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流年
草書,是人們為了書寫便捷而創造的一種筆畫連綿、結構省簡的字型。草之本意,在古時含有草率、急就、草創、草稿,非正式不成熟的意思。草書又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起源於西漢元帝時黃門令史游作《急就章》,因名「章草」。也有說是東漢章帝愛好這種書體,因而得名。唐張懷瓘說:
「章草即隸書之捷。」因而章草還保留了某些隸書筆畫形跡。章草產生於秦末漢初,盛行兩漢魏晉,唐始衰落,元明覆興,入清沉寂,清末又再中興起來。
漢朝,杜度是史載最早的章草藝術家,崔璦也以章草稱著,時人並稱「崔杜」。張芝章草學杜、崔,又有出藍之譽。三國時,皇象章草冠絕一時,鍾繇也擅精此體。
西晉,索靖的章草藝術登峰造極,和衛瓘並稱「一臺二妙」。東晉,羲獻父子、衛鑠俱是深諳章草能手。唐宋時,書家輩出,但工章草者絕少,章草之法若存若亡。
元朝,惟趙孟兆頁復古工章草。明朝,以「三宋」稱著,其中宋克獨善章草。清末,章草復興,湧現出了沈曾植、王薳等一批章草名家。
傳世的著名章草碑帖有:史游的《急就章》、索靖的《月儀帖》、《出師頌》、陸機的《平復帖》、皇象的《急就章》(參見圖2—52)等等。 章草的歷史並不長,但它對代之而興的今草起著很大積極作用,歷史上的草書家們也從中吸收了很多營養。
代章草而起的就是今草。習慣上,我們把今草直接稱為草書。據史書記載,今草始創於漢末的張芝。
然而,從流傳下來的他的作品來看,不盡可靠。普遍地認為,晉代的王羲之是草書的集大成者,由於王羲之在書法史上的功績,人們將他奉為「書聖」。 他的第七個兒子王獻之,也是一位卓有成績的書法家,歷來將他們父子倆,合稱為「二王」。
二王父子奠定了今草的基礎,歷代學習草書者,雖亦有建樹,然無不法宗二王。二王的草書作品也是後人學習草書的楷模。王羲之的草書可以舉《十七帖》(參見圖2—53)為代表,此帖是唐太宗李世民購得的王羲之書,因卷首帖有「十七日」云云,故名《十七帖》。
王獻之的草書,可以以《中秋帖》(參見圖2—54)為代表。此帖在清乾隆時收藏在內宮,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珣的《伯遠帖》,合稱「三希」,後由清宮流出,輾轉流入香港,2023年在***同志直接關懷下,有關部門以重價收回,現藏故宮博物院。 草書發展至隋唐,基本上還是沿著二王體系發展,其中出現了不少草書家,卓有成績的如智永、虞世南、孫過庭、顏真卿等等,他們雖然沒有衝破二王的蕃囿,但在書法史上都有不可磨滅的功績,他們的作品也為世人所重,為一代楷模,尤其是孫過庭的《書譜》,它不僅堪稱我國書法理論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本身也是藝術水平相當高的草書作品。
在唐朝中期出現了狂草;狂草是在今草的基礎之上,更加潦草和奔放,甚至很顛狂。狂草不計一筆一字的工拙,力求氣勢暢達豪放,大起大落,放任不羈。它的創始人可以算是張旭。
張旭,字伯高,他的字和李白詩歌、裴旻的劍術,時稱「三絕」,他常常醉後呼喊狂走,然後落筆,甚至醉後,以頭濡墨書寫。 其次是懷素和尚,他也是一個狂草書家。懷素,字藏真,書法史傳說的「筆冢」的佳談,就是說他,用壞的禿筆掩埋成一個大冢,他也好飲酒,醉後奮書,有如急風驟雨,瞬息萬變。
所以書法史上,將張旭和懷素稱為「張顛懷狂」。 賀知章,自號「四明狂客」,是當時有名的「飲中八仙」之一,文書俱佳。賀與張旭是忘年之交,且兩人都以草書著稱。
黃庭堅的草書如同他的楷書、行書一樣稱譽於後世。他的草書代表作主要有《諸上座》、《李白憶月遊》、《花氣詩》等。 祝允明,號枝山,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其狂草書,尤為當世所重。
張瑞圖,明末著名書法家,擅長草書,代表作有《驄馬行》、《後赤壁賦》、《樂志論》等。 文徵明,各體兼工,尤精草書。其草書猶如風舞瓊花,泉鳴竹澗。
傳世草書作品很多,如《玉泉千尺瀉》、《文徵明四體千字文》、《桑母王安人墓表》等。]
2樓:王小白
草書:漢字的一種書體,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
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草書,是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書體。《說文解字》中說:
「漢興有草書」。草書始於漢初,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
章草筆劃省變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國吳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代表作如晉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現於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從此草書只是書法家臨摹章草、今草、狂草的書法作品。
