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寫出這種事物靈妙滑脫,短暫易逝。「來如春夢幾多時」一句,以「春」飾夢,說明這種感覺像做美夢一樣,而以「幾多時」設疑而問,則說明感覺雖好,但春夢畢竟難持長久。
「去似朝雲無覓處」一句,則表現出一種傷感和惆悵之情,因為這燦如朝霞的美好情景,一旦飄然逝去,就再也無法找尋。這怎能不令人感到無限追思和悵惘?
像花,像霧,像春夢,像朝雲,博喻反覆以鮮明的形象突出一個不曾說明的喻意,一個耐人尋思的謎。
對於生活中存在過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與物的追念、惋惜之情便不難理解了。
2樓:匿名使用者
花 非 花 (白居易)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這是一首禪味十足的詩,可以說是句句是禪,字字是禪。
在禪者看來,清淨無為的本心,便是禪的大千世界。外部世界的千變萬化,千姿百態,儘管實實在在地展現在他們的眼前,但在他們,不過是那顆無所不包的「本心」的幻化;而這種外部世界物的外化,不過是過眼雲煙,轉眼即逝,終歸於無。所以,眼中的花,不是實實在在的花;霧,也不是實實在在的霧,只是「本心」外射的花與霧的「幻化」。
這些東西,「夜半來,天明去」,瞬間即逝,無影無蹤。來的時候,就像那「來如春夢幾時多」,突如其來,毫無知覺;去的時候,「去似朝雲無覓處」,不可追尋,不可捉摸,無影無蹤,全歸於「空無」。
3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霧裡看花的優美意境。詩歌中的花,霧,雲都是具體鮮明的意象,但是「花非花」,「霧非霧」,「去似朝雲」,這又是寫些什麼呢?詩人在創作的過程之中,巧妙的運用了含蓄與含混。
所謂的含蓄,是文字的話語蘊藉的典範形態之一,指在有限的話語中蘊涵或者蘊蓄彷彿無限的意味,使讀者在有限之中體味無限。「含蓄者意不淺露,語不無窮,句中有餘味,篇中有餘意。」(清——沈祥農)在這手詩歌之中,花,霧,雲這些本一般能夠是清晰而優美的意境,但是「花非花」,「霧非霧」,「來如春夢」,「去似朝雲」,這種像花一樣美,像霧一樣輕盈,像朝雲一樣飄忽,美如煙,可望而不可及,也宛如春夢,來去匆匆。
朦朧而有含蓄,含蓄之中又生出一種飄忽的意境,進而產生對愛情,對理想追求,對人生的不同的思考,耐人尋味。那些眷眷的依戀和萋萋的韻味,就是文字來達到心靈的共鳴。在詩歌的最後,卻抓不住一點的痕跡,連影子也就散失掉,只落得一地的空謂。
深深的惋惜之情,怎麼能讓人不回味呢?
