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螞蟻鬥象
高茂的林木,到了冬春之交稍顯凋零。
選自東晉袁山鬆《宜都記》。
全詩自黃牛灘東入西陵界,至峽口百許裡,山水紆曲,而兩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見日月,絕壁或千許丈,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類,林木高茂,略盡冬春,猿鳴至清,山谷傳響,泠泠不絕。所謂三峽,此其一也。
山鬆言:常聞峽中水疾,書記及口傳,悉以臨懼相戒,曾無稱有山水之美也。及餘來踐躋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聞之不如親見矣。其疊崿秀峰,奇構異形,固難以辭敘。
林木蕭森,離離蔚蔚,乃在霞氣之表。仰矚俯映,彌習彌佳,流連信宿,不覺忘返。目所履歷,未嘗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觀,山水有靈,亦當驚知己於千古矣。
譯文從黃牛灘向東進入西陵峽,到西陵峽的出口一百里左右,山水曲曲折折,兩岸山脈高峻、重重疊疊,不是日中,看不見太陽;不是半夜,看不見月亮。
絕壁有的有千丈左右,那石頭是彩色的,形狀大多像一些東西。樹木高大茂密,到了春冬之交稍顯凋零,猿啼的聲音特別悽清,在山谷中迴響,清脆的聲音傳送不絕。"所說的三峽,這就是其中之一。
2樓:大陶學長
高茂的林木,到了冬春之交稍顯凋零。選文描寫了絕壁彩崖、林木高茂、猿鳴空谷,一幅有聲有色的山水畫卷展現在讀者眼前,有時間的跨度描寫,亦有空間的縱觀描寫。
「非日中夜半,不見日月」,即是以時間的跨度,映襯峽谷之深。「林木高茂,略盡冬春」,也是以時間為尺度寫植被豐茂。整段文字,空間順序有致。
上下觀察,得峽谷之幽深;左右視之,得兩岸之石色。使人讀之,如行舟其間。
袁崧對三峽的「地記式」描寫,因文采斐然,後世慕其文奇絕,寫景文章,遂多屬意絕壁猿鳴之類,可見其影響之大。此外,作者把感情直接投向山水,以感性的目光來欣賞山水之美,以純審美的方式把握山水,遂成為山水意境的核心。
3樓:匿名使用者
「林木高茂,略盡冬春」這一句的意思是(d)a 冬春之際,林木最是茂盛。
b 林木至冬春之際,即林落殆盡。
c 冬末春初,林木已不再蒼翠茂盛。
d 高茂的林木,到了冬春之交稍顯凋零。
4樓:我是幽靜者
我也很想知道,是:高茂的林木,到了冬春之交稍顯凋零。
5樓:匿名使用者
高茂的林木,到了冬春之交稍顯凋零。
6樓:
選第4個高茂的林木,到了冬春之交稍顯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