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聯的來歷是什麼,春聯有什麼傳說

時間 2021-07-03 11:53:08

1樓:小超互娛樂

貼春聯的習俗,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春聯的傳說: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

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

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2樓:呈靈飛夢

mh( ͡°❥ ͡°)

春聯的來歷是什麼?

3樓:徭博贍竺運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因為它是正月初一,所以它是農曆中一年的開始。每到這時,家人團聚,熱烈慶祝,稱為「過年」。過年時,家家戶戶都喜歡寫春聯,貼春聯,用吉祥的語句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願與期盼,因此,春聯就成為了我國節日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了。

春聯的歷史很悠久,它的前身叫做「桃符」。即用暗紅色的桃木削成長方形的木板,在木板上畫上兩個神像———神荼(tú;)和鬱壘的畫像,釘在大門兩旁,用來驅鬼辟邪,以求吉利。

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後蜀有位君主叫孟昶(chǎng)。一年除夕時,他心情很好,便讓身邊的翰林學士辛寅遜在桃木板上寫兩句吉慶話,想掛在自己臥房的門口。當辛寅遜寫完後,孟昶看了不中意,於是提起筆來,親自寫了10個字:

「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字雖不多,但這兩句話非常吉利。「餘慶」就是餘福。

意思是新的一年又接受新的福氣。第二句是美好的節日叫做春節,意味著溫暖的春天永駐人間。這10個字不僅對仗工整,而且把「新春佳節」4個字巧妙地嵌在了裡邊。

所以當孟昶寫完,身邊的大臣們都叫好,孟昶自然也很高興。

從這以後,桃符就逐漸演變成對聯,後來桃木又被紅紙所代替。一到春節,家家門上貼著鮮紅耀眼的對聯,喜慶的氣氛自然更濃了。

4樓:巫馬弘揚刑澈

春聯,古時有「桃符」、「門貼」之稱。五代以前,古人過年時多用兩塊桃木板上寫神荼、鬱壘二神名,

掛在門的兩旁。相傳,神荼、鬱壘為兄弟倆,都是神人,家住度朔山上的大桃樹下。大桃樹曲蟋三千里,萬鬼

出入於東北的鬼門,由神荼、鬱壘把守。對於惡鬼,他倆就用葦索綁起來,給虎吃掉。於是從遠古起,人們常

在除夕立桃人,懸綁索,並畫上神荼、鬱壘與虎,以示驅鬼壓邪。到了五代,後蜀的孟昶開始在桃梗上題寫聯

語,他所寫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便是我國最早的春聯。到了宋朝春聯已經很盛行了,因此,宋代的

王安石還特地寫了一首題為《元日》的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

換舊符」。明朝的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張貼春聯,據**瞻《簪雲樓雜

話》所記:「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

旨,公卿士庶家門口上須加春聯一副,帝微行出觀」。此後,春節貼春聯便逐漸成了全民族的風俗。

5樓:晏小堂

春聯,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鬱壘」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

」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國時,宮廷裡,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

《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

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和「春聯」。

春節普天同慶,故除了各家門口要貼春聯外,豬舍,雞鴨舍等處也要貼對聯,寓意六畜興旺,格式一般為雞鴨滿圈,牛羊成群,六畜興旺等。

有關春聯的傳說:

相傳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山海經》裡,有一個鬼域的世界,中間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

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

於是漢族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良好心願。

6樓:善愛景陀嬋

據說五代時的後蜀國國君孟昶是個喜歡標新立異的國君,在公元964年歲尾的除夕,他突發奇想,讓他手下的一個叫辛寅遜的學士,在桃木板上寫了兩句話,作為桃符掛在他的住室的門框上。這兩句話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第一句的大意是:

新年享受著先代的遺澤。第二句的大意是:佳節預示著春意常在。

由此開始,桃符的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變化,這不僅表現在開始用駢體聯語來替代「神荼」、「鬱壘」,而且還擴充套件了桃符的內涵,不只是避邪驅災,還增加了祈福、祝願的內容。這就成了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寫對聯,已經相當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戶戶掛桃符的盛況。

