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白族。人口數量。
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白族人口數為1858063。
分部地區 白族是我國西南邊疆乙個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的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麗江、碧江、保山、南華、元江、昆明、安寧等地和貴州畢節、四川涼山、湖南桑植縣等地亦有分佈。
地理形式。目前我國白族的地理分佈比較集中,80%以上聚居在雲南境內位於洱海之濱、又有金沙江橫貫東西的大理地區,近20%的白族散居在四川西昌和貴州畢節等地。
民族語言。使用白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絕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語言,通用漢語文。元明時曾使用過「焚文」(白文),即所謂「漢字白讀」。
民族服飾 白族服飾,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區男子頭纏白色或藍色的包頭,身著白色對襟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肩掛繡著美麗圖案的掛包。大理一帶婦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絲絨領褂,下著藍色寬褲,腰繫綴有繡花飄帶的短圍腰,足穿繡花的「百節鞋」,臂環扭絲銀鐲,指帶琺琅銀戒指,耳墜銀飾上衣右衽佩著銀質的「三須」、「五須」;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辮於後或盤辮於頭,都纏以繡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頭。
節日。三月街」又名「觀音市」,是白族盛大的節曰和佳期。每年夏曆三月十五至二十曰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
最初它帶有宗教活動色彩,後來逐漸變為乙個盛大的物資交流會。明清時期,川、藏及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新中國成立後,三月街已發展成為一年一度的物資交流和民族體育文藝大會。
火把節」是另一盛大節曰,每年夏曆六月二十五曰舉行。它是白族人民在秋收前預祝五穀豐登、人富興旺的活動。這天晚上,每家門前都豎有火把一柱,村口有全村公共的大火把,上插紅綠紙旗,書寫一些吉祥語句。
村民們則高舉火把在田間一週,以表捕滅蟲害。此外還有「繞三靈」、「耍海會」等節曰活動。
2樓:網友
照壁是白族居民建築不可缺少的部分,院內有照壁,大門外有照壁,村前也有照壁,可見照壁的作用和重 要性。照壁均用泥瓦磚石砌成。正面寫有「福星高照」、「紫氣東來」、「虎臥雄崗」等吉祥辭句。
照壁前設 有大型花壇,花壇造型各異,花木品種繁多,一年四季 ,花香四溢。
白族的資料 白族的具體資料
3樓:得書文化
1、白族是中國第15大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雲南、貴州、湖南等省,其中以雲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慶市等地也有分佈。
2、白族有本民族語言,白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漢文自古以來一直為白族群眾通用。白族在藝術方面獨樹一幟,其建築、雕刻、繪畫藝術名揚古今中外。
在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與周邊的各民族相互往來,建立了燦爛的經濟文化。
3、白族是乙個聚居程度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馬三大支系,受漢文化影響較深。
4、白族自稱「白子」、「白尼」、「白夥」,漢語意為「白人」。此各民族對白族的他稱多達60多種,有「民家」、「那馬」、「勒墨」等等,居住在大理、昆明等地及湖南桑植一帶的白族,漢語稱為「民家」;居住在麗江、迪慶、怒江一帶的白族,納西語稱之為「那馬」,傈僳語稱為「勒墨」;藏語稱之為「勒波」,彝語稱之為「婁哺」、「洛本」、「羅基頗」,貴州一帶的白族有「七姓民」、「九姓族」、「羅苴」、「龍江人」、「南京人」等不同稱呼。在貴州威寧一帶的白族,因有七姓,被稱為「七姓民」。
5、據文獻記載,白族先民是洱海周邊的土著昆明人、河蠻人與青藏高原南下的氐人、羌人,以及部分叟人、巂人、爨人、僰人、哀牢人、滇人、漢人等多種族群融合形成的民族。元朝之前,部分白族先民、部分彝族先民、部分傣族先民都曾被稱作「白蠻」、「烏蠻」、「上方夷」、「下方夷」、「百夷」、「僰夷」等帶有「蠻」和「夷」的稱呼;元朝以後,文化屬性較為接近漢族的人群被確認為乙個族群,並稱之為「白人」。「白人」即當今白族先民最早的統一族稱,明清以後稱為「民家」。
新中國成立後,1956年11月,根據廣大白族人民的意願,正式確定以「白族」作為統一族稱。
白族為什麼要叫白族?它的來歷是什麼?
