是太長了,更何況還沒分,我用手機沒法打這麼多。劉邦在洛陽南宮擺酒宴,...
分析《史記 項羽本紀》與《史記 高祖本紀》的項羽與劉邦的形象
項籍是下相人,字羽。開始起事的時候,他二十四歲。項籍的叔父是項梁,項梁的父親是項燕,就是被秦將王翦所殺害的那位楚國大將。項氏世世代代做楚國的大將,被封在項地,所以姓項。項籍小的時候曾學習寫字識字,沒有學成就不學了 又學習劍術,也沒有學成。項梁對他很生氣。項籍卻說 寫字,能夠用來記姓名就行了 劍術,也...
史記故事讀後感,史記故事 讀後感40 50字
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著千百年的歷史。在這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又有多少位英雄豪傑出現。今天,我拜讀完了 史記故事 這本書,心裡有說不出的感慨!在這本書中,我認識了許多英雄豪傑 炎帝 黃帝 唐堯 大禹 虞舜 在這些人的背後,又有著不同尋常的故事。神龍氏嘗百草大家都聽說過吧 炎帝發現一些植物可以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