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慕佑平虞娟
看看這個。
田間地表和玉米秸垛內殘留的病葉組織中的菌絲體及附著的分生孢子均可越冬,成為第二年發的初侵染**,而埋在地下10釐米深的病葉上菌絲體越冬後全部死亡。玉米生長季節,越冬菌源產生孢子,隨雨水習油或氣流傳播到玉米葉片上,適宜溫、溼病條件下萌發入侵。感病品種上,病菌侵入後迅速擴充套件,約經14天左右,即可引起區域性萎蔫,組織壞死,進而形成枯死病斑,潮溼的氣候條件下,病斑上可產生大量分生孢子,隨氣流傳播,進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田間始見病斑時間:
在東北地區,春玉米6月上旬,夏玉米7月中旬。由於氣候條件與玉米感病階段吐絲灌漿期相吻合,夏玉米病情發展快,受害重。
發病條件:1、品種抗病性是影響大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70年代由於感病玉米雜交種大面積種植,在一些地區贊成大斑病流行,損失嚴重。
2、玉米連茬地及離村莊近的地塊,由於越冬菌源量多,初侵染髮生的早而多,再侵染頻繁,易造成流行。
3、氣候條件也是病害發生輕重的重要因素,氣溫20℃—25℃,相對90%以上,對孢子形成、萌發、侵染有利,所以中溫、高溼的氣候條件利於大斑病流行。在北方玉米產區,6—7月降雨量均超過80毫米,雨日較多,加之8月份雨適中,病情發展嚴重。
防治方法:應採取選用抗、耐病品種,加強栽培管理,重點施藥保護待綜合防治措施。
1、選用抗(耐)病品種。
兼抗大、小斑病的玉米雜交種有:京早7號,桂單16等。
2、實行輪作。
倒茬制度可以避免玉米連作,秋季深翻土壤,深埋病殘株、消滅菌源;作燃料用的玉米秸杆,開春後及早處理完,並可兼治玉米螟;病殘體作堆肥要充分腐熟,秸稈肥最好不在玉米地施用。
3、改善栽培技術,增強玉米抗病性。
夏玉米早播可明顯減輕發病,適當增施磷肥,注意氮、磷鉀肥合便搭配,重施喇叭口肥,實行玉米大豆間作,或與小麥、花生、甘薯等間作套種,寬、窄行種植;合理灌溉,低窪地注意田間排水。
4、噴藥防治。
由於玉米植株高、密植等客觀條件限制,可重點對制種田、間作田各高產試驗田等進行藥劑防治。一般於病情擴充套件前防治,即可在玉米抽雄前後,當田間病株率達70%以上,病葉率20%左右時,開始噴藥。防效較好的藥劑各類有:
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50%敵菌靈可溼性粉或90%代森錳鋅,均加水500倍,或40%克瘟散乳油800倍噴霧。每畝用藥液50—75公斤,隔7—10天噴藥1次,共防治2—3次。
玉米常見的病蟲害以及防治方法有哪些
2樓:利基研究院
玉米病蟲害一般有以下幾種。
一、玉米小斑病:一般7月份的降雨量大小和小斑病的發病程度呈正相關,當病株率達70%時,病葉率才開始自下而上的發展;降雨早,病株率上升早;反之就晚。在病株率70%、病葉率20%時,若遇見中到大雨後,15天左右暴發。
當病株率100%、病葉率30%時,又遇連陰雨天氣,就要進行防治。先摘除玉米底部1-2片病葉集中銷燬;噴灑50%多菌靈或70%託布津500倍液,或代森錳鋅800倍液等。
二、玉米大斑病:選擇當地主栽品種和長勢好的玉米田,採取五點取樣,檢查每點的病株數、單株葉片數和嚴重度。一般病株率達100%、病葉率30%時,有降雨過程,即可進行防治。
