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講述敦煌莫高窟的故事

時間 2021-05-07 19:59:29

1樓:百態百觀

1、曾逗樂總理的  「東方微笑」

"東方微笑"指的就是麥積山石窟被譽為"東方蒙娜麗莎"的"微笑的小沙彌"。

小沙彌身著衲衣,頭顱略向右下傾,面露微笑,那笑容顯得那麼單純、毫無機心,甚至有些頑皮,他動人的笑容非常具有的感染力。

據說,當年朱鎔基總理在遊覽麥積山石窟時,當看到微笑的沙彌時,也被逗得笑了起來。能夠看到"東方微笑"真身的人不多,但美的吸引力是不可低估的。

2、割肉貿鴿

古代有位屍毗王,發誓救護一切眾生,證菩薩道。帝釋天得知後,想要試試王的誠心,就命令毗首羯摩天變成一隻鴿子,帝釋天自己變成一隻餓鷹,追逐鴿子直至屍毗王前。

他為了救助一隻被鷹追逐的鴿子,不惜將自己身上的肉割下,並將自己的身體全部獻出,以喂鷹換取鴿子的性命。他用這種方法來考驗屍毗王對佛、對普度眾生的堅定至誠。

3、半夜逾城

這幅圖是佛祖釋迦牟尼本生故事。這幅畫描繪了釋迦牟尼做太子時,為尋求「解脫」之道,立意出家,不聽父親的再三勸阻,趁其宮裡所有人昏昏入睡之時半夜騎馬出城,而城門緊閉,正在為難之際,突然四大天王從天而降,各自抬起一隻馬蹄騰空而起,迅速越過城門的情景。

4、九色鹿救人

九色鹿在河邊救起一位溺水人,名叫調達,調達發誓,感激不盡永不洩密。王妃夢想用九色鹿的皮毛做衣服,重賞知情人,調達見利忘義告密九色鹿的住地。九色鹿逐被國王圍困,在危機之中,向國王講述了救人經過,國王深受感動放棄射殺九色鹿,而調達頓時滿身生瘡。

5、胡商遇盜

絲綢之路中,一群高鼻深目,頭戴白皮小氈帽的胡商,突然遇到懸崖幽谷中竄出三個手執長刀的強盜攔劫貨物,胡商們驚恐萬狀,被嚇的呲牙咧嘴。胡商放下錢袋與絲綢,口唸觀音名號,最後盜匪竟然被感化。

2樓:蜂蜜土豆條

公元四世紀,中原戰火不斷,河西地區則相對安定,因此,有很多內地僧人離開中原,一路西行尋求修行之地。

公元366年,樂尊佐和尚西遊到了敦煌的三危山下。四處皆是沙石,時間已是黃昏,飲食和住宿都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

太陽漸漸落下了山,虔誠的樂尊佐和尚正在地頭趕路,驀然間他抬頭一看,眼前出現了奇景,只見對面的鳴沙山一片金光,四射的光芒中彷彿有千萬個佛在金光中顯現。

樂尊佐和尚被這聖景深深的震撼了,他想這是佛祖對他的提示。於是,他停了下來,用盡個人一生的精力在佛光閃現之地開鑿佛窟。這就是莫高窟的開始。

3樓:歆怡陸譯追星女孩

古代有位屍毗王,發誓救護一切眾生,證菩薩道。帝釋天得知後,想要試試王的誠心,就命令毗首羯摩天變成一隻鴿子,帝釋天自己變成一隻餓鷹,追逐鴿子直至屍毗王前。

他為了救助一隻被鷹追逐的鴿子,不惜將自己身上的肉割下,並將自己的身體全部獻出,以喂鷹換取鴿子的性命。他用這種方法來考驗屍毗王對佛、對普度眾生的堅定至誠。

4樓:愛意隔絕

被一下午餐盒裝逼犯法院校花駕到

5樓:匿名使用者

突見天空發光,光線指向的地方開了第一個洞

莫高窟的歷史故事

6樓:金果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大泉溝河床西岸,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是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前秦符堅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門樂尊者行至此處。

見鳴沙山上金光萬道,狀有千佛,於是萌發開鑿之心。後歷建不斷,遂成佛門聖地。中國石窟藝術源於印度,印度傳統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巖質不適雕刻。

故造像以泥塑壁畫為主。整個洞窟一般前為圓塑,而後逐漸淡化為高塑、影塑、壁塑,最後則以壁畫為背景,把塑、畫兩種藝術融為一體。莫高窟是現存規模最龐大的「世界藝術寶庫」。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藝術的特點表現在建築、塑像和壁畫三者的有機結合上。窟形建制分為禪窟、殿堂窟、塔廟窟、穹隆頂窟、影窟等多種形制。

彩塑分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壁畫類別分尊像畫、經變畫、故事畫、佛教史蹟畫、建築畫、山水畫、供養畫、動物畫、裝飾畫等不同內容。

系統反映了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個朝代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各個方面,成為人類稀有的文化寶藏。

