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父母在不遠游」,你有哪些遠遊讓母親擔憂過的經歷?

時間 2025-03-19 11:20:22

1樓:肖大發美食

兩句話都是在告誡身為子女的人一定要及時行孝,要為父母安排好生活,以免抱恨終身。但是,種種原因導致現代父母只有關心照顧後輩的份,而沒有享受什麼來自子女的關愛。這也是乙個很嚴重的社會現象,而且至少目前還沒有什麼可以解決問題的兩全之策。

父母在,子女遠遊,父母也是跟著擔心的,就是在今天的社會,子女不在身邊,父母是非常掛念的,所以「遊必有方」,如果出門在外,一定要告訴父母方向,讓父母知道自己在**。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乙個有機的系統,是乙個完整的過程,也是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人的成長,家庭的教育是起點,不需要奢求於外界,不要盲目地去尋找。方法就在你的身邊,你不必焦躁,也不用費盡心思去尋找。

其實是你不得不遠行的時候,你要找到安頓父母的方法。讓他們有人照顧,正常生活,生病了有需要了能找到依靠的人。這比你告訴父母去了**什麼時候回來更重要。

我個人認為下句話,在現代尤為重要。你心裡有父母的存在就可以啦,你樂意去哪就去哪。願意做個遊子,趁年輕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對於現代來說根本不是個事兒,可以通過各種先進的現代的通訊手段,隨時隨地的和父母聯絡。

父母在不遠行」意思說的是,父母在世的時候,作為子女應當陪伴在父母身邊,盡乙份孝道,而在陪伴父母的同時,也可以聽取父母的教誨,不容易走上歪路,而孩子出門遠行,亦會給父母帶來更多的擔憂。所以,如果沒有乙個兩全的辦法,不遠行還是比較好的。

父母在不遠行,若遠行必有方,出自《倫語,里仁》。

2樓:久伴星辰啊

剛上大學的時候對學校人生地不熟的,東南西北都分不清,沒有讓家長送,自己去上學的,媽媽特別擔心我,坐的火車,媽媽一晚上沒睡。

3樓:西公尺

去重慶讀書的時候,那會父親剛過世半年,平時母親從不表現出關愛我的樣子,但是去重慶那天,剛坐上車,母親就過來車窗看了我幾眼也沒說話,車子發動走後,我從後視鏡裡面看著母親一直不捨得走,一直在摸眼淚的樣子,這幅畫面一直深紮在我的腦海中。

4樓:劉心安兒

之前在上大學的時候,就離開了自己的家鄉,父母親就每天關心我到底有沒有吃飯,然後在變天的時候有沒有多穿衣服。

5樓:真實一面

我的遠遊僅僅就是在外上大學的時候,一年也就回兩次家,父母都比較擔心自己,怕自己照顧不了自己的生活,也總擔心自己的錢不夠花。

6樓:肉多

當我第一次踏入社會參加工作的時候,遠離家鄉,父母就非常的擔憂,每天晚上下班都會主動給我打**,問我過的怎麼樣。

父母在,不遠遊,真的是古話嗎?

7樓:網友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的意思是:父母還健在的時候,就不出遠門,如果要出遠門,就要告訴父母自己要去的方向,也要安排好遠遊時如何照顧好父母的方法。這句話出自《論語·里仁》,孔子神凱帆強調子女應孝敬父遊雹母,但也不反對為了夢想而外出奮鬥,所以如果要遠遊,就要有「方」,這裡「方」不僅指「方向」,也指代外出後安排照顧父母的方法。孫譁。

俗語:「父母在,不遠遊」,其實它的下半句才是精華,卻鮮少人提

8樓:子靜子的人

作為乙個注重孝道的民族,中國文學史上不乏眾多描寫子女與父母的詞句,如「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這句詩意在描寫母親對遊子的愛,對於遊子孔子曾經說到「父母在,不遠遊」,在他看來,既然父母安在,孩子便不應該長期在外闖蕩,而把父母獨自留在家中無人照料。雖返清然孔子所說的前半句廣為人知,但其實後面的半句:「遊必有方」才是精華,但卻總被人忽略,鮮少人提及。

遊必有方」的大意為孩子如果一定要離開父母出遠門,也應該要向父母說明出去的理由,要去**,何時能夠回來,不能夠讓父母擔心。雖然只是短短的四個字卻是說明了對父母深深的責任,不僅要在身體上對父母照顧有加,而且還要時刻照顧他們的內心。

對於現在 社會 而言, 社會 競爭激烈,年輕人的生活壓力巨大,在很多時候他們不得不為了生存,離開家,離開父母。既然離開是不能避免的事實,在身邊照顧是不能實現的諾言,那麼,這個時候就需要安慰父母,向他們講述自己的計劃,讓他們能夠安心。我們應該像小時候他們細心地照顧我們一樣,小心地呵護他們的內心。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總是盡最大的努力將孩子帶在自己的身邊,不願意錯過孩子的每乙個成長瞬間,第一次走路,第一次說話,各種各樣的第一次,他們甚至會為了孩子乙個非常小的事情而感動到流淚。雖然有時候父母會因為一些特殊的事情不得不離開孩子,但是他們都會向孩子說明,讓孩子安心。現在我們長大了,父母也漸漸老去,輪到我們離開家了,雖然我們不用像小時候他們哄我們那樣來哄他們,但是起碼我們應該在臨行之前與他們好好地說話,向他們說說自己內心的枯世帶想法,表達對他們的愛,沒蘆讓他們不要太擔心出門在外的自己。

