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我國人口並不多,為什麼打仗就動用幾十萬人?

時間 2025-02-06 10:20:30

1樓:那些故事有點遠

春秋戰國是兩個時期,應該分開來看,實際上在春秋時期的戰爭中,兵卒的數量是很少的,那一時期「千乘之國」就算是大國了,而千乘也就是一千乘戰車,大概也就是三萬人左右。當時春秋的第一大國晉國。

最多的時候也只有六個軍,大概六萬人左右。

在春秋的早期一般大國出兵也就是幾百乘,大概一萬人左右,主要原因是那時作戰的還都是貴族武士,直到春秋末期,才陸續有國家讓普通的農民獵戶也走上戰場,一般戰役的作戰人數也增加到了。

三、五萬人。

到了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都發現了戰爭只靠貴族兵來打是不行的,便紛紛開始招募農民做輔助戰力,魏國。

便從最初的自耕農和沒落貴族子弟中,選拔出了第一支非貴族武士的軍隊,也就是魏武卒。

其他國家也都開始實行了全民皆兵的軍制,齊國設定了五個大行政區,每個區設定一名大夫,主要用於在戰時擴充市民和農民為兵。所以當時僅在臨淄。

一地,齊國的可動員兵力就有十萬之多,實際上這十萬多人都是當地的市民和農民,雖然質量不高,但數量確實很驚人。

秦國。當時實行的是軍功制度,不少較富裕的自耕農家庭,開始行訓練家中的男丁弓馬武藝,目的就是參軍殺敵立功,這樣的制度也使得秦國的百姓更加尚武,並且秦國原本就處於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的交界處,很多的百姓都有些騎馬射箭的基礎,再經過簡單的訓練,自然要強出其他國家的百姓士兵一些。

楚國。在那個時候一直被中原地區。

的人民視為蠻夷之地,但開始全民皆兵之後,楚國百姓好勇鬥狠的性格特點就對國家非常有利了。

所以總的來說,在戰國時期之所以能經常有幾十萬人同時參戰的大場面發生,主要原因就是當時全民皆兵的制度造成的。

2樓:網友

1農牧業極為落後,,土地所產很少, 秦國只有三四百萬人,佔蒸的起源,就是人變多,而土地的承載能力有限,又沒有新技術解放生產力,靜等被別人佔了家園,不如主動出去搏一搏,2生理保健也很弱,,人之命很脆弱,生死看淡,3裝備技術也沒有,,全憑蠻力,誰的力氣大,誰就有利,,居然沒有技巧,全憑蠻力,自然是人多力量大了,4當時的佔蒸不是為了生活,而是為了生---存。

3樓:小自信

因為在當時所有的男丁都當兵了,村子裡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殘幼,所以才會打仗的時候有這麼多的士兵參與。

4樓:愛小樹苗

因為當時戰爭頻發,而且當時也在不斷的擴張領土,所以打仗的規模就比較的大。

5樓:生活導師陰天快樂

春秋戰國我國人口並不多,但是到打仗的時候就開始徵用人員了,那時候大都強迫壯丁去參軍,以數量的優勢去打仗。

6樓:劉心安兒

是因為人民群眾的心還是往一處使的,而且也覺得在面對戰爭的時候,人多力量大。

7樓:注意防滑

因為很多情況下都是後世來記載的,不一定真的有那麼多人,皇帝有時候為了誇讚自己的東西,就會誇大資料。

8樓:琳菠媽媽

古代在描寫戰爭或某個人的武藝時都是非常誇張,並不能作為真實的資料來看待,只是要用這種龐大的數量來側面說出當時為爭奪地盤的慘烈。

從春秋到戰國,諸侯軍隊為什麼能從幾萬擴充到幾十萬人?

9樓:乾萊資訊諮詢

一、生產力促使生產關係變化春秋時期,土地與乎隱鋒經濟的形歲晌式還是「井田制」。到了春秋晚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使生產力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農民不用在井田上幹活也可以自己養活自己了,於是好多農民就從貴族的土地上離開,出去自己開墾一塊地,這樣不但自由了,還活得比原來更好。

二、變法:層層分封改成國君直接面對平民百姓攜仔,兵源大增社會生產關係的重大改變,催生了社會治理隨之改變。春秋時期諸侯只能向下級貴族徵兵,戰國時諸侯可以直接向數量龐大的平民徵兵。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從分封制貴族社會向郡縣制平民社會轉變的重大歷史時期。

三、春秋時期的戰爭,各國依然還有道義可講,戰爭的目標主要是大國維持當時的國際秩序,即「尊王攘夷」。 春秋時期戰爭具體形式也與後來不同。由於軍隊是由貴族組成,戰爭方式是按照規則開打之後,打到一方認輸為止。

而到了戰國時,戰爭規模急劇擴大,戰爭目標也變為佔領別國土地。

戰國時期人口數量大概是多少?