可噴灑12%綠乳銅等。
三、玉米圓斑病:選擇抗病品種,採取五點取樣,每點查10株,檢查病株率和單株病葉數。一般在抽果穗吐絲盛期噴藥防治,用25%粉鏽寧500-800倍液。
四、玉米黑粉病:發現病瘤要及時割除。
五、玉米病毒病:有玉米粗縮和矮花葉病(花葉條紋病),該病毒是由灰飛蝨和蚜蟲傳播的,而田間的灰飛蝨、蚜蟲的多少與田間雜草的多少密切相關,而灰飛蝨、蚜蟲帶毒的多少又與小麥叢矮病發生輕重有相關關係,所以可依據小麥叢矮病發生程度來判斷玉米病毒病的發生程度。在防治上主要是消滅雜草和防蟲來預防玉米病毒病的嚴重發生。
在田間調查中,發現可疑病株,應立即拔除,並噴防毒劑控制,如5%菌毒清等。
六、玉米螟:注意田間卵孵化差度和幼蟲危害情況,並抓住關鍵時期,對第一代玉米螟進行撒顆粒劑防治。可用bt乳劑製成顆粒劑或用白僵菌顆粒劑等撒入玉米大喇叭口內,殺死初孵幼蟲。
七、玉米燈蛾:危害玉米田的主要有紅緣燈蛾。在7月下旬開始調查100株上的卵數和幼蟲數量,當發現500株玉米有2塊卵,或被咬粒的果穗達15%以上時,立即進行防治。
燈蛾初孵幼蟲有集中危害的習性,在玉米吐絲後幼蟲較多,可組織人工捉蟲,或噴藥防治。
玉米病害防治
3樓:小胖子不愛洗澡
苗期應加強蚜蟲的防治,可選用90%敵百蟲可溼性粉劑20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大喇叭口期用50%辛硫磷乳劑300ml/hm2與7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1125g/hm2混合兌水450kg/hm2,對病蟲害進行一次性防治,可以減少玉米生長後期病蟲害的危害程度。
對玉米抽雄、吐絲期出現的雙斑螢葉甲選用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液防治;對露雄期出現的玉米螟選用敵百蟲1000倍液進行灌心,或辛硫磷顆粒劑。
0kg/hm2撒入心葉防治。
玉米褐斑病該怎麼防治
圓斑病打什麼農藥
怎樣識別與防治玉米褐斑病?
4樓:閁錒0308琞
玉米褐斑病,由玉米節壺菌引起。病菌侵染葉片、葉鞘及莖稈。以葉片與葉鞘連線處感病最多,病斑常密整合行。
病斑圓形組織常呈粉紅色。發病後期,病斑表皮破裂,散出褐色粉末,葉脈和維管束殘存如絲狀。 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在土壤或病殘體中越冬,第2年病菌靠氣流傳播到玉米植株上,遇適宜的環境條件即要萌發,產生遊動孢子。
遊動孢子必須在葉面或葉鞘有水的情況下才能遊動,當氣溫適宜時,即可侵入玉米組織表皮。七八月份溫度高、溼度大時利於發病:種植密度過大,田間鬱蔽,發病重。
防治方法: 農業措施:施足底肥,適時追肥,及時中耕除草,促使植株健康生長,以提高抗病力。
注意排除田間積水,降低溼度。收穫後徹底清除病殘組織,並深翻土壤。重病田實行3年以上輪作。
藥劑防治:幼苗3-4葉期噴施3000倍96%天達惡黴靈藥液+600倍「天達2116」壯苗專用型液,6-8葉時噴灑600倍糧食專用型「天達2116」藥液,提高抗病效能,效果良好。發病初期以苯來特和氧基萎鏽靈防效好,每畝用藥100克,加水50千克葉面噴霧,或50%天達腐黴利1500倍液葉面噴霧。
玉米的病害通常有什麼?
