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善於把握人心

時間 2021-09-20 06:28:54

1樓:歲月酒啊

就是聰明,大方,寬容

馬陵之戰/桂陵之戰分別是什麼典故?

2樓:卡門kamen之歌

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都來自於圍魏救趙。

1、桂陵之戰

魏國在戰國初期因魏文侯的改革而變得強大起來,因而引起了其他諸侯的戒備。公元前356年,趙成侯在平陸(今山東汶上)和齊威王、宋桓侯相會以示好,並與燕文公在阿(今河北南陽北50裡)會盟。由此,魏國開始有被諸國聯合進攻的可能,因此魏國欲找機會突破,以解除這個危機。

公元前354年(周顯王十五年),趙國進攻魏國的盟國衛國,奪取了漆及富丘兩地(均在今河南長垣),此舉招致了魏國的干涉,魏國派兵包圍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

次年趙向齊求救。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援救。孫臏認為魏以精銳攻邯鄲,國內空虛,於是率軍圍攻魏都大梁,使魏將龐涓趕回應戰。

孫臏卻在桂陵(一說山東菏澤,一說河南長垣)伏襲,打敗魏軍,並生擒龐涓。孫臏在此戰中避實擊虛、攻其必救,創造了「圍魏救趙」戰法,成為兩千多年來軍事上誘敵就範的常用手段。

2、馬陵之戰

桂陵之戰後,魏國雖元氣大傷,但經過幾年的休整後,魏國逐漸開始恢復對外進攻。根據《竹書紀年》的記載,「樑惠成王二十八年,穰疵率師及鄭孔夜戰於樑、赫,鄭師敗逋。 」

周顯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國發兵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應允救援,以促韓國竭力抗魏國。齊威王以田盼為主將,田嬰,田忌為副將,孫臏為軍師,運用「圍魏救趙」戰法,率軍直趨魏都大梁,誘使魏軍回救,以解韓國之困。

又用「減灶示弱」的方法,將魏軍10萬人殺得潰不成軍,並俘虜了魏太子申。

經此一戰魏國元氣大傷,失去霸主地位。

3樓:匿名使用者

1、馬陵之戰

中國戰爭史上設伏殲敵的著名戰例,

近代考古顯示戰場位於今山東省郯城縣馬陵山附近(另有大名、鄄城、範縣、濮縣諸說),這次戰役中孫臏利用龐涓的弱點,製造假象,誘其就範,使戰局始終居於主動地位。

馬陵之戰發生於周顯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國發兵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應允救援,以促韓國竭力抗魏國。

齊威王以田盼為主將,田嬰,田忌為副將,孫臏為軍師,運用「圍魏救趙」戰法,率軍直趨魏都大梁,誘使魏軍回救,以解韓國之困。又用「減灶示弱」的方法,將魏軍10萬人殺得潰不成軍,並俘虜了魏太子申。經此一戰魏國元氣大傷,失去霸主地位。

2、桂陵之戰

歷史上一次著名截擊戰,發生在河南長垣西北。公元前354年(周顯王十五年),魏圍攻趙都邯鄲,次年趙向齊求救。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援救。

孫臏認為魏以精銳攻邯鄲,國內空虛,於是率軍圍攻魏都大梁,使魏將龐涓趕回應戰。

孫臏卻在桂陵(一說山東菏澤,一說河南長垣)伏襲,打敗魏軍,並生擒龐涓。孫臏在此戰中避實擊虛、攻其必救,創造了「圍魏救趙」戰法,成為兩千多年來軍事上誘敵就範的常用手段。

桂陵之戰魏軍失敗的原因

1、統軍主將對未來的危機預料不足,在遇到敵軍攻伐非主城時沒有判斷出敵軍的下一步行動,國內兵力空虛。

2、料敵不明,沒有探察清楚就貿然追擊,孤軍深入。

桂陵之戰齊軍勝利原因

1、孫臏冷靜分析出了當時戰場的形勢,直接出兵攻打魏軍並不能造成魏國較大的損失。而圍魏救趙則可以一箭雙鵰。

2、拋卻小利,誘敵深入。

4樓:搞雷老慕

魏惠王派將軍龐涓伐趙,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救兵在桂陵擊敗魏軍。數年後魏國伐韓,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在馬陵擊敗魏軍。具體過程如下:

桂陵之戰

魏國國君魏惠王遷都大梁(今中國中部河南省開封市)後,與齊爭雄中原。齊威王竭力拉攏韓、趙兩國,與魏國對抗。周顯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趙國在齊國支援下,迫使歸服於魏的衛國向趙屈服。

魏惠王派將軍龐涓率兵8萬攻衛伐趙,圍困趙國首都邯鄲(今屬中國中北部的河北省)。次年,趙向齊求救,齊以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領兵8萬救趙。田忌企圖率軍赴趙進攻魏軍主力以解趙圍,但孫臏認為,魏國長期攻趙,主力消耗於外,老弱疲憊於內,齊軍應乘魏國內防務空虛,直趨大梁,迫使魏軍回師自救,並於歸途截擊,以達到既援救趙又打擊魏的目的。

田忌採納孫臏圍魏救趙的計謀,以一部兵力南下,聯合宋、衛軍圍攻位於大梁東南的魏邑襄陵(今河南睢縣),顯示齊軍已攻魏救趙,堅定趙國抗魏的決心;主力則進至大梁東面的軍事重鎮平陵(今山東定陶東北)附近。由於平陵本不易攻取,且齊軍有糧道被斷絕的危險,魏軍因此產生齊軍指揮無能的錯覺,齊軍由此成功隱蔽了爾後進軍大梁的企圖。

齊軍將主力隱蔽,派不懂軍事的齊城、高唐二都邑大夫率師一部攻平陵城,結果兵敗戰死,更使龐涓認為齊軍戰鬥力弱,不以為慮。等到邯鄲城破,魏軍也實力大損。田忌、孫臏就派輕車銳卒直撲大梁城郊,主力則分路跟進,造成兵力單薄的假象,龐涓果然中計,撤離邯鄲。

田忌、孫臏判定魏軍回師必經桂陵,即率主力先期到達該地。魏軍進至桂陵,突遭齊軍截擊,倉皇應戰,終致慘敗,龐涓被擒。

孫臏是兵聖孫武的後代,出生於齊國。他曾拜兵學家鬼谷子為師,與魏國大將龐涓是同窗好友。但龐涓做了魏國大將後,十分嫉妒孫臏的才能,將他騙到魏國施以臏刑(去膝蓋骨),欲使其永遠不能領兵打仗。

後孫臏千方百計才逃出回齊國,並被齊威王重用。

孫臏終於得到一個向龐涓復仇的機會。但他並沒有急於與龐涓在戰場上相見。他勸田忌放棄領兵直趨邯鄲,與魏軍決戰的計劃,趁魏軍主力出兵在外,國內防務空虛之際,直搗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迫使遠在異國的魏軍「釋趙而自救」。

等龐涓回兵時,中途予以截擊,這樣既救了趙,又能給魏國以沉重打擊,是一舉而兩得。

馬陵之戰

公元前342年,魏國發兵攻打比它弱小的兄弟之邦--韓國。韓國自然不是魏的對手,危急中遣使奉書向齊國求救。齊威王一如當年那樣,召集大臣商議此事。

鄒忌依然充當反對派,不主張出兵,而田忌則主張發兵救韓。

齊威王徵求孫臏的意見,孫臏便侃侃談了自己的看法:既不同意不救,也不贊成早救,而是主張「深結韓之親,而晚承魏之弊」。即首先向韓表示必定出兵相救,促使韓國竭力抗魏。

當韓處於危亡之際,再發兵救援,從而「尊名」「重利」一舉兩得。他的這一計策為齊威王所接受。

韓國得到齊國答應救援的允諾,人心振奮,竭盡全力抵抗魏軍進攻,但結果仍然是五戰皆敗,只好再次向齊告急。齊威王抓住魏、韓皆疲的時機,任命田忌為主將,田嬰為副將率領齊軍直趨大梁。孫臏在齊軍中的角色,一如桂陵之戰時那樣:

充任軍師,居中排程。

魏國眼見勝利在望之際,又是齊國從中作梗,其惱怒憤懣自不必多說。於是決定放過韓國,轉將兵鋒指向齊軍。其含義不言而喻:好好教訓一下齊國,省得它日後再同自己搗亂。

魏惠王待攻韓的魏軍撤回後,即命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率雄師10萬之眾,氣勢洶洶撲向齊軍,企圖同齊軍一決勝負。