10樓:l吉吉學長

戰國七雄的人口數量:

1、秦國,秦國的面積已經達到了100萬平方公里,軍隊數量也有100萬,人口也有600萬。

2、趙國,趙國因為地處北方,所以只有300萬人口,軍隊也有至少50萬,畢竟長平之戰就出動45萬大軍。

3、楚國,楚國在全盛時期的面積曾經達到了150萬平方公里,幾乎佔到當時七雄面積的一半。這就是其強大的體現。而且據說其強盛時期帶甲百萬。

但是實際上應該不足百萬,估計封頂就八十萬吧!而人口楚國據說最多時達到了800萬。

4、齊國,據後世統計,齊國土地面積15平方公里左右,但是人口在400萬搭虧巨集之上,在齊國強盛時期。

5、魏國,戰國中後期已經徹底淪為小國,後世也認為魏國人口一直維持在300萬以上,土地面積也有差不多二十萬平方公里。

6、燕國,燕國的面積最大的時期也有20萬平方公里,不過這是不算樂毅伐齊空源所佔領的土地的。人口保持在150萬左右。

7、南韓,南韓在最強盛時期也是有250萬人口的。畢竟南韓所佔土地可是天下中心,人口稠密。

相關記載資料。

根據《漢書·地理志》元始二年(西元2年)戰國故地人口推計,當時全國共5959萬人口,戰國故地人口共4983萬,而戰國人口有2000-4000萬不等的說法。 根據各郡國人口乘到即可得出乙個大致區間。 再根據戰國各諸侯故地對應的疆域,就能估算知冊出人口數,個人傾向採用西元前350年-前300年之間的版圖,再加上「金角國家」後期兼併的遼東,河套,北地,楚國南部等地區。

雖然古代戶籍管理制度出現相對較早,但由於先秦史料的丟失,我們現在已經無法準確得知戰國時期的人口總量和列國人口具體數量。而根據范文瀾《中國通史》的推測,戰國時期的人口總量約為3000萬。

從春秋到戰國,諸侯軍隊為什麼能從幾萬擴充到幾十萬人?

11樓:小周高等教育**答疑

春秋時期打仗是貴族的事情,平民沒有資格參與,貴族子弟構成了軍隊,軍官和士兵都是貴族。因此打仗的時候,君王能夠徵集來的軍隊也是有限的。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社會關係變了,貴族衰落,平民崛起,原來的政治制度就不適應新的社會關係。

後面各個國家開始變法,變法越徹底國家力量就越強大,為什麼能夠從幾萬擴充到幾十萬人呢?

主要就是耕和戰,如果老百姓不願意去當兵怎麼辦?乙個是暴力脅迫,第二個就是制度激勵。商鞅的軍功爵位制,根據擊殺敵人的數量給予不同的爵位,而爵位就是經濟和地位的代名詞。

這樣軍隊就可以成百上千倍的擴大,平民老百姓打仗的積極性也有了,幾十萬數量的軍隊就能建立起來了。

春秋時期戰爭的形勢與後面的朝代不一樣,由於軍隊都是貴族戰爭,一開始都是以禮相見,打到一方認輸就可以了。春秋時期戰爭並不是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目標,幾乎是點到為止。而到了戰國,戰爭規模急劇擴大,戰爭目標也變為了佔領別國土地。

生產力提高人口大量增長,各國都覺得有必要擴張領土。國君個人的野心也在膨脹,這導致戰國時期的戰爭與春秋時期大不相同,戰爭一直殺到對方無法承受為止。那些士兵受到激勵的影響,也有殺敵的動力,戰爭的目標就是佔領別的國家,直到滅國。

