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為什麼要舞龍燈,而且還要給紅包?舞龍燈從什麼時候有的

時間 2021-05-07 20:01:37

1樓:面朝大海路途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

見於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而據《隋書·**志》記載,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於我國很多地方。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

李時珍《本草綱目》說:"龍,其形有九:身似蛇,臉似馬,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

" 在古人的心目中,龍具有呼風喚雨、消災除疫的功能,而我國自古即以農業立國,風調雨順對於生產生活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所以古人極力希冀得到龍的庇佑,由此形成了在祭祀時舞龍和在元宵節舞龍燈的習俗。宋代吳自牧《夢粱錄》記載:元宵之夜,"以草縛成龍,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燈燭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飛走之狀。

"在長期的發展演變中,舞龍也形成了許多不同的樣式,主要有龍燈、布龍等。龍燈也稱"火龍",這是流行最為廣泛的一種龍舞。這種龍由篾竹紮成龍首、龍身、龍尾,上面糊紙,再畫上色彩。

龍身有許多節、節數可多可少;但必須是單數。每節中點燃蠟燭;有的地方不點蠟燭,而是用桐油、棉紗或燈草做成的"油捻"。這種油捻燃燒力很持久,龍燈舞動時五光十色,始終不會熄滅。

下面裝有供舞者手持的木柄.龍前還有一人手舉紅色綢珠指揮龍舞。如廣東陽江的《鯉魚化龍》,靈活奇巧,善於變幻,舞龍手身著可開可合的鯉魚皮,觀眾起先看到的是一條條戲水之魚,可隨著明快的樂曲突然一變,魚兒成龍,然後一條口中噴火的鯉魚躍過龍身,象徵"鯉魚跳龍門"之意。布龍也稱"彩龍",主要在白天表演,節中不燃蠟燭,所以表演時騰飛歡躍,好似江海波翻浪湧,氣勢非凡雄偉,別有一功。

舞龍時循勢連貫表現巨龍盤旋歡騰,動作非常複雜。有的地方鬧元宵,各路龍燈彙集竟達百餘條,隊伍長達二三華里。每條龍燈還伴有十番鑼鼓,聲聞十里,甚為壯觀。

在海外,至今仍有許多華人社團保留著耍龍燈的古老傳統,常為當地節日賽會演出。

元宵節為什麼要舞龍燈?

2樓:匿名使用者

舞龍燈是一種多年的客家風俗、具說有700多年的歷史了。 支援你們去看看 《興寧客家舞龍燈》

請問元宵節為什麼要舞龍

3樓:深信著彼此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

見於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而據《隋書·**志》記載,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於我國很多地方。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

李時珍《本草綱目》說:"龍,其形有九:身似蛇,臉似馬,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

" 在古人的心目中,龍具有呼風喚雨、消災除疫的功能,而我國自古即以農業立國,風調雨順對於生產生活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所以古人極力希冀得到龍的庇佑,由此形成了在祭祀時舞龍和在元宵節舞龍燈的習俗。宋代吳自牧《夢粱錄》記載:元宵之夜,"以草縛成龍,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燈燭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飛走之狀。

"在長期的發展演變中,舞龍也形成了許多不同的樣式,主要有龍燈、布龍等。龍燈也稱"火龍",這是流行最為廣泛的一種龍舞。這種龍由篾竹紮成龍首、龍身、龍尾,上面糊紙,再畫上色彩。

龍身有許多節、節數可多可少;但必須是單數。每節中點燃蠟燭;有的地方不點蠟燭,而是用桐油、棉紗或燈草做成的"油捻"。這種油捻燃燒力很持久,龍燈舞動時五光十色,始終不會熄滅。

下面裝有供舞者手持的木柄.龍前還有一人手舉紅色綢珠指揮龍舞。如廣東陽江的《鯉魚化龍》,靈活奇巧,善於變幻,舞龍手身著可開可合的鯉魚皮,觀眾起先看到的是一條條戲水之魚,可隨著明快的樂曲突然一變,魚兒成龍,然後一條口中噴火的鯉魚躍過龍身,象徵"鯉魚跳龍門"之意。布龍也稱"彩龍",主要在白天表演,節中不燃蠟燭,所以表演時騰飛歡躍,好似江海波翻浪湧,氣勢非凡雄偉,別有一功。

