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十七屆五中全會宣講材料,最好有課件

時間 2022-03-08 15:50:03

1樓:匿名使用者

中共**黨校校委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談十七屆五中全會

專家解讀十七屆五中全會

1、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主任龔維斌:五中全會公報:"兩個意識"、"四個更加"讓人印象深刻

龔維斌說,公報中提出,「增強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科學把握髮展規律,主動適應環境變化,有效化解各種矛盾,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兩個意識」給我印象最深刻。

龔維斌說,公報中提出了四個「更加」——「更加註重以人為本,更加註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註重統籌兼顧,更加註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中,公報中還專門提出『社會建設明顯加強』。」龔維斌說,「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發展問題始終受到高度重視,在這一次全會上提出今後要注重社會建設、社會管理、社會體制改革等內容。」

龔維斌說,公報中還大篇幅談到社會建設的具體內容:「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保障能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加強社會建設、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促進就業和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係,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龔維斌說,全會強調,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必須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使上層建築更加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變化,為科學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其中,「加快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是一個新的提法,這體現了在「十二五」期間將進一步促進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進一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2、**黨校校委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教授:最大特色是務實,多了具體可操作舉措

周天勇表示,五中全會《公報》中體現出來最大的特色是務實,少了抽象概念的表述,多了具體可操作的舉措。他認為,《公報》中傳遞出的一個訊號就是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保障和改善民生」將在未來五年的改革中得到全面加強,各領域改革有望得到更加協調和統一的推進。

周天勇注意到,《公報》中多次提到了「轉變」,指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明確指出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重要支撐、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重要著力點,以及強大動力,強調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周天勇說,《公報》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基礎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公共服務、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等具體方面做出部署。《公報》提出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保障能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公報》中指出,促進就業和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係,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周天勇說,「兩個比重」的表述更是為增加勞動者收入提出具體要求。

3、**黨校經濟學部曹立:歷史方位: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公報指出,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對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這是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方位作出的基本判斷。這樣的判斷令人振奮,催人奮進。

橫向座標:國際形勢新變化

國際金融危機後,儘管世界格局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沒有改變,但整個世介面臨著自冷戰以後最大的經濟蕭條的衝擊與發展模式的轉型。從美國**推行的經濟新戰略到歐盟倡導的低碳經濟,世界各國都把振興實體經濟,推進科技創新,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新能源作為調整的重點。這些調整一方面催生新的技術革命,使我國在一些新技術和新產業上面臨發展機遇。

如我國的物聯網產業在技術研發、標準制定、應用示範等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進入大發展的歷史機遇期;另一方面,通過產業轉移、跨國併購,為我國充分利用好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提供難得的歷史機遇。

縱向座標:國內發展與改革新階段

改革開放30多年,特別是「十一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科學發展理念漸入人心。一方面處於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高度,也面臨新矛盾新問題。我國已經積累了龐大的物質生產能力,人均收入接近中等收入國家水平,為進一步改善民生、調整結構奠定了基礎,同時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也探索和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甚至教訓。

例如,工業化進入中期後如何協調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沿海地區率先實現現代化與縮小地區差距的問題、城市化水平提高與消除二元結構的問題,如何解決老百姓面臨的住房、醫療、養老等問題。另一方面改革進入攻堅時期。收入分配體制、財稅體制、金融體制以及行政管理體制等深層次矛盾與問題也日益暴露,制約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迫切需要制度創新與深化改革。

歷史交叉點:大有作為

大有作為意味著,在「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將要作出重大調整,體制改革深度推進。「十二五」時期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關鍵時期,要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因此,「十二五」規劃是跨越危機、引領未來、奠定基礎的戰略部署和行動綱領。

如何把這一戰略付諸實施,必然要求我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路上大有作為。

4、**黨校經濟學部曹立:「十二五」藍圖: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根本出發點與落腳點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公報指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可以確定,在「十二五」規劃的藍圖中,改善民生將是最絢麗的亮點。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擴大內需的必然選擇。金融危機後,我國經濟發展面臨最突出的問題是內需不足,提高消費需求是啟動內需的關鍵。例如,在目前佔我國人口比重最大的是農民,作為潛在的消費主體,農民的內需遠沒有啟動。

