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簡單聊聊生活
我贊成這一說法,人們越來越難以走進他人內心,我們都變成了冷漠的人。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每個人都學會了用自己的方式適應這個時代,而在人們適應社會的過程當中,所有人的共情能力都在慢慢失去。我們越來越無法感受他人的想法,就像別人看不透我們在想什麼一樣。
現代人正在變得越來越冷漠,每個人都開始學會封閉自己的內心。在學生時代裡,不論生活中發生什麼事,我們總是會和身邊的朋友分享,有時甚至會和父母分享,而當走進社會生活之後,我們突然意識到很多事只能自己藏在心裡,很多壓力和責任也只能自己承擔。
於是我們學會了沉默,而在沉默中人也變得越來越冷漠。我們開始封閉自己的內心,不願意讓他人輕易走進我們心裡,也不願意被人虧欠我們內心真實的想法,生活彷彿被戴上了一張面具。
這是時代帶給我們的無力,也是生活帶給我們的偽裝。冷漠就像是一把刻刀,把我們的心和臉雕琢成了兩副模樣。
我很贊成這一說法,現代人確實正在失去共情能力。所謂共情能力,說到底就是理解他人情感,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能力。可是在現代社會當中,人們變得越來越追求自我感受,越來越追求滿足自我的享受,我們已經在變得冷漠,已經不願意花更多時間和精力去理解他人的想法。
或許有些人共情能力非常強,可是在生活和工作當中,這並未給他們的人生帶來更多精彩,反而讓自己變得更加疲憊。於是這部分人群開始學會了放棄這種能力,讓自己慢慢變成乙個工程能力弱的人,而那些共情能力本來就弱的人,也慢慢失去了這種能力。
我之所以會認同這句話,是因為回顧我自己這些年的心路歷程,我發現自己越來越不在乎他人的看法,發現自己變得開始只考慮自己。我想這是乙個人走向成熟的過程,而共情能力的失去,彷彿是吹響了走向成熟的號角。
其實在現實生活當中,人們的共情能力並沒有失去,只是在社會生活影響之下,我們都下意識的選擇將這種能力隱藏在心底,否則這可能會給自己帶來很多困擾。
越成長,越孤獨,失去了的共情能力,讓我們真正成為乙個個獨立的個體。
2樓:e時光再燃
我贊成,因為我覺得現在的人越來越冷漠,無論處於何時何地,都會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去考慮。
3樓:石焱焱
贊同,因為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會相對自我一點,但是我相信人性本善,共情心是可以培養的,
4樓:你真的很好嗎
我個人是比較贊成這一說法的,因為現在大多數的人都在忙碌著自己的生活,我發現以前處的非常好的朋友,現在漸漸的都變淡了。
共情能力是人們的基本能力,共情能力低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5樓:情感傾聽碩學長
其實我們會發現共情能力確實是人們情緒溝通的基本能力之一,之所以有部分人表現的共情能力低,情感互動能力差,往往也是受後天成長環境的影響。一方面,可能是原生家庭和後長天成長環境的影響,導致個人情緒上缺乏溝通交流,而且長期情感低迷的狀態也會缺少和其他人共情能力。另一方面在成長過程中缺乏外在的情緒渲染,而且不善於和他人交際,不善於走出自己內心,常常封閉自己,那麼這種情況下,也會表現的共效能力低,所以可以從下幾個方面出來看待問題。
其實我們會發現那些共情能力低的人,大多數時候都是受原生家庭成長環境的影響,所以在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方面表現的情緒低迷,另一方面在一些消極狀態下容易形成封閉的心理,缺乏感情互動的能力。<>