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張旭《肚痛》等帖和懷素《自敘帖》,都是現存的珍品。廣義的草書 是指草寫的書體。它包括兩種情況:
一是,在文字不統一的遠古時代,自然不會有統一規範的草書,那時出現的潦草的字,就屬於廣義的草書;二是在文字統一後,在應急的情況下,或者是在起草文書稿件、記錄他人談話時,行筆快捷,筆畫連帶、省略,信手寫的不規範的潦草的字,這種潦草的字很難用於交流,隔久了甚至連寫字的人也難以識別,這種潦草的字就屬於廣義的草書。 草書 為了便捷書寫,經過漫長的約定俗成的過程,尤其是在篆書向隸書轉化的時期,民間流行的草字的數量逐漸增多,寫法逐漸統一,經過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終於產生了具有法度的草書,那便是章草,之後進一步發展成今草,狹意的草書就是指章草和今草。 自章草起草法就基本形成了,約定俗成的草法既具有法度的規範性,又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其基本內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草書是筆畫省略,結構簡便的書體。二是,草書是以點畫作為基本符號來代替偏旁和字的某個部分,是最具有符號化特徵的書體。三是,草書的筆劃之間字與字之間相互連帶呼應,是便於快捷書寫和便於表達書者情感的書體。]
3樓:終極至尊
草書: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型。始於漢初。
當時通用的是「草隸」,即潦草的隸書,後來逐漸發展,形成一種具有藝術價值的「章草」。漢末,張芝變革「章草」為「今草」,字的體勢一筆而成。唐代張旭、懷素又發展為筆勢連綿迴繞,字形變化繁多的「狂草」。
草書的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章草起於西漢,盛於東漢,字型具隸書形式,字字區別,不相糾連;今草起於東漢末期,風格多樣,筆勢秀麗,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擅長今草,現代林散之、餘任天先生亦精此道;狂草亦稱大草,筆意奔放,體勢連綿,如唐朝張旭《千文斷碑》、《古詩四道》,懷素僧《自敘帖》等等,孫過庭《書譜》字字區別,不相連線,而筆意活潑、秀媚。「大草」與「小草」相對稱,大草純用草法,難以辨認,張旭、懷素善此,其字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
清朝馮班《鈍印書要》談學草書法雲:小草學獻之、大草學羲之,狂草學張旭不如學懷素。懷素的草字容易辨認,字跡清瘦見形,字字相連處亦落筆清晰易臨。
張旭字形變化繁多,常一筆數字,隔行之間氣勢不斷,不易辨認,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韓愈《送高閒上人序》中提到張旭草書以「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而有動於心,必於草書揮毫髮之」,故學張旭難。 近常見隸書筆法中帶草筆飄逸之體,謂隸草,有些像章草,這與平時善寫隸書精熟有關,故書隸草能獨樹風格。也是書寫表演的一種手法。
「破草」是現代書家中最常見的,它的特點是點劃結體,使轉和用筆,多為從古到今各書家中的結體演變成自己風格,王羲之書體中學一些,王鐸法帖中取一些,祝允明、孫過庭等等歷代名家中取其長處,集自己之品貌,任意發揮,灑脫自如,這種寫法和今草相似。 行草有「草行」之說,書體中帶有許多楷法,即近於草書的行書。筆法比較流動,清朝劉熙載《書概》雲:
行書有「真行」、有「草行」。「真行」近似真書而縱於真,「草行」近於草書而斂於草。唐朝張懷瓘《書議》雲:
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謂之「行草」。故有此別論。 鄭板橋善六分半書,是書法中的一種字型,是成份較多的一種「雜體」,鄭板橋集篆、隸、行楷八分於一爐,意在八分和篆、隸、行楷之間,故自稱「六分半書」。
清朝蔣士銓贊鄭板橋書法雲:板橋作字如寫蘭,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橋寫蘭如作字,秀葉疏花見姿致。這是說鄭板橋的隸楷參半成六分半書,筆法中間以畫法行之。
明朝宋嗇《書**貫》提出事藝書法,須明確「十二門」要點,即:
一、澄神,
二、執筆,
三、用腕,
四、正鋒,
五、臨摹,
六、結構,
七、方圓,
八、疏密,
九、遲速,
十、純熟,十
一、氣韻,十
二、統論。俱採前人之精論,集以供學書者參悟。 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