5樓:匿名使用者
常見的基本就是21種。
玉米莖基腐病、玉米黑粉病、玉米絲黑穗病、玉米褐斑病、玉米炭疽病、玉米紋枯病、玉米彎孢黴葉斑病、玉米霜黴病、玉米青枯病、玉米鏽病、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幹腐病、玉米圓斑病、玉米長極鏈格孢黑斑病、玉米黑束病、玉米頂腐病、玉米全濁病、玉米矮花葉病毒病、玉米粗縮病、玉米線蟲病。
還有一些缺素症和藥害。
其它的病害不常見,也偶有發生。
6樓:愛笑的
(1)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又稱條斑病、枯葉病、葉斑病等。在整個生長期都可以感染,主要在中後期形成危害,特別是抽穗後逐漸加重。
此病主要危害葉片,也可危害葉鞘和苞葉,受害植株嚴重時會全株枯死。
防治辦法:發病初期,噴灑20%菌滅克可溶性粉劑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800倍液或72%錳鋅·霜脲800倍液加配廣大特效王。
(2)玉米粗縮病。玉米粗縮病主要由灰飛蝨傳播。發病後的植株嚴重矮化,一般僅有健株高度的1/2或1/3。
葉片深綠,寬短質硬,呈對生狀;葉背側脈上常出現蠟白色突起物,用手摸有明顯的粗糙感。玉米5葉期易感染。
防治辦法:①播種前後用18%廣大阿啄淨1500倍液對玉米田及周邊雜草噴霧,殺滅灰飛蝨;②苗期可用15%病毒必克600倍噴霧。
(3)青枯病。玉米青枯病主要發生在灌漿末期,是一種暴發性的、毀滅性的病害,易造成嚴重的產量損失。
症狀識別:玉米灌漿末期常表現為突然青枯萎蔫,整株葉片呈水燙狀乾枯退色;果穗下垂,苞葉枯死;莖基部初為水浸狀,後逐漸變為淡褐色,手捏有空心感,常導致倒伏。
影響發病的因素:青枯病的**尚有爭論,主要有三種不同的看法:其一,是鐮刀菌引起的;其二,是腐黴菌引起的;其三,是腐黴菌和鐮刀菌的複合侵染引起的。
但是,灌漿至乳熟期的大雨,對病害的發生有重要影響,土壤中的含水量高是青枯病發生的重要條件。
防治方法:目前尚無有效防治措施,但品種間抗性差異極為顯著,可選用抗病品種。生產上常用的抗病品種有:豫玉4號、遼單18、陝單9號等。在栽培措施上應促進全苗,注意排水。
(4)玉米絲黑穗病。本病主要危害玉米的果穗和雄花,一旦發病,通常全株顆粒無收。因此,該病的發病率即等於病害的損失率,危害相當嚴重。
症狀識別:本病是苗期從玉米芽鞘入侵的系統性病害,症狀表現主要在抽雄後。病果穗外觀比正常果穗短,基部大而端部尖,頂部沒有花絲抽出。
有時一側苞葉裂開,露出黑色粉末,病穗全部變成黑褐色的孢子堆,孢子不易飛散,其中混有玉米植株維管束的殘餘物。
玉米葉子有斑是啥病,玉米葉子長斑是什麼病?打什麼藥?
血刃管管 產生玉米葉子有斑的原因也很多,目前東北玉米種植區主要是玉米大斑病,發病範圍和趨勢逐年增大。葉片染病初期先出現水漬狀青灰色斑點,然後沿葉脈向兩端擴充套件,形成邊緣暗褐色 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後期病斑常縱裂,嚴重時葉片變黃枯死,潮溼時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黴層,一般下部葉片先發病,有些表現為壞死...
玉米大斑病是什麼,玉米大斑病的症狀是什麼樣的?
中國農業出版社 玉米大斑病是我國各玉米產區分佈較廣,為害較重的病害。自60年代以來全國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發生,有的年份流行成災。症狀本病侵害玉米的葉片 葉鞘和包葉,以葉片受害最重。一般先從下部葉片開始發病,逐漸蔓延到上部葉片。初期葉片上出現水漬狀青灰斑點,以後逐漸沿葉脈向兩端擴充套件,形成 黃褐色邊緣...
手足口病 病毒哪裡來的,手足口病是怎麼發生的?
傳播渠道 1.接觸病人 2.通過被病毒汙染的手 毛巾 手絹等物品。3.患者喉嚨分泌物 飛沫 傳播。4.飲用汙染的水。預防 手足口病對嬰幼兒普遍易感。大多數病例症狀輕微,主要表現為發熱和手 足 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等特徵,多數患者可以自愈。疾控專家建議大家,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做到飯前便後洗手 不喝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