尤其在學生青春期的時候,如果說遭受一些生活的打擊,那麼這種情況下不能夠自愈的話,也可能會導致產生封閉性心理。所以說這種情況下一旦逐步降低於他人的交流積極性,也會慢慢的引導自己封閉自我。<>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東西,都是需要刻意引導的,如果說發現自己的共情能力低,情緒壓抑的話,那麼這種情況下一定要嘗試通過一些行為來刻意的引導自己,慢慢的調節自己的情緒。尤其是自己消情緒消極的時候,那麼這種情況下一定要嘗試和他人進行交心溝通交流,這樣的話才能夠讓自己更加樂觀積極,擺脫一些不必要的負能量。
6樓:爆爆星願
原因平時過於壓抑自己的情緒,導致所有悲喜都不流露出表面,全部堆積在體內而使得內心敏感,人也變得沒有安全感,也就不知道如何產生共情。
7樓:愛尚
共情能力不足的原因可能是乙個人經常壓抑自己的情緒:如果長期生活在壓抑的環境中,共情能力會逐漸退化;如果乙個人壓抑悲傷和難過,就容易抑鬱;缺乏同理心的原因可能是自己的基本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基本需求;如果乙個人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滿足,時間長了心理就會不健康。
8樓:民生小徐老師
我覺得可能就是你在日常生活當中非常壓制自己的情緒,也可能就是你個人的情緒還沒有得到滿足,還有可能就是這件事情完全是你不瞭解或者沒有經歷過的。
有人說我缺乏共情能力,這是一種病嗎?
9樓:然然的
當乙個人和我們抱怨他工作中不如意,領導不好相處的時候。他對工作充滿著抱怨,對領導充滿著抱怨。這個時候需要我們,去告訴他他是最棒的。
是工作有問題,是領導有問題。這樣他的情緒才能得到緩解。共情是指能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感同身受,對,就是感同身受,才能真正稱之為有共情能力。
我觀察了身邊共情能力低的人,比較自我,他們最喜歡說的幾句話就是:這有什麼值得傷心的,或者是這有什麼難受的。不就是一點小事嗎?
等到他(她)自己同樣經歷這個事情的時候,就覺得是大事了。
良好的共情能力,建立在良好的同理之上。乙個人如果有好的同理能力,意味著這個人能理解他人,會換位思考,能從多個視角看問題,人格比較完善,不容易鑽牛角尖。其次,訴說和傾聽的過程,就是乙個心理療愈的過程。
如果對方有較好的共情能力,你會更願意訴說,也容易找到支援。好多感情的衝突和誤會,其實就在這說和聽的過程得到解決。在關係中,其實沒有那麼多是非對錯,也沒有那麼多過不了的坎。
很多時候,我們要的只是乙個人懂我們而已。當我們感覺到被理解,被支援,我們就感覺有力量,也願意妥協。這就是共情的力量。
如果對方暫時沒有具有特別好的共情能力,在他有所表現時,及時進行正向反饋。相信久而久之,你們的關係會越來越和諧,漸入佳境。我們理解了別人心裡的想法和感受,但說出來不一定是共情,因為有些部分可能是對方不想被看到或說出來的,可能是涉及到他的私隱,或者他會感到尷尬、羞愧等不舒服感覺的部分,所以我們需要結合對方的需要,考慮這樣說出來可能會給對方帶來什麼樣的感受,來選擇說什麼,如何說,什麼時候說,什麼場景下說。
10樓:木目學長
個人覺得,如果缺乏共情能力的話也不能算是一種病,只能說是這個人非常的冷酷和絕情。
11樓:你我的溫柔
我覺得這不是一種病,只是個人的性格問題,缺乏這一種能力。
12樓:花花就是我
這其實並不是一種病,而是你自己本身缺少這個能力。
失去共情能力的表現
13樓:咪咪的休閒時光
其實共情能力。
誰都不能肯定完全失去,這其中的因素很多。
比如我如果乙個朋友遇到了和我經歷相似的悲劇,我也會產生同情並感到一絲悲涼,同時也與這個朋友的反應有關,如果他若無其事我自然不會有太大的感情波動,但如果他一反常態,例如他從乙個非常樂觀外向的人變成乙個一言不發,雙目無神就會產生一些共鳴。
如果提問者認為自己「完全」失去了共情能力,即身邊人發生任何悲劇或喜劇都不會有任何感情波動,那就可能是看透了這個讓別人產生情緒的現象的本質,例如平時身邊那些看某音的朋友為乙個**開懷大笑,我去看了之後一看就明白這是擺拍,沒有一絲喜感甚至對此感到厭惡,我心裡就會想為什麼乙個出人意料的喜劇要被「故意」翻拍這麼多遍呢?
