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大大的
簡單的講一般情況:先看核心架構、核心數。最新架構可以理解為最先進的,核心數越多,效能越好,當然越貴。
然後看二級快取,快取越大好.然後看主頻,主頻越高越好.比如英特爾,同樣採用同一架構的cpu,目前分為三個檔次,賽揚、奔騰、酷睿,低到高。
但在效能上有所區別,如整合的指令集、前端匯流排、二級快取。但在新架構的英特爾cpu先擇時,主頻高的優勢也很明顯。主頻的奔騰雙核效能很接近稍低的酷睿雙核。
而製程的改進也是提升效能的主要手段,主流的英特爾cpu同時在市面銷售通常更新為新制程的。過渡階段就要考慮選擇,比如65nm和45nm,當然45nm的效能、發熱控制均較以前有提高。
手上的兩塊cpu可能使用效能測試軟體測試,類似的軟體很多,一個較簡單的超級兔子就可以將兩塊cpu對比情況反映比來。cpu的好壞是相對而言,不過還是有引數比較的。
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核心數量,目前主流是雙核 ,高階是 4 核;
2. 二級快取,即l2 cache,目前主流是 1mb 或 2mb,高階有6mb或更高;
3. 主頻, 主流在2ghz-2.8ghz左右,高階更高一些;
4. 製作工藝,主流為 65 奈米,老的一般是90奈米,最新的是 45 奈米,這個值越小越好。
2樓:匿名使用者
太多了懶得打了 複製資料給你看看吧 cpu主要的效能指標:
第一、主頻,倍頻,外頻。經常聽別人說:「這個cpu的頻率是多少多少。。。。
」其實這個泛指的頻率是指cpu的主頻,主頻也就是cpu的時脈頻率,英文全稱:cpu clock speed,簡單地說也就是cpu運算時的工作頻率。一般說來,主頻越高,一個時鐘週期裡面完成的指令數也越多,當然cpu的速度也就越快了。
不過由於各種各樣的cpu它們的內部結構也不盡相同,所以並非所有的時脈頻率相同的cpu的效能都一樣。至於外頻就是系統匯流排的工作頻率;而倍頻則是指cpu外頻與主頻相差的倍數。三者是有十分密切的關係的:
主頻=外頻x倍頻。第二:記憶體匯流排速度,英文全稱是memory-bus speed。
cpu處理的資料是從**來的呢?學過一點計算機基本原理的朋友們都會清楚,是從主儲存器那裡來的,而主儲存器指的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記憶體了。一般我們放在外存(磁碟或者各種儲存介質)上面的資料都要通過記憶體,再進入cpu進行處理的。
所以與記憶體之間的通道棗記憶體匯流排的速度對整個系統效能就顯得很重要了,由於記憶體和cpu之間的執行速度或多或少會有差異,因此便出現了二級快取,來協調兩者之間的差異,而記憶體匯流排速度就是指cpu與二級(l2)快取記憶體和記憶體之間的通訊速度。第
三、擴充套件匯流排速度,英文全稱是expansion-bus speed。擴充套件匯流排指的就是指安裝在微機系統上的區域性匯流排如vesa或pci匯流排,我們開啟電腦的時候會看見一些插槽般的東西,這些就是擴充套件槽,而擴充套件匯流排就是cpu聯絡這些外部裝置的橋樑。第四:
工作電壓,英文全稱是:supply voltage。任何電器在工作的時候都需要電,自然也會有額定的電壓,cpu當然也不例外了,工作電壓指的也就是cpu正常工作所需的電壓。
早期cpu(286棗486時代)的工作電壓一般為5v,那是因為當時的製造工藝相對落後,以致於cpu的發熱量太大,弄得壽命減短。隨著cpu的製造工藝與主頻的提高,近年來各種cpu的工作電壓有逐步下降的趨勢,以解決發熱過高的問題。第五:
地址匯流排寬度。地址匯流排寬度決定了cpu可以訪問的實體地址空間,簡單地說就是cpu到底能夠使用多大容量的記憶體。16位的微機我們就不用說了,但是對於386以上的微機系統,地址線的寬度為32位,最多可以直接訪問4096 mb(4gb)的物理空間。
而今天能夠用上1gb記憶體的人還沒有多少個呢(伺服器除外)。 第六:資料匯流排寬度。
資料匯流排負責整個系統的資料流量的大小,而資料匯流排寬度則決定了cpu與二級快取記憶體、記憶體以及輸入/輸出裝置之間一次資料傳輸的資訊量。第七:協處理器。
在486以前的cpu裡面,是沒有內建協處理器的。由於協處理器主要的功能就是負責浮點運算,因此386、286、8088等等微機cpu的浮點運算效能都相當落後,相信接觸過386的朋友都知道主機板上可以另外加一個外接協處理器,其目的就是為了增強浮點運算的功能。自從486以後,cpu一般都內建了協處理器,協處理器的功能也不再侷限於增強浮點運算,含有內建協處理器的cpu,可以加快特定型別的數值計算,某些需要進行復雜計算的軟體系統,如高版本的auto cad就需要協處理器支援。
第八:超標量。超標量是指在一個時鐘週期內cpu可以執行一條以上的指令。
這在486或者以前的cpu上是很難想象的,只有pentium級以上cpu才具有這種超標量結構;486以下的cpu屬於低標量結構,即在這類cpu內執行一條指令至少需要一個或一個以上的時鐘週期。
第九:l1快取記憶體,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一級快取記憶體。在cpu裡面內建了快取記憶體可以提高cpu的執行效率,這也正是486dlc比386dx-40快的原因。
內建的l1快取記憶體的容量和結構對cpu的效能影響較大,容量越大,效能也相對會提高不少,所以這也正是一些公司力爭加大l1級高速緩衝儲存器容量的原因。不過高速緩衝儲存器均由靜態ram組成,結構較複雜,在cpu管芯面積不能太大的情況下,l1級快取記憶體的容量不可能做得太大。第十:
採用回寫(write back)結構的快取記憶體。它對讀和寫操作均有效,速度較快。而採用寫通(write-through)結構的快取記憶體,僅對讀操作有效.
