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露無聲溼桂花的上句,冷露無聲溼桂花出自哪首詩上一句是什麼

時間 2021-06-17 07:37:33

1樓:匿名使用者

1.「冷露無聲溼桂花」上句為「中庭地白樹棲鴉」,出自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全詩如下: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2.譯文: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上了一層霜雪那樣白,樹上的鴉雀停止了聒噪,進入了夢鄉。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溼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當空,人們都在賞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誰家?

3.賞析:

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遠的七言絕句。在民俗中,中秋節的形成歷史悠久。詩人望月興嘆,但寫法與其他中秋詠月詩完全不同,很有創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中庭地白樹棲鴉」,明寫賞月環境,暗寫人物情態,精煉而含蓄。這句如同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首句一樣,藉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將蕭瑟蒼涼之景推到讀者眼前,予人以難忘的印象。詩人寫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卻給人以積水空明、澄靜素潔、清冷之感,聯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樹棲鴉」,應該是聽出來的,而不是看到的。因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們也不大可能看到鴉鵲的棲宿;而鴉鵲在月光樹蔭中從開始的驚惶喧鬧到最後的安定入睡,卻完全可能憑聽覺感受出來。(周邦彥《蝶戀花·早行》詞有「月皎驚烏棲不定」句,就是寫這種意境。

)「樹棲鴉」這三個字,樸實、簡潔、凝鍊,既寫了鴉鵲棲樹的情狀,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靜。全句無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處處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冷露無聲溼桂花」,緊承上句,藉助感受進一步渲染中秋之夜。這句詩因桂香襲人而發。在桂花諸品中,秋桂香最濃。

在皎潔的月亮上某些環形火山的陰影曾使富於幻想的人賦予它美好的形象,說它是月宮裡的桂樹,有的傳說還說人間的桂樹是天上落下來的種子生成的(宋之問《靈隱寺》「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這句詩描寫了冷氣襲人,桂花怡人的情景。如果進一步揣摩,更會聯想到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樹。

這是暗寫詩人望月,正是全篇點題之筆。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溼了桂花樹。

這樣,「冷露無聲溼桂花」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更耐人尋思。詩人選取「無聲」二字,細緻地表現出冷露的輕盈無跡,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潤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樹下的玉兔,那揮斧的吳剛,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

古人以為霜露之類似雨雪都從天而降,因而詩人探桂時奇怪冰涼的露水把花枝沁得這麼溼卻沒聽到一點聲音。如此落筆,既寫出了一個具體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現了夜之深和靜,似乎桂香與寒氣襲人而來了,帶給人以美的聯想。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這兩句採取了忽然宕開的寫法,從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聯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賞月的活動昇華到思人懷遠,意境闊大,含蓄不露。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親:

在家鄉的人思念遠離的親人,離鄉之人遙望家鄉親人。於是,水到渠成,吟出了這兩句。前兩句寫景,不帶一個「月」字;第三句才點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擴大瞭望月者的範圍。

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詩人悵然於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悽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濃摯的。

然而,在表現的時候,詩人卻並不採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天下離人千千萬萬,懷人愁緒如綿綿秋草,逐處叢生;詩人在思誰是確定的,說「不知秋思落誰家」並非真不知,而是極寫秋思的浩茫渾涵,似虛而實,深得詩歌含蓄之美。

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得蘊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詩人獨有,別人儘管也在望月,卻並無秋思可言。這真是無理之極,然而愈顯出詩人痴情,手法高妙。

在煉字上,「落」字新穎妥貼,不同凡響,它給人以生動形象的感覺,彷彿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

這首詩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畫,用蘇軾的話來說就是「詩中有畫」。明《唐詩畫譜》中就有以這首詩為題材的版畫,但這幅版畫僅是畫家別出心裁構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並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對全詩點睛之筆——秋思未作充分表達。在這一點上,詩歌語言藝術顯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

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委婉動人。

4.作者簡介:

王建(約767年—約830年):字仲初,生於潁川(今河南許昌),唐朝詩人。其著作,《新唐書·藝文志》、《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等皆作10卷,《崇文總目》作2卷。

冷露無聲溼桂花出自哪首詩上一句是什麼

2樓:堇辰媽媽

上一句是,中庭地白樹棲鴉。

賞析:題中的「十五夜」,結合

三、四兩句來看,應指農曆十五日的中秋之夜。詩題,《全唐詩》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詳。在唐代詠中秋的篇什中,這是較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樹棲鴉」。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了一層霜雪。蕭森的樹蔭裡,鴉鵲的聒噪聲逐漸消停下來,它們終於適應了皎月的刺眼驚擾,先後進入了睡鄉。

詩人寫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卻給人以積水空明、澄靜素潔之感,使人不由會聯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樹棲鴉」,主要應該是聽出來的,而不是看到的。因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們也不大可能看到鴉鵲的棲宿;而鴉鵲在月光樹蔭中從開始的驚惶喧鬧(周邦彥《蝶戀花》詞有句「月皎驚烏棲不定」,也就是寫這種意境)到最後的安定入睡,卻完全可能憑聽覺感受出來。「樹棲鴉」這三個字,樸實、簡潔、凝鍊,既寫了鴉鵲棲樹的情狀,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靜。

「冷露無聲溼桂花」。由於夜深,秋露打溼庭中桂花。如果進一步揣摩,更會聯想到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樹。

這是暗寫詩人望月,正是全篇點題之筆。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溼了桂花樹吧?這樣,「冷露無聲溼桂花」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更耐人尋思。

你看他選取「無聲」二字,那麼細緻地表現出冷露的輕盈無跡,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潤之久。而且豈只是桂花,那樹下的白兔呢,那揮斧的吳剛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詩句帶給我們的是多麼豐富的美的聯想。

明月當空,難道只有詩人獨自在那裡凝神注望嗎?普天之下,有誰不在低迴賞月,神馳意遠呢?於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前兩句寫景,不帶一個「月」字;第三句才明點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擴大瞭望月者的範圍。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

詩人悵然於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悽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濃摯的。然而,在表現的時候,詩人卻並不採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

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誰家」,就是「誰」,「家」是語尾助詞,無實義)。

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得蘊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詩人獨有,別人儘管也在望月,卻並無秋思可言。這真是無理之極,然而愈顯出詩人情痴,手法確實高妙。

在煉字上,一個「落」字,新穎妥貼,不同凡響,它給人以動的形象的感覺,彷彿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似的。《全唐詩》錄此詩,「落」字作「在」,就顯得平淡寡味,相形見絀了。

這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非常委婉動人。

3樓:匿名使用者

冷露無聲溼桂花,出自唐朝詩人王建的古詩作品《十五夜望月》的第二句,其全文如下:

中庭地白樹棲鴉,

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

不知秋思落誰家。

冷露無聲溼桂花的上一句是

4樓: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出自《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作者是唐代的王建。全詩如下: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這是一首以中秋月夜為內容七言絕句。以兩句為一層意思,分別寫中秋月色和望月懷人的心情。以寫景起,以抒情結,想象豐美,韻味無窮。

【註釋】

1.十五夜:指農曆八月十五的夜晚。

2.郎中:官名。

3.地白:地上的月光。

4.棲:歇。

【譯文】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上了一層霜雪那樣白,樹枝上安歇著烏鴉。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溼庭中的桂花。人們都在望著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會落到誰的家,小詩借用中秋賞月這一習慣,巧妙含蓄地把詩人的別離思緒表現了出來。

5樓:承凌蘭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冷露無聲溼桂花上句

6樓:愛是錯怪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作者】王建 【朝代】唐代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在誰家。

7樓:胖小胖與臭小王

參考:中庭地白樹棲鴉。

出自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冷露無聲溼桂花」的上一句是什麼?