自2023年莫高窟藏經洞中發現五萬多卷宗教和世俗文書後,敦煌藝術震撼了整個世界,「敦煌學」已成為世界性的顯學,可惜由於當時主持莫高窟的王道士愚昧無知。

這些寶藏幾乎被悉數盜往國外。現在莫高窟對面的三危山下,由日本捐資。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藝術陳列中心,仿製了部分原大洞窟,使遊客在莫高窟的觀賞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北朝時期洞窟中主像一般是釋迦牟尼或彌勒,主像兩側多為二脅侍菩薩或一佛、二**、二菩薩。塑像背部多與壁畫相連。窟內頂部和四壁滿繪壁畫。頂及上部多為天宮伎樂。

下部為夜叉或裝飾花紋。中部壁畫除千佛外,主要畫佛傳故事、本生故事和因緣故事。其中本生故事有割肉求鴿、捨身飼虎、九色鹿捨己救人等。隋唐為莫高窟全盛時期。

隋代百窟樣式由北朝的**塔式改為中心佛壇,組像同前。唐出現一佛、二**、二天王或二力士的組合。塑像亦由早期的「瘦骨清秀」造型,重返「豐碩壯實」之貌。

窟中壁畫主要是大場面的說法圖和簡單的經變圖。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於唐,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唐代壁畫是多種經變圖,其規模極為巨集偉,表現出天國的壯麗圖景。

石窟造像五代時已喪失生命力,宋代起步入衰退。莫高窟的藝術是融建築、彩塑、壁畫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它是我國、也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巨集大、儲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

擴充套件資料:

敦煌莫高窟傳說故事:

佛成道之前的修行事蹟,稱為「本生故事」。在敦煌莫高窟二五四窟(北魏)北壁的壁畫中,用繪畫的形式描述了屍毗王「割肉救鴿」的事蹟,只畫了割肉和過秤兩個情節。

屬莫高窟最早的連環故事畫之一。早在釋迦牟尼佛的前身,為屍毗王時,慈悲仁厚,廣行菩薩道,唯求作佛。帝釋和毗首羯磨為試探屍毗王的慈悲與道心,就相約化成老鷹和鴿子。

演出獵食逃命記。鴿子躲入國王臂彎,老鷹疾飛猛追前來;國王表明救護一切眾生的決心,老鷹抱怨道:「您渡一切眾生,難道我不在一切眾生之內嗎?為何唯獨不受您的悲憫而搶奪我的食物?」

國王說:「我曾發願,若有眾生前來投奔歸附,必當保護。你需要什麼食物?儘管說,我也一定滿你的願。」老鷹毫不客氣,直索「新殺熱肉」國王深思,「這就難了,不殺生,如何取得呢?

想我這身軀,老病死之後,轉瞬間即腐敗臭爛,既然老鷹要,就佈施給它吧!」於是國王喚人拿刀,自己割下大腿肉給老鷹。不料老鷹竟然還要求:「我要你肉的重量與鴿子相當。

斤兩可別騙我呀」國王又命左右拿來天平,讓鴿子停在一端、另一端擺國王割下的身肉。奇怪的是,此時鴿子重量急遽增加,國王身肉相對變輕。全身肉幾乎割完了,還是小鴿子重。

國王菩薩決心舍盡全身,以求與鴿子等重,於是奮力掙扎要爬上天平。鮮血淋漓、顫抖搖晃的身軀,連老鷹看了也不忍。「大王,您這是何苦?鴿子還我就得了。」

國王堅持悲願,以手攀爬秤子,不料一使力,肉盡筋斷,失控摔跌在地,卻再度起身上秤。其心堅定無悔,感得大**動、枯樹生華,天降香雨、天女歌贊此菩薩必當成佛。

國王便作誓願,「我割肉血流,不嗔不惱,一心不悶以求佛道者,我身當即平復如故。」霎時,身體恢復完好如初。人天見之,皆大悲喜。釋迦牟尼佛於是圓滿布施波羅密。

原來,白鴿是帝釋天變的,老鷹是毗首翔摩變的。他們用這種方法來考驗屍毗王對佛、對普度眾生的堅定至誠。

7樓:匿名使用者

公元366年,樂尊佐和尚西遊到了敦煌的三危山下。四處皆是沙石,時間已是黃昏,飲食和住宿都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太陽漸漸落下了山,虔誠的樂尊佐和尚正在地頭趕路,驀然間他抬頭一看,眼前出現了奇景,只見對面的鳴沙山一片金光,四射的光芒中彷彿有千萬個佛在金光中顯現。

樂尊佐和尚被這聖景深深的震撼了,他想這是佛祖對他的提示。於是,他停了下來,用盡個人一生的精力在佛光閃現之地開鑿佛窟。這就是莫高窟的開始。

莫高窟是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也是我國現存石窟藝術寶庫中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一座。

8樓:匿名使用者

「千佛洞」,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大泉溝河床西岸,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是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前秦符堅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門樂尊者行至此處。