既然已經到了國家生死存亡的時刻,當然要拼盡全力。

12樓:丸子閒談文化

首先是因為生產力提高,人口大量增長,各國都覺得有必要擴張領土。其次,國君的個人野心和征服慾望在膨脹。這導致戰國時期的戰爭與春秋時期大不相同。

13樓:網友

生產力的改變,讓貴族的力量在衰落,平民的力量在增強,然後國君直接面對平民百姓的招兵買馬,使兵源大增。

14樓:小主

最根本的原因是生產力改變了生產關係,平民崛起,各國開始向老百姓徵兵。

15樓:活在瓜裡的籽

乙個是國家暴力脅迫,另乙個就是制度激勵。比如商鞅的軍功爵位制,根據殺敵數量給予不同的爵位。

16樓:網友

跟生產力有很大的關係,春秋時期並不能向下層老百姓徵兵,而戰國可以,所以軍隊人數一下猛增。

17樓:網友

主要是生產方式的改變,從戰國開始,諸侯想老百姓徵兵,所以軍隊一下就龐大起來。

18樓:網友

從春秋到戰國,戰鬥力的提公升,人口不斷地真增加,各國諸侯都想擴充自己的軍隊,提高自己的國力,所以一直去擴張自己的領土,才會有更多的人力和資源。

19樓:檸檬玖柒

春秋時期諸侯只能向下級貴族徵兵,而戰國時諸侯可以直接向數量龐大的平民徵兵,諸侯徵兵的兵源隨之大幅度擴大。

20樓:luu陽光的

但是各個勢力政權都想要取得戰爭勝利,所以才會拼命地增加兵力,很多國家都有抓壯丁的政策的,靠這個來擴充兵力的。

21樓:網友

春秋戰國這段時間是在歷史上比較混亂的,幾乎無處不在戰亂無處不在逃亡,百姓民不聊生,我們國家最偉大的領袖只能在戰爭中誕生,所以各國諸侯可謂是真爭了腦袋,在戰爭中死傷無數,那麼我們就有乙個疑問就是戰爭不斷的在減少人,那麼為什麼從春秋到戰國諸侯軍隊為什麼能夠從幾萬擴充到幾十萬呢?以下我們來主要了解一下具體的原因。

其實我個人認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的生產力有所提高,乙個國家的百姓充不充裕,主要看他是否能吃飽,那麼生產力就決定了生產的關係,乙個國家的生產力提上去了,那麼人口也自然就會增加,或許比如說在之前的話它的生產力十分的低,所產生的農產品的農產品不夠國家人口使用,那麼有些人就會因為飢餓流離失所。

那麼我們的老百姓就不會去考慮多要一些子嗣或者是為國家的軍隊補充人,所以只有當生產力提高了,那麼老百姓才有吃的,他才會安心的坐下來考慮後代的事情,那麼它的生產力提高,然後後代的生產也高了一些,那麼國家就有人了,軍隊也自然會有人加入所以說乙個國家是否衰落最重要的還是因為它的生產力能不能滿足這個國家的人民。

還有乙個就是經濟發展了,那乙個國家有了乙個體系,他的經濟就會得到穩固的發展,而且像以前一家就可能養育六到七個子女,就是那麼說只有他有經濟**,他才有能力去養育那麼多子女,而且當時是有填充軍隊的義務的,所以他只有養育了人才有人才能去填充軍隊。

還有乙個就是國君的個人野心,作為一國之君,他主要想的是如何把自己國家的面積擴大,讓自己的統治更加的完全,那麼就說他可能要求百姓充軍的比較多,所以軍隊的團隊伍也就會逐漸的增大。

春秋戰國乙個強國大約有多少人口?

22樓:很多很多

春秋戰國乙個強國大約有1000萬左右。

秦國所屬時期春秋戰國強國,人口數量1000萬左右,主要民族有華夏族、戎族等,國土面積340萬平方公里。

以秦國為例,秦國(前770年—前207年),周朝時華夏族在中國西北地區建立的諸侯國,始祖秦非子是商紂王手下名將飛廉(蜚廉)之子惡來之後。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時期就是鎮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頗受商朝重視,為商朝貴族並遂為諸侯。

春秋戰國故事,春秋戰國時期的典故(故事)??

按先後順序 老馬識途 春秋早期齊桓公時期 退避三舍 春秋中期晉文公時期 臥薪嚐膽 春秋晚期吳越爭霸時期 圍魏救趙 戰國時期秦國變法強大之前 朝秦暮楚 戰國時期秦國變法強大之後 紙上談兵 戰國後期秦國已是首屈一指的國家 注 朝秦暮楚並沒有明確的時間,但是可以推測應為秦國變法強大且楚國尚未衰弱,故應在圍...

春秋 戰國和周朝的關係,春秋戰國屬於周朝嗎?

陌上小桑樹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中,始終沒有斷絕傳承綿延至今的國家,我國歷史上總共出現了20多個朝代,而這些朝代之中要說哪個國家存在的時間最長毫無疑問,當數週朝。不過大家對於周朝這個名字可能相對來說要陌生一點,但是如果說到西周和東周,那麼大家恐怕就感覺非常的熟悉了,不過有些朋友又非常的好奇,那麼為什麼...

寫出春秋戰國紛爭的成語或典故,寫出春秋戰國紛爭的五個成語或典故。

圍魏救趙,脣亡齒寒,狐假虎威,自相矛盾,鷸蚌相爭,完璧歸趙 千金買骨 濫竽充數 引錐刺股 驚弓之鳥 螳臂當車 一鼓作氣 休慼相關 無能為力 脫穎而出 脣亡齒寒。不知滿意嗎?圍魏救趙 毛遂自薦 優柔寡斷 紙上談兵 一鳴驚人 爾虞我詐 退避三舍 假道伐虢 問鼎中原 臥薪嚐膽 尊王攘夷 老馬識途 慶父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