第十一:動態處理。動態處理是應用在高能奔騰處理器中的新技術,創造性地把三項專為提高處理器對資料的操作效率而設計的技術融合在一起。
這三項技術是多路分流**、資料流量分析和猜測執行。動態處理並不是簡單執行一串指令,而是通過運算元據來提高處理器的工作效率。
動態處理包括了棗1、多路分流**:通過幾個分支對程式流向進行**,採用多路分流**演算法後,處理器便可參與指令流向的跳轉。它**下一條指令在記憶體中位置的精確度可以達到驚人的90%以上。
這是因為處理器在取指令時,還會在程式中尋找未來要執行的指令。這個技術可加速向處理器傳送任務。2、資料流量分析:
拋開原程式的順序,分析並重排指令,優化執行順序:處理器讀取經過解碼的軟體指令,判斷該指令能否處理或是否需與其它指令一道處理。然後,處理器再決定如何優化執行順序以便高效地處理和執行指令。
3、猜測執行:通過提前判讀並執行有可能需要的程式指令的方式提高執行速度:當處理器執行指令時(每次五條),採用的是「猜測執行」的方法。
這樣可使奔騰ii處理器超級處理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從而提升軟體效能。被處理的軟體指令是建立在猜測分支基礎之上,因此結果也就作為「**結果」保留起來。一旦其最終狀態能被確定,指令便可返回到其正常順序並保持永久的機器狀態。
自己補充 現在處理器發展到了多核心的時代了 核心越多當然處理器處理多工來說也越強 看你機器在什麼用途上了 多工核心多就越好 一般4核心 遊戲的話 雙核心 高頻率就好
3樓:匿名使用者
核心越多越好,數字的位數相同時,越大越好
4樓:匿名使用者
看cpu頻率,核心...二,**快取等
5樓:匿名使用者
看你要買什麼樣的 4殼那些就好咯
電腦處理器 從型號上怎麼分辨幾代i幾?
6樓:仙人掌的憂傷
以intel 酷睿i7 4710處理器為例,介紹下區分方法:
1、corei7,表明該處理器屬於i7處理器;同樣的,core i3和i5表明該處理器屬於i5處理器;
2、4700表明該處理器屬於四代產品;
數字的第一位數字表明處理器的代數;
其中:一代處理器是三位數,如i5 350,這種就是一代處理器;
n***,表明是n代處理器,其中n為2/3/4。
7樓:才愛上
名字上都能看出來的 intel 酷睿i5 3230m 像這個 就是3代 i5
8樓:匿名使用者
斷代問題並不是衡量處理器好壞的唯一標準,更高的主頻或者新構架新制程並不一定決定性擁有更好的效能,對於初學者來說,參考處理器天梯是個比較好的方案,天梯就是測試評級後的效能順序。
怎麼檢視電腦CPU的型號,怎麼檢視電腦cpu型號
你進入系統介面 右鍵點選我的電腦 點屬性常規介面上有 就在技術支援資訊上 想你5200之類的 應該是amd 5200 不用什麼cpu z everest軟體 1.點開始 執行 輸入dxdiag 這樣不光是cpu 別的配置都知道了 2.滑鼠右鍵單擊我的電腦 屬性就可以看到了 付費內容限時免費檢視 回答...
電腦的CPU怎麼區分?
簡單的講一般情況 先看核心架構 核心數。最新架構可以理解為最先進的,核心數越多,效能越好,當然越貴。然後看二級快取,快取越大好。然後看主頻,主頻越高越好。比如英特爾,同樣採用同一架構的cpu,目前分為三個檔次,賽揚 奔騰 酷睿,低到高。但在效能上有所區別,如整合的指令集 前端匯流排 二級快取。但在新架...
怎麼判斷電腦CPU的快慢,怎麼判斷電腦CPU的快慢
最簡單的辦法,看 cpu市場是高度競爭高度透明的市場,一分錢一分貨是非常準確的,隨便查一下市價就可以確定。比較複雜的方法,用測試軟體測定,給cpu測試的軟體很多,各自對應著cpu在處理不同型別任務和資料的效率,常見的有super pi,wprime,pcmark,3dmark,cinebenc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