見鳴沙山上金光萬道,狀有千佛,於是萌發開鑿之心。後歷建不斷,遂成佛門聖地。中國石窟藝術源於印度,印度傳統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巖質不適雕刻。

故造像以泥塑壁畫為主。整個洞窟一般前為圓塑,而後逐漸淡化為高塑、影塑、壁塑,最後則以壁畫為背景,把塑、畫兩種藝術融為一體。莫高窟是現存規模最龐大的「世界藝術寶庫」。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藝術的特點表現在建築、塑像和壁畫三者的有機結合上。窟形建制分為禪窟、殿堂窟、塔廟窟、穹隆頂窟、影窟等多種形制。

彩塑分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壁畫類別分尊像畫、經變畫、故事畫、佛教史蹟畫、建築畫、山水畫、供養畫、動物畫、裝飾畫等不同內容。

系統反映了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個朝代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各個方面,成為人類稀有的文化寶藏。

自2023年莫高窟藏經洞中發現五萬多卷宗教和世俗文書後,敦煌藝術震撼了整個世界,「敦煌學」已成為世界性的顯學,可惜由於當時主持莫高窟的王道士愚昧無知。

這些寶藏幾乎被悉數盜往國外。現在莫高窟對面的三危山下,由日本捐資。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藝術陳列中心,仿製了部分原大洞窟,使遊客在莫高窟的觀賞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北朝時期洞窟中主像一般是釋迦牟尼或彌勒,主像兩側多為二脅侍菩薩或一佛、二**、二菩薩。塑像背部多與壁畫相連。窟內頂部和四壁滿繪壁畫。頂及上部多為天宮伎樂。

下部為夜叉或裝飾花紋。中部壁畫除千佛外,主要畫佛傳故事、本生故事和因緣故事。其中本生故事有割肉求鴿、捨身飼虎、九色鹿捨己救人等。隋唐為莫高窟全盛時期。

隋代百窟樣式由北朝的**塔式改為中心佛壇,組像同前。唐出現一佛、二**、二天王或二力士的組合。塑像亦由早期的「瘦骨清秀」造型,重返「豐碩壯實」之貌。

窟中壁畫主要是大場面的說法圖和簡單的經變圖。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於唐,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唐代壁畫是多種經變圖,其規模極為巨集偉,表現出天國的壯麗圖景。

石窟造像五代時已喪失生命力,宋代起步入衰退。莫高窟的藝術是融建築、彩塑、壁畫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它是我國、也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巨集大、儲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

擴充套件資料:

敦煌莫高窟傳說故事:

佛成道之前的修行事蹟,稱為「本生故事」。在敦煌莫高窟二五四窟(北魏)北壁的壁畫中,用繪畫的形式描述了屍毗王「割肉救鴿」的事蹟,只畫了割肉和過秤兩個情節。

屬莫高窟最早的連環故事畫之一。早在釋迦牟尼佛的前身,為屍毗王時,慈悲仁厚,廣行菩薩道,唯求作佛。帝釋和毗首羯磨為試探屍毗王的慈悲與道心,就相約化成老鷹和鴿子。

演出獵食逃命記。鴿子躲入國王臂彎,老鷹疾飛猛追前來;國王表明救護一切眾生的決心,老鷹抱怨道:「您渡一切眾生,難道我不在一切眾生之內嗎?為何唯獨不受您的悲憫而搶奪我的食物?」

國王說:「我曾發願,若有眾生前來投奔歸附,必當保護。你需要什麼食物?儘管說,我也一定滿你的願。」老鷹毫不客氣,直索「新殺熱肉」國王深思,「這就難了,不殺生,如何取得呢?

想我這身軀,老病死之後,轉瞬間即腐敗臭爛,既然老鷹要,就佈施給它吧!」於是國王喚人拿刀,自己割下大腿肉給老鷹。不料老鷹竟然還要求:「我要你肉的重量與鴿子相當。

斤兩可別騙我呀」國王又命左右拿來天平,讓鴿子停在一端、另一端擺國王割下的身肉。奇怪的是,此時鴿子重量急遽增加,國王身肉相對變輕。全身肉幾乎割完了,還是小鴿子重。

國王菩薩決心舍盡全身,以求與鴿子等重,於是奮力掙扎要爬上天平。鮮血淋漓、顫抖搖晃的身軀,連老鷹看了也不忍。「大王,您這是何苦?鴿子還我就得了。」

國王堅持悲願,以手攀爬秤子,不料一使力,肉盡筋斷,失控摔跌在地,卻再度起身上秤。其心堅定無悔,感得大**動、枯樹生華,天降香雨、天女歌贊此菩薩必當成佛。

國王便作誓願,「我割肉血流,不嗔不惱,一心不悶以求佛道者,我身當即平復如故。」霎時,身體恢復完好如初。人天見之,皆大悲喜。釋迦牟尼佛於是圓滿布施波羅密。

原來,白鴿是帝釋天變的,老鷹是毗首翔摩變的。他們用這種方法來考驗屍毗王對佛、對普度眾生的堅定至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