同時,隨著門神的出現和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來書寫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負的驅邪避災的使命逐漸轉移給門神,而桃符的內容則演化成用來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降臨和五穀豐登的美好心願。

「春聯」一詞的出現,則是在明代初年。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喜歡排場熱鬧,也喜歡大戶人家每到除夕貼的桃符,就想推廣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頒佈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戶戶都要用紅紙寫成的春聯貼在門框上,來迎接新春。

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視,挨家挨戶察看春聯。每當見到寫得好的春聯,他就非常高興,讚不絕口。在巡視時見到一家沒有貼春聯,朱元璋很是生氣,就詢問什麼原因,侍從回答說:

這是一家從事殺豬和劁豬營生的師傅,過年特別忙,還沒有來得及請人書寫。朱元璋就命人拿來筆墨紙硯,為這家書寫了一副春聯:「雙手劈開生死路

,一刀割斷是非根。」寫完後就繼續巡視。過了一段時間,朱元璋巡視完畢返回宮廷時,又路過這裡,見到這個屠戶家還沒有貼上他寫的春聯,就問是怎麼回事?

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這副春聯是皇上親自書寫的,我們高懸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就命令侍從賞給這家三十兩銀子。

由此可見,「春聯」的得名和推廣,是朱元璋採取行政命令的辦法,頒佈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戶戶推廣開來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春聯成為一個廣泛的概念,出現了很多附屬的品類。根據使用的場所,可分為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幾種。「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的,就是我們常見的春聯;「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就是春聯的橫披;「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的單幅文字,如在過年時在庭院裡貼上「抬頭見喜」、「出入平安」、「恭喜發財」之類的文字;「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單扇門或影壁上,春節時大家喜歡倒貼的「福」字,就屬於這種「鬥斤」。

7樓:匿名使用者

春聯——是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桃梗」演變而來的

五代後蜀皇帝孟昶在過春節時,令人將桃樹削片,他提筆在上面題寫了聯句:「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就是中國最早的春聯了

明朝朱元璋建,曾在除夕時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須寫春聯一副,以綴新年」。以後,春聯得以推廣,沿襲至今過年時,各家各戶都要貼春聯

8樓:王群來來來

春聯,古稱桃符在宋代改為紙張,在眀朝稱為春聯

9樓:匿名使用者

春聯——是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桃梗」演變而來的。《淮南子》上說,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著滅降福的咒語,一年一換。

五代後蜀皇帝孟昶在過春節時心血來潮,令人將桃樹削片,他提筆在上面題寫了聯句:「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就是中國最早的春聯了。至於春聯這一名稱的正式誕生,則在明朝。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後,曾在除夕時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須寫春聯一副,以綴新年」。以後,春聯得以推廣,沿襲至今過年時,各家各戶都要貼春聯。

10樓:羅家小娜

世界上有點瘦,青春年是縫了

春聯的來歷 故事

11樓:匿名使用者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因為它是正月初一,所以它是農曆中一年的開始。每到這時,家人團聚,熱烈慶祝,稱為「過年」。過年時,家家戶戶都喜歡寫春聯,貼春聯,用吉祥的語句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願與期盼,因此,春聯就成為了我國節日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了。

春聯的歷史很悠久,它的前身叫做「桃符」。即用暗紅色的桃木削成長方形的木板,在木板上畫上兩個神像———神荼(tú;)和鬱壘的畫像,釘在大門兩旁,用來驅鬼辟邪,以求吉利。

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後蜀有位君主叫孟昶(chǎng)。一年除夕時,他心情很好,便讓身邊的翰林學士辛寅遜在桃木板上寫兩句吉慶話,想掛在自己臥房的門口。當辛寅遜寫完後,孟昶看了不中意,於是提起筆來,親自寫了10個字:

「新年納餘慶, 佳節號長春。」 字雖不多,但這兩句話非常吉利。「餘慶」就是餘福。

意思是新的一年又接受新的福氣。第二句是美好的節日叫做春節,意味著溫暖的春天永駐人間。這10個字不僅對仗工整,而且把「新春佳節」4個字巧妙地嵌在了裡邊。

所以當孟昶寫完,身邊的大臣們都叫好,孟昶自然也很高興。

從這以後,桃符就逐漸演變成對聯,後來桃木又被紅紙所代替。一到春節,家家門上貼著鮮紅耀眼的對聯,喜慶的氣氛自然更濃了。

12樓:匿名使用者

細羽家禽磚後死,粗毛野獸石先生

春聯的來歷

13樓:匿名使用者

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據說五代時的後蜀國國君孟昶是個喜歡標新立異的國君,在公元964年歲尾的除夕,他突發奇想,讓他手下的一個叫辛寅遜的學士,在桃木板上寫了兩句話,作為桃符掛在他的住室的門框上。這兩句話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上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著先代的遺澤。

下一句的大意是:佳節預示著春意常在。由此開始,桃符的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變化,這不僅表現在開始用駢體聯語來替代「神荼」、「鬱壘」,而且還擴充套件了桃符的內涵,不只是避邪驅災,還增加了祈福、祝願的內容。

這就成了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春聯,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春聯長方形桃木板)。

《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 孟昶令學士 辛寅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

不過宋代不同史料對此說法不一,也有說是 辛寅遜或 孟昶的兒子孟喆所撰。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 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

古時,在除夕當天或前一天要「設桃梗、鬱壘、葦茭」於門上,《風俗通》雲:「黃帝上古之時,有神荼與鬱壘兄弟二人,效能執鬼。桃梗,梗者更也,歲終更始,受介祉也。

虎者陽物,百獸之長,能擊鷙,性食鬼魅者也。」在門上畫虎或神荼、鬱壘兄弟像,便是貼門神的最初樣式。門神改繪為初唐名將秦瓊、尉遲恭二人。

桃木具有神性,在門上懸「桃梗」驅鬼。「桃梗」後來換成了「桃符」,「桃符」又稱「桃板」,唐代時,在其上寫神荼、鬱壘二神的名字,五代時,有人在桃板上寫吉祥字句,便成了春聯的前身。自宋代開始,將春聯寫在紙上,貼春聯的時間也改在了大年除夕,此亦相沿成俗。

貼春聯已演化為一種祈福納祥的民俗文化活動。

對聯有什麼來歷,春聯的來歷是什麼,春聯有什麼傳說?

對聯,又稱楹聯,是懸掛或貼上在牆壁和楹柱上的聯語。究其歷史,源遠流長,它的起源同駢體文的形成和發展有密切的關係。駢體文由漢代曹植開其先河,至南朝梁陳趨於成熟,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其特點是文辭用偶,兩兩相對,務諧音以成韻,必修辭以達遠。有學者說,對聯是 駢文的後裔 是頗有見地的。從對聯的發展史看,它...

春聯的來歷,春聯的來歷是什麼?

文庫精選 內容來自使用者 會計師菜鳥on 現在過年就只知道貼春聯了,你們知道春聯的由來嗎?春聯也叫門對 春貼 對聯 對子,它以工整 對偶 簡潔 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春節貼春聯...

春聯的特點是什麼,春聯有什麼特點

傷懷歲月 丹鳳呈祥龍獻瑞 紅桃賀歲杏迎春 橫批 福滿人間汗馬絕塵安外振中標青史 錦羊開泰富民清政展新篇 橫批 春滿人間和順一門有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橫批 永珍更新黃鶯鳴翠柳 紫燕剪春風 橫批 鶯歌燕舞 惠通鄰里,門迎春夏秋冬福 誠待世賢,戶納東南西北財 橫批 吉星高照綠竹別其三分景 紅梅正報萬家春...