遊必有方」中的「方」如今已經不止是「一定的去處」的意思了,它更是對父母的愛,牽掛與責任。

現代 科技 越來越發達,讓出門在外的我們與父母的聯絡變得更加容易,不要反而因為那些 科技 產品的存在,沉溺其中,忽略了與父母間的溝通,現在的我們不僅需要在出行前向父母說明理由,更要在平時的日子裡多與父母聯絡,**也好,**音訊也好,小小的東西也會帶給他們安心。

一句「遊必有方」將孝道表達的細緻而真切,它與前半句一樣經典,絕不是該忘記的物件,而且對於現代的我們來說,它甚至比前半句更加適合如今的生活。

求 父母在 不遠遊 遊必有方 的感悟 有這句話想到了什麼事件

9樓:田野四郎

「父母在,不遠遊」,後面還有句「遊必有方」當然算是權宜,但我關心的是,我們文化教育根底裡過度強調「孝親」,究竟對我們的親密關係商數是正還是負性居多?以今日社會普遍欠缺人文素養來看,我倒寧願先求完善個人,亦即每個男女修養好自己,理解個體獨立的意義,有豐富的精神生活,懂得尊重他人,則就不需要依附別人的情感關係,以證明自己存在,也不會動輒擔心或論斷孝順與否啦!

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可以說影響了兩三代人,彷彿那個讓年輕人無法兼顧的父親背影,啃噬著每乙個遊子的心,常心懷咎責;而《遊子吟》裡的慈母手中線到身上衣,更是如影隨形,牽動著萬千遠遊孩子的心無日不寧。可是,這溫情究竟有多少人能夠承受?

放眼今天,「地球村」已然成形,天各一方的「遠遊」基本上是新世代必然的生活形態。然而一句「父母在,不遠遊」,看似做為孝親的善意提醒,卻讓子女心有掛礙,唯恐「子欲養而親不待」成真,以至於無時無刻不卷在一種莫名的夢魘中。譬如,最怕接到老家的深夜**。

其實,每個生命體各自終有其歸屬,誰也陪不了,因此時空相隔本屬正常,我們就是欠個「明白」。明白什麼?為人父母要明白先照顧好自己,注重健康之外,還有屬於自己的生活重心,體現自我價值的精神生活,就不會早晚盯牢兒女,嘮叨著他們趕快結婚生孫子以填補晚年生活,卻往往製造了「隔代教養」諸多後遺症;要不日日巴望著孩子回家省親,能做的就是搞些吃喝飲食,孩子走後又留下二老相對無言、各自心酸。

這有什麼意義呢?

前人盲從於「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社會價值意識,自己都活不好,還找個人共苦,更不自量力地在「傳宗接代」的名義下,拖了幾個孩子一起受罪,然後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直感受父母的艱辛養育而為此內疚不已。

一方面使得孩子看著父母辛勞於心不忍,總想報償,另方面戰戰兢兢,就怕沾染上「不孝」汙名,導致彼此產生了極其糾葛的「情結」,等有朝自己當了父母,又理直氣壯地「壓迫」兒女必須懂得反哺報恩。

換言之,咱們一整個親情關係難以輕鬆,老是在辛酸、心疼、負疚、討好,照顧別人情緒裡的小心翼翼,一旦對方表現或反應不如所望,愛恨情仇、創傷憤怒接踵而來,這不正是我們平常總能看到的家庭矛盾衝突嗎?

父母在不遠游的出處,父母在不遠游的意思是什麼?

出自 論語 中的 里仁 這一篇。原文是 子曰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意思是 孔子說 父母年邁在世,儘量不長期在外地。不得已,必須告訴父母去 為什麼去,什麼時候回來。並安排好父母的供養。方 原由,道理。原句 子曰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釋義 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要出遠門,必須告知自己所去的...

父母在,不遠遊,你們怎麼看,怎麼做?

父母在不遠行是主要的孝道之一,而現在社會不可能不遠行,那麼父母在不遠游是指的是心與心的距離,經與父母保持著溝通與交流,就已經做得很好了,我認為父母在不遠游還是有必須的,試想下,當我們老了的時候,如果我們的孩子離開,我們也不與我們溝通,不與我們交流,那就是事實上真正的緣由了,我們很遙遠呢。父母是我們來...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對於在外的自己,你對父母想說點什麼

大路五點一刻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以前對於這句話我不是很瞭解,我大學畢業之後,參加工作後的兩年,或許我對這句話越來越深刻的理解了。為什麼古人說父母在不遠游呢?而如今這個社會是十分的繁忙,看著城市中的人來人往車水馬龍,我為了理想不得不背井離鄉在外打拼,可以說自己一個人在外,真的有些時候很想念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