看透了事物或現象的本質,就沒那麼容易產生感情波動了,同理例如螞蟻搬家,事實上工蟻可能都不知道「搬家」的目的,只是基因創造的先天性行為在引導他們,明白這一點之後也不會為此有太大感觸了。過去共情能力很強 也是感覺突然就沒有了 但是沒有在意 意識到的時候已經過去很久了。
和過去相比變得很自私 冷漠 也不懂考慮別人。
除非有人和我有過相似處境我才會理解 不是一點相似而是高度相似。
失去它讓我感覺很快樂 很自在。
但是我知道很多時候別人在考慮我忍受我 我僅僅是知道而已 無法共情他們的感受 我經常冷漠的與旁人格格不入。
看有提到抑鬱症。
相關 我覺得可能不是這個原因 我個人感覺共情能力太強才是會導致我過去抑鬱的乙個原因 經常考慮別人才會自責內疚 現在已經基本好了。
為什麼乙個共情能力很強的人會喪失共情能力?
14樓:顧初c晴舒
共情能力的喪失可能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包括:1. 心理創傷或疾病——壓力、焦慮、抑鬱、創傷性事件等都可能導致乙個人喪失共情能力。
2. 社會隔離扒液或孤獨——乙個人的社交冊此公升生活受限或缺乏緊密的人際關係可能導致他或她失去共情的能力。3.
經歷過度的疲憊或疏遠——太多的情感經歷或與人交往的疲憊可以導致乙個人的共情能力下降,既可能是在個人交往中,也可能是在社會整體中。4. 環境因素——某些環境可州老能會妨礙人們的共情能力,例如貪婪、冷酷的社會環境,以及重視個人成就和利益的文化氛圍等。
因此,人們喪失共情能力的原因具有多面性,其中心理、社交、經驗和環境因素都起著重要作用。
現代人寫古詩,現代人寫的古詩
夏讀 柳絲垂窗夏日長,讀書未敢偷乘涼。烏髮絲絲化筆墨,汗珠粒粒浸篇章。淡泊生涯江河逝,艱難學業歲月忙。掐指一算考期近,茶飯數日不覺香。原創詩歌 本人剛剛寫了一首詩,見笑。梅蘭竹菊 百花競豔喜來忙 花中君子在四方 一身傲骨冬梅開 空谷幽香蘭齊放 篩風弄月竹瀟灑 秋菊乍放更鋒芒 梅蘭竹菊四君子 香氣不到...
網貸,正在摧毀現代人的生活,你知道多少?
網貸是非常可惡的東西,有時候它摧毀的不只是乙個人,還有可能是乙個家庭,所以真希望這個時代能夠沒有網貸,還大家乙個清淨。網貸有許多種方式,例如校園貸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它通過利用學生的消費攀比心理,涉及學生的身份資訊以及私隱 是我們必須抵制的一種現象。如今曝出年輕人因為還不上網貸而自殺的新聞越來越多了...
現代人需要什麼,現代人最需要什麼??
開放性。在全球化日益明顯的今天,人們 包括國家 民族和各種群體 已經無法在狹隘的自我的空間裡生存。即使是極端封閉和保守的個體,他也無法逃脫現代社會各種物質給予的 和山洪海嘯般的形形色色的資訊的衝擊。越來越多的人能夠認識到這一點,並且能夠主動地進行判斷 選擇,並且根據自己的需求採取行之有效的行動。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