這時齊軍已進入魏國境內縱深地帶,魏軍尾隨而來,一場鏖戰是無可避免了。仗該怎麼打,孫臏胸有成竹,指揮若定。他針對魏兵強悍善戰,素來蔑視齊軍的實際情況,正確判斷魏軍一定會驕傲輕敵、急於求戰、輕兵冒進。

根據這一分析,孫臏認為戰勝貌似強大的魏軍完全是有把握的。

其方法不是別的,就是要巧妙利用敵人的輕敵心理,示形誤敵,誘其深入,爾後予以出其不意的致命打擊。他的想法,受到主將田忌的完全贊同。於是在認真研究了戰場地形條件之後,定下減灶誘敵,設伏聚殲的作戰方針。

戰爭的程序完全按照齊軍的預定計劃。齊軍與魏軍剛一接觸,就立即佯敗後撤。為了誘使魏軍進行追擊,齊軍按孫臏預先的部署,施展了「減灶」的高招,第一天挖了10萬人煮飯用的灶,第二天減少為5萬灶,第三天又減少為3萬灶,造成在魏軍追擊下,齊軍士卒大批逃亡的假象。

龐涓雖然曾與孫臏受業於同一位老師--鬼谷子先生,可是水平卻要相差孫臏一大截。接連3天追下來以後,他見齊軍退卻避戰而又天天減灶,便不禁得意忘形起來,武斷地認定齊軍鬥志渙散,士卒逃亡過半。於是丟下步兵和輜重,只帶著一部分輕裝精銳騎兵,晝夜兼程追趕齊軍。

孫臏根據魏軍的行動,判斷魏軍將於日落後進至馬陵(今山東郯城一帶)。馬陵一帶道路狹窄,樹木茂盛,地勢險阻,實在是打伏擊戰的絕好處所。於是孫臏就利用這一有利地形,選擇齊軍中1萬名善射的弓箭手埋伏於道路兩側,規定到夜裡以火光為號,一齊放箭,並讓人把路旁一棵大樹的皮剝掉,在上面書寫「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字樣。

龐涓的騎兵,果真於孫臏預計的時間進入齊軍預先設伏區域。龐涓見剝皮的樹幹上寫著字,但看不清楚,就叫人點**把照明。字還沒有讀完,齊軍便萬弩齊發,給魏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擊,魏軍頓時驚恐失措,大敗潰亂。

龐涓智窮力竭,眼見敗局已定,遂憤愧自殺。齊軍乘勝追擊,又連續大破魏軍,前後殲敵10萬餘人,並俘虜了魏軍主帥太子申。

5樓:龍凌風

圍魏救趙的典故。

桂陵之戰是歷史上一次著名截擊戰,發生在河南長垣西北。公元前354年(周顯王十五年),魏圍攻趙都邯鄲,次年趙向齊求救。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援救。

孫臏認為魏以精銳攻邯鄲,國內空虛,於是率軍圍攻魏都大梁,使魏將龐涓趕回應戰。孫臏卻在桂陵(今河南長垣)伏襲,打敗魏軍,並生擒龐涓。孫臏在此戰中避實擊虛、攻其必救,創造了「圍魏救趙」戰法。

馬陵之戰發生於周顯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國發兵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應允救援,以促韓國竭力抗魏國。齊威王以田忌為主將,田嬰,田盼為副將,孫臏為軍師,運用「圍魏救趙」戰法(見桂陵之戰),率軍直趨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誘使魏軍回救,以解韓國之困。

這次戰役中孫臏利用龐涓的弱點,製造假象,誘其就範,使戰局始終居於主動地位。

6樓:goto歲月

1、馬陵之戰介紹如下

馬陵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設伏殲敵的著名戰例,近代考古顯示戰場位於今山東省郯城縣馬陵山附近(另有大名、鄄城、範縣、濮縣諸說) ,這次戰役中孫臏利用龐涓的弱點,製造假象,誘其就範,使戰局始終居於主動地位。

馬陵之戰發生於周顯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國發兵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應允救援,以促韓國竭力抗魏國。齊威王以田盼為主將,田嬰,田忌為副將,孫臏為軍師,運用「圍魏救趙」戰法,率軍直趨魏都大梁,誘使魏軍回救,以解韓國之困。

又用「減灶示弱」的方法,將魏軍10萬人殺得潰不成軍,並俘虜了魏太子申。經此一戰魏國元氣大傷,失去霸主地位。

2、桂陵之戰介紹如下

桂陵之戰是歷史上一次著名截擊戰,發生在河南長垣西北。公元前354年(周顯王十五年),魏圍攻趙都邯鄲,次年趙向齊求救。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援救。

