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禮則不立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是出自哪

時間 2021-05-07 20:00:26

1樓:娛樂小八卦啊

出自荀子的《荀子·修身》。原句為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

釋義不學會禮儀禮貌,就難以有立身之處,人不守禮就沒法生存,做事沒有禮就不能成功,國家沒有禮則不安寧。

無論是社會正常秩序,還是判斷是非善惡都把禮法做為標準。在日常生活中,禮是修己、待人、接物的根本原則,它存在於人的意志思慮、飲食服飾、容貌態度、進退趨行中,它反映了人們的價值取向、行為方式和生活態度。

擴充套件資料

荀子對各家都有所批評,唯獨推崇孔子的思想,認為是最好的治國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繼承人自居,特別著重的繼承了孔子的「外王學」。

他又從知識論的立場上批判的總結和吸收了諸子百家的理論主張,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於天人之分」的自然觀、「化性起偽」的道德觀、「禮儀之治」的社會歷史觀,並在此基礎上,對先秦哲學進行了總結。

天、天命、天道的問題一直是先秦時期各家關切的問題。殷商西周時期,「天」、「天命」是被作為人格神看待的。到了孔子,它的人格神色彩被淡化,孔子主要借親親之情論仁德,而視天命為一種盲目的主宰力。

孔子之後,其**和後學力圖使「仁德」、「心性」「天命」得以貫通,這一方面是要使「仁德」、「心性」的追求獲得存在論的支撐,另一方面又將「天」、「天命」、「天道」義理化、價值化。

荀子有取於道家在「天」、「天道」、「天命」上的自然觀的成分,然而它的理論宗旨卻不在於走向自然主義,而在於凸現「天人相分」,然後以「天人相分」為基礎,建構自己的「人道」學說。

2樓:忘穿秋水伊人心

「人無禮則不立,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 ---荀子人無禮則不立,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

「禮」 自從孔老夫子提出來之後,從古到今,已經傳承了兩千五百多年,中國因此而成為「禮義之邦」.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證明,「禮」是不能被忽視的.

知曉禮儀的原理和規則,能夠改善人際關係,促進交流了解,彼此信任,消除隔閡,營造良好氛圍,正所謂「禮興人和」,人與人之間就能和諧共處.

3樓:櫻千夢月

不是來自《荀子.修身》嗎?

人無禮則不立、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是那個古人說的?

4樓:抱香蕉睡覺

出自荀子的《荀子·修身》。原句為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

一、釋義

不學會禮儀禮貌,就難以有立身之處,人不守禮就沒法生存,做事沒有禮就不能成功,國家沒有禮則不安寧。

二、賞析

1、無論是社會正常秩序,還是判斷是非善惡都把禮法做為標準。在日常生活中,禮是修己、待人、接物的根本原則,它存在於人的意志思慮、飲食服飾、容貌態度、進退趨行中,它反映了人們的價值取向、行為方式和生活態度。

2、所以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都必須遵從禮的規範。如果不能以禮為先,是不可能使人民富裕昌盛,國家興旺發達的。

5樓:匿名使用者

人無禮不立,事無禮不成,國無禮不成

意思是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做人沒有禮節就不能生活,做事沒有禮節就不能成功,治國沒有禮節國家就不能安寧。

出自 荀子《荀子》

荀子曰 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不禮則不寧,你如何理解

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不禮則不寧 的意思是 人不守禮就沒法生存,做事不守禮就不能成功,國家不守禮則不安寧,這句話出自 荀子 修身 拓展資料 修身,是指修養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水平。道家 儒家 墨家都講修身,但內容不盡相同。儒家自孔子開始,就十分重視修身,並把它作為教育八目之一。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