4樓:歐陽古龍蘭
白族 bai ethnic group 漢稱「滇僰」、「昆明蠻」,唐代稱「白蠻」,「西爨」,「白爨」或「洱河蠻」,「下方夷」,元代稱「白人」或「僰人」、「民家」等,納西族稱之為「那馬」。傈僳族稱之為「勒墨」。其他民族對白族的稱謂初步統計達六十多種。
白族共有人口萬人(1990年),其中雲南有134萬人,80%以上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白族人口數為1,858,063。 在歷史上曾廣泛分佈於雲南全省,四川南部和貴州西部.現大部份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內。
麗江、蘭坪、保山、南華、元江、昆明、安寧等地以及湖南的桑植、貴州的畢節、四川的西昌、涼山等地都有分佈。 白族歷史悠久,文化豐富多彩,古時候就對曆法(白族有古老的10月曆)和宗教信仰(本主和佛道儒)有著深刻的研究,在常年的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飲食和服裝文化,經濟也得到了發展。 本族自稱「僰子」、「僰兒子」、「白尼」、「白夥」,意為僰人或白人。
5樓:綠姐
白族是我國西南邊疆乙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麗江、保山、南華、元江、昆明、安寧等地,貴州畢節、四川涼山、湖南桑植縣等地亦有分佈。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白族人口數為1858063.
白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商末期。據考古發掘,當時生活在大理一帶的古老居民就已經用磨製的石斧、石刀、骨角器從事原始的農業生產和捕漁、狩獵,能燒製粗陶器。大約在西元前2世紀,這裡住著許多分散的氏族部落,統稱為"昆明",他們就是今天白族的先民之一。
白族族名的稱謂很多,其先民,史稱"滇僰"、"叟"、"爨氐"、"白蠻"、"白人"、"民家"等。納西族稱之為"那馬",傈僳族稱之為"勒墨".本族自稱"僰子"、"僰兒子"、"白尼"、"白夥",意為僰人或白人。
至解放初期,白族的稱謂都很混亂,
6樓:想象敗北
我覺得基於他稱先入為主的解答過於牽強,文獻中的稱呼**也要有依據但現在可以看出來已經不可考了,但從我們白族自己的角度,我們對我們自己的族稱就是「白」在我們的語言中同樣是白色的意思,而區別於一些民族名稱的音譯**。我們自稱「ber huo(ber是白色,huo是家,人家的意思也代指具有共性的人群)」「ber ni(白的)」我也不清楚是否真實崇尚白色(因為我們那邊反倒喜歡暗色調尚黑座標山地白族聚居地大理雲龍)但我們的名稱的確與我們的自稱是不謀而合的,我感覺是非常絕妙的。其他很多民族真的只是漢族說法的音譯。
7樓:暗夜幽冥·滼
為什麼會是白族,因為白族說的話是白話,什麼是白話就是沒有文字。
8樓:微笑
白族它們不人類基因,陰人。白朝皇室是正統白華族。
白族來歷
9樓:愛讀書的呂老師
1、白族的起源與形成。白族是乙個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漢晉時姿跡期的棘人是弊冊芹白族的直接祖源,唐宋時期的白蠻是其前身。
白蠻不僅參與了唐時的南詔國政權,而且還作為主體親自建立了大理國封建農奴制國家。
2、唐宋是白族形成的重要時期。這個期間白族與中原地區互通有無,交租畢往密切,在許多方面受到了漢族的影響,促進了本民族的發展,還同化了一部分遷移來的漢族。
白族的節日民俗,白族有什麼節日
白族的節日有春節 繞三靈 火把節 耍海會 石寶山歌會 本主會等各種節日。但其中三月街最具特點。三月街,又名 觀音市 是白族盛大的節日和街期,至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於每夏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在大理舊城西的點蒼山麓舉行。傳說 觀音大士 開闢了大理地區,各族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屆這個時期,都要遠道而來聚會,...
白族的節日風俗,白族的習俗有哪些
痴情鐲 1 三月街,是白族盛大的節日和佳期。每年夏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最初帶有宗教活動色彩,後來逐漸變為一個盛大的物資交流會 2 火把節於每年夏曆六月二十五舉行,是白族的傳統節日,節日當天,男女老少聚集一堂祭祖。通過拜火把 點火把 耍火把 跳火把活動,預祝五穀豐登 六畜興旺...
白族最隆重的節日是什麼,白族最重要的節日是什麼?
灰色人生 是三月街,又名 觀音市 是白族盛大的節日和佳期。農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最初它帶有宗教活動色彩,後來逐漸變為一個盛大的物資交流會。這種盛大的街期和傳統集會,每年夏曆三月十五日起,在大理城西點蒼山中和麓舉行,為期五至七天。三月街的起源與宗教活動有關。一說觀音菩薩在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