草書形成於漢代,從漢到唐,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如吳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如晉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和孫過庭《書譜》,狂草如唐代張旭《肚痛》等帖和懷素《自敘帖》,都是現存的珍品 任何書體在使用中都有簡便易寫的要求,發生省簡筆畫和潦草的趨勢。這種趨勢是文字演變的主要原因。
每當社會變革和文化大發展的時期,文字應用頻繁,個人隨手省簡,異體字出現的速度加快,為了使文字利於應用,勢必要加以糾正。「周宣王太史作籀書」、「李斯作小篆」、「程邈作隸書」以及蔡邕以八分書寫熹平石經等,都是兩週、秦、漢各自對當時流行的字加以規範化而頒定的標準字樣,也是公認已形成的新的書體為正體字的開端。但是要求簡易的趨勢並不因此停止。
早在記錄帝王公卿大事的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裡就有簡筆和潦草的字跡,史籍中「屈原屬草藁」、「董仲舒藁書未上」,說明戰國古文和西漢隸書在急速書寫時也非正體。據魏晉人記載,東漢北海敬王劉睦「善史書,當世以為楷則」,劉睦死前,明帝派驛馬「令作草書尺牘十首」。章帝時,齊相杜度善作習字的範本,章帝曾詔令杜度草書奏事。
可見公元 1世紀中葉以來,草字已經不盡是出於匆促書寫而是被珍視和仿習的字型了。從近世出土的漢簡可以看到,西漢武帝時字劃省簡的隸書已經通行。到新莽時期,有更多省劃和連筆的字。
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簡就已經完全是草書了。但是從周代到新莽時期都不曾把草書列為一種書體。《說文解字》成書於和帝十二年(公元 100),許慎在《敘》裡說「漢興有草書」,是以草書為一種書體之始。
東漢末期,張芝被譽為草聖,其同時以及稍晚的鐘繇等名家輩出,各成流派。當時趙壹有《非草書》之文,蔡邕有類似之議,以維護正體字的地位,這反映出草書已極一時之盛。漢末直到唐代,草書從帶有隸書筆意的章草發展成韻秀宛轉的今草,以至奔放不羈、氣勢萬千的狂草。
歷代對章草的名稱有不同的說解。有見漢末以來《急就章》有草書寫本而說章草因《急就章》的章字得名的,最為無稽。有以章帝愛好草書或曾令用草書作奏章,甚至說章帝創造草書的,都屬臆測。
有以章法之章與章程書、章楷的章同義,符合早期草書略存八分筆意,字與字不相牽連,筆畫省變有章法可循的事實,近人多信此說。今草起於何時,又有漢末張芝和東晉王羲之、王洽兩種說法。從傳世的表、帖和出土的漢簡、漢磚看,在漢末以八分書為正體字的同時,已經出現近似真書的寫法。
草書也會隨之變異。略晚於張芝的草書家崔瑗作《草書勢》,對草書有「狀似連珠,絕而不離」、「絕筆收勢,餘?糾結」、「頭沒尾垂」、「機微要妙,臨時從宜」的描述,可見漢末的草書筆勢流暢,已不拘於章法。
書體演變本來沒有截然的劃分。說今草起於張芝是從新體的萌芽看;說今草起於二王,是著眼於典型的形成。唐代以來真書沿襲至今。
草書在唐代出現了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的狂草,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從此草書只是書法家臨摹章草、今草、狂草的書法作品。宋代黃山谷的《李白憶舊遊詩》堪稱狂草的佳作]
網路兩個字草書怎麼寫,「草書」兩字的草書寫法是什麼?
一 圖為網路用草書的寫法 二 網路的釋義 1 網狀的東西。2 由若干元器件或裝置等連線成的網狀的系統 由許多互相交錯的分支組成的系統 計算機 通訊 這個新興城市已經形成合理的經濟 3.指計算機網路。三 引證 曹禺 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 陳白露 是主線,靠她把劇情和那些人物勾結 網路起來。擴充套件資料網...
是字草書寫法,「的」字的草書怎麼寫
是 字的草書寫法如下 是 sh 基本字義 1.對 正確 跟 非 相對 2.認為正確。3.表示答應的詞。4.姓。5.指示代詞。這 這個。6.聯絡兩種事物,表明兩者同一或後者說明前者的種類。7.與 的 字配合使用,有分類的作用。8.聯絡兩種事物,表示陳述的物件屬於 是 後面所說的情況。9.表示存在,主語...
騰字草書寫法,“騰”字的草書寫法是怎樣的?
瀛洲煙雨 騰字的行書寫法如下 行書介於楷書 草書之間的一種字型,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 是 行走 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騰 t ng 基本解釋 1.奔跑,跳躍 騰驤。奔騰。歡騰。2.上升 騰空。騰雲駕霧。升騰。飛騰。3.空出來,挪移 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