其次,便是夾雜於虛幻和現實之間的距離美。距離所產生的美,那是一種悽美。「夜半來」,「天明去」,如此短暫的邂逅,一種情思,一位情人,一種寄託,一種追求和抱負,瞬間的產生而有瞬間的幻滅。
這些看似愛情而深入分析為理想與人生的多種不確定的意義而言,讀著邊讓人難以琢磨,回味再三。這是含混所帶來的話語系統豐富的意義生成的潛能。最後兩句「來如春夢不多時」,「 去似朝雲無覓處」則是這些似花非花,似霧非霧,霧裡看花,來如春夢,去似朝雲等意象的綜合。
一副朦朧的意境美,對映著淡淡的哀愁,讓 人回味無窮。這是話語蘊藉所帶來的文學魅力。
整首詩歌,從含蓄的小中見大,含混的一中生多,都有著共同解釋詩歌的話語系統具有豐富的意義生成可能性也就是話語蘊藉的特性。無論是從詩人的文學創造活動的過程還是詩歌之中所蘊涵著豐富的意象,優美的意境,還是悽美的音調,詩歌都能帶給人思考,達成共鳴。我想,這就是文學經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久久的回味白居易的《花非花》,或許,會有更多的深刻的體會。
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什麼意思
4樓:匿名使用者
白居易的《花非花》: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白居易詩不僅以語言淺近著稱,其意境亦多顯露。這首"花非花"卻頗有些"朦朧"味兒,在白詩中確乎是一個特例。
詩取前三字為題,近乎"無題"。首二句應讀作"花——非花,霧——非霧",先就給人一種捉摸不定的感覺。"非花"、"非霧"均系否定,卻包含一個不言而喻的前提:
似花、似霧。因此可以說,這是兩個靈巧的比喻。蘇東坡似從這裡獲得一絲靈感,寫出了"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水龍吟》)的名句。
蘇詞所詠為楊花柳絮,而白詩所詠何物未嘗顯言。但是,從"夜半來,天明去"的敘寫,可知這裡取喻於花與霧,在於比方所詠之物的短暫易逝,難持長久。
單看"夜半來,天明去",頗使讀者疑心是在說夢。但從下句"來如春夢"四字,可見又不然了。"夢"原來也是一比。
這裡"來"、"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啟下作用,由此生髮出兩個新鮮比喻。"夜半來"者春夢也,春夢雖美卻短暫,於是引出一問:"來如春夢幾多時?
""天明"見者朝霞也,雲霞雖美卻易幻滅,於是引出一嘆:"去似朝雲無覓處"。
詩由一連串比喻構成,這叫博喻。它們環環緊扣,如雲行水流,自然成文。反覆以鮮明的形象突出一個未曾說明的喻意。
詩詞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詩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鬥,牽牛不負軛",賀鑄《青玉案》的"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但這些博喻都不過是詩詞中一個組成部分,象此詩通篇用博喻構成則甚罕見。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牽牛等星象作比,喻在"噓名復何益";後一例用菸草、風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借問閒悉都幾許",其喻本(被喻之物)都是明確的。
而此詩只見喻體(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象一個耐人尋思的謎。從而詩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層"朦朧"的色彩了。
雖說如此,但此詩詩意卻並不完全隱晦到不可捉摸。它被作者編在集中"感傷"之部,同部還有情調接近的作品。一是《真娘墓》,詩中寫道:
"霜摧桃李風折蓮,真娘死時猶少年。脂膚荑手不堅固,世間尤物難留連。難留連,易銷歇,塞北花,江南雪。
"另一是《簡簡吟》,詩中寫到:"二月繁霜殺桃花,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碎",二詩均為悼亡之作,它們末句的比喻,尤其是那"易銷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雲",與此詩末二句的比喻幾乎一模一樣,連音情都逼肖的,它們都同樣表現出一種對於生活中存在過、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與物的追念、惋惜之情。而《花非花》一詩在集中緊編在《簡簡吟》之後,更告訴讀者關於此詩歸趣的一個訊息。
此詩大約與《簡簡吟》同時為同一目的所作吧。
此詩運用三字句與七字句輪換的形式(這是當時民間歌謠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節律整飭與錯綜之美,極似後來的小令。所以後人竟採此詩句法為詞調,而以"花非花"為調名。詞對五七言詩在內容上的一大轉關,就在於更傾向於人的內在心境的表現。
在這點上,此詩也與詞相近。這種"詩似小詞"的現象,出現在唐代較早從事詞體創作的詩人白居易筆下,原是很自然的。
5樓:匿名使用者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寫出這種事物靈妙滑脫,短暫易逝。「來如春夢幾多時」一句,以「春」飾夢,說明這種感覺像做美夢一樣,而以「幾多時」設疑而問,則說明感覺雖好,但春夢畢竟難持長久。
「去似朝雲無覓處」一句,則表現出一種傷感和惆悵之情,因為這燦如朝霞的美好情景,一旦飄然逝去,就再也無法找尋。這怎能不令人感到無限追思和悵惘?
像花,像霧,像春夢,像朝雲,博喻反覆以鮮明的形象突出一個不曾說明的喻意,一個耐人尋思的謎。
對於生活中存在過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與物的追念、惋惜之情便不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