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兵伐謀的「伐」具體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1-05-07 20:00:33

1樓:千決決決決

上兵伐謀的「伐」意思是:原意為功勞,這裡活用作動詞,建功的意思。

成語拼音: shàng bīng fá móu

釋義:上兵伐謀:上兵,上乘用兵之法。伐,進攻、攻打。謀,謀略。伐謀,以謀略攻敵贏得勝利。此句意為:用兵的最高境界是用謀略戰勝敵人。

出處:《孫子兵法·謀攻篇》原文為: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譯文:所以,上等的用兵之道是憑藉謀略取得勝利,其次就是用外交戰勝敵人,再次是用武力擊敗敵軍,最下之策是攻打敵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為之,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參考資料

360百科

2樓:匿名使用者

1、釋義:伐,原意為功勞,這裡活用作動詞,建功的意思。上兵伐謀意思就是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使用謀略勝敵。

2、出處原文

出自《孫子兵法·謀攻篇》。

原文為:

孫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賁溫,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

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3、譯文

孫子說:戰爭的原則是:使敵人舉國降服是上策,用武力擊破敵國就次一等;使敵人全軍降服是上策,擊敗敵軍就次一等;使敵人全旅降服是上策,擊破敵旅就次一等;使敵人全卒降服是上策,擊破敵卒就次一等;使敵人全伍降服是上策,擊破敵伍就次一等。

所以,百戰百勝,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過交戰就降服全體敵人,才是最高明的。

所以,上等的用兵之道是憑藉謀略取得勝利,其次就是用外交戰勝敵人,再次是用武力擊敗敵軍,最下之策是攻打敵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為之,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製造大盾牌和四輪車,準備攻城的所有器具,起碼得三個月。

堆築攻城的土山,起碼又得三個月。如果將領難以擬製焦躁情緒,命令士兵象螞蟻一樣爬牆攻城,儘管士兵死傷三分之一,而城池卻依然沒有攻下,這就是攻城帶來的災難。所以善用兵者,不通過打仗就使敵人屈服,不通過攻城就使敵城投降,摧毀敵國不需長期作戰,一定要用「全勝」的策略爭勝於天下,從而既不使國力兵力受挫,又獲得了全面勝利的利益。

這就是謀攻的方法。

3樓:不待而動

這個伐,是「使用」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最高明的戰法(上兵)是以計謀取勝,其次是組織聯盟的形式戰勝敵人,再其次是和敵人對陣,最不好的辦法是攻城。

這個「伐」字是一個主動性的詞,只有這個意思才說得通。它和討伐、攻伐之意相去甚遠,完全不必參考詞典的解釋的。

4樓:千里來開會

《孫子兵法》---「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上兵伐謀應該是「挫敗敵人的計謀」,所以伐就是挫敗,打敗的意思

5樓:為了浮生

"伐"字我認為應該將作 崇尚 , 提倡

上兵伐謀隨即將作

上等的用兵之道則崇尚謀略 推崇提倡使用謀略

6樓:匿名使用者

我只能說,那叫意譯,不是按照古文的原文逐字翻譯的。而實際上這句話用意譯,比直譯更好,更易於說清意思。

伐:挫敗

《孫子兵法》---「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最高層次的謀略是挫敗敵人的意圖,

其次是瓦解敵人的聯盟,

再次是選擇與敵人正面決戰,

最不聰明的辦法是攻擊敵人的城池。

也就是我們說的,不戰而屈人之兵!

用謀略,而不是武力戰勝別人是最高的!

所以上兵伐謀應該是「挫敗敵人的計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