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ug大師時代
一、秦滅趙、楚的真實情況。
秦始皇怎麼可能輕易攻取趙國?從西元前236年到西元前228年,一直打了八年才攻破趙國國都,西元前222年才完全佔領趙國全境。秦國打趙國,出動了最豪華的名將陣容,最強大的軍事力量,與趙國李牧軍團殊死搏鬥,雙方互有勝負。
如果不是王翦使用了離間計,讓趙王除掉了李牧,雙方的膠著戰爭還不知道持續到什麼時候。因為,僅僅李牧就讓他們三路兵馬寸步難行。趙國是秦滅六國中最艱難的。
拿不下楚國?首先看一下楚國最真實的情況:楚國故地早已經淪為秦國的郡縣,首都都從漢水流域的荊州,遷到了淮河流域的壽春。
國土面積縮水了很多,江南也不是楚國能直接控制的地方,兩湖兩江有很大區域還未開發,正處於蠻荒之地。楚國在西元前239年,發生了宮廷政變,春申君被殺,動亂不休。貴族統治的奴隸制,早已日薄西山,鏽跡斑斑。
楚軍從西元前241年攻秦大敗後,就沒有戰爭,過了十幾年相對和平的狀態。
再看看秦國攻楚,主要分為分為兩輪:第一輪是青年將領李信率二十萬大軍直撲楚國,前期戰鬥讓楚國逃出河南。但由於李信驕傲輕敵,被項燕抓住空隙,一戰大敗。
這場戰爭,是很多人認為楚國難打的重要原因,明顯是秦始皇選將不當。
第二輪是秦國名將王翦率六十萬大軍再攻秦國,這一次雙方長期對峙,以逸待勞。王翦並不講究大規模的兵團交鋒,而是將損失降到最小,不戰而屈人之兵。同時,楚國剛剛打敗了秦國,挽回了幾十年的頹喪局勢,士氣正旺,兵鋒正盛。
所以,打持久戰是最高明的辦法。
雙方對峙了快一年,楚王沒有耐心,項燕也沒有耐心,主動撤離,在今天安徽宿州的蘄地大戰,項燕全軍覆沒,兵敗自殺。而宿州離淮南的壽縣很近,楚國隨後迅速被滅亡。
前後不過兩年的時間,打起來並沒有那麼費事,只是軍隊數量上要更多,畢竟秦滅六國,奉行兵力上要佔據絕對優勢地位。一來軍事上有優勢,戰線拉得又比較長。二來佔領區是要有**、軍隊駐守的,用當地的人來管理前期並不可靠。
比如秦國兵不血刃拿下南韓國都,比較信任南韓貴族,結果後來南韓貴族發動叛亂,讓秦國吃了乙個鉅虧,之後秦始皇調整政策是必然的。楚地城多人多,軍隊增加到六十萬是一定需要的。
2樓:橘葡學姐
可能是因為楚國雖然比趙國弱小,但是它裡面有很多有才能的人,所以秦始皇拿不下楚國。
3樓:網友
因為當時楚國的人心還是比較凝聚的,並且軍事訓練模式也不錯。
趙國為什麼還是被秦國滅亡呢?
4樓:常山趙子龍
長平邯鄲之戰後,趙國實力迅速下滑,再也無力同秦國爭霸天下 。東方六國從此再也沒有乙個國家可以單獨抗衡秦國。戰國進入了諸侯合縱抗秦的時代。
前229年,秦攻趙國,趙幽繆王派李牧、司馬尚率軍抵抗。秦將使用反間計使幽繆王殺李牧、司馬尚。秦將王翦於是率大軍攻趙,突破井陘口,前228年,攻陷邯鄲,俘虜了趙幽繆王。
趙嘉逃到代城稱代王,前226年曾與燕軍合兵於易水之西會戰秦軍,戰敗後迫使燕王交出太子丹。前222年秦軍滅代,俘虜趙嘉,趙國亡。而秦終於在滅趙之後已無國可抗秦,遂統一中原。
5樓:應夢晨
西元前236年(秦王政十一年),秦國乘燕國、趙國交兵,趙國後方空虛之際,以王翦為主將,分兵兩路攻趙,奪趙鄴(今河北臨漳西南)等十餘城。趙軍守城據險,避免決戰,戰事呈相持局面。西元前234年(秦王政十三年),秦軍攻平陽(今河北磁縣東南),殲滅趙軍10萬,殺趙將扈輒。
接著揮軍北進,為趙大將軍李牧大敗於宜安(今河北石家莊東南)。西元前232年(秦王政十五年),王翦改變戰法,以一部兵力襲擾趙都邯鄲(今邯鄲市),自率主力由上黨郡(郡治長子,今山西長子西南)出井陘(今河北井陘西北),企圖將趙攔腰截斷,因李牧預先有防備,受阻還師。
西元前229年(秦王政十八年),王翦乘趙地饑荒,長途跋涉派部分軍隊圍邯鄲,親率主力東出井陘。王翦施反間計使趙王令趙蔥、顏聚代李牧為將。西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王翦大破趙軍,平定東陽地區(約今河北邢臺地區),趙蔥戰死,顏聚逃亡。
秦軍南下攻克邯鄲,俘虜趙王遷。趙國公子嘉逃到代國稱王。西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王翦之子王賁滅代,俘虜公子嘉,趙國最終滅亡。
趙國,魏國,韓國,秦國,燕國,齊國和楚國是春秋戰國時期哪個諸侯國演變過來的
趙國 魏國 韓國 都是從三家分晉後出現的 趙國和魏國的根其實都是輔佐晉文公的大臣,你聽說 趙氏孤兒 嗎?那個趙氏就是趙國的元祖 魏國的祖先魏武子也是和趙國的祖先趙衰共同輔佐晉文公的重臣,所以所以說同屬一脈。晉國有個惡習就是不蓄養公子,所以世族的力量要大於公族,所以長期世族鬥爭的結果就是國家 最終晉國...
韓劇和韓國電影真的比中國強那麼多嗎
夏夜放肆的風 韓國電影和中國電影相比,在技術和藝術兩個層面上都領先不止十年的差距。技術上,韓國電影應該是亞洲電影範疇內最接近好萊塢標準的 注意,這裡的 好萊塢標準 是指商業型別片以及具體制作水準。電影,尤其是高成本的商業型別片,是對一個國家的主流文化和流行文化做微妙平衡的巨大商業考驗。中國電影本身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