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出真知古詩,諺語,歇後語集錦

時間 2021-05-07 20:00:27

1樓:小豬發財

關於「實踐出真知」的古詩文、諺語、歇後語古詩:

1、宋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2、宋朱熹《觀書有感》: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3、唐韓愈《贈別元十八協律六首》: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足己患不學,既學患不行。

4、唐劉禹錫《秋江早發》:昏昏戀枕衾,安見天地英?

5、宋程顥《二程遺書》: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淺。

6、宋蘇轍《省事詩》:早歲讀書無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

7、宋劉過《多景樓醉歌》:不隨舉子紙上學《六韜》,不學腐儒穿鑿注《五經》。

8、宋釋晉濟《五燈會元·鳥窠道林禪師答白居易》:三歲之童皆知之,百歲老人行不得。

9、清劉巖《雜詩》:讀書雖可喜,何如躬踐履?

10、唐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古文:1、《尚書·太甲下》:弗慮胡獲,弗為胡成。

2、清王夫之《尚書引義》卷三:君子之學,未嘗離行以為知也必矣。

3、漢班固《漢書·董仲舒傳》: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4、晉陶淵明《桃花源記》:不知有漢,何論魏晉。

5、宋朱熹《四書集註》:行然後知之艱,非力行焉者不能知也。

6、宋司馬光《答孔文仲司戶書》:學者貴於行之,而不貴於知之。

7、宋朱熹《朱熹文集·答呂子約》:大抵學問只有兩途,致知力行而已。

8、元蘇天爵《元文集》:不患出言之難,而患踐言之難。

9、明胡居仁《居業錄·學問》:「體驗」二字,學者最親切。

10、明王廷相《慎言·小宗》:知行兼舉。

11、明王守仁《答顧東橋書》:盡天下之學,無有不行而可以言學者。

12、清王夫之《張子正蒙注》:知雖良而能不逮,猶之乎弗知。

13、清王夫之《周易外傳·繫辭上》:以知為首,尊知而賤能,則能廢。

14、清王夫之《周易外傳·繫辭上》:見聞之知,不如心之所喻,心之所喻,不如身之所親行焉。

15、近代魏源《魏源集》:及之而後知,履之而後艱。

16、清袁枚《隨園詩話》:村童牧豎,一言一笑,皆吾之師,善取之皆成佳句。

17、《禮記·學記》: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18、劉勰《文心雕龍·知音》:操千曲而知音,觀千劍而識器。

19、西漢劉向《說苑》:耳聞不如目見,目見不如足踐。

20、戰國荀子《勸學》: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21、春秋《老子》第64章: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諺語:1、發回水,積層泥;經一事,長一智。

2、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3、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4、口說不如身到,耳聞不如目睹。

5、博學出於實踐。

6、萬句言語吃不飽,一捧流水能解渴。

7、湖裡遊著大鯉魚,不如桌上小鯽魚。

8、事實比虛構更離奇。

9、不挑擔子不知重,不走長路不知遠。

10、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兒寬。

11、實踐出真知。

12、浪再高,也在船底;山再高,也在腳底。

13、久住坡,不嫌陡。

14、山是一步一步登上來的,船是一櫓一櫓搖出去的。

15、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得自我親自嘗一嘗。

16、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得自己親自嘗一嘗。

17、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18、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19、行動是通往知識的惟一的路。——蕭伯納

20、口說無憑,事實為證。

21、砍柴上山,捉鳥上樹。

22、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23、勞動出智慧,實踐出真知。

24、子不夜行,安知道上有夜行人?

25、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26、不當撐船手,不會摸篙竿。

27、三年藥店半郎中。

28、眼過千遍,勿如手過一遍。

29、不蹚河不知水深淺。

30、擒龍要下海,打虎要上山。

31、閉門畫花不如走馬觀花,走馬觀花不如下馬栽花。

2樓:

有人說王陽明是中國五百年來第一等的人物,他不僅是哲學家,同時還是教育家、政治家、軍事家,詩詞歌賦也是無一不精。很難想象,一個人在鑽研哲學、精研書畫、教育子弟的同時,還能有條不紊地帶兵打仗,治國理政。縱觀王陽明一生,他只要想做什麼,幾乎沒有什麼是做不成的。

王陽明說:夫學、問、思、辨,皆所以為學,未有學而不行者也。

意思是,學習、詢問、思考、分辨,這些都是為了學習某一件事,而要掌握這件事,光學不做是不可能的。這個世界上,絕大部分人失敗不是因為沒有思考,而是因為猶豫不決,遲遲沒有行動。

我們通常說,謀定而後動,三思而後行,但是在思考的過程中,我們做事的勇氣卻一點點被消磨掉,人都有惰性,過度的思考只能帶來拖延,而「三思」又是自己拖延下去的絕佳藉口,於是事情就一拖再拖,最終等到拖不下去的時候,才倉促行動。而行動起來的時候才發現,有很多問題是在行動中才呈現出來的,而此時,已經沒有足夠的時間和耐心解決這些問題,只能草草收場。

3樓:廖馥

【君子之學,未嘗離行以為知也必矣】

出處:清·王夫之《尚書引義》

釋義:君子學習,離開行必然不能獲得真知。必:必然。

【知雖良而能不逮,猶之乎弗知】

出處:清·王夫之《張子正蒙注》

釋義:雖有良好智慧但身體力行的能力不足,這等於不知。逮:及。

【以知為首,尊知而賤能,則能廢】

出處:清·王夫之《周易外傳·繫辭上》

釋義:過分強調知而輕視實踐,人就會失去實踐能力。能:實踐,實踐能力。廢:廢棄。

【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淺】

出處:宋·程顥《二程遺書》

釋義:有了知識而不能實行,這種知識是膚淺的。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出處:宋·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釋義: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終究體會不深;要透徹地瞭解某件事,非親身實踐不可。絕:徹底。躬行:親自實踐。

【早歲讀書無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

出處:宋·蘇轍《省事詩》

釋義:早年讀書對書中所說的道理還不是很理解,但到了晚年審察事物好像得了神助似的。說明年輕時生活閱歷淺薄,理解能力不強,隨著閱歷的加深、經驗的豐富,人的認識、理解能力都增強了。

【及之而後知,履之而後艱】

出處:《魏源集》

釋義:接觸事物然後獲得知識,把學到的知識付諸實踐就知道實踐的艱難。

【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足己患不學,既學患不行】

出處:唐·韓愈《贈別元十八協律六首》

釋義:讀書怕讀得不多,思考道理怕不明白;怕自以為足夠了不再學,既然學了又怕不實行詩中提出了治學的四個主要方面,即多讀、深思、虛心、躬行。

實踐出真知是什麼意思,如何理解“實踐出真知”

任何事情只有通過自己親自嘗試,才能真正的認識 理解 掌握。實踐 實踐有著諸多的含義,經典的觀點是主觀見之於客觀,包含客觀對於主觀的必然及主觀對於客觀的必然。實踐就是人們能動地改造和探索現實世界一切客觀物質的社會性活動。實踐的基本特徵 客觀性 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實踐的基本形式 經濟 政治 軍事 教育...

文心雕龍中什麼說明了多實踐才能出真知的道理幫幫忙快點

文學作品不是作者思想的 而是生活的形象反映 作者的思想傾向是隱茂在形象之中的,文學創作的這一藝術規律,也是批評不易公正的客觀原因。劉勰說 文情難鑑,誰曰易分?他固然認識到準備領會作品內容並非易事,但也認為作品畢竟是能夠認識的 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文學批評的途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