8樓:堇辰媽媽

上一句是,中庭地白樹棲鴉。

賞析:題中的「十五夜」,結合

三、四兩句來看,應指農曆十五日的中秋之夜。詩題,《全唐詩》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詳。在唐代詠中秋的篇什中,這是較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樹棲鴉」。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了一層霜雪。蕭森的樹蔭裡,鴉鵲的聒噪聲逐漸消停下來,它們終於適應了皎月的刺眼驚擾,先後進入了睡鄉。

詩人寫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卻給人以積水空明、澄靜素潔之感,使人不由會聯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樹棲鴉」,主要應該是聽出來的,而不是看到的。因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們也不大可能看到鴉鵲的棲宿;而鴉鵲在月光樹蔭中從開始的驚惶喧鬧(周邦彥《蝶戀花》詞有句「月皎驚烏棲不定」,也就是寫這種意境)到最後的安定入睡,卻完全可能憑聽覺感受出來。「樹棲鴉」這三個字,樸實、簡潔、凝鍊,既寫了鴉鵲棲樹的情狀,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靜。

「冷露無聲溼桂花」。由於夜深,秋露打溼庭中桂花。如果進一步揣摩,更會聯想到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樹。

這是暗寫詩人望月,正是全篇點題之筆。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溼了桂花樹吧?這樣,「冷露無聲溼桂花」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更耐人尋思。

你看他選取「無聲」二字,那麼細緻地表現出冷露的輕盈無跡,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潤之久。而且豈只是桂花,那樹下的白兔呢,那揮斧的吳剛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詩句帶給我們的是多麼豐富的美的聯想。

明月當空,難道只有詩人獨自在那裡凝神注望嗎?普天之下,有誰不在低迴賞月,神馳意遠呢?於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前兩句寫景,不帶一個「月」字;第三句才明點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擴大瞭望月者的範圍。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

詩人悵然於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悽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濃摯的。然而,在表現的時候,詩人卻並不採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

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誰家」,就是「誰」,「家」是語尾助詞,無實義)。

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得蘊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詩人獨有,別人儘管也在望月,卻並無秋思可言。這真是無理之極,然而愈顯出詩人情痴,手法確實高妙。

在煉字上,一個「落」字,新穎妥貼,不同凡響,它給人以動的形象的感覺,彷彿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似的。《全唐詩》錄此詩,「落」字作「在」,就顯得平淡寡味,相形見絀了。

這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非常委婉動人。

冷露無聲溼桂花出自哪首詩上一句是什麼

堇辰媽媽 上一句是,中庭地白樹棲鴉。賞析 題中的 十五夜 結合 三 四兩句來看,應指農曆十五日的中秋之夜。詩題,全唐詩 作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杜郎中,名不詳。在唐代詠中秋的篇什中,這是較為著名的一首。中庭地白樹棲鴉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了一層霜雪。蕭森的樹蔭裡,鴉鵲的聒噪聲逐漸消停下來,它...

冷露無聲溼桂花”一句其實一語雙關,是哪“雙關”

不辭冰雪為園熱 1由於夜深,秋露打溼庭中桂花。2進一步揣摩,可聯想到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樹。這也暗寫詩人望月,是全篇的點題之筆。詩人在萬賴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溼了桂花樹吧?這樣就使得 冷露無聲溼桂花 的意境顯得更悠遠,更耐...

地球上的 熱 是太陽給的,那麼地球上的 冷 又是哪裡給的

地球上的 熱 不完全是太陽給的,本身地心還有熱 人類的生產 生活產生的溫室效應也有 熱 冷 也不完全是 熱 的的散發,在地球的大冰河時期,難道沒有太陽光照到地球上嗎?我敢說那時的陽光比現在強得多。你提的這個問題是要綜合科學才能解釋清楚的,我的知識淺薄回答不正確是對你不負責的表現,請見諒了!首先需要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