2023年,農村居民的人均純收入只有5253元,加上社會保障不足,嚴重抑制了農民的購買意願。試想,如果7億農民的收入水平提高、生活質量改善、受教育程度進一步提高,那將成為拉動我國內需的巨大力量,也將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巨大空間。因此,需要通過改善民生,提高低收入者階層的收入水平、啟動農村市場,提高國民消費率,真正啟動有支付能力的國內需求。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轉變發展方式的必然選擇。改革開放後,我國經濟發展主要靠投資拉動,在帶來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產能過剩,對外部市場過度依賴的問題也十分突出。投資是派生需求,是中間需求,消費才是最終需求,因此,只有依靠消費拉動,才能真正實現經濟的內需迴圈與良性互動。

另外,突出的民生問題涉及教育、醫療、住房等行業的健康發展,而這些行業和產業的發展,大都涉及服務業的發展,因此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可以大力發展教育服務、醫療服務、中介服務、資訊服務等,調整產業結構,改變經濟過度依賴第二產業的發展局面。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體制轉變的必然選擇。轉變**職能,構建服務型**,必然要求強化**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職責,著力提高**的保障能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需要加強社會建設、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促進就業等。

因此,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契機,加大**體制改革力度,強化**的服務職能,提高**管理社會的能力。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體現執政為民的必然選擇。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

我們黨的執政理念和宗旨是為了人民,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因此,富裕人民,讓人民充分享受現代化建設的成果,是經濟發展的根本落腳點,也是國家強大的根本目的,更是我們黨的使命。

5、**黨校經濟學部主任、教授趙振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一場深刻變革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公報指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一場深刻變革,必須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領域。之所以如此,是因為:

第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改革開放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解放思想的過程,如果說以前歷次思想解放更多是尋求政策層面的突破,要求體制鬆綁,那麼現在解放思想更多地需要提高全國各族人民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的思想、文化、教育素質,更快地適應科學發展。思想的解放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需要我們深入地刻苦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與傳統的不合時宜的思想和觀念決裂,特別是與一味追求經濟增長而不顧及環境和社會代價的傳統思想決裂。

第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然涉及到各個方面的切身利益,如何處理好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區域性利益和整體利益,個人利益與社會、國家利益,需要審慎處理,處理好了社會就穩定,處理不好就會成為社會不穩定的源泉,最終殃及全社會。

第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需要加快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科技進步和創新將給人類社會生活帶來巨大變化。當前人類社會正在經歷一次新的科學技術革命,範圍之廣、程度之深前所未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既需要依靠科學技術進步,同時又將深刻地改變人類的命運,我們難以想象5年之後、10年之後、20年之後的世界是什麼樣子。

第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並不僅僅意味著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更多的是要解決人與經濟、經濟與社會、經濟與資源、經濟與環境、經濟與文化等一系列各個層面的問題,而且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一個無止境的過程,要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

(資料均**於:人民網

五屆一中全會,什麼是五中全會

五屆一中全會的意思就是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從十二大 1982年 開始,中國已經形成了每五年開一次大會的慣例,然後這個中間五年共有七次大會,舉例來說。2007年10月召開了十七大,哪麼這次大會稱為十七屆一中全會,08年三月召開的大會稱為十七屆二中全會,08年十月召開的大會稱為十七屆三中會,0...

十八大五中全會是什麼時間召開的,十八大五中全會提出的發展理念是什麼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 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 簡稱十八屆五中全會 於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召開。出席該次會議的有 委員199人,候補 委員156人。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和有關方面負責同志列席了會議。黨的十八大代表中部分基層同志和專家學者也列席了會議。會議研究了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

十八屆五中全會如何解決我國的貧困問題 如何解決貧富差距問題

昊懸天下 一 中國目前的貧富差距現狀 1 地區間貧富差距較大。首先是東西部差異,儘管國家實施了一系列西部大開發戰略,但是事實上並沒有真正解決東西部貧富差距過大的現狀。其次是南北與中部的差異,與上面一樣,雖然國家實施了中部崛起等一系列的政策,有所成效是不能否認的,但是眾所周知,地區間的差別還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