孫臏認為魏以精銳攻邯鄲,國內空虛,於是率軍圍攻魏都大梁,使魏將龐涓趕回應戰。孫臏卻在桂陵(一說山東菏澤,一說河南長垣)伏襲,打敗魏軍,並生擒龐涓。孫臏在此戰中避實擊虛、攻其必救,創造了「圍魏救趙」戰法,成為兩千多年來軍事上誘敵就範的常用手段。

馬陵之戰的相關爭議非常多。

首先是因為《史記》中對魏惠王和齊威王徐州相王后改元記載錯誤,改元后的年號當成新王年號,結果導致馬陵之戰時間被記載為魏襄王和齊宣王之時,這也導致對於馬陵之戰時間點爭議頗多。

其次是將領爭議,馬陵之戰雙方交戰的主要將領究竟是孫臏和龐涓,還是田盼和太子申?千百年來眾說紛紜,沒有定論。因為《竹書紀年》記載魏國攻打韓國的是襄疵,而攻打齊國的是太子申,所以《孫子吳起列傳》中所說,龐涓領兵攻打韓國,被孫臏偷襲後方而回師也就存疑了。

第三是動機爭議。魏國是被偷襲後方而從韓國回師抵抗齊國入侵?這一戰明確叫做「馬陵之戰」,而馬陵地點根據一些說法,應該在衛國濮陽以北,在齊國都城臨淄和魏國都城大梁之間的要道上,當時屬於齊國,而不屬於魏國,且遠離大梁。

魏國抵禦齊國入侵又怎會在齊國境內?另外,太子申領兵與齊國交戰前,曾路過宋國外黃,被外黃徐子規勸不要出戰,而外黃是今商丘民權縣,在今開封的大梁以東,從大梁出兵前往馬陵並不需要路過外黃。這也就引出了另一個爭議,那就地點爭議。

關於馬陵地點的另一種說法,在山東郯城,當時屬於齊國城陽都,魏國抵禦齊國不可能到如此遠的地方,而且這裡也不在臨淄和大梁之間。但如果魏國是主動去攻打齊國城陽都,那出兵時經過位於大梁城東的宋國外黃也就都合情合理了。郯城境內的馬陵道遺址,也確實符合《孫子吳起列傳》中所說的「馬陵道陝,而旁多阻隘,可伏兵」

因為爭議過多,所以古今學者甚至有人認為馬陵之戰根本不存在,可能是司馬遷找到兩份年代相近,過程也相近的齊魏交戰史料,但兩份史料不同點也頗多,所以拆分成兩戰處理,這便是史記中的桂陵之戰與馬陵之戰。但這種說法沒有得到普遍認可。

為什麼要科學把握世界和哲學把握世界

吾道以一貫之 科學把握有形世界,哲學把握無形世界,這樣人就內外合一,得大解脫,大圓滿。 未有所思 這是兩種理性把握世界的方式,否則人都認識就只能陷入各種形態的矇昧主義中去,矇昧意味著 一切不加研究和分析 反思就建立的信念,包括迷信 也包括神祕主義。科學研究世界上各種具體的存在 哲學統握或研究人類認識...

把握機會 是什麼意思,女孩子叫你把握機會什麼意思

在有效的時間內,抓住機會,用機會去做好想做的事情。如何把握機會 一味追求機遇,守株待兔,坐等待斃,凡是靠機遇成功的人,並不都值得羨慕和青睞,被發現的不見得都是人才,可有才華的人卻未被髮掘。天賜良機不可失,坐失良機更可悲,一個人要學會創造機遇,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勤奮努力,不斷進取,踏踏實實地耕耘,才能獲...

把握自己,把握美好未來是什麼的體裁,課文告訴我們網路是一柄什麼

呼阿優 課文告訴我們網路是一柄雙刃劍。有人說網路是一柄雙刃劍 利用得好 可以幫助我們拓寬視野,獲取有用的知識 可以方便資訊的快速傳遞,成為與他人溝通的良好途徑。我們正值青春年少,我們憧憬著美好的未來。這未來,應該把握在我們自己手中,而不是被網路所控制 所奴役。當我們坐在電腦前操作滑鼠時,要時刻告誡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