舞龍時循勢連貫表現巨龍盤旋歡騰,動作非常複雜。有的地方鬧元宵,各路龍燈彙集竟達百餘條,隊伍長達二三華里。每條龍燈還伴有十番鑼鼓,聲聞十里,甚為壯觀。

在海外,至今仍有許多華人社團保留著耍龍燈的古老傳統,常為當地節日賽會演出。

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

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於軍隊,後來傳入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

不過,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於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唐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餘,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

」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

奮迅毛衣襬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

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繡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並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

南派獅舞以表演「

舞龍燈一般在什麼時候

4樓:舞璇瀅

舞龍燈在元宵來節舉自行。

舞龍燈起源於中國的傳統舞蹈,隨著華人移民到世界各地。舞龍燈時,舞龍的人通常都安置在當地的龍王廟中,舞龍之日,以旌旗、鑼鼓、號角為前導,將龍身從廟中請出來,接上龍頭龍尾,舉行點睛儀式。

龍身用竹紮成圓龍狀,節節相連,外面覆罩畫有龍鱗的巨幅紅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約莫有十數來丈長。龍前由一人持竿領前,竿頂豎一巨球,作為引導。舞時,巨球前後左右四周搖擺,龍首作搶球狀,引起龍身遊走飛動。

擴充套件資料

舞龍燈的表演形式:

「龍燈」的耍法有多種,有「單龍戲珠」和「雙龍戲珠」,常用的動作有:「蛟龍漫遊」、「蛇蛻皮」、「龍頭鑽節」、「金龍追寶珠」、「龍騰跳躍」還有「龍頭龍尾齊鑽節」等。

舞龍者步伐通常是用碎步而跑,耍龍燈在鑼鼓的樂曲伴奏聲中,巨龍追捕著紅色的寶珠騰飛跳躍,一陣子龍頭高聳似衝雲端,一會兒又騰空飛舞,好似蛟龍狂舞,忽而低下,像入海破浪,這樣高低錯落,蜿蜒盤旋的精湛表演,使觀者陶醉。

5樓:心恆』孤淚

燒火龍又叫舞火龍,是流傳於廣東豐順一帶的獨特的民間傳統專案,一般在春節和元宵夜舉行。

元宵夜舞龍燈祝賀詞

6樓:風飄落葉

上下翻舞龍騰盛世賀新春,左右連動猴竄人間鬧元宵。一片歡笑!

7樓:小米渣木器

神龍堂前三點頭 你家世代出諸侯

神龍堂前轉一轉 進錢進米最划算

神龍如今進家來 今年你家發大財

神龍進家降吉祥 來年添個狀元郎

神龍光臨送祝福 餐餐有酒又有肉

舞龍燈節是那一天呀?

8樓:高小清清

元宵節:元宵傳統遊藝活動--舞龍燈;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燈節,上元節」,是中國漢族和部分兄弟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充套件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

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吃元宵的來歷,為什麼要吃元宵,元宵節為什麼要吃元宵啊?

關於元宵節吃元宵的形成,說法頗多,但一般變為在漢代就初具雛形。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全國各地的共同風俗。專家介紹稱湯圓也稱 湯糰 或 圓子 糰子 南方人還稱為 水圓 浮圓子 每到正月十五,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吃元宵。湯圓的名稱與 團圓 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

元宵節習俗元宵節為什麼要掛起紅燈籠

元宵節日懸掛紅燈籠,是為了給佳節喜日增光添彩,祈求平安。花燈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產物,兼具生活功能與藝術特色。花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重要的娛樂文化,它酬神娛人,既有 儺戲 酬神的功能,又有娛人娛樂的價值,現代社會多於春節 元宵等節日懸掛,為佳節喜日增光添彩,祈求平安。中國花燈是多種技法 多種工藝 多...

元宵節為什麼要鬧花燈,元宵節鬧花燈的由來

東營同濟醫院 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 又稱為 上元節 和春燈節 是中國民俗傳統節日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 古人稱其為 宵 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 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又稱為小正月 元夕或燈節 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 那麼元宵節鬧花燈又是怎麼來的呢?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 到了唐代賞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